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閱讀文章: 第 21/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alubi (alubi) 看板: BudaMagazine
標題: 禪坐的姿勢 
時間: Thu Aug 15 23:16:12 2002

禪坐的姿勢
難得找到:轉貼於本站
http://216.239.33.100/search?q=cache:http://web.media.mit.edu/~dc/cbs/social/re
ligion/buddha/wan/sit.txt+%A9%FC%A8I%A1%40%C0R%A7%A4&hl=zh-TW&lr=lang_zh-TW
這是 G o o g l e 內 http://web.media.mit.edu/~dc/cbs/social/religion/buddha/wan
/sit.txt 的頁庫存檔。
G o o g l e 已先預覽各網站,在頁庫儲有各網頁的存檔。
這網頁可能有更新的版本,請按此查看新版。
要將這頁連結或加入書籤時,請使用此網址: 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h
ttp://web.media.mit.edu/~dc/cbs/social/religion/buddha/wan/sit.txt+%A9%FC%A8I%A
1%40%C0R%A7%A4&hl=zh-TW&lr=lang_zh-TW


Google 和網頁作者無關,對網頁的內容恕不負責。
您的查詢字詞都已標明如下:  昏沉  靜坐



-------------------------------------------------------------------------------
-

發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剛),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禪坐的姿勢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站 (Mon Sep 26 21:12:58 1994)
轉信站: pivot!ccnews.nchu!news.cc.nctu!nctuccca!netnews.ntu!Maxwell

    大家好!前封關於禪坐的信您看了嗎? 有地方不清楚嗎? 關於靜坐的基本
姿勢,弟將南先生著、劉先生譯的這篇文章keyin如下,您慢慢欣賞囉!
(本文中以靜坐為主,其中有關禪宗的內容您也不妨一看。不過請不要自作聰明,
自己在那通氣脈,順其自然就好;也不要自己玩花招,才不會出問題。)

   ============== 修定與參禪法要 ================
   南懷瑾先生著  及門劉豫洪語譯(譯自禪海蠡測)
   ----------------------------------------------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也就是完美無缺的學問。現在
只說「定」吧!「定」就是「戒」與「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證實驗的基
礎。換句話說,凡是要修學證明佛法的人,都要先從「定」開始。

    有了「定」,才能夠真正達到莊嚴的「戒」體,然後才能啟發「慧」而達到通
明的境界。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定」力為基礎,才能夠達到菩提果海。任
何宗派的修法,都離不開定,由此可見修定是多麼的重要。

    不過,所謂的定並不是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在佛學中,把人的日常
生活,統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就是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在四威儀中,
「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姿勢而已。要修定的話,不但坐時要定,在另外行、住、
臥三種姿態,也要能夠定才行。不過,在修定開始的階段,以坐的姿態入門,是比
較容易罷了。

    坐的姿勢有很多種,只談在修定的方法中就有七十二種之多,而依照諸佛所說
,在所有的打坐姿勢中,以跏趺坐為最好的修定坐姿。

    用跏趺坐的姿勢修得定力以後,應該注意在另外行、住、臥三威儀中,繼續鍛
煉保持已得的定境,進一步更要達到在處理一切事務及言談時,都不失掉定的境界
,才真正算是定力堅固。

    用堅固的定力去證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樣,相當方便,得心應手;然而
,如果見地不正確或不透澈的話,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

    現在將修法的重點和概念,簡要敘述於後,如果要探求進一步的奧秘,還需要
修習所有經典,尤其是禪觀等經典,如天臺止觀、密宗法要等學,都要詳細瞭解貫
通才行,現在先談坐的方法:
------------------------------------------------------------------------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一、雙足跏趺(俗稱雙盤),如果不能跏趺坐,就採用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
    ,或者採用如意坐(左腳放在右腿上)。

二、兩手結三昧印(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住)。

三、背脊自然直立,像一串銅錢(身體不健康的人,最初不能直立,不妨聽其自然
    ,練習日久後,就會不知不覺自然的直立了)。

四、兩肩保持平穩(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壓力)。

五、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向內收,輕輕靠住頸部左右兩大動脈)。

六、如抵上顎(如尖輕輕抵住上門牙根唾腺中點)。

七、兩眼半歛(即兩眼半開半閉,如開眼容易定就開眼,但不可全開,要帶收歛的
    意味,如閉眼容易定的話,可以閉眼,但不可昏睡)。

-------------------------------------------------------------------------
   注意事項

一、打坐時應將褲帶、領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一律鬆開,使身體鬆弛,完全
    休息。

二、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及後頸包?暖和,否則,在打坐時風寒侵入身體,
    沒有樂物可以醫治,這一點須特別小心注意。

三、最初修習打坐的人,應該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線,光太強容易散亂,光太暗容易
    昏沈。座前三尺,空氣要能對流。

四、初習定的人,吃太飽時不可打坐,如覺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強坐,應該睡夠
    了再坐,才容易靜定下來。

五、無論初習或久習,坐處必須使臀部墊高二、三寸,初習打坐的人,兩腿生硬,
    可以墊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漸漸減低(如臀部不墊高,身體重心必定後仰,
    使氣脈阻塞,勞而無功。)

六、下座時,用兩手揉搓面部及兩腳,使氣血活動,然後再離座,並且應當作適度
    的運動。

七、坐時要面帶微笑,使面部的神經鬆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鬆了。千萬不
    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變成峻冷,內心就會僵硬緊張起來。

八、最初習坐時,應該採取每次時間少,但次數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強久坐下去,
    則會心生厭煩,不如每次時間短,一日多坐幾次才好。

------------------------------------------------------------------------

    在開始修習禪坐時,應該特別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養成習慣,就無法
改正了。而且對心理和生理都有影響,並且容易成病。七支坐法的規定,有很深的
涵義,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則,應該切實遵守。

    人的生命要依賴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養精神,才能達到健康的生命。培養精
神的方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沒有妄念,身體安寧;心中一空,生理機能才會生生
不絕。能夠不絕的生,另一方面再減少消耗,自然會達到精神充沛超過平時的狀態
。

    人的精神是隨著氣血的衰旺,而呈現充沛或虧損的現象。如果思慮過度疲勞,
氣血就漸呈虧損衰弱的現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絕慮棄慾可以養神,也就是說,
身體保持安定狀態,生命就有了根,丟掉了思慮,摒棄了慾望,精神就得到了培養
。

    古代醫學認為人的生機是藉著氣化而充實的,氣的運行是循著脈的路線。這?
所說的脈,並不是血管或神經,而是體內氣機運行的一個有規則的腺路。這個氣脈
理論是相當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瞭解。

    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奇經八脈,是從古代道家的說法脫胎出來的。道家認為:人
體中的「任」「督」「衝」三脈,對於養生修仙是最重的。西藏密宗的觀念,認為
人體中的三脈四輪,也是即身成佛的關鍵。

    在密宗法本中有一部「甚深內義根本頌」,在這本頌中所討論的氣脈學說,比
較內經及黃庭等書,各有獨到的地方。

    藏密和道家,雖然都主張修三脈,不過道家是以後位置的任督二脈為主,藏密
則以左右二脈為主,修法雖然不同,但兩家都是以中脈(衝脈)為樞紐關鍵的。

    至於禪宗坐禪的姿勢,採取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雖然沒有明白說出來注重氣
脈,可是,坐禪的功效,實際上已經包含氣脈問題了。

    兩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氣不浮,並且可以使氣沈丹田,氣息安寧,這樣心才能
靜下來,氣也不會亂跑,而漸漸循著各氣脈流動,反歸中脈。等到氣脈可以回歸流
於中脈,達到脈解心開時,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兩忘,這時才能進入大定的境界
。如果說一個人的氣脈還沒有安寧靜止下來,而說能夠入定,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
。

    普通人的身體在健康正常時,心中感覺愉快,腦中的思慮也就較少,在生病的
時候就剛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開始見到心空時,一定會感到
身體經鬆愉快,那種神清氣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可見心理和生理兩
種是互相影響的,是一體兩面的。

    人體中的神經脈絡,是由中樞神經向左右兩方發展分布,而且是相反交叉的,
所以,在打坐時,兩手大拇指輕輕抵住,成一圓相,身體內左右兩邊氣血,就有交
流的作用了。

    人體內的腑臟器官,都是掛附於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時,背脊彎曲不正,五臟
不能保持自然舒暢,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豎直脊樑,使腑臟的氣脈舒泰。
如果助骨壓垂,也會影響肺部收縮,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
分自由擴張。

    我們的後腦是思慮記憶的機樞,頸部兩邊是動脈的路線,由於動脈的活動,能
運輸血液到腦部,增加腦神經活動。在打坐時,後腦稍向後收,下顎略壓兩邊的動
脈,使氣血的運行緩和,可以減少思慮,容易定靜下來。

    兩齒根唾腺間,產生津液,可以幫助腸骨的消化,所以要用如去接唾腺,以順
其自然。

    心和眼是起心動念的關鍵,一個人看見色就會心動(聽到聲音也會心思散亂起
來),這是先經過眼精要的機能而生的影響。如果心亂的話,眼睛會轉動不停,一
個人如驕傲而又心思散亂的話,他的兩眼常向上視;一圈陰沈多思想的人,兩眼常
向下看;邪惡陰險的人,則常向左右兩側斜視。在打坐的時候,採取兩眼吹視半閉
的狀態,可以使散亂的心思凝止。

    打坐時鬆解衣物的束縛,可以使身體安適;常常面帶笑容,可使精神愉快,這
些條件對於打坐修定都是很重要的。

    所以,禪坐的姿勢,對於氣脈很有關係。雖然禪坐沒有專門講究調和氣脈,但
是,這個調和氣脈的問題,已經包含在內了。如果專門注意修氣脈的話,很容易發
生「身見」,更會增強一個人的我執,這個我執和身見,就是證得正覺的大障礙。

    靜坐的姿勢,十分重要,如不把姿勢調整好的話,弄得曲背彎腹,常久下去,
一定會生病。許多練習靜坐的人,有的得了氣壅病,有的吐血,使身體害了禪病,
說起來都是因為打坐姿勢不正確引起的,所以修習靜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
勢才是。---keyin按:原書有照片,您若要靜坐,可到書店先看看照片才不會錯,
最好是買回家放在案頭,隨時參考---

    如果依照正確的方法和姿勢修習,身體本能活動發生作用,身體內的氣機自然
流行,機能也自然活潑起來,就會有大樂的感受,這是心身動靜交互磨擦激燙而產
生的現象。

    對於這種現象,一概不可以認真或執著,因為現象就是現象,不象會消失而成
為過去,如果對現象執著的話,就進入了魔境,就是向外馳求了。

    如果修定方法正確的話,自己的心身必會得到利並。譬如說頭腦清醒、耳聰目
明、呼吸深沈可入丹田、四肢柔暢,連粗茶淡飯也會和山珍海味一樣的好吃;如果
原來有病的人,也會不藥而癒,精力也覺充沛。修定到了這一步,應該注意減少消
眊,如果犯行淫慾,就會造成氣脈閉塞,心身都會得病了。

----接下來弟將幾個重點挑出來,供您參考,完整的內容請您參見原著----------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中略--

    耳聲法門又可分內外兩種:

一、內耳聲法門──這個方法是在自己體內自作聲音,如念佛、念咒、念經等等。
念的方法又分為三種,即大聲念,微聲念(經稱金剛念),及心聲念(經稱瑜白念
)。在念的時候,用耳根返聞念的聲音。就是說一邊念一邊自己向內聽這個聲音。
最初聽節的是聲聲念念,是許多接連斷續的念佛或念咒的聲音,漸漸地收攝縮小,
而達到專心一念一聲,最終歸使心念靜止。

二、外耳聲法門──這個方法是以外面的聲音為對象,任何聲音都可以,但最好是
流水聲、瀑布聲、風吹鈴鐸聲、梵唱聲等。用聽外界聲音的方法,最容易得定。在
楞嚴經中,二十五位菩薩的圓通法門,以觀音的法門最好,觀音法門就是以音聲法
門入道的。故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當最初心念能夠專一在聲音的時候,能夠不昏沈,不散亂,就是說能夠輕鬆自
然地保持這種專一的境界,就是得到了「定」,再經常地這樣修習下去,有一天忽
然入於寂境,一切的聲音都聽不到了,這是靜極的境象,定相出現了,佛經上稱這
個靜象當「靜結」。

    在「靜結」出現時,不要貪著這個境界,並且應該瞭解,動是現象,「靜結」
也是靜的現象,要超出動靜二相,不住不離於動相和靜相。而且要證知了中道,了
然不生的中道,這時,就由定而進入「觀慧」的領域了。

    慧觀聞性,不是屬於動靜的,與動靜無關,那是不間斷也不連續的,體自無生
,是無生無滅的本體。不過,這仍然屬於漸修的階梯範圍。禪宗的古德們,很多人
並不經過這些漸次的階梯,而一句話就成功了,在聽到聲音的那一剎那間,言下頓
悟,得到了解脫,所以,禪門入道的人,都認為觀世音的聞聲法門了不起。
---其中例證略打---
    修習聽根圓通的人很多,但是,至死不能瞭解「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人
更是不少。

    離開了外境的音聲,與外境音聲毫不相千,自然能寂然入定,但是這個定相仍
然是靜境,是動靜二相中的靜相而已。自己的心身本來就是在動靜二相之中,這一
點如果不能認識清楚,而把得定的靜相當作了本體自性,那就是外道的見解,相反
地,如果能超過這個階段,就可以算是入門了。

---keyin按:接下來是鼻息法門,在弟上一次type的那三封信中已有詳盡的介紹了
,最高原則是「心息相依」,凡是思慮太多的人、心思散亂的人,用這個法門,依
息而制心,比較容易收效。其餘大略不出上次「安般守意」的內容。您可參照前信
。其他還有一些法門,而較常用、較簡便的就數以上兩者,您可二選一,專一地去
坐啦!---

-------以下還有許多精采內容,不過初步就數以上幾段了,供您參考。-------

欲知詳情如何,且自參閱原書:)

以上文章選自南懷瑾先生的「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弟認為這本書是少有
之作,以客觀、實證的角度來分析靜坐、講解靜坐,比起道家只重通氣脈的書卷
強得太多了!值得一讀!

Have a nice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應 無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發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剛),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禪坐之安般守意法門  Cf.《增壹阿含經》【安般品】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站 (Mon Sep 26 21:24:09 1994)
轉信站: pivot!ccnews.nchu!news.cc.nctu!nctuccca!netnews.ntu!Maxwell

嗨!大家好!
    相信大家都久聞氣功的神奇了吧! 以下弟截錄南懷瑾先生的一段話,供大家參考,
其中的安般守意就是禪坐、氣功的重要工夫。

ps.南先生向來反對靜坐者玩弄神通,不過以下截錄之文章中恰無提到此點,請大家
   自己注意,不要有朝一日不小心得了超能力:) 就樂歪了,應以平常心待之,才不
   會有出岔的危險。
  有興趣的人最好是自己先多參考一些書,再找個師父學習。自己靜坐的人更是要
  注意不能學道家玩氣脈,通來通去的,搞不好會把自己通亂的! 規規矩矩地放下
  雜念,心靜如一,縱使沒有成效,對健康也有很大的幫助。
========================================================================
講者:
      南懷瑾 先生

==第七講==
   -內容提要-
         十念法門
         安般、止觀、煉氣
         安般品第十七
         正意、正身、正言
         出息入息
         氣與兩腿
         羅雲念安般
---------------------------------------------------------------
    今天我們講事相的重要部分,是小乘經典的增壹阿含經。採用這一部經典的原
因很多,重要的一點就是: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證果的人非常多,尤其是出家
方面,在神僧傳、神尼傳中,都可以看到。而那時禪宗及密宗,都還沒有傳到中國
來。依據佛最初的說法,小乘經典的四阿含經,就是現在佛學所講的南傳佛教。

    增壹阿含經是四阿含經中的一部分,在三國東漢年間傳入中國,是中印學術文
化最熱鬧的時候。當時佛教在中國,正萌芽燦爛,與中國三玄之學的易經、老子、
莊子互相融合。在政治上,南北朝是最混亂的時期,但在學術史上,則是最特殊的
轉變期,先後持續兩三百年之久。

    當時出家學佛修成證果的人很多,並沒有人特別講究奇經八脈之類的事,不過
有神通的人很多。如大家所知道的佛圖澄,晚上看經時,把塞胸口一個肉洞的棉花
拿出來,自然就從自身放出光明來了。杯度和尚要過江,把楊柳枝丟在河裡,踏著
就過去了。但那時的修持,差不多都走阿含經路線,走的是「念」的路子,以八正
道來說,即是正念。

    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麼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
心靈,採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
人稱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煉氣法。中國道
家講氣脈,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接著是「念身」,最後一個是「念死」。這十
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為基礎,小乘做不到,免談大乘。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
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只要一個方法做得
好,修行就對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發甘露味,』是得無上佛法的法味。『
至無為處,便成神通。』心無所住之後,日久功深,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來了
,不騙你的啊!『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羅漢的果
位就達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
』這一法,就是講念佛的法門。

    這幾句是公式話,差不多十個法門之中,每個都有這幾句。我們學佛看不起小
乘經典,又不作研究,這是不對的。現在的人都說:唉呀!我是走大乘路子,不談
神通。少吹牛了!每個人都喜歡神通,而且喜歡假神通。絕對不理會神通的人,差
不多可以頓悟了,那是有大菩薩見地的人。其餘那個不喜歡神通?嘴裡說不喜歡,
心裡可不是那麼一回事。我們要嚴格的反省,既然好神通,那該如何求呢?要想得
果位,佛告訴你只要一門深入,好好,都可以得到果位。

    第一個法門是「念佛」。不是後世的念佛啊!後世的念佛法門,是由慧遠法師
所創,根據大乘經典的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等淨士三經而來的。而這
個十念中的「念佛」可不是念阿彌陀佛啊!留給你們自己去研究。

    第二個法門是「念法」。小乘的基礎,告訴我們人生「無常、苦、空、無我。
」這就是法。先要了解法楚。小乘經典告訴我們:『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
已,寂滅最樂。」這是法。人生八苦、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這些都是法。

    什麼叫「念法」?就是你專心用這些道理來體會人生,以及身心變化的種種。
但我們儘管研究佛學,打起坐來,並沒有把佛學的道理,跟打坐用功合在一起,我
說的對不對?看經時,唔!很有領悟,打起坐來還是坐在那裡哼啊哈的,這裡氣動
,那裡氣不動的。佛法並沒有叫你搞氣脈,佛法是叫你窮理,正思惟,不是不可以
思想啊!絕對可以思想。佛法的理,就是正思惟,正思惟就可得禪定。

    第三個「念僧」。別以為是念和尚啊,那怎麼能算是念呢?「念僧」是至心皈
依聖賢僧眾,一切聖賢僧,就是沙門,證道的果位上人。

    第四個「念施」。什麼是念布施?禪宗所講:「放下!」就是內布施,什麼都
放下了,把心中雜念妄想都布施掉,這樣也可以到家,可以得神通啊!這是佛告訴
你的,是修法的大原則。更擴而充之,心心念念反省自己的過錯,把不好的心行通
通去掉,起心動念一點錯誤都沒有,這就是「念施」。

    第五個「念天」。天有什麼可念的?釋迦牟尼佛承認有天主的,甚至介紹了欲
界、色界、無色界等二十八天。你們不要小看了天道,功夫、善行不到,還不容易
升天呢!佛也承認有神仙,可以活到幾萬歲。怎麼煉成的?楞嚴經也告訴你了。佛
並沒有說他們不對,只是說他們還沒得正覺。因為他們沒有悟到本體,如果他們得
了菩提正覺,就不叫外道了。人沒有善行的話,隨便你有什麼功夫也進不了天堂。
佛對天道說得很詳細,譬如欲界天有多少天──當然並不在地球上,而是在另外一
個星球。人死後想往生這個天道,還真不容易呢!至於人如何升到色界天道中去,
除積善累德之外,還要靠禪定的功夫。四禪八定作不到,是升不了天道的。我們修
行了半天,初禪都沒有到達,來生能再得一個人身都不容易。楞嚴經裡已經告訴你
,如何修定升到六欲天。

    第六個「念休息」。這可不是光睡覺,而是萬緣放下。實際上真得休息就是禪
定。真得修息,可以證果。為什麼?楞嚴經也告訴你八個字:「狂性自歇,歇即菩
提」中國話「歇」就是休息。大休息就可以證菩提。我們睡覺是假休息,身心皆空
,萬緣放下,才是真休息。身也休息,心也休息,空也休息,把空的境界都休息掉
了,那才叫大休息。所謂「念休息」,是要你行住坐臥,隨時隨地,念念放下。

    第七個「念戒」。這節另外專題再講。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注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
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台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
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裡早都有了
,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
打成一片,守竅、煉氣都與它有關係。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麼多,都同
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係。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麼發
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採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
難,真的很難啊!

    我們先插一段經文,增壹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
的方法:『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
休息的。『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
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們是父子;教儀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
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為什麼一面坐?因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禮後,坐在
旁邊等著。『須臾,』過一陣子,佛出定了,下坐,羅雲『退坐,』趕快去問父親
:『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說:『
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你現在問我這樣大的
修行問題。『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這裡有四
個字要特別注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說,你懂了以後,還要去研究,不要只是
盲目的迷信。方法我來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
趺坐。』要注意!你們打坐坐不住,兩腿不爭氣,那不是「兩足尊」。如果兩腿的
氣通了,你們的壽命可增加幾十年。

    佛告訴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臥
、攤屍法都是正身的一種。

    我們打坐作功夫沒有效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正意」;因為顛倒
因果,把佛的成果結論,拿來當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麼呢?你
自以為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實,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縱
使你現在做到身體忘了,感覺到內外都是光明,也還沒超出第六意識的範圍。在楞
嚴經裡的五陰區宇中,還只屬於色陰的範圍,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有些人靜坐在一片光明中,未來的事情也能知道,以為是「靈感」。你若學過
成唯識論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識的反面,是所謂獨影意識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
因為你學佛,所以就會看到佛、菩薩,這是意識境界。拿小乘修證的理論來講,你
意識沒有專一,沒有「正意」。所謂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換句話說
,你處處在犯戒,一般人隨便談戒,談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識,一點都沒有正,
隨時都在造地獄種子的業,現行變成種子非常厲害啊!要特別注意。所以佛說,修
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專一。

    中國道家修神仙的丹經,在隋唐以後就多起來了,講氣脈的問題,很多都是從
這個安般品中脫胎出來的。東晉以後有黃庭經,講究上藥三品,神、氣、精,這些
都是事相,屬於有為的功夫。如果有為的功夫,你都沒有修到家,怎麼能達到無為
呢?有為法不能專一,念頭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所以後世學佛的,
一萬個中,沒有一個證果。請特別特別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經以外,拿我幾十年摸
索的經驗,誠懇的告訴各位,你真達到正身、正意,沒有一個身體不能轉化;沒有
病去不掉的;沒有身心不會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兩方面絕對的健康,
可以返老還童。因為一切唯心所造,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個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樣,陰符經上有一句話──「禽之制在氣」,
這是一個重要的口訣,也就是方法。念頭抓不住,會亂跑,思想不能專一,就因為
你的氣在散亂,氣散亂,心就散亂了。

    但氣不是主體,是心的附屬品,可是這個附屬品很厲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
停不下來。等於人騎在馬上,你的氣就是馬。西遊記裡,唐僧騎的那一匹馬,就是
代表那股氣。人若騎在一匹劣馬上,想叫牠停住,韁繩拉得很緊,馬還是亂跑,停
不下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心雖想定,若氣不能定,妄念怎麼能停止呢
?有許多人情緒不好,身體不好,其實都是氣不好的緣故。

    『無他異念,』這時心裡什麼念頭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繫意鼻頭,
』把意識掛在鼻頭上。這句話,害死了訐多修道學佛的人。什麼「守竅」啊!「眼
觀鼻,鼻觀心」啊!小心得高血壓。還有什麼學白鶴,白鶴能活一千多歲,據說是
因為白鶴休息的時候,鼻子對著肛門,兩氣相通的緣故。但我們的脖子比白鶴短這
麼多,怎麼學?所以佛說:「眾生之愚痴,至可憐憫者也。」『繫意鼻頭』,不是
叫你看鼻子,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氣,也就是「心息相依」的
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為一。

    『出息長亦知息長,』你的正意不要離開呼吸,呼吸出來有多長,你自己要能
知道。『入息長亦知息長,』注意這個「知」字,如果你一邊在修氣,一邊腦子裡
亂想,那就不對了,沒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為一,叫做「安般守意」。怎麼把
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條繩子,把這一匹馬拴住了以後,等於
妄念被栓住了,修行便可以專一,也就可以證入「初禪」。修行的效果是一定會來
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進來有時候是涼的,這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病態,一種是絕對健康的,是自
己的熱能,也就是「四加行」裡面的「煖」相生起。相對的,你會覺得從外面吸進
來的空氣是涼的,而又覺得那個空氣與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們打坐,有時腳心發暖,那就是「
息暖」。不過你們心跟息,兩者不能專一,所以東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亂跑,跑
到那裡就暖到那裡。跑到丹田就以為是拙火,勸你趕快撥一一九電話,叫消防隊吧
!(眾笑)

    佛告訴他的公子:『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這個氣息,就是楞嚴經
所說的風大,大家應該還記得,楞嚴經裡面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但這一步
牽涉到大乘的修法,暫且不談。你們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夠在
靜坐時,「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記憶力非常好,腦子特別靈
敏。

    你們一般學打坐的,坐在那裡,呼吸時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時也不知道;
有時意識中有點空靈,又有好幾個東西在亂忙,如果不信,你們自己檢查看看!根
本沒有「正意」,這個叫什麼功夫啊!你坐一萬年也沒有用。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著睡,也可以注意呼吸,這是同樣的道理。

    『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注意!這裡進一步了。後來天台宗把這個法門擴充
了,叫做「調息」、「聽息」、「數息」,乃至後來到了密宗,叫作修氣功、修九
節佛風、修寶瓶氣等等。道家有句話:「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在身心配合下,
氣有萬種的變化。中國人看相,先要看氣色好不好,的確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靜到停止了,絕對找不出妄念來,你要起個妄念都起不來,可是這時知
不知道?很清明,這是實際的功夫。這時做到了『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至於知
道的這個「知」,又是什麼?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謂靈靈明明,始終存在。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這句話就要研究了,從心出並不是從心臟裡
出來,而是說:心念動了。心念動時,有時覺得息與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時如有旁
人經過,這個人馬上會受感染,他的心境就會得寧靜,或覺一股熱流一樣傳到他身
上來。但這是過程,不是好事,這是做得到的。這時候還沒有得定,還早,只是普
通靜坐功夫而已。

    現在科學曉得人體會放光,本來每個都會放光的,到那時,你的氣息停止了以
後,那個光芒放射的更大。如果講有鬼神,那個時候,鬼都不敢部你,老遠看到你
就躲掉了,陽氣盛極之故。

    所以『息從心出』,並不是息從心臟出來,那是你的心念動了。換句話說,一
般人練氣功都從心──心念故意造作,學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構成一個氣息出來
的道理。

    『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修寶瓶氣時,丹田有一股氣,煉到能不呼不
吸時,即使把你長埋於地下,也可暫時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現在談的這個路線,都是從鼻子來的,其實我們人體也在呼吸。
身體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時有三樣東西還在──煖、壽、識。
阿賴耶識並沒有離開過身體,真正入定了,氣息一定充滿。氣息充滿的人,不管多
大年紀,身體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軟的,軟化到如嬰兒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
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邊敲。

    你們功夫做了一段時間,身體還沒有軟化,兩條腿盤不住,這不是兩足尊,而
是兩足爭,打起坐來跟兩腿在爭、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寫信問我打坐的問題,
他說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與腿爭!我們現在用功都來不及,還跟腿去
搞這玩意兒!來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麼姿勢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兩條腿已
軟化,自然就盤得住了。只要這兩條腿的氣通了,壽命也跟著延長。你注意!你覺
得身體老化一點,僵硬一點,那麼你就早準備一點──準備走了。老子講:「專氣
致柔,能嬰兒乎?」所以也不要有門戶之見,在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
因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趕快多打坐,不要以為忙啊!累啊!沒有時間打坐。
你要趕快坐,坐到能夠住氣,那麼一個鐘頭下來,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
了才行。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腸胃要空虛一點。道家有兩句話:「若要不老,腹中
不飽。若要不死,腸內無屎。」當然營養還是要夠,腸胃乾淨,氣就容易充實。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在這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修這個法門,對身心都好,壽命也可延長。你們打
坐時,有的人不是會亂搖嗎?只要你把意念與呼吸配合為一,氣就不會亂跑了。則
『無愁憂惱亂之想』,所以學密宗的講,由喉輪到心輪的脈打通的人,妄念就不來
了,憂愁煩惱自然就去掉了。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則都具備了。

    羅侯羅聞法後,往詣安陀園,安陀園又譯為阿蘭若,意即清淨的道場。他在『
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羅侯羅開始修持佛所教的
安般法門。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並沒有錯。你們以為
應該無妄想,把正思惟也丟掉了,那就錯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
對的。

    『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羅雲依照佛
的教法,入了初禪定,這時才真得大喜樂,發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第八講==
  --內容提要--
            修持證果
            初禪到四禪
            結使和大阿羅漢
------------------此處只簡錄前三項------------------------------------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

『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

    學禪不離禪定,但不一定要從禪定入手。禪宗注重見地,注重般若。當然仍須
修證,沒有漸修的根基,如何談頓悟的成就!

『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

    由有覺有觀的境界,再進一步證入內心無比的喜悅。這不只是口頭的高興,而
是看到一切眾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內心都是祥和的;他們即使有
錯,也是值得憐憫的。慈祥是內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於勉強的,所以菩薩「慈悲
喜捨」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狀態持久了,整個身體會僵化,氣脈就不能通了。
    這時『專其一心』,專在初禪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
狀態。氣停了,就是道家「無火之謂  」,漸漸地證到:『無覺無觀,三昧念喜』
,心中無比的喜悅。這個喜悅的境界就是「念」。此時證到二禪。
    增壹阿含經,在三國東漢未年傳入,這時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
,因為一修就有效果。當時西晉的文化相當高,如果佛教光靠學理進來,不一定被
接受,但定力與神通一來,知識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現在學佛的人,那裡有神通!
只有神經。如從禪定入手,就會有神通,各個都有,不足為奇。
    無著菩薩一系下來,專講唯識法相方面的修證,在這一套理論系統下,我們方
才講的,『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還在『有尋有伺』的境界裡,還是
在第六意識的狀態中。到達『無尋有伺』時,才是這裡所講『無覺無觀,三昧念喜
,遊於二禪。』心理思想,不再像電子般亂跳動,而進入『無尋有伺』的境界。可
是此時還有境界存在,還沒到『無尋無伺』地,還早得很。

『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

    這裡又起變化,到了三禪,心頭的喜念沒有了,守著一種境界──『覺知身樂
』。身體內部所有的氣機、氣脈,每一個細胞、神經,都起了大變化。到了三禪境
界,才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為兩腿一盤就是禪。能到達三禪,是要無量功德
無量善心,慢慢熏修來的。在這之前,只能略微改善身體現狀,做到少病而已。證
入三禪後,看以前歡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樣。因為現在才達到至善的喜悅,這是
聖賢的境界。

『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這時再進一步,證到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憂愁,更沒有幽悶。大家要注意
,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也還是「念」,所以接著說『護念清淨』,身心內外一片
,融化了,證到四禪境界。

    這是佛的公子羅侯羅,自己的心得報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要到三禪才能證到這個證界。以前高
僧大德,都可預先說出何日死,且臨死時身體像嬰兒般柔軟。或者更高明的,化成
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幾片指甲,或一束頭髮作為紀念。

    此時智慧到達了:『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同時解脫了
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來,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無量億劫事
。四果羅漢只能知五百生,大阿羅漢知道的就多了。羅侯羅就是到達這個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復更施意,成盡漏心。』注意這八
個字,四禪是禪定功夫境界,如結使未斷盡,所以四禪並不就是大阿羅漢,還未證
果。到了這個境界時,『復更施意』,如果念頭起來了,要更加修持。『成盡漏心
』,就是無漏心。

    但是,不能動念不就成木頭了嗎?不是的,起心動念,用過便休,沒有滲漏,
沒有黏著。有定力的人,儘管一天忙到晚,他那個處在定的境界的本心,並沒有動
,並且還是光明清淨。

『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這時,所有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統得
解脫。到這個境界時,『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這是羅侯羅的修證報告,經上沒有記載他修了幾年,或幾個月。然而佛在世時
,確實有人當下證羅漢果,有人三天證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羅侯羅向佛報告修持經過,佛很高興,獎勵了一番。接著說:「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增壹阿含卷七)。佛說修安般,由調息的
方法入門;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諸根神而通之
而得解脫。比如佛學中的『四大皆空』,要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得到
飢餓寒暑不侵,四大才轉得過來。

    要證得大阿羅漢,還要斷『三有結使』。「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有結使」就是心理行為,即心理狀況、起心動念所構成的作為。這些習氣的結使
都斷光了,才能證得大阿羅漢果。

    第九個是『念身』。這裡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
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
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
。

-----------------------------------------------------------------------
    弟在此推薦大家幾本關於修證工夫方面的書:

一、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南懷瑾先生著。對靜坐無基礎的人可藉此入手。
二、如何修證佛法。南懷瑾先生講述,以上文章即此書一小部分之截錄,真正的精
    華還在書中。
三、《楞嚴經》。原文為極佳之文言文,不過現在或許不多人能全看得懂,不過書店
    也有許多白話文翻譯喔!
四、《增壹阿含經》其中有許多修行法要! 《雜阿含》則有關於觀照的方法。

以上各書皆為老古出版社所出,台北市重慶南路的書店大部分都有賣。您亦可從其
他先賢的書中體悟!

至於見地方面,大家應該都知道,所謂「相輔相成」,見地有了,修證將事半功倍!

祝大家全都有個健康的身體,愉快的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應 無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發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剛),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盤坐之坐姿 -- 由出土佛像來看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站 (Wed Sep 28 16:43:27 1994)
轉信站: pivot!ccnews.nchu!news.cc.nctu!nctuccca!netnews.ntu!Maxwell

 AT>> 這石刻是古犍陀羅(今[巴基斯坦]境內)石刻, 約西元二世紀, 以
 AT>> 世尊未出家前的形象為主題。這個刻像和我們常見的佛教故事繪
 AT>> 像有很大的不同。

 DC> ゝ 頭髮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DC>    可以肯定的是,那頭髮不像「釋迦果」:)

      那是以世尊未出家前的太子像為主題的。頭上包著頭巾, 就是在
      電影「小活佛」中古印度人的頭巾( 和現代不同 )。

      這一張可以讓人感受到世尊未出家前的氣質。把尊貴的形象和內涵
      都刻劃出來了, 是非常難得的作品。

 DC> 我剛剛去看了一下以前的那張「古佛像:佛陀盤坐圖片。」
 DC> 發現該像佛陀的跏趺坐,腳的確擺得比較靠近膝蓋,而不是同
 DC> 近代的佛像(腳掌幾乎貼到小腹了)。

     我在敦煌石窟作品中發現越早期的坐姿越接近自然坐法, 有時更是
     很自然的「交腳」而已。而交腳坐法正是宴坐(坐下來吃飯)時的自
     然狀態。
         瑜珈式的坐法和道家練丹式坐法可能是後來才強調出來的, 至
     於現在流行的不倒丹更是用來表現神勇的方式。我認為世尊說的中
     道之理應該是在不過份放逸和苦行之中的一種方式。

                                     -- AB Tsai --
/End of line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應 無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發信人: DavidChiou.bbs@mic.ee.ntu (邱大剛), 信區: religion
標  題: 【安般品】 禪坐之安般守意法門! 極重要喔!
發信站: 台大電機 Maxwell 站 (Wed Sep 28 20:44:01 1994)
轉信站: pivot!ccnews.nchu!news.cc.nctu!nctuccca!netnews.ntu!Maxwell

楔子:
    「觀音法門」及「安般法門」,堪稱最為佛門所重視的修習止觀方法。
「觀音法門」可見《楞嚴經》,而「安般法門」首出於《增壹阿含經》,
《大藏經》中《大安般守意經》、《地藏十輪經》等也有記載到此修行法。

    經由止觀修行,我們才能漸漸悟入經典之知見,而從「口頭禪」轉成
名副其實的「禪波羅蜜」!

    以下即為《增壹阿含經》中,關於安般守意法門的記載,而文件後半段,
則為南懷瑾老師對此法門的講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增壹阿含經》 【安般品】ソ 安般守意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將羅雲入舍衛城分衛。爾時,世尊右旋顧謂羅
雲:「汝今當觀色為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色為無常。」
    世尊告曰:「羅雲!痛(受)、想、行、識,皆悉無常。」
    羅雲對曰:「如是,世尊!痛(受)、想、行、識,皆為無常。」
    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此有何因緣,今方向城分衛,又在道路,何故世
尊而面告誨我?今宜當還歸所在,不應入城乞食。
    爾時,尊者羅雲即中道還到祇桓精舍,持衣缽,詣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
趺坐,專精一心,念色無常,念痛想行識無常。爾時,世尊於舍衛城乞食已,食
後在祇桓精舍而自經行,漸漸至羅雲所。到已,告羅雲曰:

  「汝當修行安般之法,修行此法,所有愁憂之想皆當除盡。
    汝今復當修行惡露不淨想,所有貪欲盡當除滅。
    汝今,羅雲!當修行慈心,已行慈心,所有瞋恚皆當除盡。
    汝今,羅雲!當行悲心,已行悲心,所有害心悉當除盡。
    汝今,羅雲!當行喜心,所有嫉心皆當除盡。
    汝今,羅雲,當行護心,已行護心,所有憍慢悉當除盡。」

    爾時,世尊向羅雲便說此偈:

    莫數起著想,恆當自順法;如此智之士,名稱則流布。
    與人執炬明,壞於大闇冥;天龍戴奉敬,敬奉師長尊。

    是時,羅雲比丘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我不起著想,恆復順於法;如此智之士,則能奉師長。

    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
(KEYIN註: "敕" 為 "束"+"力")

    爾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
是時,羅雲即從坐起,便往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須臾退坐,白
世尊曰:「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
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汝今,羅雲!諦
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爾時,尊者羅雲從世尊受教。

    世尊告曰:「如是,羅雲!
若有比丘樂於閒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異念,繫意鼻頭,
    出息長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如息暖。
    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
    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羅雲即從坐起,禮佛足,遶三匝而去。
往詣安陀園,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擊心鼻頭,
出息長亦知息長,入息長亦知息長;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
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
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有時無息亦復知無。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羅,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
    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
    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
    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
    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喜念,遊於三禪。
    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
數劫事。亦知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
、五十生、百生、千生、萬生、數十萬生,成劫、敗劫,無數成劫、無數敗劫,
億載不可計,我曾生彼,名某姓某,食如此食,受如此苦樂,壽命長短,彼終生
此,此終生彼。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亦知眾生所起之心,彼復以天眼清
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
所行、所造,如實知之。

    或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諦賢聖,行邪見,造邪見行,身壞
命終,入地獄中。或復眾生,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不誹謗賢聖,恆行正見
,造正見行,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是謂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
逝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 所行、所造,如實知之。復更
施意成盡漏心,彼觀此苦,如實知之。復觀苦集,亦知苦盡,亦知苦出要,如實
知之。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
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羅
雲便成阿羅漢。

    是時,尊者羅雲已成羅漢,便從坐起,更整衣服,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
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所求已得,諸漏除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諸得阿羅漢者,無有與羅雲等也。論有漏盡,亦是
羅雲比岳。論持禁戒者,亦是羅雲比丘:所以然者,諸過去如來、等正覺,亦有
此羅雲比丘。欲言佛子,亦是羅雲比丘。親從佛生,法之上者。」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所謂羅雲比丘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下錄自《如何修證佛法》,老古出版社印行』
【 南懷瑾老師講述 】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爾時世尊
作是教敕已,便捨而去,還詣靜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時尊者
羅雲復作是念:今云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
尊所。』私情上他們是父子;教儀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為什麼一面坐?因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禮後,坐在旁邊等著。『須臾,
』過一陣子,佛出定了,下坐,羅雲『退坐,』趕快去問父親:『云何修行安般,
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說:『善哉!善哉!羅雲,
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你現在問我這樣大的修行問題。『汝今羅
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這裡有四個字要特別注意:「
善思念之」,意思是說,你懂了以後,還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的迷信。方法我
來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
趺坐。』要注意!你們打坐坐不住,兩腿不爭氣,那不是「兩足尊」。如果兩腿的
氣通了,你們的壽命可增加幾十年。

    佛告訴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臥
、攤屍法都是正身的一種。

    我們打坐作功夫沒有效果,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因為沒有「正意」;因為顛倒
因果,把佛的成果結論,拿來當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麼呢?你
自以為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實,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縱
使你現在做到身體忘了,感覺到內外都是光明,也還沒超出第六意識的範圍。在楞
嚴經裡的五陰區宇中,還只屬於色陰的範圍,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有些人靜坐在一片光明中,未來的事情也能知道,以為是「靈感」。你若學過
成唯識論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識的反面,是所謂獨影意識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
因為你學佛,所以就會看到佛、菩薩,這是意識境界。拿小乘修證的理論來講,你
意識沒有專一,沒有「正意」。所謂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換句話說
,你處處在犯戒,一般人隨便談戒,談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識,一點都沒有正,
隨時都在造地獄種子的業,現行變成種子非常厲害啊!要特別注意。所以佛說,修
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專一。

    中國道家修神仙的丹經,在隋唐以後就多起來了,講氣脈的問題,很多都是從
這個安般品中脫胎出來的。東晉以後有黃庭經,講究上藥三品,神、氣、精,這些
都是事相,屬於有為的功夫。如果有為的功夫,你都沒有修到家,怎麼能達到無為
呢?有為法不能專一,念頭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所以後世學佛的,
一萬個中,沒有一個證果。請特別特別注意!我除了依照佛經以外,拿我幾十年摸
索的經驗,誠懇的告訴各位,你真達到正身、正意,沒有一個身體不能轉化;沒有
病去不掉的;沒有身心不會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兩方面絕對的健康,
可以返老還童。因為一切唯心所造,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個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樣,陰符經上有一句話──「禽之制在氣」,
這是一個重要的口訣,也就是方法。念頭抓不住,會亂跑,思想不能專一,就因為
你的氣在散亂,氣散亂,心就散亂了。

    但氣不是主體,是心的附屬品,可是這個附屬品很厲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
停不下來。等於人騎在馬上,你的氣就是馬。西遊記裡,唐僧騎的那一匹馬,就是
代表那股氣。人若騎在一匹劣馬上,想叫牠停住,韁繩拉得很緊,馬還是亂跑,停
不下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心雖想定,若氣不能定,妄念怎麼能停止呢
?有許多人情緒不好,身體不好,其實都是氣不好的緣故。

    『無他異念,』這時心裡什麼念頭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繫意鼻頭,
』把意識掛在鼻頭上。這句話,害死了訐多修道學佛的人。什麼「守竅」啊!「眼
觀鼻,鼻觀心」啊!小心得高血壓。還有什麼學白鶴,白鶴能活一千多歲,據說是
因為白鶴休息的時候,鼻子對著肛門,兩氣相通的緣故。但我們的脖子比白鶴短這
麼多,怎麼學?所以佛說:「眾生之愚痴,至可憐憫者也。」『繫意鼻頭』,不是
叫你看鼻子,這要首先提醒你,要注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氣,也就是「心息相依」的
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為一。

    『出息長亦知息長,』你的正意不要離開呼吸,呼吸出來有多長,你自己要能
知道。『入息長亦知息長,』注意這個「知」字,如果你一邊在修氣,一邊腦子裡
亂想,那就不對了,沒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為一,叫做「安般守意」。怎麼把
妄想抓住呢?只要注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條繩子,把這一匹馬拴住了以後,等於
妄念被栓住了,修行便可以專一,也就可以證入「初禪」。修行的效果是一定會來
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
呼吸進來有時候是涼的,這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病態,一種是絕對健康的,是自
己的熱能,也就是「四加行」裡面的「煖」相生起。相對的,你會覺得從外面吸進
來的空氣是涼的,而又覺得那個空氣與你不相干。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們打坐,有時腳心發暖,那就是「
息暖」。不過你們心跟息,兩者不能專一,所以東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亂跑,跑
到那裡就暖到那裡。跑到丹田就以為是拙火,勸你趕快撥一一九電話,叫消防隊吧
!(眾笑)

    佛告訴他的公子:『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這個氣息,就是楞嚴經
所說的風大,大家應該還記得,楞嚴經裡面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但這一步
牽涉到大乘的修法,暫且不談。你們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夠在
靜坐時,「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記憶力非常好,腦子特別靈
敏。

    你們一般學打坐的,坐在那裡,呼吸時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沉時也不知道;
有時意識中有點空靈,又有好幾個東西在亂忙,如果不信,你們自己檢查看看!根
本沒有「正意」,這個叫什麼功夫啊!你坐一萬年也沒有用。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著睡,也可以注意呼吸,這是同樣的道理。

    『有時有息,亦復知有。』注意!這裡進一步了。後來天台宗把這個法門擴充
了,叫做「調息」、「聽息」、「數息」,乃至後來到了密宗,叫作修氣功、修九
節佛風、修寶瓶氣等等。道家有句話:「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在身心配合下,
氣有萬種的變化。中國人看相,先要看氣色好不好,的確是有道理的。

    呼吸沉靜到停止了,絕對找不出妄念來,你要起個妄念都起不來,可是這時知
不知道?很清明,這是實際的功夫。這時做到了『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至於知
道的這個「知」,又是什麼?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謂靈靈明明,始終存在。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這句話就要研究了,從心出並不是從心臟裡
出來,而是說:心念動了。心念動時,有時覺得息與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時如有旁
人經過,這個人馬上會受感染,他的心境就會得寧靜,或覺一股熱流一樣傳到他身
上來。但這是過程,不是好事,這是做得到的。這時候還沒有得定,還早,只是普
通靜坐功夫而已。

    現在科學曉得人體會放光,本來每個都會放光的,到那時,你的氣息停止了以
後,那個光芒放射的更大。如果講有鬼神,那個時候,鬼都不敢部你,老遠看到你
就躲掉了,陽氣盛極之故。

    所以『息從心出』,並不是息從心臟出來,那是你的心念動了。換句話說,一
般人練氣功都從心──心念故意造作,學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構成一個氣息出來
的道理。

    『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修寶瓶氣時,丹田有一股氣,煉到能不呼不
吸時,即使把你長埋於地下,也可暫時死不了。

    大家注意啊!現在談的這個路線,都是從鼻子來的,其實我們人體也在呼吸。
身體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時有三樣東西還在──煖、壽、識。
阿賴耶識並沒有離開過身體,真正入定了,氣息一定充滿。氣息充滿的人,不管多
大年紀,身體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軟的,軟化到如嬰兒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
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邊敲。

    你們功夫做了一段時間,身體還沒有軟化,兩條腿盤不住,這不是兩足尊,而
是兩足爭,打起坐來跟兩腿在爭、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寫信問我打坐的問題,
他說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與腿爭!我們現在用功都來不及,還跟腿去
搞這玩意兒!來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麼姿勢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兩條腿已
軟化,自然就盤得住了。只要這兩條腿的氣通了,壽命也跟著延長。你注意!你覺
得身體老化一點,僵硬一點,那麼你就早準備一點──準備走了。老子講:「專氣
致柔,能嬰兒乎?」所以也不要有門戶之見,在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
因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注意!趕快多打坐,不要以為忙啊!累啊!沒有時間打坐。
你要趕快坐,坐到能夠住氣,那麼一個鐘頭下來,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
了才行。不過有一點要注意!腸胃要空虛一點。道家有兩句話:「若要不老,腹中
不飽。若要不死,腸內無屎。」當然營養還是要夠,腸胃乾淨,氣就容易充實。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

    在這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修這個法門,對身心都好,壽命也可延長。你們打
坐時,有的人不是會亂搖嗎?只要你把意念與呼吸配合為一,氣就不會亂跑了。則
『無愁憂惱亂之想』,所以學密宗的講,由喉輪到心輪的脈打通的人,妄念就不來
了,憂愁煩惱自然就去掉了。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則都具備了。

    羅侯羅聞法後,往詣安陀園,安陀園又譯為阿蘭若,意即清淨的道場。他在『
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餘念,繫心鼻頭。』羅侯羅開始修持佛所教的
安般法門。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並沒有錯。你們以為
應該無妄想,把正思惟也丟掉了,那就錯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
對的。

    『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羅雲依照佛
的教法,入了初禪定,這時才真得大喜樂,發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
『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

    學禪不離禪定,但不一定要從禪定入手。禪宗注重見地,注重般若。當然仍須
修證,沒有漸修的根基,如何談頓悟的成就!

『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

    由有覺有觀的境界,再進一步證入內心無比的喜悅。這不只是口頭的高興,而
是看到一切眾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內心都是祥和的;他們即使有
錯,也是值得憐憫的。慈祥是內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於勉強的,所以菩薩「慈悲
喜捨」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狀態持久了,整個身體會僵化,氣脈就不能通了。
    這時『專其一心』,專在初禪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
狀態。氣停了,就是道家「無火之謂  」,漸漸地證到:『無覺無觀,三昧念喜』
,心中無比的喜悅。這個喜悅的境界就是「念」。此時證到二禪。
    增壹阿含經,在三國東漢未年傳入,這時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
,因為一修就有效果。當時西晉的文化相當高,如果佛教光靠學理進來,不一定被
接受,但定力與神通一來,知識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現在學佛的人,那裡有神通!
只有神經。如從禪定入手,就會有神通,各個都有,不足為奇。
    無著菩薩一系下來,專講唯識法相方面的修證,在這一套理論系統下,我們方
才講的,『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還在『有尋有伺』的境界裡,還是
在第六意識的狀態中。到達『無尋有伺』時,才是這裡所講『無覺無觀,三昧念喜
,遊於二禪。』心理思想,不再像電子般亂跳動,而進入『無尋有伺』的境界。可
是此時還有境界存在,還沒到『無尋無伺』地,還早得很。

『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

    這裡又起變化,到了三禪,心頭的喜念沒有了,守著一種境界──『覺知身樂
』。身體內部所有的氣機、氣脈,每一個細胞、神經,都起了大變化。到了三禪境
界,才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為兩腿一盤就是禪。能到達三禪,是要無量功德
無量善心,慢慢熏修來的。在這之前,只能略微改善身體現狀,做到少病而已。證
入三禪後,看以前歡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樣。因為現在才達到至善的喜悅,這是
聖賢的境界。

『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

    這時再進一步,證到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憂愁,更沒有幽悶。大家要注意
,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也還是「念」,所以接著說『護念清淨』,身心內外一片
,融化了,證到四禪境界。

    這是佛的公子羅侯羅,自己的心得報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塵穢,身體柔軟。』要到三禪才能證到這個證界。以前高
僧大德,都可預先說出何日死,且臨死時身體像嬰兒般柔軟。或者更高明的,化成
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幾片指甲,或一束頭髮作為紀念。

    此時智慧到達了:『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同時解脫了
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來,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無量億劫事
。四果羅漢只能知五百生,大阿羅漢知道的就多了。羅侯羅就是到達這個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諸結。』『復更施意,成盡漏心。』注意這八
個字,四禪是禪定功夫境界,如結使未斷盡,所以四禪並不就是大阿羅漢,還未證
果。到了這個境界時,『復更施意』,如果念頭起來了,要更加修持。『成盡漏心
』,就是無漏心。

    但是,不能動念不就成木頭了嗎?不是的,起心動念,用過便休,沒有滲漏,
沒有黏著。有定力的人,儘管一天忙到晚,他那個處在定的境界的本心,並沒有動
,並且還是光明清淨。

『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這時,所有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統得
解脫。到這個境界時,『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這是羅侯羅的修證報告,經上沒有記載他修了幾年,或幾個月。然而佛在世時
,確實有人當下證羅漢果,有人三天證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羅侯羅向佛報告修持經過,佛很高興,獎勵了一番。接著說:「具足禁戒法,
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增壹阿含卷七)。佛說修安般,由調息的
方法入門;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諸根神而通之
而得解脫。比如佛學中的『四大皆空』,要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得到
飢餓寒暑不侵,四大才轉得過來。

    要證得大阿羅漢,還要斷『三有結使』。「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三有結使」就是心理行為,即心理狀況、起心動念所構成的作為。這些習氣的結使
都斷光了,才能證得大阿羅漢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應 無 所 住 而 生 其 心 ∞

 David Chiou ── Freshman of NTUEE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WWW:                             http://cbs.ntu.edu.tw
閱讀文章: 第 21/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