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
閱讀文章: 第 102/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lackJack (BlackJack) 看板: BudaSitting 標題: [轉載]射藝中之禪導讀(七) 時間: Wed Jul 2 23:00:10 2003 轉載自 福智佛教基金會http://www.bwmc.org.tw 已獲得 福智佛教基金會同意轉載 第七講 八十三年十月二十四日 日常法師開示於鳳山寺 上次討論到第三十四頁,這一頁告訴我們,放鬆以後心就能夠靈活、能夠矯捷。「放 鬆」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講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卻很困難,聽見別人告訴我們要放鬆,自 己也了解放鬆的好處,但實際去做的話卻做不到,不但做不到,而且會越做越差、越走越 遠。「放鬆」,平日的生活中,因為不能放鬆而再三失敗的體驗很多。晚上睡不著時,想 盡辦法去睡覺,就偏偏睡不著;譬如出家學佛,心中覺得三毒很可怕,就想不要貪、不要 瞋、不要痴,越早點除越好,於是就迫不及待的照著自己的方法去做,想盡辦法除掉,偏 偏除不了。拼命想要這樣做,卻偏偏行不通,最後呢,只有一個結果──失敗。 佛法裡所講的「放鬆」,是澈底放掉這個「我」,放掉的方法是什麼呢?它有一套方 法,這套方法在本書的第三十四頁上有說明,就是要「閉卻六根門頭」,閉卻六根門頭的 意思「並不是要大力排斥感官所察覺的世界,而是要時刻準備好遇到阻力就退讓的意思。 要能本能的做到這『無為之為』,必須內心中有可以著力之處。」你們認為「必須內心中 有可著力之處」,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內心怎麼個著力法呢?乍聽這句話感覺沒頭沒尾 的,無從了解起,如果我反過來說,我們的內心一點都沒有力量是什麼狀況呢?以簡單比 喻來說明,我們坐在這裡研討,如果內心有一個著力點,他的特徵是什麼?如果內心沒有 一個著力點,他的特徵又是什麼?很顯然的,前者即使天塌下來,他的心不會動搖;後者 即使一點小小的聲音,他的心就跟著跑掉了。 一般人是無法靠著內心的著力點去把自己內心安住下來的。我們看電視,被它的情節 所吸引,全部精神貫注在上頭,那時不管外面有什麼人來到面前,完全看不見。又如看連 環小說,看到精彩處,被其吸引時,連覺都不想睡,更不會去注意外面的事。為什麼外境 沒辦法影響我們呢?因為當時我們的內心著在一樣東西上──電視、連環小說上。那麼, 這個「著」是不是著在「內心」呢?不是的,而是著在外面的東西,跟著它在轉。所以這 個心一天到晚被外境所吸引,也就是著在外境上。 想要我們自己內心的著力點有個力量,這個力量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定力」,然而 這個「定力」的著力點並不可靠,真正內心裡的著力點只有佛法裡有,那就是佛法裡講的 「智慧」。要能做到這點,又必須靠戒,而至定、慧。 戒是佛制的。學戒定慧一定要靠一個有經驗的人。作為一個佛弟子,對佛要有「淨信 心」,然後肯去學佛制的戒。戒有它絕對的權威性,所謂「絕對的權威性」,不是像世間 作官的人,手裡拿著一把槍、一把刀,問你:你聽不聽我的?如果肯,就放你一馬,如果 不聽,就賞你一槍。佛法中的權威不是這樣的權威,這樣的權威一點用場都沒有。佛法裡 的權威是什麼?我有淨信心,我曉得要走這條路,只有靠善知識引導,再沒有第二條路好 走,所以善知識告訴我怎樣,我就毫無條件的跟他走,這是戒的真正用意。要學好菩提道 就必須學戒,必須對師長產生絕對的淨信心,假設兩個人彼此有意見不同的地方,總要放 棄自己想法,依著善知識的想法。 大家看過「密勒日巴尊者傳」嗎?這本書所敘述的故事,對我們修學菩提道是絕端重 要的啟發和借鏡。書中所述許多奇怪的現象,不是我們一般人的想法所能了解的,但實實 在在的發生了,那都是淨信心的效果。舉個例子,你們說這本書是什麼顏色?大家所看到 的是藍色的,如果老師告訴你是白色的,你會說:這應該是藍色的,怎麼會是白色呢?但 是有了戒的真正內涵時,如果老師說它是白色的,淨信心會使你想:這應該是白色的,我 怎麼會看成藍色的?我一定是錯了。對老師要有如此這般的淨信心──依照我們的想法, 這真是荒唐,怎麼可能這樣呢?對!實際上就是這樣,其中原因,有朝一日諸位才會漸漸 了解。 現在我稍作解釋,我們在正學的時候,應依根本六想當中,第一個無明病想。佛告訴 我們要生起無明病想是無中生有地去想,還是事實上就是無明?大家都知道事實就是無明 !既然事實就是無明,為什麼還要去想呢?因為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染,使現在所有的現行 總是跟著「自己」,如果不經過很有力的思惟、不使這個思惟的現行生起來的話,理論上 講無明,說自己有病,實際上每個人永遠都還是只相信自己,不管老師說了多少道理,做 起事情來還是相信自己的想法,聽信自己的「無明」。如果「無明病想」思惟得起來,知 道自己無明,那麼,既然老師說是白色的,自然就是白色的,我在無明中因此看成藍色的 ,所以我錯了。那時就會對老師產生絕對的信心了。【密勒日巴尊者傳】這本書上就告訴 我們這個內涵,善知識真正訓練我們的就訓練成這樣,當我們積聚到這種程度,那時候一 心一意的祈求,就會感得到最好的佛菩薩來教導,像馬爾巴尊者攝持密勒日巴尊者一樣。 戒的真正意義就如上面所說。因此有一次某格西告訴我們,如果「依師」依不好的話 ,戒無從講起。很多人聽見了之後,覺得「戒」怎麼和「依師」有關呢?我想現在各位大 概都很清楚了,特點就在這裡。 有了絕對的淨信心,到時候善知識會指點給我們一條路,而這條路是我們從來沒有走 過的,跟隨善知識是唯一的方法,沒有道理好講的,為什麼沒有道理可講?這個問題我想 你們現在應該能夠回答的出來,因為前天已經討論過了,在第三十二頁倒數第六行:「只 有從經驗才能學會的東西,何必用思想來預期呢?」這條路既是我們沒走過的,也就是沒 有經驗過的,既沒有經驗過,能不能去想像?能不能去預期?能不能講道理?啊!越講道 理會越弄越遠的,這就是為什麼一定要養成堅定的淨信心的原因。沒有一個人例外,都是 在自己的經驗當中去做一件事情,可是偏偏戒是超越我們經驗的,這個時候,淨信心就絕 端重要了。 討論到這裡,諸位應該很清楚,真正要學戒就要這樣學,老師告訴我們,我們就死心 塌地地照著去做,以後就是定慧的範圍,所以「必須內心中有可著力之處」,真正的著力 點就在這個地方。內心中有可以著力之處不單單是「定」,就是能夠不受外面的刺激,它 靠什麼呢?我們繼續看第三十四頁倒數第四行:「這就是要集中心力於呼吸來達成。」這 一點佛教裡面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數息」,所以世尊告訴我們:數息、不淨二甘露門, 我們走上去,這東西將來是一定要學的。書上三十四頁接下去的敘述我們就不去討論了, 因為這些敘述都是真正的工夫,完全不是道理,而且這些體驗,一定要跟老師才可生效。 所以我們現在讀了這一本書,了解它所敘述的內涵以後,要回過頭來努力學戒、學依止。 繼續看三十五頁上的一段話,「不幸的是,這微妙的漠不關心地沉潛於自我的境界不 能持久。它會受到內發的干擾。各種毫無意義的亂糟糟的情緒、感覺、慾望、憂慮、甚至 思想、會不可抑制地從無所有處生起,而且越是沒來由的、荒謬的、與心神所凝聚的對象 無關的,就愈頑固難去。好像它們要向意識復仇,因為,意識竟然經由修定的工夫,闖入 了它所原先不可達到的領域一樣。唯一能使這煩擾停歇的有效方法是繼續呼吸,靜靜地漠 不關心地呼吸。」這話是西方人寫的,但這個道理,中國的祖師早就說得很透徹了,中國 的祖師有兩類,一類是禪宗的祖師,另一類是教下,禪宗的祖師有一句話叫﹕「枯木岩前 叉路多。」這是什麼意思呢?禪宗不是要「參話頭」嗎?實際上是一個定的境界,置心一 處,全部精神要貫注在一個地方。學定是我們將來必須要走的,這個定不是坐在這裡,眼 睛閉上了,而是全部精神貫注在這裡,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或者參禪,參一個 什麼?「狗子還有佛性也無」,或者念佛,數息也是這樣。進到定的境界時怪現象都出現 了,如果我們數息,數小止觀,一定會有這個境界的。實際上廣論說得很清楚,不過,沒 有老師的指導,我們自己看,看不懂罷了。這些都是工夫,工夫到時這個境界都現起來了 ,那時怎麼辦呢?不去理它!如書中說的:「靜靜地漠不關心地呼吸。」什麼叫做「漠不 關心」呢?就是對這種事情不要去理它,我們現在最難的就是「不理」,只要外面一點小 事情就把我們的心牽去了。到了定的境界,就有本事做到即使天塌下來我們也相應不理, 不過,有時候弄到後來倦怠的時候,很容易進入睡著的狀態,這些現象,經論上面說得最 清楚的是廣論,再沒有比廣論說得更清楚了。 請看三十六頁第二行:「這一提之力,大有助於使心靈自然產生一種內在的震動── 一種寧靜的脈動。這脈動可以昇高成為一種只有在極稀有的夢中才能經歷到的奇異的輕快 的感覺,以及一種昂揚而欣悅的信心,深信自己可以從任何方面獲得力量以隨心所欲地增 加或減輕緊張。」這是種非常奇妙的力量,那時候心的著力點的基礎鋪好了,但這心的著 力點還沒有著力噢!就像我們說要打地基一樣,把地上雜草穢土都拿掉,已經剩下石頭了 。書中所講的方法,都是佛法裡邊的方法,不過他用的是最淺的部份而已。接下去已能慢 慢地真正進入心靈裡面。 下面一段這樣說:「這一境界,其中沒有一事需要思考、計劃、奮鬥、欲求、和期望 ,也沒有一個特定的目標和方向,但是他知道自己有能力做可能的事,也有能力做不可能 的事。它的力量就是這樣的堅定不移,這一境界,在根本上是無心機的、無我的,大師就 名之為真正的『心靈』的境界。事實上,它的確是充滿了心的明覺,因此,也叫做『正確 的遍在的心』。這意思就是說,這心靈是無所不在的,因為它對任一特定的地方都不執著 。而且,它可以保持遍在,因為,雖然它對此物或彼物發生關係,卻並不因思念、執取而 喪失其靈活性,像一只盈滿的池塘的水,隨時可以再流出去一樣,它有無盡的力,因為它 是自由的;它對一切事物都開放,因為它是空的。這種境界,本是原始的境界,它的象徵 ──一個空心的圓圈,對於站在其中的人,並不是空無意義的。」 這一段話,我們看了不太懂,因為這些都是經驗到達的境界,我們不要去在意懂不懂 ,如果這些形容我們能勉強了解就行了!將來諸位遲早會走上這一步。不過在這裡,順便 一提的是,也許你看了以後會覺得,我也很想去學這射藝的禪。其實當我們真正了解佛法 的理論之後,就不願意去學了,因為,我們有更好的路要走,宗大師告訴我們的就是最美 的、最圓滿的、最正確的、最直接的路,。目前我們正在為走這條路做準備工作。 作者說慢慢到了這種情況時,這種情況可說成「定境」,但是這個定境要跟慧相應。 我們心的本來狀態應該是這樣的,但是由於被煩惱所使,所以整天被外境所轉,生起了種 種困惑,而使真正的能力消失掉了。到了這個情況,就如書中作者在這一段說的:「有能 力做可能的事,也有能力做不可能的事。」妙就妙在這裡,這才是奇怪的事情,通常我們 說你有能力當然可以做,現在,不可能的事,也可以做得到,佛法真正最高明的地方就在 這裡,沒有一樣事情做不到的,就是有這種力量,這個力量現在我們不必也無法去驗證它 ,但是它是絕對可以驗證的,我們如果照著次第走下去的話,將可到達這種境界。 現在請繼續看第三十七頁第二行:「一個從一切執著中得解脫的藝術者,必須以這充 實的遍在的不受幕後動機所干擾的心為出發點,來發揮他的技藝。」這種情況叫做「不執 著」,也就是從執著當中解脫出來。現在我們想想看,當我門被周圍所有的東西引發時, 我們就隨著它而動,像這樣我們通常稱為對它的一種執著。那麼,我們執著些什麼?我以 比較簡單的例子問各位,各位或許能了解,你們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呢?有!有沒有不 喜歡的東西呢?有!會不會對這個比較習慣,對那個比較不習慣呢?會!這些現象就是我 們的執著,這樣仔細去看,我們都在執著中,在我們的周遭,沒有一樣例外的。而要從執 著當中跳脫出來,使這個心不受幕後動機干擾,這將是一個很奇妙的狀態,我們現在或許 不懂,但要慢慢的去了解。 心真的有著力點,就是能夠把自己的內心安住在一個地方,不受任何外境的影響,這 種境界對我們相當重要,否則無法貫注在我們所要做的事情上。當我們一心一意想用功的 時候,心裡非常擔心別人打擾我們,實際上,真正能夠做到心很專一的話,別人不一定吵 得到我們,甚至於奈何不了我們。相反的,無法做到心很專一的話,很容易為外界所牽動 。例如,我們正在寫字時,突然出現一個聲音,如果這個聲音來自一個陌生的人,或許不 會干擾到我們,如果聲音來自一個熟悉的人,這個人或是我們正在想的朋友,或是雖然沒 有在想,但曾經影響我們很深的人,那就會很快的干擾到我們,我們的心也就跟著浮動起 來了。諸位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呢?這種經驗說明了能夠牽引我們的外境實在太多了,所以 ,一定要想辦法,使內心中有可以著力之處,到了那種情況,所有的東西都干擾不了我們 ,我們的心靈就會發揮到最究竟最偉大的力量,我們的力量就會遠超過常人,一般人做不 到的事我們都可以做到,這絕不僅是一個理論,而是必須自己親自去實踐,才能真實感受 到。 這方面很多同學都有所體驗,譬如夏天參加精進佛七,開始的時候,心裡嘀咕著﹕天 氣這麼熱、衣服這麼厚、汗流這麼多……拜得真是辛苦,慢慢地,拜得越來越專心,功夫現 起時,熱不見了、汗不見了,除了「皈依」以外,其餘的都消失了,淨信心就在那個時候 增長了。的確,當集中心力於皈依時,外界的剌激會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消失,再後,天 氣、衣服、汗完全覺察不到了,只感覺到皈依之妙。(這種體會還僅是一點點的覺受,裡 面還有很深厚很深厚的內涵。) 外界完全干擾不了我們時,心靈就可以充份發揮,能力就可以達到極致,想要做什麼 都可以做得到。可能做得到的事,固然有能力做到;不可能做得到的事,也有能力做到, 它的力量就是這樣不可思議。那個時候,就可以來發揮我們的技藝,就如同三十七頁第三 行所說的:「必須以這充實的遍在的不受幕後動機所干擾的心為出發點,來發揮他的技藝 。」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可以說已達到無我、無執的境地。但以這樣的心為出發點,去 發揮技藝之前,又必須先把藝術的道路鋪好,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們修學佛法的 人所應該努力去修的,因此,作者在第三行又繼續這樣說:「如果他想忘我地順應那造化 之機,他就必須先將其藝術的道路鋪好。」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的理由,作者在下面有 所說明,我們先不要去看他。我們先討論三十八頁最後一段:「即使學生們到此階段,還 未能抓住射箭的真實意義,他至少已了解射藝為什麼不是一項競技運動或健身體操了。他 了解為什麼那可以學到的技術部份,必須練習到十分純熟的地步。如一切都以射箭者的無 機心及忘我為轉移,那麼,它對外的表現必須自動的發生,而毋須靠智能的控制和思惟。 」這兩段話合在一塊討論,就可以看出毋須靠智能的控制和思惟,有它很重要的特點,換 句話說,必須將藝術的技術部份,練得非常純熟,純熟到想要怎麼動就怎麼動,完全自動 自發,先將其藝術的道路鋪好,才真的能忘我的順應那造化之機。 四十頁倒數第六行有一段話跟這個道理有關,作者這樣寫著:「他也能夠透過細心的 觀察而使靈感自行生起。他心中剛開始浮現某種意象,手中的筆已將那形象描摹出來。」 作者繼續的練習,會達到什麼程度呢?只要它的心裡一動,自然而然隨心所欲的實現他的 靈感,譬如寫字、畫畫、射箭……不管做任何事,只要熟練它的技巧之後,腦筋當中想要 怎麼做,就能得心應手的展現出來,所以「必須先將其藝術的道路鋪好」的原則就是這樣 ,鋪好了以後,再繼續不停的練習,而達到「無機心」的狀態。「無機心」或者叫「忘我 」,或者叫「去執」,忘我並不是說忘掉我,而是把心裡面受「我」的干擾的這個東西通 通除乾淨。然後,任何一境界來的時候,就馬上曉得如何去應付他,如果技術部份已練得 非常純熟了,自然而然就曉得如何把學會的技術反應出來。例如,一位畫家他要描述的境 界出現的時候,能毫不猶豫的揮毫,把他的靈感描繪出來。 書中作者學禪之前,先練習射箭,我們學佛的人,事前要練習什麼呢?這是一個很深 的問題,現在你們還不需學此,但認識這個問題對諸位有很深的影響,我們事前要練習的 就是六度萬行,六度當中前面的福資糧,要把他全部學好。學佛分兩部分,一個福資糧─ ─廣行;一個智資糧──深觀。福資糧不是不要深觀、不要智慧,那個階段的深觀是和聞 思相應的,拿這個東西做為戒的部份,就是我們的行為,作一個菩薩應該學的技術部份全 部學好。作者現在學射箭,把射箭的技巧完全學會,這個技巧是要想把箭射到靶的必須的 條件。現在我們學菩薩行,法界緣起當中的所有一切因緣,要把它練熟,那就是「廣行」 ,然後進一步進入無機心狀態。那就是「般若深觀」。這兩者結合為一,當境界出現的時 候,自然馬上可以把所要表達的東西表達出來了,佛法就是這麼高明。本書中所說的射藝 ,比之於佛法的話,還差得很遠。我只是提出幾件比較重要的事告訴各位,了解了這個道 理後你們再仔細去思惟,那是我們將來走菩提道的重要關鍵。 大乘道分五階,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最淺的資糧位積的是福 德資糧,就是可以修慧的技巧部份,資糧位中分為三品:下品資糧位是發願菩提心,就是 說我一定要學菩薩;中品資糧位是積福德資糧,就是技術部份;上品資糧位學的是無機心 ,也就是深觀。這些學會了進入加行位,加行位全部都學深觀;然後進入見道位,見道位 就是見到了空性。菩薩真正見道的時候,所緣的是空性,一個菩薩要在後得出定以後,再 去緣這些,也就是以無機心為出發點來發揮他的技藝,這是菩薩真正了不起的地方。 討論到這裡,你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實,到了後來作者射箭的時侯,根本用 不著眼睛,即使用眼睛去看,也不是看外面的靶的,這時候眼睛閉或不閉都沒有關係,他 只要把內心安住在射箭上面,就是閉上眼睛,也可以射中靶子,那時候的狀況是他不但看 見了靶子,而且百發百中。這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像的,那麼他能夠做到這樣依靠的是什麼 呢?我先講一個故事來說明,過去我曾和一個人一起學「定」,有一次他坐在屋子裡打坐 ,眼睛半開半閉的,漸漸深入,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寧靜……,那種情況之下不可能看 到外邊的東西,但是無巧不巧的,那時候屋外有一隻鳥飛過去,他居然看見了,而且看得 清清楚楚,你們聽起來一定覺得很奇怪,但是的確是這樣,當他的功夫越來越純熟時、心 就慢慢的定下來,而凝聚在這個地方,那時就會出現這種境界。當時我們覺得這個境界很 好,跑去告訴老師,但老師卻把我們罵一頓,並且說:「叫你們不要管,你們管它幹什麼 呢?」你們聽了以後能了解那位老師的用意嗎?老師是希望我們不要被這個境界所迷惑, 而滿足的停留在這個地方,而是要有深遠的目標,為這個目標不停的努力。 現在我們幸運的遇到了宗大師的教法,進一步認清了他的圓滿,了解了這條路是我們 該走的路,那些東西對找們來講都是雕蟲小技了,這就是我有強大的信心的主要原因。本 書的作者學射藝、學禪,這些境界都有他的高明之處,也許你們看起來好像說故事一樣, 實際上絕不是故事,而是現代真實的事,等你們自己有了實際的經驗,就會相信這個事實 。譬如憨山大師年譜上面就這樣記載著,生了病某個地方痛的要命,乃至於手都快要爛掉 了,但是心安住不為所動,爛就爛掉吧,何必去管它呢?那時候就不會感覺到痛了。我們 聽起來覺得像天方夜譚,尤其是學科學的人更不能接受,但事實便是如此。又例如王大善 人的故事,王鳳儀有一次有人拿個板子打他的屁股,從早晨打起,那個板子很厚,那個屁 股是赤裸裸的,打到後來,打的人打累了換一個人再打,木板打斷了換一根再打,結果他 一點都不痛,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當我們有了定的工夫,不為外境所牽,就有這樣 的力量產生,那時候如果我們心裡要去做什麼就都可以做得到。 有一點各位要特別注意,不能先去練那個「心」,如果先練那個心,要做事情就不靈 光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心真正的緣境是真俗二諦,那時候,所緣的俗諦那一部份的能 力就消失掉了,如此,學的最好只是二乘,停在那裡不能動,一定會走這個路──沉空滯 寂,這個道理廣論上面說的很清楚,學對了將來走下去一定是二乘,到時候轉不過來的。 那怎麼辦呢?在學智慧之前,一定要把六度的前五度建立起來,其理由廣論上說,如果以 猛利菩提心為前行,雖然緣到空,但是那個強盛的心餘勢還在,會把我們拉回來,使我們 不致墮入空定。否則,一旦緣到空,見到真諦的時候,什麼都不見了,只見到空性,其它 的都消失掉了,就緣不到俗諦的部份,不但沒有這個能力,而且會沉在空定中,不想再動 。不管做任何事,學射藝也好,學劍道也好,學空性也好,學到最後,心裡會越來越沉寂 ,越來越貪著,因為那個境界好美而沉在那裡。心裡根本不想動、也不能動,於是墮入其 中而無法向前,所以學習的次第很重要。 繼續看第三十七頁最後一段:「因此,在到達心遍一切處之前必須所具備的條件,如 離執、自我解脫、內省和使生活更緊湊等,是不能聽由機緣安排的。」聽由機緣安排就是 聽其自然,也就是希望這個條件自然地出現;這是絕無可能的!那麼該怎麼辦呢?一定自 己要有很嚴密的一套方法照著去做,所以每套東西都有它的一套儀軌,這是本書強調的地 方,射藝有射藝的儀軌,劍道有劍道的儀軌,聲聞道有聲聞道的儀軌,菩薩道有菩薩道的 儀軌。本書稱它為儀軌,我們稱它為次第,佛道一定有它的次第,正規學法,第一步是把 「次第」學好,學好了循著這個次第去走,那是最快速也最省力的路。 前面提到,在正式達到忘我無機心之前,必須先把那可學到的技術部份練習到十分純 熟的地步,怎麼練法呢?第三十九頁第二行說:「日本式的訓練和教導,正是採取此一形 式。」這個形式是從過去留下來的古老風格,到現在還有嚴密的保護沒有破壞,這套東西 在藏系還保留著,可惜漢地已破壞無遺。除了採取這個古老的形式外,並且要以熟練為主 旨,所以作者在下面繼續寫著:「並以熟練為要旨。練習,又練習,再練習,重複又重複 ,愈練愈加緊,是它最突出的特色;這佔了整個訓練中長長的一段。一切傳統的藝術,莫 不皆然。」在這長長的一段訓練當中,他們做了些什麼呢?作者說:「示範,示例;本能 ,模倣──就是師生間的基本關係。」師生之間就是做這些事,沒其它事可做,也沒道理 可講,老師告訴作者練、練……,作者就練、練、練。學簡單的射藝尚且須要如此,何況 學的是大乘的菩薩道。 老師告訴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而且要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做,在依止師長之前 ,我們的準備工作是──怎樣去積聚我們的資糧,分為兩部份,一個是能力的,一個是智 慧的。已經判別好要走的路,跟隨著好的師長,依照著他的指示,不斷的努力,淨信心就 會越來越強。我們仔細研讀密勒日巴尊者的故事,他所做的事情就是這些,就像剛才我舉 的例子,我們說這本書是藍色的,老師說是白色的,我們聽了以後,要努力把它看成白色 的,這之中完全沒有道理可談。 當年密勒日巴尊者要去學道,老師告訴他,你到我這個地方,兩樣東西中你只能選擇 一樣,如果你要學道,吃飯的事我不管你;如果你要吃飯,學道的事我不教你。尊者一聽 ,心想我是來求道的,於是就自己去討飯,然後去向老師求道,沒想到老師又告訴他,道 是很難的,我不能平白無故的教你。尊者就問,那我該怎麼辦呢?老師說,你先幫我造個 房子,我才教你學道,尊者就一個人從山下搬了很多石頭到山上來,費盡千辛萬苦,眼看 著一步一步就要建好了,這時老師又告訴他,上次我所講的是錯了,現在你把它拆掉,重 新建造。尊者二話不說的拆掉,一次、兩次、三次……,老師怎麼說,他就怎麼做,為什 麼要這樣做呢?其理由我們都可以在書本上找得到,諸位要不停的去思惟、觀察、了解它 的根本意趣。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大專學佛聯誼板, 天天過得青春有朝氣 Eureka |
閱讀文章: 第 102/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