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80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標題: 漢傳佛教講求 時間: Sun Mar 25 17:47:30 2018 漢傳佛教講求 行菩薩道直至成佛 那上座部佛教 為何不也這麼做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Mar 25 17:57:10 2018 先去了解過 我們經典吧~~?????? (有引戰 之嫌 恕不再回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Mar 25 18:05:41 2018 人各有志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Mar 25 20:31:45 2018 我想也是 X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Mar 25 18:42:59 2018 上座部佛教有發展自已的菩薩道,但他們的理論中,菩薩的道果不高於阿羅漢,因為 修到阿羅漢就出輪迴了,所以要走菩薩道要不停輪迴修行波羅蜜,直到修成具足教化 眾生能力的佛陀,但佛陀也是最後一世。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Mar 25 20:21:15 2018 因地制宜 隨順眾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Mar 25 23:47:39 2018 部派佛教已經分裂的事實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02:01:11 2018 建議您了解佛教歷史的發展演變過程,了解: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是如 何演變的。 南傳佛教的巴利經典,與北傳佛教的阿含經,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佛教經典,可以探 索原始佛教的面貌。 上座部佛教所依據的經典是:巴利三藏。 公元前3世紀的阿育王時期,巴利三藏就傳入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兩千餘年來,一 直以較為原始的形態保留了下來,未曾有明顯變更。 根據現代佛教文獻研究,一般認為,大乘佛教興盛於公元2世紀至3世紀間。 集結於公元前3世紀的巴利三藏,與興盛於公元2世紀的大乘佛教,相差了500年。 所以: 在巴利三藏中,沒有後期佛教的[大乘、小乘]的爭議。 在巴利三藏中,雖然也有一些佛本生故事,但是並沒有鼓勵修行[菩薩道]。 在巴利三藏中,菩薩就是[成佛前的凡夫],例如:娶妻生子,享受世俗欲樂的悉達多 太子,就是真正的菩薩。 在巴利三藏中,沒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 *** *** *** 為什麼會有所謂的“大乘”、“小乘”呢? 話說在佛滅(佛陀般涅槃)後五百多年(公元前1世紀),印度本土興起了一場佛教 改革運動,主張修行菩薩道,普度眾生,並以成就佛果為最終目標。 這些新興的佛教自稱“大乘”,並把以前的佛教傳統和當時與之並行的說一切有部、 經量部、大眾部等部派佛教貶稱為“小乘”。 然而,上座部佛教早在佛滅二百多年的阿首咖王(Asoka, 阿育王,公元前3世紀在位 )時期,即從印度往南傳入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大乘”“小乘”之分是在其後兩 百多年才發生於南亞次大陸的事。 所以,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整套巴利三藏及其註釋中,都找不到“大乘”、“小乘” 等北傳佛教的專有名詞。 就像中國大陸在20 世紀50-70年代經歷了“四清”、“文化大革命”等運動,如果你 一定要把“四類分子”等的帽子硬扣在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的華人頭上,很 容易鬧出歷史笑話! ~~摘錄:《您認識佛教嗎?》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11:21:24 2018 能夠徹底修行上座部佛教 [到底] 我想也不容易^^。 南傳佛教 阿姜查 比丘,到墳場修行的經驗,我建議可以讀一下,真是嚇死我XD, 我也常問自己:我可以做到這種程度嗎? 引用印順法師的話:當我們在爭論中觀與唯識哪個更究竟時,我們好比在山腳下,爭 論哪座山比較高,而如果真的爬到頂峰,山與山的距離也就不遠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12:33:53 2018 bodhi=覺,sattva=有情眾生。菩提薩埵其實字面上意思就很明確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20:43:46 2018 能否請您說明清楚,您這個回答和問題有何相關?謝謝。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20:57:05 2018 我的意思和 Jiss Ye 的貼文一樣:「在巴利三藏中,菩薩就是『成佛前的凡夫』。 」如果對於「菩?」的定義不同,那再討論什麼是「菩?道」也是無用。大乘的解釋是 「補處菩薩」接下來要成佛了。小弟認為如果 sattva 是有情眾生的話,那菩薩應該 是「有情」,也就是有覺的人。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12:35:24 2018 大乘也有不淨觀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20:55:48 2018 Peter Yang 同學,誠心的建議您好好去讀一讀佛學基礎,像聖嚴法師的書就很好。 您的文章當中不正確的觀念太多,多到沒有辦法修正。也沒有時間一一去修正,基礎 功夫必需由您自己去加強及建構。請記得,八正道當中,正見是第一最重要,沒有正 確的知見,往上如何的疊層架屋都是危樓,自誤誤人而已。 這段時間,非常非常多的同學很用心的回答您的問題,花了許多寶貴的時間精力和腦 力來幫助您學習佛法。但是您似乎一點也沒有了解大家對您建議的重點。請您好好的 找一位善知識學習,並且到正信的佛教道場真正皈依三寶,受戒,持戒。再進一步, 到正信佛教道場學習佛法的禪修,一門深入,老實修行。相信這麼做,會比您花大把 時間在這邊天馬行空,討論您「想像」出來的佛法,來得有用得多了,衷心的祝福您 在菩提解脫道上精進有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21:31:24 2018 Yen Cheng Shi 能否請您說明一下您這個問題,漢傳佛教強調什麼,上座部為什麼 要照著做?這二者末學看不出有何相關。 您這麼問,大家的討論會流於空泛,摸不著邊。如果是末學程度太差而看不出您這個 問題的邏輯性,那也是真的,末學的程度不好在這邊是人盡皆知,那就更要勞煩您, 將您的問題說明清楚,謝謝。??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23:14:17 2018 Cathy Kao轉過來問,為什麼上座部佛教不走跟漢傳菩薩道的路?(我是替Shi轉問),上 座部有解釋菩薩道嗎?(原題....漢傳佛教講求 行菩薩道直至成佛那上座部佛教 為何不也這麼做 ?).......先表明我的立場,我不企圖解決這個問題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Apr 17 13:26:06 2018 很抱歉,上面原本我寫了一個留言,經板友提醒,我自己也承認那是一個很不恰當的 言論,所以刪除了,在這邊向 喬瑟夫 同學道歉。對不起,以後我會注意自己的發言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Mar 26 23:19:38 2018 Cathy Kao你可以引導問題成兩個導向,a.找出上座部對菩薩理解或解釋的論點或觀點 ?b.找不出上座部對菩薩理解或解釋的論點或觀點?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Mar 27 06:49:50 2018 http://yinshun-edu.org.tw/archived/dynamicdata/flash/book/b04/b04_chap10_h orngYinn.php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Mar 28 12:03:26 2018 生死輪轉是長久不可計算的。有些人的意願是跑馬拉松,另一些人卻選擇跑百米接力 。當不再有人接棒跑百米接力時,就由已達到終點跑馬拉松者指導如何跑百米接力, 一棒接一棒的傳承下去。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Apr 16 11:41:33 2018 上座部佛法盛行的地方當然也有菩薩道,那裡的菩薩也從來沒有比較少過。 所謂的菩薩,嚴格定義的話,是指這個人在今生就已經具有能夠證得阿羅漢的資質, 卻因為不捨眾生苦,而發願經歷漫長的生死來圓滿波羅蜜,證無上正等覺,成為度脫 無數天人的佛陀。 站在希望一切眾生速能離苦得樂的立場,佛陀不會隨隨便便鼓勵人走上菩薩道,因為 走上這條路所需多經歷的不是幾百世、幾劫,而是不可思議久遠。佛陀自己走過這條 路,明白其中的辛苦,也明白這都是行者根性不同,沒有高下之分。 站在成就佛果能度脫無數天人的立場,對於能行、願行、已行菩薩道的人,佛陀則是 會給予鼓勵與安慰,宣說種種法門,就好像慈母為了決定遠行的子女添加種種衣物裝 備。然而因為佛陀自己走過這條路,所以也明白無論再怎麼想幫助,慈母也無法代子 女行走。 因此不要因為自己的宗派強調菩薩道,就說其他宗派不慈悲,同樣的也不能因為自己 的宗派不強調菩薩道,就認為提倡菩薩道的宗派非佛陀所認可。 強調與不強調菩薩道,有其不同的說法因緣,卻都是佛陀的慈悲,南傳的菩薩道是在 尼科耶( nik?ya)中以本生(J?taka)的方式來闡明,或許當時、當地的環境以及聽 法因緣比較適合以這種方式來學習菩薩道,所以千萬不要輕視任何宗派,探究佛法也 不需畫地自限。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Tue Apr 17 23:51:55 2018 一位法師在密集禪修時,一開始進步很快,後來卡住。後來禪師詢問,您過去是不是 發了很多菩薩願,回:是的。 禪師建議法師捨願。並不是不幫助人,只是求解脫道路上,跟發菩薩願再來輪迴,二 選一。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Apr 18 05:40:55 2018 這位法師大概需要用大乘禪法繼續精進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Apr 18 06:01:06 2018 法師是漢傳出家20多年。我聽到他分享這個經驗,也覺得蠻有趣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Apr 18 06:10:22 2018 魏孝丞 在書上有看過類似的例子,不知道是否是同一位當事人。當時的第一個反應 是菩薩願障礙了解脫,後來想想應該是修行路線走到叉口。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Apr 18 06:14:06 2018 應該不是喔!!這是最近聽法師親身分享去禪修時遇到的經驗,以及禪師的建議。 以前我對這種會蠻困惑,現在聽一聽覺得接受度很高。就像這位禪師也是持續在指導 想精進的人禪修,這從世間來看也是一種菩薩行,教導離苦道路。只是他們捨掉發這 種世世輪迴的願,專注往解脫道路衝刺。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Apr 18 06:52:32 2018 魏孝丞 阿姜滿尊者傳也有這麼一段。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Apr 18 07:17:58 2018 魏孝丞 說的岔路是菩薩乘跟聲聞乘的方向不同,修行方法也有差異,所以原來修漢 傳的法師在一個點碰到這情況。要麼用大乘禪法繼續精進,要麼轉換志願。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Wed Apr 18 18:09:56 2018 Victor Charles Chang 這跟那一種禪法沒有關係,而是努力的重點要轉往波羅蜜的 圓滿,北傳講六波羅蜜,南傳則是強調十波羅蜜的圓滿。 比如說發了度眾生的願之後,由於這種願多半清淨而力量很大,因此在此生就衝刺涅 槃的這個方向上,這個願就會成為一個掛念、障礙,南傳一些部派認為這種情況此生 最多只能證到行捨智。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809/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