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674/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鄭玉如 標題: 通常都聽到大眾共修時那種整體的力量較穩定 時間: Sun Jul 09 14:21:23 2017 請問 通常都聽到大眾共修時那種整體的力量較穩定。我也感受到那種感動力量。 只是有個小疑問,就是非佛教徒的長輩友人說一些名詞甚麼正負能量磁場會被影響 ...(例如正能量被強大的低潮負能量影響..) 我是認為 親近佛菩薩經典是最正的能量_()_ 可有些人不這麼認為.(或許因為不了解?) 因為自己本身好像也很容易感染周遭的狀態. 例如本來心情很好很平靜,大眾共修或 念佛.讀誦經典時也沒想甚麼, 大眾總有人想念親人或悲傷,因為位置都蠻靠近的 , 如果在旁邊,我就會莫名其妙也突然感受悲傷流淚...。 當然也有坐下開始讀經,常有感覺喜樂平靜的狀況。 有時開始前後靠近時,我就又可能又有感受 出現無法控制的流淚. (可能小妹雙魚 海王星重,容易會吸收別人的感受情緒..莫名其妙變成自己的 XD ) 那這樣的話有可能會讓本來開朗的人變得容易悲傷憂鬱嗎?XD > -------------------------------------------------------------------------- < From: Yee Dee Time: Sun Jul 09 15:07:15 2017 並非代表佛法說話。只是個人之經歷。 當一個滿心歡喜的人落入一群充滿怨恨憤怒心的人群裡。閣下還可以有喜悅心嗎? 相反一個傷心欲絕的人,遇到一班充滿愛心正能量的人群。自然地被分化負能量。植 物只向陽光生長。只有將邪見敗壞十惡心當作快樂的人,纔會向地獄生長。 在下覺得,在頌經時感觸流淚。只是自己壓抑了傷感太耐。誤解產生偏見,壓抑產生 煩惱。消融了煩惱,應該明白當下便是快樂。?????? > -------------------------------------------------------------------------- < From: Andrew Lau Time: Mon Jul 10 00:57:13 2017 歡喜,悲傷不要理會,不要投入,只知口念經,耳去聽,任由其生起,任由其出去, 鳥飛過湖面一樣,不留痕,但要知道,不要追看,但不知道卻是昏沉。一步步試,並 非麻木而定,而是定下心來為六道父母而唸,為天下蒼生而念佛 > -------------------------------------------------------------------------- < From: Bowen Ke Time: Wed Jul 12 23:08:19 2017 佛教的各種修行方式,通常都有專注的目標(所緣),以及身心的變化轉折。像是六隨 念---憶念 佛、法、僧、戒、施、天。舉經典的內容來說: (雜阿含931經) =========================================== 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 夫、天人師、佛、世尊。』聖弟子如是念時,不起貪欲纏,不起瞋恚、愚癡心,其心 正直,得如來義,得如來正法,於如來正法、於如來所得隨喜心;隨喜心已,歡悅; 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其心定;心定已,彼聖弟子於兇嶮 眾生中無諸罣閡,入法流水,……乃至涅槃。 ============================================= 修習念佛時,專注的目標就是如來事,像是如來的十號、功德智慧,以及像是出家成 道的過程。念佛的時候要專注在這個目標上(如來事),這就是這個修習法的所緣。 此時身心狀態會有自然的轉變,像是貪嗔癡暫伏,心正直,隨喜歡悅....,等等。但 是可能有幾點可能要注意。第一個是,在修習的過程中,還是要專注在所緣上。如果 此時注意力移轉到強烈的情緒,算是分心。(除非是特意轉換修習法)。通常修習"念 "之類的法門,專注的目標比較沒有像"定"那麼集中,所以感受到所緣之外身心的諸 多變化是正常的。只是,整個過程還是要專注在主要的目標上。 其次,通常身心的轉折,可以順其自然。但有好的發展方向跟不好的發展方向。例如 ,此經中有提到的身心轉化: 不起貪嗔癡 >>> 心正直 >>> 得如來義、正法 >>> 隨 喜心 >>> 歡悅 >>> 身猗息 >>> 樂 >>> 定。總之是往理性,身心輕安穩定的方向發 展。如果是太強烈的喜怒哀樂情緒,那可能是反映某種問題(例如,貪嗔癡),可以試 著不要分心,專注於修行的方法及所緣上,來解決。總之,可以透過對七覺支所提到 的各支,以及經典內容來評估自己的狀況。修行的目標是把身心導向適合於智慧或定 力的發展。能量之說可以不用太在意。至於,彼此間的影響,通常在專注力提升或心 比較平衡之後,就比較不會受干擾了。 > -------------------------------------------------------------------------- < From: 鄭玉如 Time: Wed Jul 12 23:14:47 2017 謝謝@bowen ke學長!竟然可以引導如此理性的狀態分析 感謝_()_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674/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