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672/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Wino Wu 標題: 請教各位大德 時間: Thu Oct 23 13:38:34 2014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這是非常見也非斷見的因緣法無我 如果一位修行者證得阿羅漢命終後 那是否就是此無故彼有 也就是修行者脫離了輪迴 而輪迴以外的世界多了一位阿羅漢 以上論述對嗎 請教各位大德感謝喔 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permalink/762768410436299/ 請教各位大德 此有故彼有 此無故彼無 這是非常見也非斷見的因緣法無我 如果一位修行者證得阿羅漢命終後 那是否就是此無故彼有 也就是修行者脫離了輪迴 而輪迴以外的世界多了一位阿羅漢 以上論述對嗎 請教各位大德感謝喔 LinkTitle: 請教各位大德 > -------------------------------------------------------------------------- < From: Bowen Ke Time: Sat Oct 25 21:57:16 2014 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這是緣起法,屬有為法。阿羅漢證涅槃,涅槃是無為法。 無為法離有無這種相對概念。所以經上說,討論阿羅漢命終後是有是無,這是無記。 > -------------------------------------------------------------------------- < From: Kung Hsun Weng Time: Sat Oct 25 22:04:50 2014 焰摩迦答言。尊者舍利弗。若有來問者。我當如是答。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 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有來問者。 作如是答。 阿羅漢身壞命終後,滅色受想行識。要回答大德的問題就要先釐清甚麼能代表阿羅漢 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Oct 26 12:51:04 2014 以上兩位大德所說的是正解。 像《雜阿含經》卷五第104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5.html#一○四 指出「阿羅漢身壞命終無所有」也是邪見。為什麼這是邪見? 如果阿羅漢仍自認是一個輪迴的主體,是「我見」,若說命終後什麼都沒有了,則是 「斷見」。第106經也講說「如來死後是有、是無」是「無記」(不予回答)。這些 問題是根基於「有一個生死輪迴的主體」來問的,而在究竟的角度來看,阿羅漢已經 徹底解脫於五陰了,只有因緣的生滅,而沒有「我」的主體。 有這樣的認知,般若經典的許多內容才能正確的理解,例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 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 (CBETA, T08, no. 235, p. 749, c7-10)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CBETA, T08, no. 235, p. 749, a21-25) > -------------------------------------------------------------------------- < From: Kung Hsun Weng Time: Sun Oct 26 13:38:28 2014 一般人所認為的「阿羅漢」,其實是五蘊(能修道的是五蘊),所以如果認為阿羅漢 入滅以後可以跳到三界外,就等於認為有某種微細五蘊可以跳到三界外永恆存在,那 就是非常計常的常見。 而如果認為五蘊之中有「我」,這個我入滅以後消失,則稱為斷見。 但斷見其實還有一種:認為阿羅漢身壞命終後空無一物,一無所有,也是斷見。 焰摩迦比丘得法眼淨前的邪見:「如我解佛所說法。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所有」 焰摩迦比丘後來的正見:「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兩相比較之下,可以看到不同的是「更無所有」改成「滅色受想行識」。也就是阿羅 漢入滅以後,五蘊是苦,全滅了,但不是「更無所有」。「漏盡阿羅漢身壞命終更無 所有」錯是錯在「更無所有」四個字,而不是錯在認為有個「漏盡阿羅漢」。 於大乘勝義諦來說,無明,智慧、生死、涅槃、佛法僧都非實有。當然也沒有「阿羅 漢」「得道」這兩樣東西可說,但一切法空無自性背後,卻有「如來妙德法身、佛性 」不空。 善男子!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者見 空及與不空,常與無常,苦之與樂,我與無我。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謂大涅槃;乃 至無我者即是生死,我者謂大涅槃。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不名中道;乃至見一切無 我,不見我者不名中道。中道者名為佛性。以是義故,佛性常恆,無有變易,無明覆 故,令諸眾生不能得見。聲聞緣覺見一切空,不見不空,乃至見一切無我,不見於我 。以是義故,不得第一義空。不得第一義空,故不行中道;無中道,故不見佛性。 > -------------------------------------------------------------------------- < From: York Jiang Time: Sun Oct 26 18:12:30 2014 是阿羅漢命終,滅色受想行識...or.....阿羅漢命終色受想行識滅....^^ > -------------------------------------------------------------------------- < From: En Tian Hu Time: Sun Oct 26 22:26:07 2014 但是要說五陰以外有個阿羅漢也是不對的。正確來說,五陰苦、無常、無我,五陰本 身無我、五陰內外無我;所以也不能說五陰以外的世界多了一位阿羅漢。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un Oct 26 23:06:18 2014 焰摩迦比丘後來的正見:「漏盡阿羅漢色無常,無常者是苦,苦者寂靜、清涼、永沒;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句我重標點....意思要看正確......但很不好 解釋的一段 > -------------------------------------------------------------------------- < From: Chris Tan Time: Mon Oct 27 12:27:25 2014 有五蘊就有苦「苦集」(此有故彼有),阿羅漢不受後有,命終後不再有五蘊,究竟 苦邊,苦已完全止息「苦滅」(此無故彼無)。重點在于苦的熄滅。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Oct 27 15:52:28 2014 稍微補充 Chris Tan 所說,根據四聖諦的集諦,有五蘊不一定有苦集,有執取、十 二因緣才有苦集 :-) 因此阿羅漢在世的期間也不會苦了(頂多是肉體上的痛覺,但 不會心苦)。 有的經中會特別區分「五蘊」和「五取蘊」,「五蘊」算是自然現象,不一定會苦, 「五取蘊」是有執取的五蘊,那就會有苦。 因此《雜阿含經》 卷九第254經說阿羅漢「眼常識色,乃至意常識法,不能妨心解脫 、慧解脫,意堅住故,內修無量善解脫,觀察生滅」(CBETA, T02, no. 99, p. 63, a24-27) > -------------------------------------------------------------------------- < From: 喬瑟夫 Time: Mon Oct 27 21:42:57 2014 漏盡阿羅漢有脫離現實世間嗎?....(苦者)寂靜、清涼、永沒....???超難懂的語句 > -------------------------------------------------------------------------- < From: 喬瑟夫 Time: Mon Oct 27 22:40:53 2014 http://www.yinshun-edu.org.tw/zh-hant/book/export/html/4137 > -------------------------------------------------------------------------- < From: Kung Hsun Weng Time: Tue Oct 28 20:43:52 2014 個人以為,純粹就聲聞法,很簡約來說就是:有色就有苦(譬如佛陀究竟無漏,但顯 現背痛疾患發作,仍顯示有微苦),所以阿羅漢捨壽後把色給滅了,永遠沒有色,色 不再出生。有受就有苦,所以阿羅漢捨壽後,就把受給消滅,永遠沒有受,受不再出 生。想、行、識也是比照辦理。阿羅漢身壞命終後,色、受、想、行、識消滅,永遠 不再出生,不再有新的色、受、想、行、識。這就是離苦得樂的無餘涅槃。 > -------------------------------------------------------------------------- < From: Bowen Ke Time: Tue Oct 28 22:44:14 2014 「如來說正法律,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 不必等到捨壽,法是當下、現世可見的。 佛世時,許多大阿羅漢,都是很年輕就證涅槃,終其一生,跟著佛陀教化眾生。展現 出解脫、慈悲與智慧。 > -------------------------------------------------------------------------- < From: Kung Hsun Weng Time: Tue Oct 28 22:48:47 2014 法是當下、現世可證,但完全遠離諸苦的無餘涅槃還是捨壽後方入(當然這是純粹就 二乘法來說)。打個比方,若您有緣聽佛陀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往生天道的方 法是立即可證,身為人類的當下馬上可以實行。但您還是必須捨報以後才能轉生天道 的。 > -------------------------------------------------------------------------- < From: Bowen Ke Time: Tue Oct 28 22:53:01 2014 這不同,往生天道,當然是捨壽之後。解脫可不是,無明盡、貪愛盡就是解脫。 > -------------------------------------------------------------------------- < From: Kung Hsun Weng Time: Tue Oct 28 22:56:13 2014 阿羅漢的解脫當然是當生就證的,末學不是說阿羅漢死後才證解脫,是說阿羅漢捨壽 後才入無餘涅槃。 > -------------------------------------------------------------------------- < From: Bowen Ke Time: Tue Oct 28 23:12:17 2014 無餘涅槃的意思,說法可能沒有統一。有些經文把滅五下分結的三果聖者,稱為有餘 涅槃。而把不受後有的阿羅漢稱為無餘涅槃。並非專指死後。參考一下,下面經文。 「有此二{法}涅槃界,云何為二?有餘涅槃界、無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於是,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 為有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如}[於?]是,比丘盡有漏成無漏,意解脫、智慧解脫,自 身作證而自遊戲: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有,如實知之,是謂為 無餘涅槃界。 」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search1.php?str=無餘涅槃界&path=AA121.htm > -------------------------------------------------------------------------- < From: RG Shi Time: Fri Oct 31 23:19:55 2014 輪迴以外的世界 ~~~ @_@ 沒聽過 ~~~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at Nov 01 00:07:47 2014 佛國淨土 > -------------------------------------------------------------------------- < From: RG Shi Time: Sat Nov 01 18:41:28 2014 喬,我們現在是不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國淨土?我們是在「輪迴以外的世界」嗎?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at Nov 01 19:42:14 2014 水師父,問倒我了.. ^^ > -------------------------------------------------------------------------- < From: RG Shi Time: Sun Nov 02 02:50:29 2014 智諭老和尚在他讀《圓覺經》的筆記中說過,當他讀到「•••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 起亂滅•••」時,有所體悟而深為流淚。如經中所說,我們凡夫看佛國淨土,還是 以輪迴心所生的輪迴見。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un Nov 02 09:17:44 2014 行苦---遷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 > -------------------------------------------------------------------------- < From: RG Shi Time: Sun Nov 02 22:42:07 2014 問你喔,喬:行,本身是不是苦?帶不帶苦?苦從何而來呢?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un Nov 02 23:15:16 2014 to 水師父:(我先不帶經/論)只要我想做的事物我的前題就放在我能快樂或享受那個 成功的果實,那個前題是欲望是快樂的,苦從何而來呢?跟那個前題相反我認為是苦 ,當然還有不得不為(賺錢養家.吃飯...)這也苦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672/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