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43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Bowen Ke 標題: 前陣子,板上有似相跟定的討論 時間: Wed Nov 20 23:18:09 2013 前陣子,板上有似相跟定的討論。對於四禪八定,一般我們都是想到目前南傳的修法 比較有次第性。我前陣子在想一個問題。 南傳修定的方法,如果從出入息入手的,會在似相穩定之後,把所緣從出入息轉往似 相。理由應該是似相比出入息穩定,出入息至少還有一個出跟入的轉換。 中國傳統的禪修法,基本上都直接觀心,心的變化比較大,所以用心為所緣來修定, 應該是對入初禪有相當大的困難性。但是如果突破的話,應該很容易就能到達四空定 。因為要進入四空定,基本上就是對心的掌握。這可能也造成,中國的禪修者要不然 就是一點定都沒有,少數幾個有閉關的則是常常修到很深的禪定,像是虛雲老和尚跟 廣欽老和尚。這兩位國寶,都是有十幾天以上住定的能力。而且廣老被發現的時候, 有比較詳細的描述。一般來說像是沒有出入息,這應該至少是四禪以上的境界。 一般來說,四禪八定的修法,都是每一階穩定之後才會往下一階。所以其實我還蠻不 解,這些大德以心為所緣,前面的四禪會怎樣的渡過?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Nov 20 23:40:49 2013 最近實修的討論比較多,可見大家都有心實修,在此隨喜 :) 南傳除了五尼柯耶外,禪修似乎幾乎都遵照『清淨道論』的次第再加以拓展,還蠻整 齊的。這二天看到一篇知名的南傳論文,相關的內容等下貼上來以饗大眾。 北傳的部份,Kowen Bo 可能是指禪宗所謂「直指人心」吧?這真的是要看禪師的能 力還有機峰,恐怕比較難照次第複製。 像中國天台宗而言,也是有五停心觀的法門: 1. 不淨觀 2. 慈悲觀 3. 因緣觀 4. 界分別觀 5. 數息觀。其中以數息觀為例,又分為六妙門的次第: 數隨止觀轉淨。就我所知, 北傳寺院中似乎還是以數息觀為最普遍的打坐方法。 這些也是有一步步的,但似乎沒像南傳現在流行的止觀法門的步驟區分得那麼詳細, 尤其在基本五蘊、六根的觀察,緣眼、色生眼識等等,著墨通常比較少。但另一方面 ,大藏經中也有一些經論作很詳細的說明,像是《禪秘要法》對於不淨觀的敘述比南 傳的三十二身分(三十一身分)的記載還細。 不知道是不是為了怕弟子們執著文字,北傳除了智者大師的小止觀或摩訶止觀外,在 止觀細節方面的論著留下來的似乎沒有很多,也蠻可惜的。而智者大師又在摩訶止觀 (?)編到一半就往生了。小止觀的部份或許就等 evan 兄來分享了 :) 不過南傳其實現在教的法門也是近代才再跟據經論而發展出來的,下一篇貼上來供參 考: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Nov 20 23:45:11 2013 節錄自『內觀修行的起源』,Lance Cousins 原著,溫宗?譯。載於正觀雜誌第30期 /2004年9月25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們通常說錫蘭在家眾的修行,是二次大戰後才有的一個新現象。一般人到提供在家 眾修行機會的修行中心(meditation center),這樣的中產階級運動的確是晚近的發 展。但是,有少數的鄉村居民,在年青時,就已經在修行(take up meditation)。 不應認為他們的修行只是形式的或者是無效的。在東南亞地區,在家青年修行(lay practice in youth),也被看成是最近才有的現象(但顯然比錫蘭所見的要早的多 )。 一般通常認為,錫蘭只有相對少數的僧人在修行(meditate)。對我而言,這說法有 一點誇大事實。無論如何,人們對錫蘭的印象是,修行傳統(meditation tradition)在過去幾乎瀕臨滅亡,現在則是某種程度上已從其它地方再次引入。緬甸 和泰國也同樣被說成是,只有少數僧人在修行。在此,我斷然地說那是不可信的。我 個人的經驗是:修行,雖然不是普遍到隨處可見,但還是有許多人在實踐,也廣為人 知;我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人類學(研究所得)資 料,還有可以質疑的地方。有 時,我覺得這有點像拿問卷給牧師, [41]然後問他們是不是神秘主義者(mystic)— —可能連那些有相當靈修經驗(spiritual experience)的人都會回答「不」。 這樣的立場可能是改革的產物。上座部歷史裡一再有種傾向, 企圖將佛教與僧團復 興到一個被他們認為是根本的且適宜的理想況態。改革運動確實常常發生在近一千年 的南方佛教歷史之中。然而,沒有證據證明過去這改革和內觀修行有關。至少有時候 ,它與僧院實踐和傳統學術較有關。大體上,今日(在緬甸的)內觀修行傳統似乎不 可能追溯到十九世紀之前。 諷刺的是,唯獨密教傳統(esoteric tradition)的傳承,可證明是比這種內觀修行 還要古老的修行方法。這傳統的一個分枝在十八世紀時,由暹羅(Siam)王所派遣的 僧人傳入錫蘭。此實踐方法似乎在十九世紀期間已在錫蘭滅絕。但是,如上提到的, 它仍存於柬埔寨。在過去它必然更普及,[42]無論如何,它顯然與仍存於泰國的 某 些禪法有關。過去的確很可能存在著一個修習多種「止修」方法的傳統。 相對而言,內觀修行,作為一種修法,可能是在某種程度上以 典籍為依據的一種復 興活動。(當然,它向來是「止的修行」的附屬物(adjunct),為進階修行者所修習 。)事實上,我們可以說得更明確,它主要的出處是覺音(Buddhaghosa)的註釋書, 尤其是《清淨道論》(Visuddhimagga)。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Nov 21 00:35:11 2013 回到 Bowen Ke 的原文... 個人的不負責任隨想... 我覺得有幾種可能性... 一種是過去世修過的,像連南傳的止觀書籍都有說,誰修什 麼法門比較快?看上輩子修什麼法門比較有心得,那麼可能跳得較快,因此也建議初 學止觀時多試幾種法門。 一種是長久老實的修行累積的。像廣欽老和尚是修念佛法門,念佛法門是十念之一, 本身也是有自然觀身、受、心、法的效果,例如先出聲念佛、專心聽念佛聲,是身念 住。等專注後不須出聲即可念,漸次進入受、心、法念住。更進一步的,如果能安心 於所緣(有點像從念佛轉換修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的念佛之樂,是可漸漸 達成的,看其所緣境是心念的聲音還是觀想佛像,會漸趨穩定。南傳認為念佛最高到 近行定、無法到安止定,不過理論上這所緣能轉化,而進入更高的定境。功夫深後「 定生喜樂」,所緣會完全安定……之後佛像化成淡淡的光,不執著喜、樂等,到最後 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只有「捨」……至於怎麼修成「無來無去,無代誌」,就要問廣 老了。 再者,「心念住」本身也是能通初禪至四禪的,例如以離生喜樂的「喜支」作為所緣 ,是很合理的。之後再漸次以「捨」等作為所緣?我不知太虛大師修的是哪種法門? 印象中他勤修了三十幾年後悟道,下過苦工。 還有就是突然得定的,在長久的修習後,一些機緣下觸發了三昧,像釋迦牟尼佛未出 家前就曾因為看到螞蟻打架、生起了悲心,而入了四禪。但這一類的例子可能不穩定 ,還是得從頭開始次第的修,以後才能自由控制,而《阿含經》的修習在這方面就很 有幫助。 當然,也有很多人修的話頭是滑頭,那種修幾輩子可能都沒用。 因為原題是「定」,所以我完全沒有提慧觀的層面。其實,《雜阿含經》:「觀色如 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正是不論哪一宗派的經 典,都再三強調的正統觀法之一。定畢竟只是基礎,之後要怎麼看清世間,五停心觀 各自都有不同的入手法了。 拉裡拉雜灌了些水,完全不正式,別太認真 :p > -------------------------------------------------------------------------- < From: Joe Lin Time: Thu Nov 21 08:17:39 2013 大剛讓我覺得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能在這邊遇到是我的福氣 目前我仍在走走聽聽看看階段 看了一些人求善知識 一些人很虔誠 一些人捐書捐款做公益 真的很棒 心裡在想我有更多能力我要幫助更多人 我要走菩薩道 任何的人事物都會給人啟發 人生不學點東西不積進自己太可惜了 > -------------------------------------------------------------------------- < From: Bowen Ke Time: Thu Nov 21 23:19:16 2013 我們一般看到的直指人心,印證對答的機峰轉語,大概都是祖師禪。個人覺得那的是 修得差不多的人在互相印證的,龍都畫好了所以是去點睛的。像我這個龍爪都沒有的 ,說的禪修就是指後來的參話頭或是默照禪這一類的修法。此處摘錄補充這兩位老和 尚的一些關於定的口述。 虛雲老和尚對他修定的說明: (虛雲和尚法彙) 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 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 答:非看話頭不可。 問:如何叫話頭呢? 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著,看如何是本來面目 ,名看話頭。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 。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 。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話的)。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 ,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 另一段: 就是心話從心起,心是話之頭;念從心起,心是念之頭。萬法皆從心生。心是萬法之 頭。其實話頭,即是念頭。念之前頭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話頭。由此 你我知道,看話頭就是觀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 來面目,就是觀心。 至於廣欽老和尚,他如何修定,我沒看到相關的記載。他早期待過的道場也大多屬於 禪宗道場,但是他應該是禪淨都有修的。有一段廣老關於念佛定境的口述: 有一次我隨大眾在大殿行香唸佛,大家隨著木魚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我手結定印,邊走邊念,突然一頓,南無阿彌陀佛的佛號在大殿地面上盤繞,然後冉 冉地迴旋上升起來。當時沒有感到什麼寺廟的建築和人事物,只有源源不斷的唸佛聲 音,由上至下一直繞轉,盡虛空遍法界儘是阿彌陀佛的聖號。當時自己也不曉得有沒 有在行香,也不曉得是在哪裡,光是阿彌陀佛而已。最後維那的引磐聲一敲,功課圓 滿,大眾回到寮房,我還是一樣南無阿彌陀佛下去。行住坐臥,上殿過堂全融於南無 阿彌陀佛的佛號聲中。鳥語花香,風吹草動,都在唸佛聲中,長達三個月之久。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Nov 22 18:40:01 2013 看到宗毅上一篇,我還以為是什麼螢幕控制碼(BBS時代的玩法),怎麼有我的名字 ;) 大家都是學佛的同學,我知道的也很有限,在佛法的修學上更沒什麼了不起,因 此請不要客氣。 不過本社團是蠻多不錯的法師和同學,彼此可以互相切磋學習,每個人所見的有限, 但集思廣義之下能帶來較廣的視野。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這麼多年來發現只 信大成就者的同學通常離佛法越來越遠,反而是能彼此討論、思考、改過、修行的同 學的進步才是持久的,因此大家都是彼此的增上緣,一同努力吧 :)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435/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