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280/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SK Chua 標題: 想請問這里的同修 時間: Thu Jan 17 14:18:58 2013 想請問這里的同修,十二因緣要怎麼如實地應用在生活上,並且能夠確實的經由十二 因緣而體會無常?如果可以的話,請引用例子並且為例子里的事項對應十二因緣的無 明-〉行-〉。。。生-〉老死,謝謝大家。 > -------------------------------------------------------------------------- < From: 吳文雄 Time: Thu Jan 17 15:18:38 2013 SK Chua 問的問題好哦! 實修將佛法應用在生活的問題, 是最好的問題, 也是真正修 行人的問題 :) 如果比較保守, 單純依據經典研讀基本的觀念, 有時間的話, 這邊可 以先了解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A%8C#導讀_十二因緣 第53經的內容也 可看下. 算是基本定義... 如果是要進一步的理解, 佛使尊者有本書 "生活中的緣起 " 有細的例子... 照我聽法師所說, 十二因緣主要還是在解釋, 日常生活可由觸、受 、愛、取等支觀照而試著斷十二因緣, 不過也有禪師說真正要諦觀無常, 得從戒定慧 入手, 到了慧的程度才能發自內心的諦觀十二因緣, 那之前是理論上先了解. > -------------------------------------------------------------------------- < From: 吳文雄 Time: Thu Jan 17 15:23:42 2013 轉貼 "生活中的緣起" 實例. 有點難, 基本定義可能要先了解比較容易懂... [從眼根而入的緣起實例] <例一> 現在,我來舉一些日常生活中關於緣起的實例。譬如一個小孩因為洋娃娃壞了而大哭 。請先稍微思考一下,然後我再解釋緣起是如何產生的。 一個小孩為了洋娃娃壞掉而大哭。當看見壞的洋娃娃,她的眼睛和這個物體產生接觸 ,這時眼識生起,並且知道洋娃娃壞了。 當然,這小孩充滿著無明,因為她不懂佛法。當她看到洋娃娃壞掉時,內心就充滿著 無明,無明便產生行,行是一種造作起念的力量,將引生識。在這個例子中,所謂的 識即指看見壞了的洋娃娃,並且知道這洋娃娃壞了。此為眼識,因為它依靠眼睛看到 壞了的洋娃娃。 因為小孩不懂佛法,生起無明,沒有正念,於是生起一股造作的力量(行),從而產 生識,識即以將受苦的方式看待這個洋娃娃的色相。因此眼睛、色相(洋娃娃)和眼 識,這三樣結合起來稱為觸。現在小女孩的眼觸產生了。更詳細地說,由觸產生名色 ,就是這小女孩的身心正準備受苦。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身心並不處於受苦的狀態,需有無明或某種力量的造作,把身心 改變為即將受苦的身心。因此,身心也只有在這時才起作用。也就是說,由無明造作 出識,識改變身心的狀態而產生作用,並使身心準備受苦。 當身心在這樣的狀態下時,六入生起,也準備去感受苦,它們並不是處在一般的睡眠 狀態下,所以觸正準備去受苦;然後就產生受,就是苦的感受;從這苦受生出追求苦 受的欲望──愛;接著因為執著這苦為「我所有」,稱為取;相續地產生「我」,稱 為有;當這「我」的感覺進行到最旺盛時,稱為生;接著就產生看到壞了的洋娃娃的 苦──哭,這就是所謂的「純大苦聚集」。 至於生的意義非常廣泛,包括老、死。如果沒有無明,就不會生出洋娃娃壞了、死了 或類似的想法。如果沒有這樣的想法,就不會生出任何的苦了,但是現在生出了十足 的苦,是因執著「我」和「我的」洋娃娃。當洋娃娃壞了,由無明生出錯誤的反應, 小女孩就哭了。「哭」象徵徹底的痛苦,也就是到達緣起的終端。 大部分的人無法正確瞭解法的語言或緣起語言中的深奧涵意。他們不相信,每一分每 一秒中,「人」不斷地出生,身心不斷地產生,「六入」也不斷地起作用。他們不相 信,平時的狀態和未出生前是同樣的,因為還沒有起作用,當有任何自然因緣使它發 生作用,這就是生了。以眼睛為例,我們認為它早已存在,早已產生,但就佛法(法 的語言)而言,直到眼睛看到物體,它才產生出來。當眼睛看到物體,發生作用,才 可以說是眼睛生出來,色相生出來,然後眼識也生出來了,這三者相依相存而產出所 謂的觸。觸緣受、受緣愛,直到完成這一次流轉。 之後,小女孩如果上床睡覺,想起壞掉的洋娃娃,就又哭了。這時是意識的作用,而 非眼識。當她想到壞掉的洋娃娃,這個念頭是法塵,而後這法塵與心相應,於是便產 生意識。她想到洋娃娃,由此造作出(有意識的)身心,並立即轉變身心為可以感受 痛苦的「六入」,由這「六入」生出感受苦的觸,相繼產生受、愛、取,最後是苦。 就在此時,小女孩又哭了,雖然也許洋娃娃已壞了幾天,甚至幾星期了。這些相續不 斷的念頭,就稱為緣起,它時時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in/pdo/index.htm > -------------------------------------------------------------------------- < From: SK Chua Time: Thu Jan 17 15:44:44 2013 感恩吳文雄師兄的解答和分享 :) 諦觀無常,需由戒定慧入手,請問戒定慧的內容是什麼?到了慧的程度會“自發內心 ”的諦觀十二因緣,要做到怎樣程度的戒定才能夠升起發自內心的慧呢?那為什麼佛 陀開始不強調修學戒定慧,卻對每一個弟子開始是宣說12因緣的緣起緣滅呢?很多弟 子都是因為佛陀宣說12因緣就了悟法的開始就是法的毀滅,而因此証法眼。這其中的 次序應該起著很大的作用吧。。 > -------------------------------------------------------------------------- < From: 吳文雄 Time: Thu Jan 17 23:59:11 2013 SK Chua 法友你好, "戒定慧" 是指由戒生定, 依定發慧. 例如由守戒而能免犯過, 業障減輕, 然後習定, 習得初禪至四禪, 然後諦觀四聖諦而獲聖智. 佛陀常常強調修學戒定慧, 不知為何你說 "為什麼佛陀開始不強調修學戒定慧"? 佛 的最早的弟子, 本身都早是修行人, 曾在外道修很久, 戒、定都有, 因此聞法後立刻 證聖道, 可能因為這樣你覺得一開始沒有強調戒、定? 不過佛是常強調修戒定慧的啦 ... 六祖惠能大師頓悟, 不代表他頓悟以前都沒在修 :) 學理上, 十二因緣有五支、八支、十二支等從簡到繁的版本... 先掌握十二因緣的意 義比較要緊... 舉例來說, 因為十二因緣所以五陰本空, 也就是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 . 但如果不了解十二因緣本身意義, 就變空談了. :) > -------------------------------------------------------------------------- < From: SK Chua Time: Fri Jan 18 09:11:13 2013 感恩吳文雄師兄的解答,因後學最近在研習巴利大藏經,看到了跟以往學佛不同的概 念,現在看著蘊品發現佛陀接引弟子開始就是說緣起法門,而他的弟子們(其實也不 止已經有修行的婆羅門沙門,甚至一些在家人也是)一聽佛陀說緣起法門,就能夠直 接了當領悟,澈見緣起就是緣滅的開始而了悟無常實像。後學其實想要跟深入了解的 是,其實12因緣不難理解,但我們時下人卻沒辦法因12因緣而當下了知無常實像,這 其中是否有些東西我們漏了不自知,而不得已要以勤修戒定慧來說服自己呢?暫且我 們把業障輕重(以前人業輕,現在人業重)放一邊,同樣是人,12因緣的東西也不會 因為時代的變遷而有所增減,如果硬說時下人比以前人多一點的不同,後學認為時下 人雜念重,出流心也重(可能這是強調定功的因素),所以成就不多。(PS後學初接 觸巴利藏經,問題較多,望見諒 :p)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Fri Jan 18 11:20:36 2013 其實在佛世時也有類似的疑問,印順法師的觀點認為問題在於發心的「動機是否純正 與真切」:《佛法概論》 「釋尊初期的弟子,都有過人生的深切警覺與痛悔。動機的純正與真切,沒有什麼戒 條,也能自然的合律 。等到佛法風行,動機不純的出家者多起來,佛這才因事制戒 。但在外人看起來 ,似乎制戒一多,僧品反而卑雜了。『中含』『傷歌羅經』即這 樣說:「何因何緣,昔沙門瞿曇施設少戒,然諸比丘多得道者?何因何緣,今沙門瞿 曇施設多戒 ,然諸比丘少得道耶」?依釋尊以法攝僧的意義說,需要激發為法的真 誠;依僧 團律制的陶冶,也能使學者逐漸的入律。所以說:「我正法律,漸作漸學 ,漸盡 漸教。……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施設禁戒」(中含瞻波經)。 就是發心純正的出家者,有時也會煩惱衝動起來,不能節制自己而犯了戒。這對於佛 法的修習,是極大的障礙,這需要給以戒律的限制;已經犯戒的,即責令懺悔, 使 他回復清淨。經中常說:「有罪當懺悔,懺悔即清淨」。因為一度的煩惱衝動 ,鑄 成大錯,即印下深刻的創痕,成為進修德行的大障礙,不能得定,不能發慧 。如引 發定慧,必是邪定,惡慧。佛法的懺悔制,於大眾前坦白的披露自己的過 失,接受 僧團規定的處罰。經過一番真誠的痛切懺悔,即回復清淨,如瓶中有毒 ,先要倒去 毒物,洗滌乾淨,才可以安放珍味。如布帛不淨,先要以灰皂等洗淨 ,然後可以染 色。所以惟有如法的懺悔,才能持律清淨,才能使動機不純的逐漸 合律。懺悔與持 戒,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戒律的軌則,不在乎個人,在乎大眾;不在乎不犯──事 實上每不能不犯,在乎犯者能懺悔清淨。學者應追蹤古聖的 精神,坦白的發露罪惡 ,不敢覆藏,不敢再作,使自己的身心清淨,承受無上的 法味。」 > -------------------------------------------------------------------------- < From: SK Chua Time: Fri Jan 18 14:14:26 2013 後學也認為不夾雜任何第三方思想的當下,最能夠體悟十二因緣。只是很多時候我們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當下是什麼心。 > -------------------------------------------------------------------------- < From: SK Chua Time: Fri Jan 18 14:26:26 2013 怎麼說呢?意指認知的方向不對? > -------------------------------------------------------------------------- < From: SK Chua Time: Fri Jan 18 15:10:04 2013 目前的學佛界現象在後學看來的確有些舍本逐末,但這是題外話了。後學覺得若我們 都能夠明了佛陀所要帶出的十二因緣,並如實証知,真的是不枉此生了,可能下生也 不用來了。後學是為此而問的,感恩。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Jan 18 15:19:24 2013 對於在家弟子,佛陀最常說法的次第,再三於四阿含或五尼柯耶中見到的,是以下的 次第: 《增壹阿含經》卷49〈51 非常品〉:「是時,善生女人復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 一面坐。爾時,世尊漸與說法,所謂論者: 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欲為不淨想,婬為大穢。 是時,世尊以知女人心開意解,諸佛世尊常所說法:苦、集、盡、道,爾時世尊盡與 女人說之,即於座上得法眼淨,猶如新衣易染為色。此亦如是,分別諸法,善解深妙 之義,自歸三尊,而受五戒。」(CBETA, T02, no. 125, p. 821, a15-22) 一開始是說「施論、戒論、生天之論」的人天善法,所謂的端正法。一個人如果沒有 善心善行,修行要有成就是很困難的。這也接近「戒」的層面。等善心確立,才講出 離法,乃至苦集滅道。其中的「集」就是十二因緣(其實十二因緣要搞懂,《雜阿含 》前幾卷好好讀,才比較容易懂,很多小經是十二因緣各支背後的原理)。 經中常說這些佛弟子在學了「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欲為不淨、婬為大穢」後是「 猶如新衣易染為色」,也可以呼應凡僧雲水說的「清淨心」,跟所謂末法我這種「剛 強眾生」是很強烈的對比。 至於聽到苦集滅道其中一部份就證道的,則是超強的弟子,跳級生,例如舍利弗在外 道修學極佳,在路上遇到馬勝比丘,看到馬勝比丘舉止安祥,就問他師父是誰?「是 釋迦牟尼佛」。你師父教你什麼?馬勝比丘答言:「我年紀輕,出家沒多久... 只知 道一些... 「諸法因緣生,諸法從緣滅。我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才聽這句轉述 的話,舍利弗就證初果了。而大迦葉也是佛說縱使佛沒出世,自己也會成為辟支佛的 天份。周利槃特可能是當時僧團智商最低、業障最重的人之一了,佛教就教他掃地, 掃著掃著也證道了,這也可見佛陀教化的靈活,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對於正常人, 佛陀的確是教戒定慧的次第的,阿含中也處處提及此次第 :) > -------------------------------------------------------------------------- < From: SK Chua Time: Fri Jan 18 15:25:36 2013 感恩 邱大剛師兄的解釋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Jan 18 15:37:31 2013 我也覺得 SK Chua 這問題真的是很好的問題。據佛經中的預示,末法眾生貪瞋痴越 來越重,因此離道日遠,光是不同宗派的佛弟子間討論就很容易爭執,這些都是貪瞋 痴和我見作崇,證道的人急遽減少... 因此在「端正法」、「慚愧」等方面,更是必 要的,心意柔軟後修定也才容易進入狀況。我遇過幾位真正好的法師(起碼個人覺得 他們的弟子是真正的受益),聽這些法師開示時,初期都較多的時間在談端正法、常 慚愧、要懺悔、禮佛除我慢、待人接物要如何慈悲喜捨,苦口婆心講一堆,然後才講 解脫法義。以前剛學佛時,會覺得這樣的法師有點老土,講這種老掉牙的東西,因此 偏好大吹法螺的大法師。後來讀完阿含經後,才發現原來佛陀就是這樣的次第在教, 也發現一開始直接談玄的大師特別容易(不是全部)教出走偏了的學生,而平實的大 師反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總之,以我們的天份,要速成實在不容易,只能老 實學佛,還是能像四正勤所述的一步步增進 :) 祝大家日起有功,終成無上! > -------------------------------------------------------------------------- < From: Kwok Jie Li Time: Fri Jan 18 17:47:39 2013 跳過所有的討論串~~~ 問師父是最快的方法。他能夠按照佛法和您的需求、屬性,從佛法中抓藥! 僧寶其中一個非常珍貴的功能就是這樣! > -------------------------------------------------------------------------- < From: 劉運澤 Time: Fri Jan 18 22:31:55 2013 諸位師兄大德 日安: 末學亦曾四處請教不同的師父講經說法,然對於十二 因緣法與四聖諦究竟如何解釋與開展修證道次第說法 接不盡相同。目前以末學個人管見,隨佛法師是非 常值得請教修學參考的一位善知識。末學個人聽聞 隨佛法師說法,茲將個人心得分享如下,若諸位大德 仍有法義上的任何問題,建議向隨佛法師請教。若 有文字上的任何錯誤,為末學個人的責任。 十二因緣法中,最容易被錯解的是「無明」。無明不 是甚麼生死輪迴的根本第一因,而是「於六入處不正 思維」(見雜阿含第經:何等無明因、無明緣 、無明縛?謂:無明,不正思惟因、不正思惟緣、不 正思惟縛。不正思惟有因、有緣、有縛,何等不正思 惟因、不正思惟緣、不正思惟縛?謂:緣眼、色生不 正思惟,生於癡;緣眼、色生不正思惟,生於癡,彼 癡者是無明,癡求欲名為愛,愛所作名為業)。 在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三者和合代稱為「觸」)的 因緣中,緣此「觸」俱生「受(、想、行)」,因不 正思維(不如理作意)六跟六境六識為緣生,則於六 識所識境生貪「愛」,妄「取」五陰為我(見雜阿含 第經:愚癡無聞凡夫於色見是我;若見我者,是 名為「行」。彼行何因?何集?何生?何轉?無明觸 生愛,緣愛起彼行。) 「無明」觸生愛,緣愛起彼行-依雜阿含第經, 此「行」並不是其他生死諸行,也非身行口行意行, 更非福行、非福行、無所有行,而是「我見」-若見 我者,是名為「行」。 以六根六境為緣生六「識」,此識不可能離六根六境 的因緣而生,亦即不可能離色受想行四取陰而有六識 (見雜阿含第經: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 俱識;地界者,譬:四識住;水界者,譬:貪喜四取 攀緣識住,何等為四?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 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 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 、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比丘!若離色、受、想 、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 ,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 六識對應的是六根六境的因緣,也就是色受想行四取 陰,其中「色」包括「眼、色,耳、聲,鼻、香,舌 、味,身、觸,意(根)」(註:意根為色陰(四大 ),請詳見雜阿含第經),而受想行等三取陰 稱為非色的「名」法-「法境」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譬如今天我來上網,看到了諸 位師兄大德的意見交流(眼色為緣生眼識,意根法境 (受想行)為緣生意識)分享了此篇心得(行陰-意 向及意志決斷作用後的結果),此心得獲得正反方意 見的迴響;若是末學對於此一因緣現況為緣生法而不 如實知,則會對讚同末學的意見產生貪念(自滿), 反對的意見產生瞋念(不滿),基於此一意法為緣所 生的意識產生「識食」-想要再次獲得認同的,重複 促成此一意根與法境而獲得意識識食的因緣。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稱之為「有」-有結(所繫法 )(見雜阿含第經:云何結所繫法?眼、色, 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結 所繫法。云何結法?謂:欲貪,是名結法)。參雜阿 含第經:云何所取法?眼、色,耳、聲,鼻、 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所取法。云何取 法?謂:欲貪,是名「取」法。 所以世尊釋迦牟尼佛以及諸阿羅漢滅的是甚麼? 是對五陰六入處的不正思維(不如理作意)已滅除, 對因緣法緣生法的智慧及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的修行已 經究竟具足,因此而「行」滅-我見滅(有身見滅, 對因緣法四聖諦的疑惑已滅,對於何為出世間達到涅 盤的正道如實知見),行滅而識(識食-對六識的貪 愛)滅,識(食)滅則名色(促成此識食的四取陰因 緣)滅,名色滅六入滅(不再有未來六根生的因緣) 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世菩提正道的修正次第總綱(如世 尊所說:我只說苦與苦的止息),而對五陰六入處的 欲貪為苦(五取陰苦)。為何?因為五陰六入處十八 界的這「一切法」(參雜阿含第經)皆為因緣 所生法、因因緣集而集之法、亦即是會因因緣滅而滅 之法,尊者憍陳如、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皆因聽聞因 緣法(集滅法)而證果。五取陰是苦,苦為因緣所生 法,若緣生之苦法的因緣(佛說:我論因,說因)滅 進則有諸苦的滅盡,對此因緣法與緣生法的如實知見 能夠開展出世間究竟苦邊的八正道(參雜阿含第 經,南傳相應部SN因緣相應第經),二 轉四聖諦修道,三轉四聖諦證滅而成就三藐三菩提( 參雜阿含第經,南傳相應部SN諦相應第 經-有集法者,悉皆有此滅法) > -------------------------------------------------------------------------- < From: Hank Wang Time: Sat Jan 19 10:52:11 2013 前文有法友引用書與法師的看法,我也推薦對於十二緣起法則的理論與實修、現觀講 述得很清楚的資料: 『◎佛陀所發現的緣起法則,是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並不會流於空談。 ◎緣起法則不因任何宗教政治或時空背景所改變,也不管世間有佛陀出現或沒有佛陀 出現,這緣起法則的道理都是不變的,只要有人想改變生命的一切苦厄,緣起法則就 能發揮改變生命一切苦厄的功能,使人獲得究竟的滅除惱苦,所以無論任何人想要改 變苦厄,斷除諸惱苦及未來生死輪迴,當然都需要經由見緣起這條管道,否則是破不 了無明、斷不了苦的。 ◎其實只要先放下自我主觀,冷靜的正思惟佛陀所教的緣起緣滅法則,就能發現整個 十二緣起緣滅的法則,是如實的表達苦集和苦滅的本質,如果能掌握苦集和苦滅的本 質,那就進一步的了解是從何處生起苦及苦集;從何處去除苦及苦集。 ◎佛陀對於從何處引生苦及苦集;從何處滅除苦及苦集的問題也說得一清二楚,就是 因為對於…』 更完整詳細的說明: 慈蓮寺 【阿含菩提道】 > -------------------------------------------------------------------------- < From: SK Chua Time: Sun Jan 20 12:36:15 2013 感恩諸位師兄的無私以及耐性的分享,願所有有緣參考此帖的學佛弟子都能夠因此而 得法益,法喜充滿 :)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280/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