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27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Patrick Lim 標題: 皈依後不能避免殺生應怎麼辦? 時間: Mon Jan 14 11:13:51 2013 皈依後不能避免殺生應怎麼辦? 問:皈依後,但家人不信佛,我給家人做飯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殺生。請問這樣的情 況應該怎麼辦?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an 14 11:39:35 2013 首先要釐清佛教中殺生戒的定義。1. 是眾生. 2. 眾生想. 3. 起殺心. 4. 興方便( 付諸行為) 5. 命斷。五項都符合,是犯了不殺生戒。 舉例來說,準備肉食,但若沒有直接斷畜牲的命,則跟殺生戒無關,而是另外的議題 。 如果是為了家人而要殺魚、殺雞等等,那麼就是犯了不殺生戒,有二種應對方式: 1. 在犯戒前,向能聽得懂的人說:我某某某要捨不殺生戒。(因此就只守四戒了, 而不是守五戒。)以後機緣適合時到寺院再受回此戒。 2. 如果只是偶發,那麼犯戒後懺悔。 原則上若無法持守某戒,那麼在受戒的時候就先不要受持那戒較好,受五戒是滿分優 婆塞,受四戒也是多分,甚至有只受二、三戒的。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an 14 11:43:54 2013 上面單純是講「戒」的部份。在心行而言,如果是不得已的,例如軍人依長官命令、 職員聽老闆命令、聽家人命令等等,除了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儘量避免殺生並勸導他人 外,也可以慈心希望被殺者往生善處,並懷慚愧心懺悔,希望以後能漸離此類不得已 的狀況。總之用智慧及慈悲來儘量減少事情再發生的機率。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an 14 12:38:37 2013 To 灌藍高手:如果就業力而言,破戒有性罪和戒罪。「性罪」是不管持不持戒的人 都要遭受的業力,例如殺生,誰都會有業力。「戒罪」則是破戒而有的業力,守戒會 助解脫,破戒會有惡業。至於川楓兄提的「於犯戒後的懺悔,是懺悔於事,亦或懺悔 於戒之不清淨?」值得思考!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an 14 12:50:08 2013 川楓兄這個問題我不敢說知道標準答案,還請大家指點指點,「於犯戒後的懺悔,是 懺悔於事,亦或懺悔於戒之不清淨?」 > -------------------------------------------------------------------------- < From: Patrick Lim Time: Mon Jan 14 13:22:08 2013 以心懺悔,理与事也清淨 > -------------------------------------------------------------------------- < From: Cheng-yun Chen Time: Mon Jan 14 13:31:13 2013 懺悔的內含是四力懺悔:拔除力、依止力、對治力、防護力。猛利的四力懺悔可以淨 除該惡業感果的能力。 > -------------------------------------------------------------------------- < From: Yuan Chuan Su Time: Mon Jan 14 14:11:47 2013 居士五戒沒有所謂可悔不可悔,破了就是重受而已~ 有懺悔就表示有分可悔不可悔,如果居士五戒有所謂不可悔,那犯了不可悔是不是連當 佛教徒的資格都沒了?若真如此,那怎麼解釋Ajatashatru犯了殺父重罪後還能再歸依 佛陀並受戒呢? 因此佛陀不曾這樣去規範在家眾.在家五戒的精神是自律自省. 另外除了五分律外,其他部派的戒律沒有規範在家眾要吃三淨肉. > -------------------------------------------------------------------------- < From: York Jiang Time: Mon Jan 14 14:40:19 2013 我比較好奇的是~受戒是為了學戒,持戒...。 受戒後,破戒有戒罪,那麼不受戒,是不是就少了這層煩惱了呢??.......^^ > -------------------------------------------------------------------------- < From: York Jiang Time: Mon Jan 14 17:34:42 2013 持戒的好處是不須質疑,不止解脫習定,聖戒成就果報天人。我的疑問在於,受戒後 ,破戒有分,性罪與戒罪。那麼不受戒,是不是只有性罪,沒有戒罪之嫌了??。也等 於說,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性罪),但不一定需要立字句向別人保證(戒罪)。..我可 以做這樣理解嗎??..... > -------------------------------------------------------------------------- < From: Patrick Lim Time: Mon Jan 14 18:54:54 2013 只有性罪:沒受戒沒有戒罪,性罪所做的事情知與不知同樣的是犯,戒罪是明知故犯 ,,性罪的因果是承受比戒罪輕。為什麼呢 :受戒後,是性罪加戒罪是要一起承受 。cheng-yun chen 說的四力懺悔是金剛薩朵法門:殺父,殺母,出佛僧血也肯定把 性罪戒罪清除掉,恢複清靜戒體。 > -------------------------------------------------------------------------- < From: Patrick Lim Time: Mon Jan 14 19:03:44 2013 殺生是無論你是否信佛、無論你有沒有皈依,只要殺生就是要償還這個業力是性罪: 受戒了是性罪加戒罪是要一起承受。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an 14 19:48:17 2013 謝謝大家熱烈的討論。以下引上聖嚴法師在『學佛群疑』中曾寫的一段話作參考:「 罪過又可分成戒罪和性罪,所謂性罪,是指造惡行為的本身就是罪,不論受戒不受戒 ,犯了過必須受報;戒罪則是在受戒之後,增加持戒功德,倘若犯戒,便在性罪之外 另加戒罪。所謂戒罪者,是指持戒有功德,犯戒有罪報,持戒是對一切眾生,所以功 德無量;犯戒只能對少數眾生,所以破戒的罪過再大也不及持戒的功德之多。 受戒有約束的功能,悔過有洗心的功能。罪有輕重,犯了極重的戒罪及性罪者下地獄 ,其他的輕罪,則隨類受報,生於人、鬼、異類群中,都有受報的機會。」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an 14 19:52:05 2013 Lucangel Su 回得很讚,尤其「五戒精神是自律自省」,真是一針見血。再請教一下 ,「破了就是重受而已」,那在家居士破了一次五戒之一就要重受嗎?還是說因為「 五戒精神是自律自省」,所以主要是心中起慚愧自省,才是重點? > -------------------------------------------------------------------------- < From: Yuan Chuan Su Time: Mon Jan 14 23:59:52 2013 1.五戒的部分,依照長部Nikaya沙門果經跟注疏的記載阿闍世是重皈依再受戒.所以破 (犯)五戒之一後就應該重皈依再受戒. 在南傳佛教區,在家人犯戒後就該再皈依再受五戒一次,要選擇自受或者在比丘面前 尋求皈依受戒皆可. 2.根據各部派經(四阿含,五Nikaya)律論乃至註釋書的記載,也不見有任何在家五 戒有可悔不可悔的說法,因此五戒確實只有破(犯)與守的問題.所以重點在於自律 自省. 3.三皈五戒是可以自受的,既然可以自受,犯戒後我想邱師兄應該知道該怎麼做才是 .當然你要選擇不受戒,也不會有人會強迫你受戒就是. 這是南傳瑪欣德尊者在解釋五戒時的其中一段開示,可以供大家參考 還有受戒,鼓勵大家經常受,持不好也要經常受。你受了戒破了,要經常再受,受了 再破,要經常再受。戒,我經常一直要保持很好,最好受了不要再破。破戒就好象自 己的手給刮破了,然後再受戒等于說用藥再把手治好,把它治好,另外一個地方又破 了再把它治好,治好了,又破了,再把它治好。確實可以治好,但它會留下一個傷疤 在。 > -------------------------------------------------------------------------- < From: Ray Chou Time: Tue Jan 15 19:52:04 2013 Lucangel Su 說五戒沒有所謂可悔、不可悔. 若依聖嚴法師的見解, 五戒的毀犯是有分可悔、不可悔. 我目前沒有能力判斷, 摘錄聖嚴法師的見解供參考: 《戒律學綱要》:「五戒的毀犯,皆有輕重之別,重罪不通懺悔。所以稱為不可悔, 輕罪可通悔又分兩類:稱為中可悔與下可悔。根據大乘菩薩戒,雖犯重罪,如能作取 相懺,在佛前禮懺,得見好相,見光見華,見佛菩薩前來摩頂,罪即悔除。但是,懺 悔除罪,只是除的犯戒罪,而不是性罪,比如犯戒殺人,戒罪應墮三塗,如能取相滅 罪,即可不墮三塗;然而欠人一命仍需要償,因緣成熟,必定還報,如果不入無餘涅 槃,即使證到阿羅漢果,仍得還他一命,乃至殺一蟲蟻,性罪永遠不滅!盜戒也是一 樣,不過盜戒的戒罪雖與殺戒一樣,盜戒的性罪,只要償清所盜之值,便可了結。 在五戒之中,殺、盜、邪淫、妄語的四戒,均有可悔與不可悔罪;飲酒一戒,雖犯均 為可悔。」 > -------------------------------------------------------------------------- < From: Ray Chou Time: Tue Jan 15 20:03:01 2013 《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卷1:「我今欲為諸優婆塞說犯戒輕重可悔、不可悔者!」 (CBETA, T24, no. 1476, p. 939, c28-29) > -------------------------------------------------------------------------- < From: Ray Chou Time: Tue Jan 15 20:07:59 2013 很高興看到有人討論跟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持戒問題, 相信大家不是只在做理論探討, 而是真的受五戒、持五戒.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Jan 16 01:19:37 2013 感謝 Lucangel Su 提供南傳瑪欣德尊者的開示。 的確,在阿含中對於五戒沒有深入說明,而律藏中幾乎都是比丘、比丘尼戒的深入說 明,因此我完全認同「五戒精神是自律自省」是重點。也因此,對於五戒的一些細節 ,以前聽說的答案是「可向每個人皈依作證的法師詢問」。 瑪欣德尊者的開示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依據經律論提出一個很合理的作法。感謝瑪欣 德尊者的開示。 也感謝周師兄引出聖嚴法師的分析。看來聖嚴法師是依據《優婆塞五戒相經》等經, 由於南傳只有五尼柯耶而沒有這些經典,因此沒有這方面的說法是自然。五戒相經的 條目和十誦律相近,因此有人認為節自十誦律,話說回來,不管是否出自十誦律,既 然阿含/尼柯耶本身沒有講明,以此法自然也是可行之道。和南傳觀點最大的分歧在 於五戒是否有不可悔的罪,這點看來還是尊重各宗派傳承的觀點了。 > -------------------------------------------------------------------------- < From: Yuan Chuan Su Time: Wed Jan 16 02:47:11 2013 既然四阿含也沒有可悔不可悔的記載,為何要說五戒沒有可悔不可悔是南傳佛教的觀 點呢?四阿含可是北傳佛教的經典.所以事實就是各部派都沒有這樣的記載.四阿含 分別代表說一切有部,分別說部跟大眾部的觀點.所以在家五戒沒有不可悔與可悔是 南北共傳的記載. 其實每次討論五戒,都會有人引用佛說優婆塞五戒相經佐證在家五戒有可悔與不可悔 .雖說這部經就學界的考證已是認為是一部參考十律誦內容所出的偽經,跳開學界考 據的結果不談,我們先理解不可悔的定義,根據北傳佛教各部廣律的記載,只有一種 情況是不可悔,那就是四波羅夷重罪.犯了四波羅夷重罪才有不可悔並失去僧人資格 .但一個犯了波羅夷罪的僧人,並沒有失去當在家居士的資格.這才是大家該省思的 議題,如果在家居士五戒真有不可悔,那意味著犯戒後就失去佛教徒的資格,甚至可 能被逐出佛教界.這是合理的邏輯嗎? 況且在家人又不像僧團有半月誦戒,羯磨,舉罪,或宣告等制度,那要由誰判定這個 在家人失去佛教徒的身分呢?我們不能因為祖師大德沿襲傳統的說法,就囫圇吞棗地 接受.畢竟習以為常跟正確不一定能劃上等號.但是人們卻常因為習以為常而失去警 覺性. 當然考據學的結果只是更強化證明在家五戒有不可悔與可悔的不合理性.還請大家深 思∼ 至於考據又是另一門學問,此次討論就不介紹了. > -------------------------------------------------------------------------- < From: Ray Chou Time: Wed Jan 16 08:50:48 2013 感謝 Lucangel Su 讓我能接觸到不同的看法. 不知道四阿含是否有「戒罪」的說法? 懺悔是否可除「戒罪」? 如果五戒只有「重受」, 沒有「懺悔」, 那麼「戒罪」是否只能因破犯而一直累積? > -------------------------------------------------------------------------- < From: Patrick Lim Time: Wed Jan 16 09:00:19 2013 性罪戒罪都 承受因果,用心懺悔,一切能罪墇罪業都能懺除。不會累積。 > -------------------------------------------------------------------------- < From: Patrick Lim Time: Wed Jan 16 09:05:51 2013 重受之前要?悔 > -------------------------------------------------------------------------- < From: Patrick Lim Time: Wed Jan 16 09:08:51 2013 沒?等于把它蓄在銀行里 > -------------------------------------------------------------------------- < From: Ray Chou Time: Wed Jan 16 09:18:39 2013 請教 Lucangel Su, 您說「這部經就學界的考證已是認為是一部參考十律誦內容所出 的偽經」, 能否介紹幾篇學界的研究報告? 感謝. > -------------------------------------------------------------------------- < From: Patrick Lim Time: Wed Jan 16 09:40:51 2013 Keep it in the bank must have interest why eg if you scold and beat me, later you know is your mistake but you never repent and I keep my revenge in my heart until it expos? instead of scold and beat you back, you must. Pay interest that I will vanish you or when you before Buddha I will obstruct you. That we must repent when we are wrong and ask for forgiveness and forget my ingorance.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278/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