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
閱讀文章: 第 1727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楊子萱 標題: 研究和討論那麼多佛經,對於實修有幫助嗎? 時間: Wed Jan 09 22:31:52 2013 「研究和討論那麼多佛經,對於實修有幫助嗎?」 這就好像你讀了再多有關汽車的駕駛教學,就能學會開車嗎?學了那麼多修行的次第 ,就變得智慧比較高了嗎?就能解脫了嗎? 建議想早點解脫的人,少花點時間在研讀佛法這門「學科」,不要搞得好像在研究國 文一樣,一再地推敲古人當時的時空背景和文意,你記得滾瓜爛熟又如何?你懂得每 一個詞意出處又如何? 佛法是教人滅苦之道,應該多下功夫在實修上面,照修行的次第每天練,每天檢討, 每天就能進步一點。這就好像練馬戲團一樣,你不每天摔他個鼻青臉腫,是練不會的 ,你看再多的書、研究再多經典,也不會讓你能夠上場表演,只有真的下苦功去練, 才能真正解脫。 我認為真正有用的討論佛法,應該是討論像「為何我每天塞車,都會覺得心情很糟呢 ?」從生活中開始去探究內心,進而去了解心中的執著,一點一滴地斷除內心的所有 執念,而斷除的方法,就是佛法教的東西。 大願法師曾經有個比喻很好,佛法講的解脫之道,就好像一個人手指著月亮,告訴大 家月亮在哪裡,「月亮」就是究竟解脫之道,而「手指著月亮」就是佛經,而「走到 月亮邊」,才代表一個人實修到解脫的過程。 不要一直研究「手指著月亮」這個東西,而是應該研究「月亮」在哪裡。接著,不要 只是知道月亮在哪而已,應該要身體力行「走到月亮邊」,那邊才是終點啊!研究「 手指著月亮」無法解脫,知道「月亮在哪」也無法解脫,只有真正「走到月亮邊」才 能真正解脫。 > -------------------------------------------------------------------------- < From: 鍾燿隆 Time: Wed Jan 09 23:02:28 2013 佛法是教人滅苦之道,應該多下功夫在實修上面, ~~~~~~ 如是如是.... 讚嘆師兄....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Wed Jan 09 23:14:59 2013 "聞, 思, 修, 證" 是世尊教導的次第, 只專攻某一項, 或是忽略某一項, 都是不行 的, 所以經典要研究, 修證也要下工夫, 要循序平衡發展才行. > -------------------------------------------------------------------------- < From: Ezekiel ALgoz Time: Wed Jan 09 23:16:16 2013 贊同 循序平衡發展。 > -------------------------------------------------------------------------- < From: Choo Yik Voon Time: Wed Jan 09 23:19:47 2013 禪修的經驗非常寶貴的 那是身心的覺察 講得好不一定修得好 為何呢 是甜是酸 走 過的人才是真體會Sadhu > -------------------------------------------------------------------------- < From: Chan Kin Ming Time: Thu Jan 10 00:14:21 2013 都希望得到學長們在修行上的經驗分享。 > -------------------------------------------------------------------------- < From: Choo Yik Voon Time: Thu Jan 10 11:12:06 2013 千萬不可因為(大地)而忽略了(甲中土)^-^ > -------------------------------------------------------------------------- < From: 鍾燿隆 Time: Thu Jan 10 11:34:06 2013 楊兄吉祥... 大家因此貼而論實修.... 這是好貼ㄚ... 不知楊兄...可否說說自己的大略實修心得... 讓我們後學者,能有學之呢? > -------------------------------------------------------------------------- < From: Ray Chou Time: Thu Jan 10 13:29:01 2013 楊子萱 學長對於經典的譬諭是「汽車的駕駛教學」, 我聽過另一個譬諭是「地圖」, 對於「汽車的駕駛教學」跟「地圖」還是要有了解才能安全、方向正確的抵達目的地 . 當然, 關於改裝、甩尾、漂移的技術就不必多加鑽研 ^^ 「解行互資」, 「理解」與「行動」互相增長才是正途, 如 Heaven Chou 所說. 的確, 我也覺得現在的人, 讀駕駛教學的人多, 直接練習開車的人少, 比如說, 大家 有聽說身邊的佛弟子持守五戒嗎? 又比如說, 在討論區裡口出刀劍、尖銳粗暴的罵人, 也不知是弘揚了正法, 還是正好 做了反面的教材. 再反省一下自己, 其實也是汗顏慚愧啊! > -------------------------------------------------------------------------- < From: 楊子萱 Time: Thu Jan 10 14:54:41 2013 地圖的比喻也很棒,不是說地圖(佛經)不用看,我以前沒看地圖都常迷路,近期接 觸到大願法師的教導才知道有地圖。 只是提醒大家別忘了,我們看地圖是為了到達目的地(究竟解脫),而不是當個地理 學家(佛經專家),如此而已。 實修方面我還很嫩啦,有時仍會生氣,但是只要有察覺到,以事件本身作所緣,探究 內心的執著根源,反覆去練就會進步的。 真要說方法的話,就是四念處吧,小心不要又陷入名相之中了,要以親身體驗去實證 四念處,我以前自修時,連這名詞都不曉得呢!但是妙的是,我修行成長的歷程卻是 和四念處如出一轍,這應該不是巧合,各位參考看看囉。 > -------------------------------------------------------------------------- < From: 鍾燿隆 Time: Thu Jan 10 15:00:31 2013 真要說方法的話,就是四念處吧 ~~~~~~~ 佛說:以戒為師,以四念住為住 ~~~~~~ 如是如是... 讚嘆讚嘆.. ~~~~ 但是妙的是,我修行成長的歷程卻是和四念處如出一轍 如何.如同一轍呢? 說說... > -------------------------------------------------------------------------- < From: 楊子萱 Time: Thu Jan 10 19:56:48 2013 四念住:身受心法,其實是有順序的。 當身念住到一定程度時,能夠感受身上一舉一動的變化,接著對於情緒感受的程度, 會變得越來越強烈。 當感受變強烈,以前不覺得怎樣的感受都會被放大,快樂變得很強烈,痛苦也變得很 強烈,這些變化對於受念住的修習很有幫助,因為你根本無法不察覺到它。 當受念住到一定程度了,就會開始對於心念的覺察力變得靈敏,任何念頭升起,在內 心都像是信號彈般的明顯,自然要練起心念住就容易許多。 至於法念住,老實說我不太會講,也或許我親身體驗的程度還不夠,請容我略過。 這些過程,是我在真正接觸佛經後,回想以前自修的過程才恍然大悟,所以才說這個 歷程是如出一轍,因為在以前完全不懂這些名相的情況下,卻證得一樣的東西,所以 我對此方法是淨信不疑的,也才敢推薦大家一定要實修,因為很多東西當你實修之後 ,就自然會懂的。 > -------------------------------------------------------------------------- < From: 鍾燿隆 Time: Thu Jan 10 20:39:45 2013 楊師兄... 讚嘆ㄟ ~~~~ 以安那般培養正念正知,念住五陰當下,當正念強大,藉由相依相緣之正知而如實觀察 身.受.心.法(法次法向=五陰向厭.離欲.滅盡)之緣起緣滅.集滅現象而現見,生起正智 (味.患.離),與四諦相應,與緣起相應,與八正道相應,與五陰無常.苦.無我相應,與三 七道品相應... 此正智,能夠降伏.超越.斷除欲貪,進而斷無明,煩惱苦止息...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 阿含經內(或尼科耶),有很多經都是針對四念住而說... 可去多多去看看,參考參考... 願您,修行有得,早登涅盤, 合十 > -------------------------------------------------------------------------- < From: 鍾燿隆 Time: Thu Jan 10 20:51:11 2013 喜悅ㄚ... 四念處16階(16勝行) > -------------------------------------------------------------------------- < From: Chan Kin Ming Time: Thu Jan 10 22:42:18 2013 有修行經驗的同修們,肯定也認同學佛法,都應以修行體悟為首要。楊子萱 師兄說 的是,如果和一個只讀駕駛教學的,當然沒什麼好交流的,如果都是車手的話,那麼 交流心得還是有很大價值的。 > -------------------------------------------------------------------------- < From: Hank Wang Time: Sun Jan 13 22:38:00 2013 要到達目的地,一定要起身行動(實修)。除了自己看地圖外,還能找個"導航",走到 哪、導航到哪,在正信的四念處禪修正觀中心,有經驗的指導老師就是導航員。 有的禪修學員年紀已大,要再自己遍讀法義,時間、腦力、體力已不允許了… 年紀輕的,若有人導航,也能省下許多許多的時間,不必去研究很多無謂的理論。早 早自利,之後有更多的時間來利益更多人。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17271/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