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Feeling ◎ 學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板主: Chosen/magelinus
閱讀文章: 第 4341/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golzen (果任)
標題: 止觀之前行
時間: 2012年 9月 8日 14:08:35 星期六

有位精進的紐西蘭居士,聽聞某位法師講過的止觀法門後,做的筆記摘要。
下面就把他所做的筆記心得與大家分享。

《止觀之前行》
筆記摘要
第一課
止觀是一個修行的項目,是整個佛法的要點。
止觀的特點:盡攝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

止是奢摩他(梵文Samatha),意即止息所有的雜念、妄念。
觀是毗婆舍那(梵文Vipasana),觀是在既有的止的基礎之上進而起觀照。

心專注之後,妄念自然消除,妄念消除後,心達到專一,內心自然會有清澈明朗的智慧,
可以具有明白的觀照力,可以觀照諸法實相。

不管修學任何法門,如果對止觀的內容有所瞭解和掌握,對你的修行一定會有更大的幫
助。

在日常生活中要培養好的習慣。
止觀不僅適用於打坐、念佛或各種法門,也適用於日常生活,讓你的日常生活少煩少惱,
內心寂靜。

1、  攝諸根門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是在外面,而是在我們身上。如果不認識
六根,就不知道煩惱是如何生起的。種種煩惱的生起是由於有六根的存在,借由六根跟外
在的境界碰觸之後產生煩惱。如果你知道六根,你懂得守護六根就不會經常性地產生煩
惱,而且煩惱會漸漸減少,漸漸消失解除掉。所以一開始我們修行一定要瞭解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  知道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後,要逐一思維和瞭解它的意義,這樣才能在日常生
活中派的上用場。  
(1)眼,是指眼睛。外在世界所看到的(現象)都是眼睛的作用。煩惱有一半以上是由
眼睛產生的。眼睛碰觸到外境,由外境讓我們的內心產生貪嗔癡,讓我們的意識產生分別
心,所以才會產生種種煩惱。
(2)耳,是指耳朵。耳朵聽好聽的或者不好聽的話,會讓我們產生貪欲或嗔恚,是產生
煩惱的一個根源。
(3)鼻,是指鼻子。鼻子聞到香或臭的味道,會讓我們產生喜歡或不喜歡的心。
(4)舌,是指舌頭。舌頭吃到美食或不合口味的食物,都會讓我們產生情緒反應。
(5)身,指身體。身體喜歡碰觸可意的境界,比如柔軟的、(光)滑的東西。它會讓我
們的欲望熾盛,越來越嚴重增加,所以要適當的攝持身體。
(6)意,是指意根,就是我們的意識作用,意根所對的就是法塵。法塵你可以想一下,
當你在思考的時候,你在想事情的時候就是意根的作用。你所想的物件就是法,是在意根
上面起法的作用。
首先我們要瞭解六根的意思,接下來才知道如何守護六根。

所謂生死輪回在現法當中,在我們當下,我們也經常處於一種輪回狀態。這種輪回狀態就
是我們情緒上經常貪嗔癡不斷的一種反復,這也是一種輪回。

    讓煩惱減少的方法就是守護六根,好好地保護自己的心。如果能守護六根,我們的心
自然就會受到保護。為什麼呢?因為心是無形的,找不到(心的本體),但心依賴於六
根,依六根所碰觸的外境起反應。
     如果沒有很好的守護六根,快樂或不快樂等情緒反應就會經常干擾我們的心,因為
我們的心沒有受到保護。如果守護好六根,心就會得到很好的保護,心就會經常處於輕安
當中。
僅僅是守護好六根,持戒清淨,就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輕安。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舒適的
生活,光是活在法樂當中就可產生某種程度的輕安,這是不需要靠任何的藥物或任何的刺
激就可以獲得的一種法樂。這種法樂是沒有染汙的,是清淨的,是無上的,是殊勝的,這
種法樂在修行當中是值得讚歎的。所以說, 我們如果知道守護六根對我們日常生活有這樣
好的幫助,我們應該要重視這個修法。
日常生活中就是六根不斷地碰觸外在的境界,在工作中如果沒有好好守護六根,很容易動
怒生氣。
現代人生活壓力太大,就是因為六根太用力了,太執著太在意自己的生存問題。要知道,
一切都是因緣和合, 不必強求,但是要盡力,盡力之後要放鬆。
眼睛看東西要柔和地看,不要太用力。耳鼻舌身意都不要太用力,太用力很容易累,壓力
就來了。如果你懂得守護六根,生活壓力也會獲得紓解。
不要在眼睛看到外境的時候,就取外境的相,因為你一取相,就想要判斷它的好壞,對好
的想要占為己有,如果不喜歡的就想盡辦法把它除掉,都會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如果能夠不取外相,不要對外相取價值觀好或壞,知道就好了。眼睛看到外境,保持知道
就好了;耳朵聽到聲音,保持知道聲音和聲音所講的內容就好了,一取價值判斷就落入好
壞美醜種種二元論,產生分別心,苦惱就產生了。

貪憂不善法:是會讓你產生貪心或憂、嗔恨的法。

本來你的心是無漏的,無漏是心不受外在一切的事物所干擾,這是無漏,心就是保持它原
原本本自然的狀態。心有漏是什麼情況呢?你碰到外在世界貪憂不善法,它會漏進你的
心,干擾你的心。所以說守護六根的好處,你的心可以保持寂靜,不受干擾。心保持寂
靜,不受干擾是否會干擾生活呢?不可能。如果你的心越清淨頭腦越清楚,做事情越有效
率、判斷力,這就是頭腦清楚和保持理性的展現。反之,則經常感情用事、耍脾氣、情緒
不穩,如果收攝六根,很多憂鬱症和躁鬱症可以獲得解決。對我們的修行和生活都很有幫
助。

收攝六根的方法:
(1)閉上眼睛是收攝眼根。
(2)放鬆全部的身心。從頭頂開始放鬆,頸部、肩部、手、腹部、臀部、大腿、小腿、
腳掌逐步放鬆,每一寸肌膚統統放鬆,內心也要放鬆,不要緊張,全部放鬆。
(3)把你的意念、腦子放鬆,不要用力 請全部放鬆。如果你全部保持放鬆的狀態,你的
六根是收攝的。
(4)請看看你的內心有沒有起心動念,如果有請它放鬆。如果你的身體有哪個地方是僵
硬的,請把那個部位放鬆。
目前如果你感覺很舒服,很放鬆,這就是基本的收攝六根的方法。這個方法在動中,在日
常生活中也可以運用。
收攝六根的口訣:放鬆

打開眼睛的時候,眼識是射向外面的,馬上去取外在的境界,閉著眼睛是向內收。

眼睛是打開的時候如何保持收攝呢?
在看人事物的時候,要維持往內收攝的感覺。一方面你是向外看的,往外看判斷外境隨時
發生的狀況,保證安全。一方面要練習往內收攝,往內看不起煩惱,不會因為外境的種種
變化讓你的內心起種種煩惱。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如何收攝的方法。
其它諸根也是如此相應運用修持。


第二課

佛陀告訴我們,收攝六根有什麼好處呢?收攝六根不會被惡魔波旬吃掉。

惡魔波旬在佛教裡是干擾修行者修行的象徵,他會現出種種的欲望和外境來誘惑修行者。
他可能現出一個人、動物或境界來干擾你修行。當你很用功的時候,很容易掉入他的陷
阱。

收攝六根不會掉入任何欲望的陷阱。欲望之境就是惡魔所在之境。

如果你收攝六根,不管外境的欲望如何來引誘你,都無法侵入你的心。收攝六根對我們的
修行有莫大的幫助,可以保護我們的心。

在《瑜伽師地論》中的“九住心”,第一住就是“內住”,這是最初的一步。“內住”就
是說住於內在,不是住於外在。通常人都是住於外在,活在外在,隨外在而轉。我們要修
行的話,第一步就是要懂得住於內在。收攝六根就是讓你住於內在,開始觀照自己的身
心,觀照身心就會讓你漸漸不起煩惱。即使起了煩惱,察覺之後馬上回來再收攝六根,再
觀照身心。這樣可以讓你的修行進步,煩惱越來越少了。

關於“六根”,六祖慧能大師也講過,如果你讓你的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
識、意識)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到外境(色、聲、香、味、觸、法-六
塵)去而無染無雜,沒有被干擾,這就是一種禪定。這種禪定適於用一切的動靜之中,是
一種高級的修法。你可以讓六根馳騁於外在世界,你保持內心的純淨,完全不受外在世界
的染汙,這是利根者的修法。建議各位,一定要從基礎打起。這種高級的修法固然非常完
美,如果基礎沒有打好,一開始就這樣修很危險。

如果我們能夠兼顧基礎和高層的修法會很完美。在高層的修法裡面,同時你行為的展現統
統符合持戒的行為,那就是真正的完美無缺。在修行中要注意這一點,否則很容易步入歧
途。

二、飲食知量

飲食知量是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的飲食要知道自己吃的量有多少。如果活在當
下保持觀照的吃飯,肚子飽了,你會知道。吃過少,血糖低,沒辦法修;吃過量導致血脈
膨脹,心靜不下來,容易脾氣暴躁,還容易經常陷入昏沉或掉舉狀態,這是吃過量產生的
過患。所以保持適量飲食,會讓自己身體的內在保持一個好的修行環境。

飲食的目的是維持生命。飲食適量,處於中道,身心都處於平衡的狀態。

不要小看生活的細節問題,它關係到你的修行是否能夠深入。如果一開始的生活細節沒有
注意,你的修行很難直驅而入。

三、親近善知識

首先向各位介紹四種人。

1、快樂的人  對快樂的人應作如此思維:如果我們每個人看到其他人快樂的時候,不產
生嫉妒,而產生祈求祝福的心,這樣人的心量和社會的祥和度都會增加。

2、不快樂的人 對不快樂的人應作如此思維:對於痛苦不快樂的人,應該充滿同情心、悲
憫心。如果你的手上有一塊麵包,你可以分一半出去,不要吝惜,要懂得佈施給需要的
人。

佈施的訓練:
(1)把自己右手的東西給自己的左手;
(2)然後把左手的東西給別人。
如果你佈施不出去,就練習第一步。

學習佈施,就是學習克服吝嗇的心。讓不快樂的人感到被關懷,他的生活就會有改變。

3、有德行的人  對有德行的人應作如此思維:一個人必定因為有偉大有德的特質,才會
成為有德行的人,我要向他學習,希望有天自己也成為有德行的人。

有德的人已無所求心處於一切法之中,我們要學習他內在的特質。

4、邪惡的人  對於邪惡的人,當你沒有能力勸告的時候,選擇暫時遠離。否則他會把你
的好心勸告當成侮辱,並開始回擊你破壞你,給你的生活帶來無比的煩惱。他有他的因
緣,當他的因緣成熟的時候,會遇到讓他改變的人。這不代表捨棄他。

佛菩薩不捨棄任何一個眾生。在《大般涅槃經》裡,即使斷善根的“一闡提”也有佛性,
終有一天也能成佛。

在《大寶積經》或《大集經》裡面,惡魔波旬在一次法會中因佛陀的說法受到感動,引發
他的菩提心,因而當場被佛授記,未來成就某某一尊佛。

不要小看自己。世界上沒有永遠的罪人,今日的罪人可能成為明日的聖人。所以對於邪惡
的人,選擇暫時遠離,當邪惡的人善根成熟,他會改變的。大家要用智慧判斷具體情況,
善巧處理。

親近善知識是親近哪一種人呢?是親近有德行的人。他之所以有德,因為他知道一些方
法,並依照這樣的方法來修持,因此使他的內在產生有德的特質,他可以指導你的修行。
三人行必有我師,只要是善知識就應該親近,不要因為某種因素而限制你的成長。

四、勤行精進不睡眠

我們在法上,要精進不懈怠。佛陀曾經說過,一切的進步以精進為基礎。一切的退步以放
逸為基礎。修行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在法上要精進不要休息。不要休息的意思是,不要離開佛菩薩,不要離開你修行的所緣,
不要離開你修行的方法。睡覺的時候睡覺,修行的時候修行,但是你的心不要離開你修行
的方法。

勤行精進不睡眠,在佛經裡有這樣的記錄。要求比丘在白天的時候要打坐,思維法義,或
者不打坐的時候,起來走路經行。這樣有什麼好處呢?讓你的心遠離障礙法,遠離五蓋。
在初夜的時候,初夜是在晚上六點到十點,還是打坐和經行。睡覺的時間是晚上十點到淩
晨兩點。

為便於理解,在不影響原文大意的基礎上,將部分口語中的省略語加以補充,也將部分口
語簡化為書面語言。


第三課

比丘在後夜的時候也是繼續打坐經行,就是保持這種精進的狀態。睡覺的時候也保持這樣
的精進,要起睡眠的覺悟,就是於睡眠中起光明想。所以在睡覺的時候心沒有懈怠,保持
光明不黑暗的狀態,在次日清晨一起床就住於精進裡面。

在修行的路上我們一定要記住一個重點,每當自己達不到佛經所講的境界的時候,千萬不
要用某種理由搪塞,讓它合理化,而是要起慚愧懺悔的心,希望自己某天能做得到。如果
你能保持這樣的心態,你的修行就會不斷進步。否則你會越來越放逸、懈怠,無法用功。
所以說,慚愧心很重要。

慚和愧這兩個重要的心所,在《俱舍論》裡面也提到過。如果你缺乏這兩個心所,基本上
是屬於大不善者。不知慚愧,很難進步。這兩個心所會幫助我們進步,是進步的原動力。

在家居士在工作的時候就認真工作,對於自己的工作要保持正知而住。你在工作的時候做
某一個動作,就保持很清楚地做那個動作,沒有其它雜念妄想,能清楚明白知道自己在做
這個工作。你除了在做,還起一個觀照的心,觀照你在工作。

為什麼要起這個心呢?主要就是排除其它的妄念。如果你起這個心觀照你的工作,有兩個
好處。
(1)排除妄念  
(2)活在當下
在工作的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知而住,對你的工作很有幫助。

除了工作之外,在家居士如果回家了,忙完家事,撥出一點時間來獨處來修行。像我們剛
才講的,收攝六根,讓自己放鬆,壓力減輕,這樣對你有一定的幫助。否則你在修行的路
上想要進步很困難。為什麼呢?因為每天的工作會讓你累積煩惱和染汙,藉由每天獨處的
修行來清除,如果這些污染清除了,你清淨了,修行才會更進一步。如果污垢沒有及時的
清理,就會越結越深,就會造成你下一世輪回轉世的一個理由。你結什麼樣的垢染,都會
影響到你再一次的投生。你這一世做的善行,在你投生的時候也會往善趣。盡可能地挪出
一點時間,哪怕一兩分鐘、一刹那的正念也可以,經常讓自己安住於正念中,對你的修行
很有幫助。

讓我們進行如下練習。
閉上眼睛,全身放鬆,從頭開始放鬆到腳,身體全部放鬆,心也放鬆,頭腦也放鬆,你的
思想和想法也放鬆,不要用力。
全身的肌肉骨骼都放鬆,保持脊柱的中正垂直,但是要放鬆不要用力。

我們的心安置在哪裡呢?把注意力放在鼻端,這是佛陀教給我們的一個方法。

把注意力放在鼻端幹什麼呢?觀看你的呼吸。不要隨著呼吸進進出出,在鼻端處觀看呼吸
的出與入就好。不要隨著呼吸跑進體內,也不要隨著呼吸跑出體外,每一秒鐘、每一刹那
都把注意力放在鼻端而已。吸氣的時候知道吸氣,呼氣的時候知道呼氣,保持正知保持知
道就好。
讓這種注意力一直維持,不要中斷。你的注意力全神貫注,但要放鬆。全神貫注,不讓其
它雜念跑進來。一有雜念跑進來,馬上要警覺,把注意力拉回鼻端。

在這裡,我們先教“止---奢摩他”的方法。“毗婆舍那”是要觀照它的生滅。現在我們
先講“止”。“止”的方法就是一產生妄念,馬上拉回鼻端,繼續觀看呼吸的出入,讓專
注力不斷地維持下去。一有妄念就拉回來,你拉久了,妄念就越來越少。就好像一隻狗綁
在柱子上,一開始它會亂跑,跑累了它就會停下來睡覺。同樣道理,妄念一開始會一直拉
著你,可是久了,妄念也會累的,它也就不跑了。所以現在請,全身心統統放鬆,全神灌
注,充滿警覺,充滿正念地觀照你的呼吸,注意力就放在鼻端。就是這樣簡單,請如此
做,維持五分鐘。我們現在就這樣子做五分鐘。

我們這樣子做,有沒有覺得很舒服很輕鬆。如果你沒有覺得很舒服很輕鬆的話,那表示有
些地方出差錯了。你要回到剛開始我們講的,從放鬆身心開始做。如果你覺得神經很緊張
緊繃,如果你覺得身體那邊緊繃,就要作意讓它放鬆下來。正確的情況是你越坐越舒服,
而不是越坐越不對勁。這個方法基本上是必須以打坐的方式來修。最好的情況是用雙盤,
單盤和散盤也可以,坐在椅子上也可以。保持你意念的觀照,放鬆身心,意念的專注。這
就是一個很基本的收攝六根和“止”的方法。如果你只做到這一點,光是訓練你的專注力
就已經不得了了。
如果你的心很容易散亂的話,借由這個方法就足以讓你的心專注起來。如果你是散亂的
人,可以借由這個方法讓自己專注。

五、離諸五蓋

這部分的內容說明五蓋是心的煩惱,它會損害我們的智慧。“蓋”字的意思是說,它會蓋
住我們的智慧之光。

本來我們的智慧是如晴天一樣,沒有烏雲,但是由於五蓋的原因,使得我們的智慧被五蓋
給蓋住了,沒辦法展現出來。所以說去除五蓋在禪修過程中是很重要的,它會把我們內心
的善法給遮住,把內心的正面的光明給蓋住,進一步才會產生負面的影響。所以說去除五
蓋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

如果不去除五蓋,它會在我們的內心產生結。如果五蓋沒有去除,內心的煩惱越結越多,
清除五蓋有助於把內心的結給解開。因為你的心光明之後,你的結自然而然會打開。如果
你想要修行清淨的話,也是要把五蓋給去除。光是持戒清淨還沒辦法很徹底,持戒清淨之
後,你還要修禪定,在禪定中想要清淨的話,第一步就是要去除五蓋。五蓋是哪些呢?是
貪欲蓋、瞋恚蓋、掉舉蓋、昏沉蓋和疑蓋,這五蓋是我們在禪修過程中會碰到的障礙。如
果這五蓋可以一一清除的話,對我們禪定很有幫助。

1、貪欲蓋  是指我們內心對喜歡的東西產生的貪欲。長時間認真禪修會漸漸碰到五蓋的
問題。在靜中貪欲會自然顯現出來,你會去想貪的內容。

2、嗔恚蓋   對於你恨的人,活得越久怨恨累積越多。如果你不好好清除,恨會結的越
深。清除嗔恚蓋,它就不會隨著年紀的增長而累積。恨很重要,在社會環境裡,在對人事
物的接觸中,經常會結恨結怨。如果沒有透過禪修來清除的話,怨恨會越結越深,無法清
除。如果我們能夠透過禪修把嗔恚蓋去除,怨恨就無由生起,把它的基礎破壞掉,嗔恚蓋
就沒有辦法生存了。所以說透過禪修把嗔恚蓋去除,讓我們把怨恨的問題解決掉。

3、昏沉蓋  在我們的禪修過程中也經常碰到,坐下來就開始想睡了。如果我們過一種清
靜無為的生活,我們的心會很沉,容易昏沉。昏沉的時候,要用心力把它提正起來,不要
讓它一直沉下去。

4、掉舉蓋  是指我們的情緒處於一種激昂的狀態,不是表現一種激動的行為,而是你的
心理狀態不是處於中道。這種情況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碰觸到的境界。

   在打坐的靜中,這些不如意境顯現出來,令我們燥鬱躁動,心很煩。當這種不如意境
在內在產生的時候,你要令心沉下來。如果太沉你要提起來,太昂激就要把它沉下去,無
論如何你要把它調整到適中的平衡狀態。禪定本身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一種心理狀態,
它不是一種催眠,催眠是一種意識模糊不清楚的狀態,這是它們的一個差別。我們要把心
調的不沉不舉,那就是最適中的心理狀態。

5、疑蓋   就是懷疑佛法,懷疑自己,懷疑師父,這三種懷疑。

(1)懷疑佛法  當你修行停滯不前,遲遲無法進步的時候,甚至開始墮落。開始因為朋
友的關係,因為環境的關係,提不起勁來,開始墮落的時候,你就開始懷疑佛法,我這樣
修對不對啊,怎麼不會進步呢?本來初發心想要解脫成佛,怎麼變成這樣子,開始懷疑佛
法。
(2)懷疑自己  對自己沒有信心,懷疑自己沒有能力成就解脫道。
(3)懷疑師父  對傳授給你佛法的師父產生懷疑,懷疑師父講的法,你會想,為何我照
他這樣修沒有效果呢?

對於佛法上停滯不前的人而言,他就會產生這三種懷疑。基本上有80%以上是我們自己的
問題,不是外面的問題,不是師父、法或其它人事物的問題。佛法告訴我們,萬法唯心
造,所有的問題都在於你內心。為什麼呢?佛法的世界觀認為,你所看到、聽到、感知到
的一切萬法,是由你的內心所變現出來的,所以說解決問題,要解決你內心的問題。如果
你的心沒問題,你的心所變現出來的萬法都沒問題了。萬法之所以有問題,是因為你的心
有問題,所以大家對於佛法的邏輯觀念要清楚。

一個修行佛法的人絕對不會去怪外在世界的,不會去怪外面的人事物,會怪自己而已。是
自己沒有調整,自己調整好外境就好了。你可能會說這是制度的問題,是外境的問題,說
真的,如果你自己有好好修行,很奇怪,制度也會改變,因緣就會改變。你自己清淨的
話,慢慢地外在很多東西也會跟著改變,這是奇妙不可思議的事情。首要的就是改變自己
的心,把自己的心調整好,不要去怪外在的世界。

所以在修行中,清楚地瞭解這五蓋的內容和意義,對我們的修行真的很有幫助。

6、成就威儀行  什麼是非威儀行?只要是身體造作的不善行,嘴巴講了不善的語言,心
動了不善的意念,這些就是非威儀行。什麼是威儀行?你身體的一切行為都是善行,語言
都是善的語言,意念都是善的意念,這就是威儀行。我們佛法很重視一個人的威儀,威儀
不是只有身體方面的,還有語言和意念的威儀都很重要。

(1)身不善
什麼是身體的不善呢?殺盜淫。舉個例子,比如說殺人是不是身體的不善呢?是。身體造
作殺人的業,就是身體的不善。偷盜也是身不善。邪淫是不是呢?是。侵犯別人的妻子或
丈夫,這就是邪淫,也是身體的不善。

(2)語不善 
包括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妄語,說謊話,這是語言的不善。兩舌,經常背後講別人
的壞話,在一個人這邊講,在另一個人那邊又講,製造兩個人的糾紛。對別人經常惡口,
用很重的話或髒話來罵別人,這就是惡口。綺語,就是講一些沒有意義的話,講一些非關
佛法對修行沒幫助的話,講八卦,就是綺語。這些都是語言的不善行。

(3)意不善
所有行為的產生都來源於意念的產生。一開始你的意念可能沒有行動,但像滾雪球一樣越
滾越大,最後你就會付諸行動。所以意念的不善行是最微細的,也是我們最要一開始就去
防範的。你沒有去防範,它就會產生破壞力,會付諸行動。很多的暴力、戰爭就是一開始
從某個人的意念產生,由這個人的意念不斷的累積,產生行動,一群人開始策劃、執行,
就變成團體的動作,可能執行暴力,可能執行戰爭,這些都是由一開始的意念產生的。所
以我們的起心動念很重要,一定要觀察自己的意念。

你嘴巴會講一句話出來,也是由意念產生的。很多人兩舌已經在生活中養成一種習慣,東
家長李家短,製造紛爭,她不知道自己在兩舌,可是如果你有透過禪修,讓內心寂靜,心
行寂靜下來的話,你會漸漸看到問題的根源。你會發現,我之所以兩舌,是因為有意念發
動。意念是很微細的,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從意念起修的話,那我們先從身語的不善克制自
己,多行持善的方面。

7、愛護微戒,懼如金剛

對於微細的戒律,出家戒裡面有的人說,小小戒可舍。《舍利弗阿毘曇論》贊成“即使微
細的戒律也要去持守”。為什麼要愛護微戒呢?如果小小的行為沒有以一種如臨深淵、如
履薄冰的心態去防範的話,那可能醞釀成失壞大戒。

在家居士五戒,是殺盜淫妄酒。對於在家眾如何來看待微細戒呢?弘一大師曾經講過一句
話,“不要在失意的人面前說得意事”。這是很小的一個行為,但要站在對方的立場考
量,不要太張揚,不要傷害眾生的心,不去傷害別人的心就是慈悲。所以這一點很重要。

為什麼要懼如金剛呢?金剛石是一切礦物質當中硬度最高,它可以摧壞所有其它礦石,我
們在保護微細戒的時候也要保持這樣的心態,生怕微細戒很容易就被破壞掉。一切外境都
像金剛石那樣的堅硬,很容易毀壞我們的微細戒,所以我們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
恐懼來維護微細戒。

戒律裡面告訴我們,在守護微細戒的時候要起恐畏相,生起這種恐畏相在持戒的路上是正
確的、是允許的。一般而言,《心經》講心不恐怖,心不恐懼,但是我們在持戒的過程中
心裡恐懼犯戒,這個恐懼心是正確的,是允許的。在對治煩惱的過程中,你是要提起勇氣
把煩惱殺掉,不是殺外在的敵人,是殺自己的煩惱。所以說這個恐懼和畏懼心要拿捏得
當,恐懼是恐懼犯戒,勇氣是勇於殺自己的煩惱。

以上這七個方面就是我們明天進入止觀之前的必備基礎,很重要。如果沒有這些基礎,你
想要進入甚深的禪定很困難。

修行的這條路上充滿了荊棘和坎坷,如果你真的想踏在這條路上是不好走的,但是無論遇
到任何的困難,如果我們有今天這個基礎,收攝內心、收攝六根等等這七個方面的基礎,
很多的困難都可以慢慢克服。

凡事要求自己,不要要求別人。戒律是拿來戒自己的,不是拿來戒別人的。不要整天拿戒
律來規範他人,戒律是用來規範自己的。總是看到自己的錯,不要觀他人的過失。如果你
看到他人有過失,表示你自己的內心不清淨。為什麼呢?剛才說過,萬法唯心造,外在的
一切人事物是由你的內心所變現,所以當你看到外在人事物有問題,表明自己有問題,所
以千萬從自己的身語意做起,這是修行很重要的一個重點。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251.139.162
閱讀文章: 第 4341/4464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