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 閱讀文章: 第 500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Murphy Chen
標題: 經典的從此岸度彼岸的比喻
時間: Sat Oct 28 18:34:32 2017
經典的從此岸度彼岸的比喻。
有四條凶暴的毒蛇被關在籠子裡。
某甲,心智正常,想要活命、不想死,追求快樂、不願痛苦,走了過來。
國王命令某甲,要他隨時為這四條毒蛇洗澡、供應飲食。
某甲感到恐懼,不敢接近,逃往他處。
國王派出五名劍客,追殺某甲,某甲繼續逃亡。
國王又派出六名間諜,追殺某甲,某甲繼續逃亡。
某甲逃入空的村落,但村落有許多盜賊,某甲繼續逃亡。
某甲逃到岸邊,前面有一條大河,河水很深,沒有橋可以逃到對岸。
於是某甲堅定意志,收集木材,建造木筏,努力劃船,渡河到對岸。
四條毒蛇,是指構成物質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風。
五名劍客,是指構成身心現象的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
六名間諜,是指對於眼、耳、鼻、舌、身、意六種感官的欲愛。
空的村落,是指六種感官:眼、耳、鼻、口、身、意。
搶劫村落的盜賊,是指六種外境:色、聲、香、味、觸、法。
有智慧的人觀察眼、色、眼識的本質,會發現是空虛、不牢固、寂靜。
觀察耳、聲、耳識的本質,會發現是空虛、不牢固、寂靜。
觀察鼻、聲、鼻識的本質,會發現是空虛、不牢固、寂靜。
觀察舌、味、舌識的本質,會發現是空虛、不牢固、寂靜。
觀察身、觸、身識的本質,會發現是空虛、不牢固、寂靜。
觀察意、法、意識的本質,會發現是空虛、不牢固、寂靜。
河水,是指生死之流。
木筏,是指八正道: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
努力劃船,是指精進之力。
此岸,是指有我見、邪見。
彼岸,是指滅除我見、邪見。
此岸,多恐怖。
彼岸,清涼安樂。
增壹阿含經 增上品第三十一 第 6 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四大毒蛇極為凶暴,舉著一函中。若有人從四方來,欲
令活、不求死,欲求樂、不求苦,不愚不闇,心意不亂,無所繫屬。
函:盒子。
是時,若王、若王大臣喚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極為兇暴,汝今當隨時將養
沐浴令淨,隨時飲食無令使乏,今正是時,可往施行。』是時,彼人心懷恐懼,不敢
直前,便捨,馳走莫知所湊深。復重告彼人作是語:『今使五人皆持刀劍而隨汝後,
其有獲汝者,當斷其命,不足稽遲。』
稽遲:耽誤、拖延。
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捉持刀劍者,馳走東西,不知如何?復告彼人曰:
『今復使六怨家使隨汝後,其有得者當斷其命;欲所為者可時辦之。』是時,彼人畏
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杖者,復畏六怨家,便馳走東西,彼人若見空墟之中,欲入
中藏。若值空舍,若破牆間無堅牢處,若見空器,盡無所有,若復有人與此人親友,
欲令免濟,便告之曰:『此間空閑之處多諸賊寇,欲所為者今可隨意。』
空墟:有人住過現已荒廢的地方。
是時,彼人復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杖者,復畏六怨家,復畏空墟村中,便馳走
東西。彼人前行,若見大水極深且廣,亦無人民及橋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復彼人所立
之處多諸惡賊。是時,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極為深廣,饒諸賊寇,當雲何得度彼岸
?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作?,依此?從此岸得至彼岸。』是時,彼人便集薪草作?已,
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動。
蘘: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葉呈長橢圓形。
?: 同「筏」字,用竹、木等平擺著編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諸比丘當知,我今作喻,當念解之。說此義時,為有何義?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
。雲何為四大?所謂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謂四大。五人持刀劍者,此是五盛
陰也。雲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是也。六怨家者,欲愛是也。
空村者,內六入是也。雲何為六?所謂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
入。
若有智慧者而觀眼時,盡空無所有,亦不牢固;若復觀耳、鼻、口、身、意時,盡空
無所有,皆虛、皆寂,亦不牢固。雲水者,四流是也。雲何為四?所謂欲流、有流、
無明流、見流。大?者,賢聖八品道是也。雲何為八?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
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謂賢聖八品道也。水中求度者,善權方便精進之力也。
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滅身邪也。此岸者,阿闍世國界也:彼岸者,毘沙王國界
也。此岸者,波旬國界也;彼岸者,如來之境界也。」
欲流:由於感官之欲而流轉於生死。「流」是以漂流於水比喻沉淪生死。
有流:由於生命的存在而流轉於生死。「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無明流:由於無明而流轉於生死。
見流:由於見解的迷惑而流轉於生死。
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 <
From: 李智行
Time: Sat Oct 28 20:09:46 2017
Sadhu Sadhu Sadhu!
> -------------------------------------------------------------------------- <
From: Kevin Hsu
Time: Sun Oct 29 00:05:29 2017
請問:「此岸者,阿闍世國界也;彼岸者,毘沙王國界也。」佛陀以阿闍世王喻此岸可
解,因他弒父;但毘沙王有何德行、成就堪為彼岸之喻?
> -------------------------------------------------------------------------- <
From: Murphy Chen
Time: Sun Oct 29 08:53:07 2017
可參考一行佛學辭典的注釋:
http://buddhaspace.org/dict/index.php?keyword=%E6%AF%98%E6%B2%99%E7%8E%8B
毘沙王: 毘舍(毘沙)離城的城主,佛陀稱讚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離城是古印
度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
和制,頗為富強。本經講說時,阿闍世王應仍為眾所週知的大惡王,而毘沙門王則是
樂善好施的大善王。
> -------------------------------------------------------------------------- <
From: Kevin Hsu
Time: Sun Oct 29 09:36:19 2017
這一說引發我另類聯想。當時毘沙王是佛陀信徒,又是最虔敬的保護者,國界百姓信
佛依佛者眾;相對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哆勾串謀害佛陀,篡奪王位,正邪之分,正是此
、彼之別呀。
> -------------------------------------------------------------------------- <
From: Cathy Kao
Time: Sun Oct 29 10:41:41 2017
但是阿闍世王最後因良心的譴責,不但皈依佛陀,也向佛陀懺悔,並且大力護持佛法
,被釋迦牟尼佛授記,在未來將成辟支佛。因為他的真心懺悔,命終後雖入地獄,但
是馬上從地獄轉生善道(拍球地獄)。
> -------------------------------------------------------------------------- <
From: Kevin Hsu
Time: Sun Oct 29 14:16:09 2017
只能說,在佛陀說此經時阿闍世王尚未懺悔了.
> -------------------------------------------------------------------------- <
From: 林素瑜
Time: Sun Oct 29 14:04:03 2017
請問正治,也可用這個治,還是正志?感恩!
> -------------------------------------------------------------------------- <
From: Cathy Kao
Time: Sun Oct 29 14:28:39 2017
查到的都是「正志」:
1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正思惟(一sa?kalpa,巴一sa?kappa),既
見四諦之理,尚思惟而使真智增長也。以無漏之心所為體。
2,佛光大辭典:
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或諦念。即謂無欲覺、恚覺及害
覺。
2,聖嚴法師八正道講記
正志,又名正思惟、正思、正分別、正覺,或名「諦念」。
正志,有「伺」、「念」、「望」的功能,也就是在具備正見之
後,進一步作意思惟正見所見的四諦。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
正確觀照。
> -------------------------------------------------------------------------- <
From: 林素瑜
Time: Sun Oct 29 14:38:38 2017
感恩!
> -------------------------------------------------------------------------- <
From: Kevin Hsu
Time: Tue Oct 31 10:28:15 2017
【馳走莫知所湊深】
這句經文的法義似懂非懂,「似懂」是從上下文意推敲,「非懂」是不了解「湊
深」何義,遍找不著有它的解釋,倒是有「湊淺」一詞。「湊淺」意擱淺也,宋朱彧
《萍洲可談》卷二:「海中不畏風濤,唯懼靠閣(#古同 擱),謂之湊淺。」擱淺
,意謂「接近淺處」,而深、淺乃對立詞,反推其義,「湊深」應可解釋為「接近深
處」,有「探底」之意,引申為「探究深義」。
故整句翻譯:【急急忙忙逃走而不知探究深意】
> -------------------------------------------------------------------------- <
From: Cathy Kao
Time: Tue Oct 31 20:57:56 2017
這句已經依校勘更正經文了。
校勘:? 「湊」,聖本作「奏」。
? 大正藏在「湊」字之後有一「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釋:ゝ 湊:挨近;就。例如「湊熱鬧」的「湊」即是這個意思。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 閱讀文章: 第 5000/51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