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4993/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Chen Jian
標題: 增壹阿含經須陀品第三十
時間: Sun Oct 15 04:36:54 2017

增壹阿含經 須陀品第三十第1經- 

經文的名詞解釋:一樣的語詞,不一樣的解讀

本經在讀經班拾得,同學們有發言並匯總許多重點,參見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30.html#一

個人覺得可以再討論的:

1.

世尊告曰:「云何,須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無字是涅槃?」 

沙彌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終、有始,無字者,無生、無死,無終、無
始。」

======================

兩種解法:

第一種,有視為十二因緣的有

第二種:[有字],這兩個字一起看,即五蘊中的心理作用,命名、回想、感受等等,
皆是[命名]相關的作用,有[命名]相關的的心理作用,當然即會有[文字]的存在。

這裡也可相對於:佛法不落有無兩邊,行於中道=>不過似乎不落有無的觀念,跟本經
觀念有差別

2.

須陀沙彌對曰: 

「有漏義、無漏義是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有漏義是生死結使,無漏義者是涅
槃之法,以是之故,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無漏是涅槃。」 

跟 後代的世間即涅槃,是不同的說法。

大剛說明:大乘經典說的生死即涅槃,其實是從空性(或可能性的角度來看),即處於
生死輪迴的當下也有覺悟的可能(從個人主觀出發)。

然而早期經典,比較是說,心有煩惱是生死,斷進煩惱是涅槃,是以個人的心理雜染
或清靜的角度來看。

因此這兩種說法不同,是角度的不同,不小心確實在一開始時會搞混。

而有些後代妄語者,就說自己貪嗔癡即是解脫,也就做了蠻多不好的事了。

3.

世尊告曰:「聚法々、散法ぁ,為是一義?為是若干義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義若干,非一義也。所以然者,聚法之
色者,四大形也;散法之色者,苦盡諦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干,非一義也。」

會集起的意思,即是有起因者,屬於四大;

此處之散法,不只是指消散,而是指煩惱的滅盡不復還,但何謂[煩惱的滅盡不復還
]呢?

所以此處佛經語言用:以抽象的苦滅諦  類比(或者是等同) 不再生起的色與煩惱

(以抽象概念類比抽象概念)

參照金剛經: 所謂實相者,即為非相,是名實相。

實相超越語言,所以只好用語言的否定來表達實相。

上述為本經我想討論部分,其他本次讀經班第三經部分還有提到對佛法僧的恭敬能為
自己帶來大利益,也很精彩,下次再PO了。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DL1bkbQftFQ_dz&w=720&h=720&url=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lib%2Ftpl%2Fsidebar%2Fimages%2Fmini-right.gif&cfs=1&_nc_hash=AQBBU30LLlN-unDq
LinkTitle: 增壹阿含經須陀品第三十
LinkDescription: 爾時,有長者名阿那邠邸,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不可稱計。爾時,滿富城中有長者名滿財,亦饒財多寶:車璩、馬瑙、真珠、虎魄、水精、琉璃、象、馬、牛、羊、奴婢、僕使,不可稱量,復是阿那邠邸長者少小舊好,共相愛敬,未曾忘捨。然復阿那邠邸長者恆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彼滿富城中販賣,使滿財長者經紀將護;然滿財長者亦有數千萬珍寶財貨,在舍衛城中販賣,使阿那邠邸長者經紀將護。
LinkTarget: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1%2F30.html%23%E4%B8%89&h=ATM3vw-Q5J6UetrJLzL59oORocNujwh1n70qRJkTnTX6cof6D4mA6qxjlFCpvuT1_lI8ob-RXJbeTRQ6XSFYeKGMh2q0ydlondRNLZjIHHcf&s=1&enc=AZNlY14mulTZW4gvULn3G0EpFji0F5lKht2qnSV761x0l9ZY0CQAvI0rLBQ2JSS_lSBgTv_C8E3EnbGTQrsFGF_nn3IsKk36z4HeI-TXhGjfvg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Oct 20 20:33:37 2017

感謝阿建豐富的筆記!關於「生死」與「涅槃」,作一些補充:

後人常將經典截取一句來用,其實讀經一定要看上下文,從整體經文的脈絡了解佛陀
說法的意義。

「生死即涅槃」出自以下這經。

《大寶積經》卷90:「一切眾生如幻化,求其邊際不可得,

若知如是無邊性,斯人處世無疲厭。

了知諸法如實相,常行生死即涅槃,

於諸欲中實無染,調伏眾生言離欲。

大悲利益諸眾生,而實無人無壽者,

不見眾生而利益,當知此事甚為難。

」(CBETA, T11, no. 310, p. 519, a1-7)

這是講已經證悟的修行者的境界,因為證知一切緣生緣滅,無我、人、眾生、壽者,
縱使仍活在有生有死的世間,也沒有煩惱、沒有苦,因此「生死(世間)即涅槃(苦
的止息)」。

這「無我、人、眾生、壽者」是佛陀一貫的說法,例如《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10經
中佛陀要比丘們不要起「親里覺、國土人民覺、不死覺」,正對應到「人相、眾生相
、壽者相」。

「煩惱即菩提」也是常見的一個詞,出自《六祖壇經》,其實禪宗六祖惠能是這麼解
釋的:「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CBETA, T48, no. 2008, p. 350, 
b29)

另外,常有附佛外道說《維摩詰經》講:「貪瞋癡即佛性」。例如盧某某即這麼說。

其實《維摩詰經》沒有這麼說,原經文是:「貪瞋癡性即是平等」(CBETA, T12, no.
340, p. 108, c18) 差一個「性」字差很多。

貪、瞋、癡都是緣起緣滅的,其緣起性質自然都一樣,其緣起性質是平等的,自然不
應執著。

但被附佛外道斷章取義,不了解前後文,就會有誤解。

> -------------------------------------------------------------------------- <

From: Chen Jian
Time: Sat Oct 21 23:21:31 2017

非常感謝大剛,真的追溯回去原文讀,差很多

> -------------------------------------------------------------------------- <

From: Cathy Kao
Time: Mon Oct 23 12:52:45 2017

經過大剛的解釋真的清楚很多,「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貪瞋癡性即是
平等」這幾組常常被拿出來說嘴,如果沒有深入了解其真實意義,很容易被誤導。

> -------------------------------------------------------------------------- <

From: Chen Jian
Time: Mon Oct 23 13:03:37 2017

邱大剛,大剛好,我剛剛細讀你的文章,有另外的想法想討論:

[貪、瞋、癡都是緣起緣滅的,其緣起性質自然都一樣,而是平等的,不應執著。]

參照厚觀法師所引 印順法師 空之探究:

[(真)如,法界等,是形容緣起法的,而在大乘經中,真如有十二異名:「真如,
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
不思議界」(12);而真如、法界等,是被解說為涅槃異名的(13)。

...龍樹一以貫之,出發於緣起──眾因緣生法,但名無實,無自性故自性空。於是
緣起是即空(性、涅槃異名)的緣起,空性是不礙緣起的空性。...

我的理解是:貪嗔癡的本質是空性的,空性即是平等性,萬事萬物同樣的空;所以 
大剛的原語句,我一開始理解為 貪嗔癡三者是平等的空,後來我再想想,貪嗔癡性
質等同於空性的平等性,把貪嗔癡的深刻本質等同於空性的平等,而擴大 我原本對
大剛語句的理解:[貪嗔癡三者間的平等]擴大到[貪嗔癡三者的本質是空性,空性本
身是平等的,萬事萬物本質皆是空性]

不過,我在想,可能大剛本人在寫這些時不一定是想表達我理解的意思啦XD,這裡已
經快要變成哲學思辨了XD,算是我個人的趣味性吧

另外我想表達大乘經的看法與原本阿含經以緣起為本的思考的差異處:

我一直以來讀大乘經,如大剛引用的很好的:[了知諸法如實相,常行生死即涅槃],
都有一個想法,為何表達上與阿含的緣起為本不同?

原因是:大乘經的說法者,隱藏在言語後面的說法者,本身即是證悟者,所以以證悟
的眼光去看貪嗔癡與世間的,

因此可以說[在我個人的了悟下,我觀察世間是涅槃的],

但阿含經的出發點,是以眾生原本帶有無明的出發點:[(無明的眾生啊)當觀色受想
行識無常...]

即:說法者本身隱藏在語言後的出發點不同,主觀說者說出給客觀聽者,希望給客觀
聽者理解的東西並不一樣。

容易出錯的是:某某犯大妄語的人就說:我貪是因為我已經涅槃了,佛經也這麼說,
貪嗔癡是涅槃,行貪就是行涅槃。

當然,過度執著於文字的無常、苦,也會說:世間是實有無常、實有苦的,過度執著
無常而忽略苦集滅道的當下證滅的可能性,會有逃離無常苦的世間跑到涅槃去的傾向
,某種程度上,大乘經的出現可能也是對治這個部派佛教的誤解。但大乘對治過頭又
會有現在上述大妄語者的弊病。

學佛真是要小心^^"

> -------------------------------------------------------------------------- <

From: 喬瑟夫
Time: Mon Oct 23 15:48:31 2017

原因是:大乘經的說法者,隱藏在言語後面的說法者,本身即是證悟者,所以以證悟
的眼光去看貪嗔癡與世間的,

因此可以說[在我個人的了悟下,我觀察世間是涅槃的].....這種結論也是不對的
.....我也最近看到一篇.....「若眾生先有後無,諸佛菩薩則有過罪」,諸佛菩薩如
果認為他要度化的這個眾生先有後無,先有就是說「他真的有這個色受想行識、真的
有這個人,某某人」

> -------------------------------------------------------------------------- <

From: 喬瑟夫
Time: Mon Oct 23 15:56:28 2017

就是,菩薩來度化眾生,菩薩他的程度是很高的,我們不能用凡夫來忖度他的程度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Oct 23 22:58:25 2017

其實我原先的意思就是阿建的結論的意思,但是斷句不清楚,造成可能有不同的解讀
。我的原義是貪瞋癡的「緣起」性質是平等的 :-D (龍樹主張 緣起=空,那麼就跟
阿建的結論一樣。)

我去改一下原文以避免誤會,謝謝阿建指出。

> -------------------------------------------------------------------------- <

From: 喬瑟夫
Time: Mon Oct 23 17:18:28 2017

(雜阿毘曇心論界品第一)世尊曠劫悉安眾生。熾然永盡故名離惱。安樂說故當知離惱
。是故次說安教。安者謂安隱也。教謂言說。教有所安故曰安教。略說自安安他。離
惱者自安也。安教者安他也。不顛倒故故知安教。是故次說所說悉具足。說者言說也
。即是安教。具足者。辯正深妙顯現決斷。"說不顛倒到真實義"。

> -------------------------------------------------------------------------- <

From: 喬瑟夫
Time: Mon Oct 23 18:34:22 2017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須陀!如汝所言,有漏是生死,無漏是涅槃。」世尊告曰
:「聚法々、散法ぁ,為是一義?為是若幹義乎?」

須陀沙彌白佛言:「聚法之色、散法之色,此義若幹,非一義也。所以然者,聚法之
色者,四大形あ也;散法之色者,?苦盡諦也。以是言之,義有若幹,非一義也。」 
.....以是言之,義有若幹,非一義也。......這邊看雜阿毘曇心論怎麼說
::::.....(問佛所知法一切當說耶。答不也。)問何所說。答亦為他顯現。我今說少
分。顯現者開示義也。他者受化人也。若義饒益隨順梵行。(如申恕林契經)說。於彼
為他說法中我今說少分。如來所知深廣無量。如舍利弗等尚不能盡說。況復餘人。
.....申恕林契經(雜阿含404經).....然阿羅漢等同佛嗎?千萬不要這樣認同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4993/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