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487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藍風鈴
標題: 阿含經故事選
時間: Sun Jan 15 19:15:46 2017

各位法友好:

業與業報的道理是極為複雜深奧的。

關於業與業報的問題,不僅各位有疑問,外道出家人也有疑問,佛陀因此說了《大業
分別經》。各位可參考『中阿含171經』。

LinkTitle: 阿含經故事選
LinkDescription: 069.複雜的業報   有一次,佛陀到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遊化,住在城北的迦蘭陀竹園竹林精舍。而尊者三彌提,那時也在王舍城附近,住在一處僻靜的林間小屋中。   這天午後,有一位名叫「普達梨弗」的出家外道,正好走到尊者三彌提的住所,就進屋去參訪他,向他提了個問題:   「三彌提道友!我曾當面聽沙門瞿曇告訴我說:   『肢體和言語所造的業,那是不實在的,只有意念所造的業,才是真實的。又,有一種禪定,當進入那種禪定時,會完全無感覺。』」   「普達梨弗道友!世尊不曾這樣說,你不要這樣誹謗世尊,誹謗世尊是一件不好的事。道友!世尊一再教導我們:   『如果故意造業,而且也付諸行動達成了,那麼,業報是一定有...
LinkTarget: http://www.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agama.buddhason.org%2Fbook%2Fas%2Fas069.htm&h=ATPj7eNgLf6NKp7JjWFNhXeutiuwA2uR31MJ3PYOReMypJvaquftycSsG9XSxltZJaZPHV35DJ8kGiTBCafZcqtakDlspfc2JXhcloBhcTUPtVs_r3sgGEJrxb7Umn1jqw&s=1&enc=AZOgSoGGOlsqRi3iduO2LWqxNajIcSm4E9pAWcS4NaUK78s--mXiSStU_RnZHpxZS_OAIqeG5TA_-OIL0_18BcDJYDcWH22PPWZYVAyeuw_1NQ

> -------------------------------------------------------------------------- <

From: 羅思
Time: Sun Jan 15 22:36:56 2017

靈魂不思,宇宙時間永恆存在,單與惡的因果在時間中因為其他變數的加入產生變化
1變小2變大。有智慧心,在惡果出現前努力降低.......如地球暖化~~~(以上是我的
心得)

> -------------------------------------------------------------------------- <

From: 羅思
Time: Mon Jan 16 17:13:56 2017

靈魂不死,肉身難求,這輩子就只這輩子,這輩子的功課這輩子不修及格,下輩子還
得重修......輪迴之苦~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13:47:26 2017

有[五蘊]而沒有所謂的[靈魂]喔!~  ^_^

如實的觀察五蘊.找不到所謂的[靈魂]!

更沒有[不死的靈魂在生死輪迴]這件事!~  ^_^

> -------------------------------------------------------------------------- <

From: 羅思
Time: Tue Jan 17 14:00:53 2017

嗯。這是文明文化文字與語言....思考與符號的表達的問題。問題1:“五蘊”我佛學
初探,不解其意。問題2:我的“靈魂”=“思考”=“思想”,所以人之心念在宇宙中
產生“形而上”的力量

> -------------------------------------------------------------------------- <

From: 羅思
Time: Tue Jan 17 14:04:49 2017

因為,靈魂的輪迴是因自己的想法引動行動,而產生一種循環的生活狀態。無法跳出
思考的迴圈......因此,前世今生一直遇到同一個靈魂在不同身軀人世身份符號中排
列組合演出一場一場戲,究其本質,是“同理心”的學習。(我思之我見)

> -------------------------------------------------------------------------- <

From: 羅思
Time: Tue Jan 17 14:08:10 2017

每個人來地球配套的行頭不同,只為,來地球這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學習前進功課。
佛也好,天主也好,基督也好,生命的關懷與信仰的本質基本上我認為既身為“人”
,人種之起源同點。

> -------------------------------------------------------------------------- <

From: Jiss  Ye
Time: Tue Jan 17 15:58:56 2017

佛教主張:【五蘊無我、緣起無我、有業報而無作者】

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的重大差異!

這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

朋友.建議您試著去了解看看!~  ^_^

例如:北傳雜阿含335經,增壹阿含37品7經,增壹阿含51品8經:

【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
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335.htm

> -------------------------------------------------------------------------- <

From: Bowen Ke
Time: Wed Jan 18 08:55:41 2017

"靈魂不死,依此流轉輪迴。"這是很典型的印度教(以及許多其他宗教)的思想。雖然
,也常常被誤認為是佛教的主張。

除了Jiss Ye法友舉出的第一義空法經,還可以參考一下嗏帝經。嗏帝認為世尊的教
法是"有一個不變的識,由今生到來生。"並解釋這個識就是能說能覺能作,能引發善
惡業報以及受報的主體。這就是現在大部分靈魂輪迴說,以及誤解如來藏者的主要主
張。

就像經上舉出的火喻,具足因緣時(可燃物,助燃物,溫度)火就會生起。當因緣不具
足時,火就熄滅。火熄滅時並不需要有一個"原火"或"根本火"留著過渡來引發下一把
火。只要下一次因緣俱足,火就可以再生起。意識就像是這火一樣,也是由根塵為緣
所生。所以沒有離開名色獨自存在的識。識跟名色就如燭火與蠟燭一般輾轉相生。

不管稱為靈魂也好,稱為某種識也罷,任何一種名詞,宣稱一個主體能獨立於五蘊之
外,引發善惡報及受報,並藉此投生到下一世,這都是不符合佛陀所教導的。原經文
節錄如下(附白話解說連結)

==============================================

世尊問曰: 「汝實如是說:『我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耶
]?」』」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我實知世尊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也』。」 

世尊問曰:「何者識耶?」 

嗏帝比丘答曰: 「世尊!謂:此識說、覺、作、教作、起、等起,謂:[彼]彼作善
惡業而受報也。」 

世尊呵曰: 「嗏帝!汝云何知我如是說法?汝從何口聞我如是說法?汝愚癡人!我
不一向說,汝一向說耶?汝愚癡人!聞諸比丘共訶汝時,應如法答。我今當問諸比丘
也。」

 

於是,世尊問諸比丘: 「汝等亦如是知我如是說法:『今此識往生,不更異耶?』
」 

時,諸比丘答曰:「不也。」 

世尊問曰: 「汝等云何知我說法?」 



諸比丘答曰: 「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識因緣故起。』世尊說:『識因緣故起,
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我等知世尊如是說法。」 



世尊歎曰: 「善哉!善哉!諸比丘!汝等知我如是說法,所以者何?我亦如是說:
『識因緣故起,我說:「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識隨所緣生,即彼緣
,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生識,生
識已說意識。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
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
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

=============================================

http://agama.buddhason.org/book/as/as063.htm

> -------------------------------------------------------------------------- <

From: 羅思
Time: Thu Jan 19 07:43:05 2017

“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   “識”即是心念?  心念在宇宙中產生磁力?  故而緣
起緣滅因力的磁場頻率相頻而產生人生聚散離合?

> -------------------------------------------------------------------------- <

From: 羅思
Time: Thu Jan 19 07:47:13 2017

故而,人生之苦與煩惱在於生活中諸多無常(變數),無法與自我心念之同方向?

> -------------------------------------------------------------------------- <

From: Bowen Ke
Time: Thu Jan 19 09:24:59 2017

識即是心念? 我覺得第一個問題不錯。但是第二個問題開始,就是偏離佛學,回去了
您原來的架構。這樣只是換了一個名詞,會套上您原來的舊架構。

名詞跟架構要一起更新,才有辦法學習新的學問。我的心得是如此。佛學是另一種架
構,最好針對不懂的經文,從弄懂名詞術語,然後檢視經文的思維邏輯跟脈絡下手。
而非把名詞等同於自己以往認識的詞,然後導回自己以前的架構。(糟糕,我是不是
有點像是在繞口令 @@)

回歸正題,我們一般提到的心念,在佛學中大約就是"名",進一步細分,就是"受想
行識",也就是大家常說的五蘊中撇除色蘊之外,都是屬於心念的範圍。

佛教不用磁力來形容心念的力量。我們的心念加上行為,這就是一種業力的形式。人
生的苦惱及其原因可以參考一下四聖諦章節:

http://book.bfnn.org/books/0535.htm#a02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Thu Jan 19 10:12:47 2017

@羅思 Bowen Ke 提出了一個大哉問!末學想餐與討論,請諸多聞指正!在識的部分,
有四識與識住,之間的關聯如雜阿含所示,若於色是我我所而取,於可意色,愛樂讚
嘆縛著,若縛著則封滯意生識,封滯意生識則攀緣,潘緣則識住,識住則廣大增長
!.....另外在經文中有問了佛陀何謂五受陰,佛陀答曰眼見色,可意 可愛 可念 長
養愛樂,此名五受陰!因此識不僅包含了心念,也包含了慾望的成因,和流轉增長的
因緣,而這個流轉增長,也是造成欲,惡不善法,當來苦報,無明的因緣!甚至在比
較後期的發展中,展開了惟識學派的理論,這個理論其實與認知及學習心理學有互相
呼應,但對於唯識論的核心第八識賴耶的部分,則不與現代心理學相應,這個部分似
乎不能以單純心理學來討論。但對於識的部分,我在雜阿含中所學的觀念相當模糊不
踏實,希冀能有更多的多聞不吝相教,祝福慧俱增,南無佛法僧戒!

> -------------------------------------------------------------------------- <

From: 藍風鈴
Time: Thu Jan 19 11:17:19 2017

> -------------------------------------------------------------------------- <

From: 藍風鈴
Time: Thu Jan 19 11:17:24 2017

諸位法友好

簡單來說,原始佛教的教導是『有一根,就有對應的一識。』

『根』為『識』生起的因緣。

沒有『根』的與『境』相對,就不可能生起『識』的認知作用,如「看見、聽見」等
。

既然只有六根,當然也就只有六識而已。

七識、八識是非常後期的大乘佛教說法,素來不被原始佛教所承認。因為沒有七根、
八根,何來七識、八識呢?

不過話說回來,佛教的宗派爭議向來沒有辦法圓融調和,也無法討論,因為彼此立足
的經典完全不同。

因此修行者就各自隨順自己的因緣,選擇自己所相應的教法修行學習即可。也不需要
做無謂的爭論就是了!

> -------------------------------------------------------------------------- <

From: Jiss  Ye
Time: Thu Jan 19 14:57:15 2017

羅思 朋友說:【佛經與心理學,我覺得有關連。....正如,若您未讀過心理學諸學派
,並非是“很難說明”作為提問的回答。】

心理學有各種派別.各種派別所依據的理論邏輯各有不同之處.

各種派別的取向、目的.也各有不同之處!~  ^_^

目前.心理學的理論.似乎可分類為5大學派.

心理學的主要諮商理論.似乎也可以分類為:4大取向、8大學派

佛教也是如此.

佛教流傳了2~3千年.也"流變"出了各種的派別!~  ^_^

佛教的分派別與心理學的分派別.有個明顯的不同:

心理學史上學派林立,理論紛呈,每個學派都從自家的角度提出了獨特的理論觀點。

心理學家只要能夠提出獨創的理論說法.就可以獨立自成一家!

然而.佛教的每個新興的派別.即使有著自己獨創的教義.即使與佛陀的原始教義有明
顯的不同.每個創派宗師.還是打著佛教的招牌.借用佛陀的名義.推說:[這是佛說、雖
然佛陀未曾如此說,這是源自於佛陀的啟示....雖然佛陀未曾說出口,但這是佛陀的
本懷....]!~  ^_^

佛教的流變.正如[阿能訶戰鼓經]的比喻:

【在兩千多年前,當釋迦牟尼佛還在世時,有一天,佛陀告訴弟子們這樣的一件事。


「諸位比庫,這已經是相當久遠的事了。有一個叫塔薩拉哈的皇族,擁有一個用來報
告時間及警報的戰鼓,取名為阿能訶戰鼓。」

「這個戰鼓每天都為城裡的人民報告時辰。若遇到急迫事件發生時,士兵們更是大力
的將鼓敲擊得震耳欲聾,以便讓人民做好防備。」

時光飛快的流逝了,這個簇新的戰鼓,慢慢的出現剝落及裂痕。塔薩拉哈皇族見到這
個情形,趕快吩咐木匠找新木片將裂痕換補上去。過後當鼓皮再出現剝落及裂痕時,
他們也同樣的換上新的鼓皮。就這樣重複的換了一次又一次,最後,原本的木片及鼓
皮都完全被新的木片及鼓皮取代了。

佛陀說到這裡,便問弟子們說: 「比庫們,這個阿能訶戰鼓還在嗎?」 

「敬愛的佛陀,戰鼓還在呀。」 

「它還叫阿能訶戰鼓嗎?」 

「是的,它還是被稱為阿能訶戰鼓。」 

「這個戰鼓是不是原來的那個阿能訶戰鼓呢?」 

「敬愛的佛陀,它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阿能訶戰鼓,因為所有的木片及鼓皮都被換掉
了。」

這時,佛陀才說:

「比庫們,同樣地,如來所宣說的教理也會在未來出現和阿能訶戰鼓一樣的情形。到
了某個時候,會有一些比庫,因為當時的情勢所需或由於個人的貪心、慾望、無明而
把佛法一點一滴的換掉、更改、甚至歪曲。最後如來的聖教將會被塗改得面目全非,
甚至蕩然無存。所剩下來的仍然被稱為『佛教』,但實際上佛陀的教誨已經蕩然無存
了。」】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03d5cb10100v2tr.html

想要深入佛法.需先確定:我要學習哪一派的佛法!~  ^_^

因為各派的佛法.各有其依據的"佛經",各派佛經的名相、名詞相同.例如:[佛、菩薩
、阿羅漢、涅槃、]但是各派對於[佛、菩薩、阿羅漢、涅槃、]的理解及定義.可能有
天壤之別!~  ^_^

有趣的是:

即使各派"佛經"的根本教義.是南轅北轍、漢賊不兩立!~  ^_^

但是許多人還是一廂情願的認為:【佛陀因材施教、應機說法,而有各種不同的法門
。即使說法南轅北轍.但我相信其本質、結果還是一味相同的!】^_^

有趣的是:

佛陀世壽80歲.然而各派佛經"出現於世"的時間.可能相差千年!~  ^_^

這就像是:

《西遊記》與《大唐西域記》的差別!

《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差別!

兩者可能有同樣的人物場景.

但是.一個是史實文獻資料!

另一個則是歷史小說!

對考古有興趣的現代人.可以依據1300年前的《大唐西域記》,追循唐玄奘大師當年
的旅行路線,行經新疆至南印度,走一趟「絲路之旅」到印度朝聖!~  ^_^

相反的.依據400年前的《西遊記》.追循唐三藏的取經路線,既找不到流沙河、火焰
山、西梁女兒國,也見不到印度歷史上的真正佛陀!~  ^_^

許多人.花了許多時間.還是無法讀懂佛經、看不清佛法的真實面貌.

往往就是因為他把[史實文獻資料]與[歷史小說]混在一起閱讀.因而對法義理解錯亂
!~  ^_^

《西遊記》與《三國演義》寓教於樂.很有文學價值!~  ^_^

但是.如果想要探究真實歷史.就不能誤把歷史小說當成是史實文獻資料來研究!~  
^_^

想要深入佛法.就需先確定:我要學習甚麼樣的佛法!~  ^_^

> -------------------------------------------------------------------------- <

From: Jiss  Ye
Time: Thu Jan 19 21:43:25 2017

羅思 朋友問:【學佛法作什麼?】

學佛是為了滅除一切的痛苦、執著!~  ^_^

佛法的整個架構.就是四聖諦:

說明:苦的現實、實際狀態~這是苦聖諦!

說明:苦的原因、以何因緣導致這整個痛苦之鏈的集起~這是苦集聖諦!

說明:滅除苦的因緣.從而導致這整個痛苦之鏈的滅除~這是苦滅聖諦!

說明:滅除苦的修行方法~這是滅苦之道聖諦!

*** *** ***

羅思 朋友問:【學佛法...求來生成聖成佛在空氣中,不再當人?】

佛法的修行.不是使人經由修行的昇華.而化空、消失!~  ^_^

不是使人經由修行而斷滅、消失;死後就不存在了。

請參考:北傳:雜阿含104經 南傳:相應部22相應85經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104.htm

「無我」是佛法的核心教義!

佛法的修行.不是把凡夫從「有我」進化到「無我」!~  ^_^

因為:無論有修行或沒修行、無論凡夫或聖者.兩者都是「無我」的!

差別在於:凡夫根深蒂固的誤以為「有我」,因為「我執」而受苦!

而聖者明白「無我」,去除「我執」之苦!

您可能會接著問:

[既然凡夫或聖者都沒有我.那麼是誰在修行、修行的是誰?誰在受報、受報的又是誰
?]

如:雜阿含58經:『若色無我;受、想、行、識無我,作無我業,誰當受報?』

答案是:

「有業報而無作者」如:清淨道論所說之偈:

『有苦,但是無受苦者;有作,卻沒有作者;有滅,卻沒有滅苦者,有苦滅道,卻沒
有證涅槃者。』

> -------------------------------------------------------------------------- <

From: Bowen Ke
Time: Thu Jan 19 23:01:40 2017

個人覺得,識在阿含經裡面,是非常明確的,就是分為六識。這部分是不模糊的,從
阿含經中,所有地方找到的識解說都是以六識來解釋。

至少,讀阿含經的時候,應該要以六識的系統來理解阿含經。如果讀唯識的論著,講
的是八識的系統,那就以此著作的八識架構來理解此唯識論作。

六識系統,跟八識系統,個人覺得不只是詳細跟略說的差別。這部分比較複雜,屬於
跨不同經論的問題。比較好的討論,我覺得是阿含經就用阿含經的解說方式來理解。

> -------------------------------------------------------------------------- <

From: Jiss  Ye
Time: Thu Jan 19 23:29:19 2017

印順法師 《佛法概論》:

「佛教後期,發展為七識說,八識說,九識說。佛的區別識類,本以六根為主要根據
,唯有眼等六根,那裡會有七識、八識?大乘學者所說的第七識、第八識,都不過是
意識的細分。」p.111。

我個人認為:

大乘學者所說的七識、八識、九識之說,並不只是[意識的細分]這麼單純而已!~  
^_^

曾經見過現代的附佛外道,一面引用佛教的歷史資料,

一面討論修行:第十識、第十一識、第十二識、第十三識、第十四識....!~  ^_^

非常同意Bowen Ke 法友的觀點:

較好的討論方式是:【阿含經就用阿含經的解說方式來理解。】

> -------------------------------------------------------------------------- <

From: 羅思
Time: Fri Jan 20 09:49:40 2017

還有個問題:靈魂死不死,永生的命題,如果靈魂並非“永生”,run out of肉體,
住在身殼裡的“思”也消滅,從零開始,如此,“信我者得永生”的命題是假的?

> -------------------------------------------------------------------------- <

From: 羅思
Time: Fri Jan 20 09:57:16 2017

繼續承上:當國王王后與信仰產生連結,一方面建立“君權神授”的權威與權柄,一
方面建立宗教單位的資源連結?當王子發現,國家與族人發展及幸福在人力資源的提
升,所以,祂從問題系統之根本開始作建設?

> -------------------------------------------------------------------------- <

From: 羅思
Time: Fri Jan 20 10:02:15 2017

繼續承上:當中國土地上由西方傳入信仰哲學,為東方中國宮廷打開一扇窗,西方的
哲學思想讓禁錮森嚴的東方宮廷帶來“呼吸”的感覺,於是宮廷有“老佛爺”,也有
嬪妃在佛寺中解困消除人生的煩惱?但一方面數著唸珠,沒人敢說皇帝的妃子們造罪
了犯色戒?

> -------------------------------------------------------------------------- <

From: 羅思
Time: Fri Jan 20 10:12:26 2017

承上,而宮廷的“價值”判斷卻也成為死百姓眾生的人生價值“歸依”,宮廷努力追
求的價值成為全民的人生標竿?因此,清末西方東漸,最終,中國哲學思想被西方的
哲學思想在政經上全面更新思考教育系統?

> -------------------------------------------------------------------------- <

From: 羅思
Time: Fri Jan 20 10:17:28 2017

承上,魏晉南北朝的竹林七賢只能在竹林中喝茶聊禪?若宗教與哲學最高學府只能微
觀看民生幸煩惱與幸福,我小小輩羅思只是宇宙微不足“道”。然而,我所不知道,
所幸有前輩開釋解惑,感謝您。

> -------------------------------------------------------------------------- <

From: Haber Cheng
Time: Fri Jan 20 10:44:41 2017

@羅思 南無佛法僧戒!先跟諸位多聞與版大請罪!以下我將要討論的先不跟阿含和佛法
連結,純粹以世間有為法來討論羅思多聞的疑惑!南無佛法僧戒!!若有不周詳或穆誤
還請指正

1.首先思考我們所知地球生命的演化,事實上現代人類的出現是在2萬年前左右,而
在更之前有所謂的恐龍和海洋生態!所以,生命的型態是一個無常,不斷變化(我說演
化,而非進化喔)的過程。所以當我們執著於我現在所覺苦樂時,在另一種生命的層
次可能不同。因此,執著於現在的生命苦樂感受,而希冀於未來仍感受一樣的苦樂是
不智的。因為在生命流轉過程中,所有的苦樂都不相同,比如狩獵時代講究速度力量
;農業時代講究風調雨順;工業時代講求資源與能源的獲得。。。。所以,實際上在
變化流轉的歷程中,永遠都是一直追求,苦樂相隨,一直煩惱不斷!一直生老病死循
環!所以,佛陀提出的法,是可以讓有情不再循懷造作之法,因為認知了解萬事萬物
緣起緣滅真相,了解變異無常的本質,所以決定要脫離這個變異無常的追求!

而佛陀不僅教導這個道理,更指出要破除每一個環節所需要的努力和思考方向!因此
從有慚有愧開始,然後開始決心要不放逸,這時候心生恭敬,服膺順從於佛語,然後
能親近梵行者學習觀察,接著能努力精進於使自己不生煩惱!如何不生煩惱呢?要不掉
舉,不昏沉無所謂,得過且過,要進一步地守護調伏六根所生識,而為了達成這個目
的,將我們如野獸般狂亂(狼性^^)貪婪的新調伏,所以開始努力使自己知戒學戒守戒
,而在逐步調幅了這個心之後,可以行住坐臥律儀,然後在生命的歷程中都能保持清
醒,使自己得的行為合宜不作業,然後因為不斷的調伏我們那個狂亂的心,因此可以
讓我們的心不再分歧狂亂,住一心,住哪一心呢?住一個隨時都能知覺所有念頭的緣
起,能夠明白的在每一個細節上了解內外間的源起關係,因此真實知道做到達成,而
且徹底改變我們內心的欲求本質(生存,安全,被愛,被歸屬和成就感),因此對於所
有的內外法不再受任何的干擾,因為清楚了所有事物無常的本質,理解了無常的本質
,厭煩了無常本質,所以有了出離的決心,進一步能夠滅盡心中起了慾念渴望苦樂,
可以不再受到生命本質的無常苦難!

所以佛法教的是離苦得樂的方法!這個方法不是過去的覺,或是現在的念或是對當來
的愛!而是即時的脫離苦惱(現法樂住),和斷了當來無常的恐懼!

另外,對於有主宰者這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個比喻。如果你拿了一顆石頭丟到
了水中,因為有水,有人丟,有石頭,有地球....一切,產生的水波;水波傳遞,向
外擴張,逐漸擴大消逝,或遇到水中巨石,或遇到雨滴,或遇到地形地貌得影響,這
個水波與剛升起來的漣漪相同嗎?可以說後來流轉生成的水波是某人所造嗎?原來頭時
入水的人可以知道後來水波的樣貌嗎?可以控制這個後來的水波嗎?我猜都不能!  因
此在源頭的生成緣分所緣生的果,就是一個新的因緣,產生下一個波形,如此一直流
轉變化其所緣起流轉!那看著已經流轉變化的緣生,討論剛開始的源起,有意義嗎?能
阻止這個變化萬的波形嗎?

那這樣豈不是有今世無來世了嗎?佛陀很痛恨這種理解,因為這會無惡不作!所以別忘
了水波還在流轉生成下一個新的水波,如果有人投入更多的阻礙,那水波的傳遞就更
混亂,更沒有終止的時候。那和我們有蛇摸關係呢?別忘了,大部分生命的輪迴仍在
這世界,我們身上的生成元素和五十億年前的元素一致,而生命也一直不斷的流轉
!今天我們所造成的破壞,在下一個生命流轉傳遞都會造成資源的減少和傷害(您可以
看水世界或是美麗新世界的電影),而在還沒跳離這個循環苦痛之前,我們仍在這世
界生老病死喔!所以,還會想做惡嗎?夜市匯流轉傳遞下去的。

這些是我過去三年來的心路歷程,提供您參考!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Jan 20 11:57:40 2017

羅思 朋友說:【如果學堂上學子不能提問...而完全依著餵“鴨”的飼料進食精神糧
食,這恐怕是講堂上尊者尚未引導我“精進”思考喔】

阿姜查尊者 開示~~有智慧的人不盲目相信

舍利弗尊者——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他非常有智慧。有次佛陀正在說法時,突然轉
而問他:「舍利弗,你相信這點嗎?」舍利弗回答:「不!我還未相信。」佛陀讚歎
他的回答:

很好,舍利弗!你是具有智慧者,是不盲目相信的智者。智者以開放之心聆聽,然後
衡量其真實性,再決定是否相信。

在此佛陀樹立了教師的典範。舍利弗所??說是真實的,他只是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對某些人而言,若說不相信,就會被視為質疑教師的權威,因此不敢說而只會附和與
同意。但佛陀並不以為忤,他說你無須為不是錯誤或邪惡的事感到羞恥,對不相信的
事表示不相信,這並沒有錯。佛陀在此的作為,對身為人師者提供了很好的示範。有
時你也可能從小孩的身上學到東西??,不要盲目執著於權威的身分。

http://www.fosss.org/book/ajiangcha/jie/01.html

*** *** ***

依據北傳的四部阿含經.與南傳的五部尼柯耶,

佛陀是很開明的導師、佛教是很開明的宗教!~  ^_^

佛陀不以教主的權威.要求弟子盲目的信仰他.

佛陀甚至還鼓勵弟子們.要檢查佛陀所教導的教法.不要因為佛陀是我的老師.就盲目
的相信佛法!~  ^_^

在《葛拉瑪經》中.

佛陀告訴人們接觸宗教時.所應該抱持的正確態度.就是:[十種不可盲信]:

一、不因為他人的口傳、傳說,就信以為真。

二、不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 

三、不因為是正在流傳的消息,就信以為真。

四、不因為是宗教經典書本,就信以為真。

五、不因為根據邏輯,就信以為真。

六、不因為根據哲理,就信以為真。 

七、不因為符合常識外在推理,就信以為真。

八、不因為符合自己的預測、見解、觀念,就信以為真。

九、不因為演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

十、不因為他是導師、大師,就信以為真。

佛陀說:『有懷疑是適宜的,有疑惑是適當的。對應當懷疑的事,就應該生起疑惑。
』

那麼.如何才可以相信?

佛陀說:『當自己了知:「這些法是善的,這些法是無罪的;這些法是智者所讚歎的
;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後會導致利益、快樂的」,這時,你們應當具足而住〔奉行〕
。』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487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