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4802/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五陰無我
時間: Mon Oct 31 15:09:44 2016

「五陰無我」

在佛經的用語中,人的身心及世間的一切可區分為:

  1. 色: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2.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3.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一個顏色,
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

  4.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5. 識:識知;覺知。

以上色、受、想、行、識五項,合稱「五陰」或「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凡夫執著認為在五陰中有「我」。舉例而言,就「身體」與「我」的關係而言,凡夫
可能誤認:

  *身體是「我」:身體就是「我」,至於受、想、行、識都是由這個「我」所擁有
的東西。

  *身體異「我」:身體之外有「我」。例如以為「識」甚至所謂的「靈魂」是「我
」,而身體是由這個「我」所擁有的東西。

  *「我」處於身體之中,或是身體處於「我」之中:例如認為有造物主(大我)遍
於一切物質(也包括身體)之中,一切物質都有造物主在其中,但造物主卻又不是物
質。

這些認為有「我」的見解,佛經中稱為「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
中色」,這幾個名詞詳細的邏輯定義及探討,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五第109經。

佛陀悟道時,發現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恆常不變的
自我。凡夫執著於有「我」的見解(「我見」,又譯為「身見」),事事以自我為中
心,反而造成業與輪迴,造成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14610877_1113957748688036_8280970573801652327_n.jpg?oh=972d76982f213e9a895535dcfd723444&oe=5A743A1E
LinkDescription: 「五陰無我」  在佛經的用語中,人的身心及世間的一切可區分為:   1. 色: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   2. 受:感受。例如苦的感受、樂的感受、不苦不樂的感受。   3.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   4. 行:造作。例如意念的造作、意志力。   5. 識:識知;覺知。  以上色、受、想、行、識五項,合稱「五陰」或「五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凡夫執著認為在五陰中有「我」。舉例而言,就「身體」與「我」的關係而言,凡夫可能誤認:    *身體是「我」:身體就是「我」,至於受、想、行、識都是由這個「我」所擁有的東西。    *身體異「我」:身體之外有「我」。例如以為「識」甚至所謂的「靈魂」是「我」,而身體是由這個「我」所擁有的東西。    *「我」處於身體之中,或是身體處於「我」之中:例如認為有造物主(大我)遍於一切物質(也包括身體)之中,一切物質都有造物主在其中,但造物主卻又不是物質。  這些認為有「我」的見解,佛經中稱為「色是我」、「色異我」、「色中我」、「我中色」,這幾個名詞詳細的邏輯定義及探討,可參見《雜阿含經》卷五第109經。  佛陀悟道時,發現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我。凡夫執著於有「我」的見解(「我見」,又譯為「身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反而造成業與輪迴,造成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113957748688036&set=gm.689994117841094&type=3

> -------------------------------------------------------------------------- <

From: YC Chiang
Time: Mon Oct 31 17:07:38 2016

提供個人一點看法:



>>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



知道顏色應只是識住色的作用。



識住想則不一樣,想蘊是會對此顏色有一特定的看法。



例如:結婚,在古代東方,大都認為紅色是吉利的顏色,

所以當有人結婚時,就會認為喜宴一定要辦紅色的,

一切皆盡量的紅,這就是想蘊。



現代因受西方的影響,白色的婚紗大行其道,

時代改變了、薰習的意識形態改變了、想法也就跟著改變了。



行蘊,例如說國語、說台語,當要說話時,我們很快的選擇某種語言表達,語言記憶
的使用,是一種微細的心思活動,這種如流水般的活動就是行蘊。



行蘊通常是很不容易改動的,例如:沒學過英語、日語等,意識不曾薰習過,所以也
不太可能有這方面的行蘊,例如:用這種語言罵人。

> -------------------------------------------------------------------------- <

From: Charles Wang
Time: Mon Oct 31 20:16:56 2016

YC Chiang 說的是依據什麼? 和一般對五蘊的解釋不一樣. 可見 佛陀的啟示.

> -------------------------------------------------------------------------- <

From: Chris Lee
Time: Mon Oct 31 20:39:01 2016

其實這還真是一個問題,我剛才用wiki查了一下五蘊(Skandha), 想蘊就是
Perception,直譯成中文就是‘認知’,‘理解’,這跟我們接受中文教育的人,都
把‘想’解釋成為胡思亂想...是大大的不同呀∼

> -------------------------------------------------------------------------- <

From: YC Chiang
Time: Mon Oct 31 22:39:03 2016

Charles Wang 

>>說的是依據什麼? 



說的依據是"行",每個字的連續,都是行的決定,例如:"Anyway,今天很感謝大家
",這句話,在說之時,行蘊先依據於識蘊,決定先說了句英語,之後每個字都決定
說中文。



行蘊是心識的動向,它從早到晚不斷的決定大大小小的每件事,而這個"心思決定",
看似有扭轉用力的感覺,但其實它是很自然、不費力的呈現出來的。



五蘊在自己身上就有,也存在整個生存空間之中,它就在日常生活裡,只需稍作安靜
及思維,它就自己會現出它的樣子,然後就可以依據它的樣子去分類它,這是色,這
是受,這是想...,如此而已。

> -------------------------------------------------------------------------- <

From: Chris Lee
Time: Tue Nov 01 15:06:21 2016

剛才又在wiki裡面看了行蘊,英文的解釋的確就如YC大德所敘述。這樣說來,受中文
教育的人若是沒接觸過阿含經的,在看到大乘經典例如心經裡面說的色受想行識時,
大概都錯誤解讀了吧。一直以為”想“就如字面是‘心裡思考的行為’,搞了半天,
這個思考的行為在佛法的五蘊裡原來是“行蘊”(從mental formation 到 
volition)。而原來以為“行”是“行為,執行,行動” 也搞錯了,它其實是心理
的作為(意志,決定),根本不是實體行動作為。唉,文言文惜字如金的最後結果就
是這樣...

> -------------------------------------------------------------------------- <

From: 傅國興
Time: Mon Oct 31 17:20:51 2016

加油囉

> -------------------------------------------------------------------------- <

From: 唐璟喨
Time: Mon Oct 31 20:38:18 2016

YC大的形容好棒,可以很快體會細節

> -------------------------------------------------------------------------- <

From: 唐璟喨
Time: Mon Oct 31 20:42:59 2016

http://www.bookzone.com.tw/event/bps01/suggest.asp泰勒的這一本書,有談到復
原過程中,看到的東西都是黑白的,直到教到這是什麼顏色後,才開始看得到各種色
彩,和YC大談到的能夠呼應。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Oct 31 20:56:51 2016

基本定義提供作參考:

●想:取相;面對境界而心中浮現對應的相;也就是認知。例如看到一個顏色,心中
立刻浮現過往所見過相同的顏色,而知道這是什麼顏色;接觸到一個概念、語言,心
中立刻浮現過往所接觸過相同的概念、語言,而知道這是什麼概念、語言。

有須要想陰的詳細的定義的話,南傳阿毗達摩中的定義蠻清楚的,應該有站友可幫忙
貼上供參考。

> -------------------------------------------------------------------------- <

From: 唐璟喨
Time: Fri Nov 04 08:30:04 2016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zh-tw/Video/C/0/10/1/413.htm

> -------------------------------------------------------------------------- <

From: 唐璟喨
Time: Fri Nov 04 08:31:25 2016

這篇文章,就是談到色,還是大腦心識主觀的判斷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4802/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