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472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四禪
時間: Sat Aug 20 13:48:29 2016

「四禪」

禪定能讓心專注於一對象而不散亂,在佛經中最常提到的禪定是四禪,其定義整理於
下表中。

當中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初禪:

初禪的定義中,「覺」又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是持
續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時將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省察呼吸
,就是「伺」。

心念持續放在專注的對象而達成初禪後,會維持在當下,不再生起新的狀況,這時心
中會因為離於五欲的粗重負擔,而有喜樂的感覺出現。相較之下,欲界的淫慾顯得像
是火燒身心,初禪的喜樂則遍身清涼能除熱惱,因此入初禪後自然更容易調伏對五欲
的貪愛。

●二禪:

修行人在初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功力漸深,漸漸地,「尋」、「伺」顯得是刻意、
多餘的了,反而是進入更深定境的阻礙,因此放下了「尋」、「伺」。

此時內心更加地止靜、清淨(「內淨」),達成專注、純一的心(「一心」)。這時
的定力能產生喜樂,又勝過初禪的喜樂。

●三禪:

修行人在二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漸漸發現先前定力所生的「喜」也會讓人執著,執
著於「喜」則因無常而有憂,所以放下「喜」心,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清澈的
覺知)、正知(清晰的理解)中。

這時一方面內心安住在「捨」,一方面體驗到勝妙的「樂」,這是三禪的境界。

●四禪:

在三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除了三禪時已經放下的喜(及喜滅而生的憂)外,漸漸連
三禪之樂(及樂滅而生的苦)也都徹底放下,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31.0-8/s720x720/14053865_1052711791479299_3043913432158215363_o.jpg?_nc_cat=0&oh=a3b00ba6e98a8928193936594ac53d84&oe=5B358211
LinkDescription: 「四禪」  禪定能讓心專注於一對象而不散亂,在佛經中最常提到的禪定是四禪,其定義整理於下表中。  當中的要點略為解釋如下:  ●初禪:  初禪的定義中,「覺」又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是持續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時將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省察呼吸,就是「伺」。  心念持續放在專注的對象而達成初禪後,會維持在當下,不再生起新的狀況,這時心中會因為離於五欲的粗重負擔,而有喜樂的感覺出現。相較之下,欲界的淫慾顯得像是火燒身心,初禪的喜樂則遍身清涼能除熱惱,因此入初禪後自然更容易調伏對五欲的貪愛。  ●二禪:  修行人在初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功力漸深,漸漸地,「尋」、「伺」顯得是刻意、多餘的了,反而是進入更深定境的阻礙,因此放下了「尋」、「伺」。  此時內心更加地止靜、清淨(「內淨」),達成專注、純一的心(「一心」)。這時的定力能產生喜樂,又勝過初禪的喜樂。  ●三禪:  修行人在二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漸漸發現先前定力所生的「喜」也會讓人執著,執著於「喜」則因無常而有憂,所以放下「喜」心,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清澈的覺知)、正知(清晰的理解)中。  這時一方面內心安住在「捨」,一方面體驗到勝妙的「樂」,這是三禪的境界。  ●四禪:  在三禪的基礎下繼續修定,除了三禪時已經放下的喜(及喜滅而生的憂)外,漸漸連三禪之樂(及樂滅而生的苦)也都徹底放下,只有因捨而生的純淨之念。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52711791479299&set=gm.652765151563991&type=3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Aug 20 13:52:46 2016

「四禪與各種修定法門」

有許多修定的方法可以讓人達到初禪甚至四禪的層次,例如觀呼吸、四無量心、念佛
、觀想等等各種法門。

除了眾所週知的觀呼吸外,舉例來說,修念佛法門的人,持戒清淨以離於感官欲樂,
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後,將心念投向念佛法門中專注的對象,就是「尋」;接著將
心念持續地擺在念佛法門中專注的對象,就是「伺」,持續專注而能入禪定,「都攝
六根,淨念相繼」而能提升定境。

修觀想法門的人,舉例而言,初禪可有穩定的火珠,二禪時火珠會變成圓月,沒有火
焰閃動,三禪則完全沒有珠,只有一片淡淡的光而保持穩定,此時意識是清醒的,正
念、正知的。

> -------------------------------------------------------------------------- <

From: Kiki Huang
Time: Sun Sep 11 23:03:36 2016

大正藏十五冊六二O經)

============

洗心觀者。先自觀心令漸漸明。猶如火珠。四百四脈。如毘琉璃黃金芭蕉。直至心

邊。火珠出氣。不冷不熱。不麤不細。用熏諸脈想。

> -------------------------------------------------------------------------- <

From: Kiki Huang
Time: Sun Sep 11 23:05:56 2016

上面是問谷歌大神,才發現Ab的火珠觀出處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at Aug 20 13:53:51 2016

以上為整理經文及多年來於站上的討論,包含 Ab 的解說而成。若有違反經典的地方
,也還請大家不吝指正。至於禪定的細節要寫也是寫不完的,所以主要還是依經文來
看。謝謝!

> -------------------------------------------------------------------------- <

From: 張軒豪
Time: Sat Aug 20 14:55:20 2016

謝謝分享,受益良多^^

> -------------------------------------------------------------------------- <

From: Adrian Goh
Time: Sat Aug 20 15:05:04 2016

Sadhu ...

> -------------------------------------------------------------------------- <

From: Wang Andrew
Time: Sat Aug 20 15:14:38 2016

這些狀態恐怕只能如人飲水...很難用文字或語言表達...BTW...

> -------------------------------------------------------------------------- <

From: 林素鑾
Time: Sat Aug 20 17:45:57 2016

感恩!

> -------------------------------------------------------------------------- <

From: Jiss  Ye
Time: Wed Aug 24 12:33:28 2016

就我所知:

南傳佛教認為:唸誦佛陀的功德名號.

藏傳佛教認為:唸誦咒語.

都是以[聲音]為緣.而聲音正是[禪刺]!~  ^_^

所以.以聲音為緣的唸佛持咒.只能得近行定(未到地定).無法證得初禪安止定!~  
^_^

而北傳大乘佛教.則多認為:[念佛、持咒]緣聲音而唸誦.也可以入各種禪定!~  ^_^

北傳:中阿含84經 

[禪以聲為刺,世尊亦說禪以聲為刺。...入初禪者以聲為刺。]

南傳:增支部10集72經/刺經(莊春江譯) 

「對禪定來說,聲音是刺」為世尊所說,...對初禪來說,聲音是刺。

北傳:雜阿含474經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

南傳:相應部36相應11, 15, 16經 (莊春江譯)

入初禪者,言語被滅了;

入初禪者,言語被平息了;

*** *** ***

如果是修習觀想佛像的[觀想念佛].

我個人認為:可以證得初禪!~  ^_^

如果是修習北傳大乘佛教[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的[觀想念佛].

我個人認為:把十六觀中的:[日觀、水觀、地觀].放大遍滿十方.也是可以證得四禪的
!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_^

> -------------------------------------------------------------------------- <

From: Chien-Kai Wang
Time: Wed Aug 24 17:27:43 2016

聲宣佛號功德為宏,應該是他人聞之亦受澤被。若自身心中默念佛號無聲,而能至一
念不斷或可入相當定境而無聲刺之擾。

> -------------------------------------------------------------------------- <

From: Jiss  Ye
Time: Wed Aug 24 19:58:24 2016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

> -------------------------------------------------------------------------- <

From: 鍾燿隆
Time: Thu Aug 25 02:40:07 2016

念佛,心是無法心一境性的..

心一境性,才能稱為止禪,所謂安止定..

念佛有聲,且字字不同,入初禪.心之尋伺所緣,根本無法一境性的.

[禪以聲為刺,世尊亦說禪以聲為刺。...入初禪者以聲為刺。]

這是正確的..也是佛陀所說所教導的..

若耳聲塵觸,還能夠聽得到,甚至還被驚嚇到,那都還未入止禪..

參考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Aug 26 09:33:49 2016

《中阿含經》卷21〈長壽王品2〉:「入初禪者以聲為刺,入第二禪者以覺觀為刺,
入第三禪者以喜為刺,入第四禪者以入息出息為刺」(CBETA, T01, no. 26, p. 561,
a7-10)

各階禪定都如筏喻,連讓人能入初禪的覺觀在二禪都是刺。不管在南北傳,念佛都不
只是一唸到底,但唸佛也都是很好的入手處。

> -------------------------------------------------------------------------- <

From: Chris Lee
Time: Fri Aug 26 09:46:41 2016

”二禪以覺觀為刺“ , 這個觀是“止觀”的觀嗎?是說禪定中不能起觀的意思?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Aug 26 09:48:04 2016

初禪是「有覺(尋)有觀(伺)」,二禪是「無覺無觀」,也就是要把讓人能達成初
禪的尋與伺放下。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Aug 26 10:09:47 2016

謝謝 Jiss Ye 的提醒。當初寫這段時,有考慮到「唸」佛要入初禪得轉換所緣的情
況,所以是寫「念佛」、「專注的對象」而不是「唸佛」、「佛號」。

然而現在普羅大眾的印象中,「念佛」就是「唸佛」,因此是容易搞混。為了避免任
何誤會,所以將「四禪與各種修定法門」第二段的最後一句改為「持續專注而能入禪
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能提升定境。」這樣不管是採哪種念佛法都適用了。

> -------------------------------------------------------------------------- <

From: Chris Lee
Time: Fri Aug 26 10:52:23 2016

邱大剛 那麼“得定後起觀”,就是說初禪就可以觀了嗎?不再繼續進入二禪了?還
請大剛師兄指點。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Aug 26 11:05:47 2016

其實任何時候都可以起觀,但是沒有定力的觀,俗稱「乾慧」,不夠徹底,就像一般
的思考,有道理,但遇上境界時不一定使得上力。

初禪已到色界的程度,超越欲界了,因此一般說來,有初禪能力的人(在剛出初禪時
)所觀能徹底瞭解欲界的本質。禪定能力越高,所觀也越細緻。

照經中最常見的描述來看,是鼓勵基於四禪的定力而觀,但倒不需要等到四禪才開始
修觀。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26 11:42:52 2016

善巧的修行任何[止禪].包括:初禪~四禪~非想非非想處定.

都能夠兼修[觀禪].以通達解脫!~  ^_^

觀察任何的禪定本質.都是:[緣起、無常、滅法],

如此的[止觀雙運].就能夠通達解脫!~  ^_^

《八城經》、《中部?第111經?逐一經》、《大馬崙亞經》.....都是很好的例子: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052.htm

在《八城經》中:[阿難尊者用十一種修習止觀的方法,說明[止觀雙運]法!

:通過培育定力,依次證得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慈心解脫、悲心解脫、
喜心解脫、捨心解脫、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和無所有處定;

從這些禪那出定之後,再觀照禪定,[了知:『凡任何被造作的、被思所製造的都是
無常的、滅法。』當他在那裡住立時,到達諸煩惱的滅盡。]

http://agama.buddhason.org/MN/MN111.htm

《中部?第111經?逐一經》,經中直接記載舍利弗尊者的「逐步法之觀」.這也是[止
觀雙運]法。

先修初禪,觀照[初禪中的法:尋、伺、喜、樂、一心,觸、受、想、思、心,欲、
勝解(決心)、活力、念、平靜、作意,他的那些法逐步地被確定,那些法生起被知道
、出現被知道、滅沒被知道,他這麼了知:『這些法確實是這樣,不存在後出現,存
在後消失。』]

之後.修二禪、三禪、四禪.....非想非非想處、想受滅.

[舍利弗以一切非想非非想處的超越,進入後住於想受滅,他以慧看見後,他的煩惱
被滅盡,他從那個等至正念地出來,從那個等至正念地出來後,凡已過去、已滅、已
變易的法,他看見那些法,他這麼了知:『這些法確實是這樣,不存在後出現,存在
後消失。』]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Fri Sep 16 01:37:22 2016

有可能跳過初禪直接入二禪嗎?比如說念佛時以聲音為刺,所以在此時直接離“有覺
有觀”?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Sep 16 14:36:55 2016

南傳佛教修行神通時.

以[十四種御心法]為基礎前行.

[十四御心法]就要訓練[跳禪跳遍]!~ ^_^

例如:從第三禪跳到空無遍處,從空無遍處跳到無所有處....

從地遍跳到火遍,從火遍然後再跳到青遍....

精通[跳禪跳遍].是修神通的基礎!~ ^_^

對此需要理解的是:

以[地遍]為例.地遍最高只可以修到第四禪!

專注於[土地.大地]的概念.可以修:近行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如果要由[地遍]四禪.再往上修第五禪定(空無邊處定).那就必須破除[地遍]的所緣目
標!破除[地]想、空去[地]想!而轉入[空間.虛空]的想!

要轉修[空無邊處定].就必須破除[地遍]!

因為地遍能夠修到四禪.所以熟練地遍的禪修者.也可以訓練[跳禪].跳過地遍的初禪
.而直接進入地遍的二禪!~ ^_^

依南傳佛教.以聲音為緣的唸佛持咒.最高只可以修到近行定(未到地定).尚且無法證
得初禪安止定!所以當然也就無法[跳過初禪直接入二禪]!~ ^_^

就我個人所知:

南傳佛教與某些藏傳佛教的仁波切.之所以會認為唸誦佛號與咒語.不能證入初禪.理
由都是一樣的:

【緣聲音的[唸誦].只是「筏」.如要進入初禪.就必須捨棄此聲音的[筏」!

可是.矛盾的是:

一旦捨棄此聲音的「筏」.心就失去了繫念之處.心就無法安止於一境!

如此一來.不但無法證入初禪.反而會逐漸退失原有的近行定(未到地定)!】

認識許多北傳、藏傳、南傳、的禪修法友們.大家都有共同的[摸索經驗]:

專心唸誦佛號或咒語.到接近安止定時.此時就會覺得聲音很[粗糙].是一種干擾!

如果此時放下[唸誦].雖然會有短暫的寂靜.但此寂靜的程度.仍未能達到安止定的程
度!

而此時心因為失去了可繫念之處.反而會逐漸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如果.專注唸佛持咒的[聲音].修到近行定時.放下聲音.轉為觀想[光明].就可以進一
步的修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

如果還要更進一步的往上修第五禪定(空無邊處定).那就必須破除[光明]的想.轉入
[空間.虛空]的想!

*** *** ***

以上.僅是個人所知.僅供參考!~ ^_^

> -------------------------------------------------------------------------- <

From: Chengshu Wu
Time: Fri Sep 16 21:41:13 2016

謝謝大德 只是突然想到耳根圓通所以問的 想說聲音也是一種色相  也許可以“看”
到 :p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Sep 16 21:47:23 2016

^_^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Aug 26 08:54:06 2016

「念佛」是「六念」或「十念」之一,也是含攝非常廣的法門,的確不限於持名念佛
一法。

《增壹阿含經》卷2〈廣演品3〉:「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
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
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CBETA, T02, no. 125, p. 554, a8-12)

以修行念佛為入手,最後還能到涅槃呢。

持名的方法是一種入門法,在南傳也有很多禪師教弟子念釋迦牟尼佛名號,而且也許
多弟子依此入定或開發神通的記載。

但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每一個的方便,在下一個階段就要捨棄,發聲的持名也是
如此。

以南傳的觀點來看,若要入四禪,以念佛聲音為所緣的念佛,在入欲界定後,要轉換
所緣,例如轉換為觀想、或專注在禪相。

在北傳也是如此,各經典中從來沒有說「唸」佛就萬事OK了,淨土三經之一的《觀無
量壽佛經》講念佛以入三昧的十六觀中,持名念佛連第一步都還不到。

在欲界散心來說,出聲唸佛的確是個簡單易行的方法,但出聲唸佛本來也就是「筏」
。

(下封續)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Aug 26 09:16:49 2016

在四禪的修行上,實修上的每一階段本來就都是「筏」,在下一階段要能夠放下,不
管什麼法門都是如此。

像讓修行人達成初禪的尋、伺,在二禪要放下。二禪讓人快樂得不得了的喜,在三禪
要放下。三禪則放下所有一切的喜、樂,才能入四禪,只剩捨心。但四禪也不是究竟
,證果是連捨心都要能不執著、不執著於自我。

念佛法門也是如此,以聲音為所緣的法門也是如此。上封已提到念佛法門的十六觀,
這封就簡單提一下以聲音為所緣為何能過初禪。

以聲音為所緣,在中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耳根圓通」法了。雖然一些南傳學者對於
《楞嚴經》不以為然,房融恐怕有點潤文太過,但不可諱言的,《楞嚴經》中記載了
不少古代各宗派的實修法。

「耳根圓通」是以聲音為所緣的修法,「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用功到「亡所」一
般起碼是欲界定的程度了。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聲音是空氣的震動而來,因此稱為「動」,這
震動接觸到耳膜,人才聽到聲音。不管有聲或無聲,都是耳根、耳識的作用。「動靜
二相,了然不生」,這時根本沒有聽到聲音了,不違反「初禪以聲音為刺」的原理。

可能也是由於初禪以聲音為刺,所以一些修耳根圓通的人,如果不徹底知道筏喻的原
理,在某個階段會有容易起瞋心的情形,超越了動靜二相就自然解決了這個問題。

到達沒有聲音的層次,要怎麼進一步增進?「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
、所覺空,空覺極圓」,如同四念住在完成身念住後,進階到受念住、心念住、法念
住,也算是一種轉換所緣。在「聞」的這個就是「受」,在「受」背後的就是「心」
(覺)。最後「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類似法念住的階段。

總之,不管在南北傳,念佛都不只是一唸到底,但唸佛也都是很好的入手處。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26 11:09:38 2016

大剛師兄說:【在四禪的修行上,實修上的每一階段本來就都是「筏」,在下一階段
要能夠放下,不管什麼法門都是如此。....

總之,不管在南北傳,念佛都不只是一唸到底,但唸佛也都是很好的入手處。】

善哉!善哉!~ ^_^

*** *** ***

就我個人所知:

南傳佛教與某些藏傳佛教的仁波切.之所以會認為唸誦佛號與咒語.不能證入初禪.

他們抱持的理由都是一樣的:

緣聲音的[唸誦].只是「筏」.如要進入初禪.就必須捨棄此聲音的[筏」!

而一旦捨棄此聲音的「筏」.心就失去了繫念之處.心就無法安止於一境!

如此.不但無法證入初禪.反而會逐漸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認識許多北傳、藏傳、南傳、的禪修法友們.大家都有共同的[摸索經驗]:

專心唸誦佛號或咒語.到接近安止定時.此時就會覺得聲音很[粗糙].是一種干擾!

如果此時放下[唸誦].雖然會有短暫的寂靜.但此寂靜的程度.仍未能達到安止定的程
度!

而此時心因為失去了可繫念之處.反而會逐漸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 *** ***

大剛師兄說:[在南傳也有很多禪師教弟子念釋迦牟尼佛名號].

就我個人所知.南傳禪師沒有教導弟子唸誦釋迦牟尼佛的名號啦!~ ^_^

南傳佛教的[念佛]法門.不是唸誦佛陀的[名字]!~ ^_^

南傳佛教是唸誦所有的佛陀的共同功德名號:

「阿羅漢、正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陀、世尊
。」

如《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中說:「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
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南北傳的小差別是:

南傳佛教是[九種功德名號」:「無上調御丈夫」只是一種

北傳佛教[十種功德名號」:「無上士、調御丈夫」分為二種.

*** *** ***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_^

> -------------------------------------------------------------------------- <

From: Chen Jian
Time: Wed Sep 07 15:23:37 2016

Jiss Ye 學友好,那如您所說如下:

如果此時放下[唸誦].雖然會有短暫的寂靜.但此寂靜的程度.仍未能達到安止定的程
度!

而此時心因為失去了可繫念之處.反而會逐漸退失近行定(未到地定)!

那該怎麼繼續提升定境呢? 轉換聲音業處為其他業處嗎? 想請教您這部分

> -------------------------------------------------------------------------- <

From: Jiss  Ye
Time: Wed Sep 07 16:20:40 2016

Chen Jian 學友好: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

(1)繼續訓練[唸誦].以培養穩定堅固的近行定(未到地定).

(2)轉換其他的止禪業處.以進修:初禪~四禪.

(3)以此近行定(未到地定)為基礎.轉修觀禪:現觀五蘊的緣生.無常.苦.無我....

> -------------------------------------------------------------------------- <

From: Chen Jian
Time: Wed Sep 07 16:33:22 2016

非常感謝學友您的回覆,幫助很大,也讓我知道法門在進階時的轉換,非常實務的觀
念  讚

> -------------------------------------------------------------------------- <

From: 邱大剛
Time: Fri Aug 26 11:33:00 2016

謝謝 Jiss Ye 的參與討論 (y)

一般持咒的法門是有配合觀想的,即所謂身語意三業加持,因此到了近行定的時候會
有禪相出現,例如日輪或月輪,屆時自然會轉以禪相為所緣,這是蠻自然的轉換。修
持咒卻只知道要唸咒的人,可能是老師沒講清楚要怎麼修該法門。

個人是有聽過不同的南傳報導記載持名念佛法門的,例如在台灣比較多人知道的《尊
者阿迦曼傳》中就有記載阿迦曼比丘教導老婦唸「南無佛」,結果老婦念佛念出成績
的記載 :)

> -------------------------------------------------------------------------- <

From: Jiss  Ye
Time: Fri Aug 26 11:58:04 2016

謝謝大剛師兄!~  ^_^

就我個人所知:

泰國森林僧的念佛法門.

多是唸誦:[佛陀]!

沒有人唸誦:[釋迦牟尼佛]或[喬達摩佛]!~  ^_^

> -------------------------------------------------------------------------- <

From: Neo Wang
Time: Fri Aug 26 14:46:30 2016

讚嘆隨喜大家的精進,末學也提供一點個人學習心得:

禪屬於世間法,也屬於因緣法,所以只要因緣俱足就能辦到,但也因為如此,禪也是
共外道的,阿含經中有許多外道都有四禪,也有神通,但佛法不共外道的地方是正知
見,也就是空正見(因緣所生法本體為空),這就是慧,佛法的禪是有定有慧,定慧等
持,才能成就聖道。

補充一下,初禪之前,還有兩個階段,一個是欲界定,一個是未到地定,到了欲界定
的時候,心清清楚楚的,但卻會沒了自己跟外境,人會變成透明的,如果沒有學好教
理,可能會大驚怪而不敢再修,實在可惜。

但到達欲界定時,絕對不能向人說,因為欲界定難得易失,如果能更加精進,就能到
達初禪的前方便,未到地定(未到初禪的定),持續努力後到達初禪之後,就比較不容
易退失了。

但有很多自己學禪的人,可能到了欲界定,得到一些能力,就以為自己開悟了,或是
成就聖道了,這些都不太好,都屬於妄語。現在外道這麼多也是如此。

唯有學習經教與禪定,才是安全的學佛之路。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Sep 11 23:52:48 2016

『初禪以音聲為刺』和『以音聲法入初禪』是兩件事情。

以初學者來說入初禪時如果身處於不穩定的環境有噪音,那是絕對無法入初禪。而以
音聲法如專注在真言和專注在出入息是一樣的原理,都能入禪定。

> -------------------------------------------------------------------------- <

From: 喬瑟夫
Time: Sat Oct 01 17:27:34 2016

對的

> -------------------------------------------------------------------------- <

From: Helen Wan
Time: Sat Oct 01 06:37:40 2016

請問大德 「覺、觀已,發口語」 此處的"發口語"如何解釋 ? 謝謝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Oct 02 17:14:53 2016

●發口語:發聲說話。

通俗地說,「覺觀已,發口語」可說是心中有了意向,而發聲說話。

謝謝提問,已加入註釋中。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472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