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4677/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看到不該看的
時間: Sun Jun 26 13:21:02 2016

「看到不該看的」

《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07經提到過去有人在池旁打坐後思惟世間,見到阿修羅大軍
兵敗後進入蓮藕洞中,而自以為發瘋了。由這個例子,可見靜坐到一定程度,姑且不
論幻境,是可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

看到太多卻也可能造成困擾,被當成神經病。因此縱使真有神通而見到一般人看不到
的事,也不宜多談。律中則記載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對未受大戒者示現神通。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13532798_1017247305025748_4679495207522650102_n.jpg?oh=0acaeb7602ed14bec228c835baf4f9e9&oe=5A66A3B9
LinkDescription: 「看到不該看的」  《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07經提到過去有人在池旁打坐後思惟世間,見到阿修羅大軍兵敗後進入蓮藕洞中,而自以為發瘋了。由這個例子,可見靜坐到一定程度,姑且不論幻境,是可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物。  看到太多卻也可能造成困擾,被當成神經病。因此縱使真有神通而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事,也不宜多談。律中則記載佛陀制戒禁止比丘對未受大戒者示現神通。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1017247305025748&set=gm.627934784047028&type=3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26 13:21:25 2016

原經文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5%85%AD#四ま七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26 13:23:06 2016

這個阿修羅大軍「無量無數,皆悉入於一藕孔中」,讓我想到了一個天文物理名詞,
叫做「蟲洞」,理論上可作為星際旅行的一個關鍵 :D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26 15:22:27 2016

本經的南傳譯本還真有一句說「比丘們!敗後,驚恐的阿修羅經由蓮藕[逃]入阿修羅
城」,穿梭到阿修羅城去了 :D

> -------------------------------------------------------------------------- <

From: Chen Jian
Time: Sun Jun 26 17:43:44 2016

芥子納須彌  大乘佛教常引用的

> -------------------------------------------------------------------------- <

From: Moya Tseng
Time: Mon Jun 27 13:49:57 2016

這個最近有一個宇宙模型還滿有趣的;當物質被吸收進入黑洞之後,會停留在黑洞的
表層,然後在黑洞當中投射出新的3D宇宙形象。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ue Jun 28 03:17:51 2016

不過,我倒是想到一個,一樣的故事在經文意義引用上卻有不同的轉變:

在《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07經中,認為:思惟世間而看到大軍進入藕孔,對修行、
解除苦、清淨梵行沒有幫助,只是看到奇人異事而已。

但在大乘經典華嚴經中,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五  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二   提到:彼諸菩薩於一一毛孔
,各出不可說佛剎微塵等光明;一一光明端,各出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菩薩。其身尊重
,於諸世間,最為殊勝;隨其所應,皆悉顯現,充滿法界;教化眾生,未度者度,未
脫者脫;現不可說佛剎微塵等諸天宮殿,無常死相,一切諸法,皆悉如夢;讚歎道場
,說一切菩薩諸大願門。

認為:菩薩於毛孔中現出無量數佛剎光明,再從無量佛剎中現出無量菩薩教化眾生,
再從無量菩薩中現出無量宮殿示現無常老死相,悉皆如夢。

這裡引用時空間變換的理解上是宣說:緣起無盡,一毛孔中有無量佛剎,一佛剎中有
無量教化,是破壞時空固有的理解,深入觀察在細緻事物中的無量緣起。

我想,一樣的事相,配以不同的解說,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意義。

個人感覺是:若是要給不同的法門意義的話,我在想還是要切合緣起才是,去考慮世
間一般人固有的貪嗔癡,因病給藥,一般人可能較能吸收這樣的法門來斷煩惱;而較
少考慮世間人的限制,直接切入深奧境界的法門,可能在受用上會比較有距離些。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Jun 28 20:11:02 2016

Chen Jian 的例子應該就是「思惟世間」跟「思惟解脫」的不同,同樣的例子或事相
,在思惟的方向不同時,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D

> -------------------------------------------------------------------------- <

From: Chen Jian
Time: Wed Jun 29 15:40:47 2016

嗯嗯,謝謝大剛學友補充,講的很有重點。

我的文章有混兩種意思XD 沒表達的很好,另外說明:也是發現有趣的事:一樣的故
事,在雜阿含卻是用來比喻世間的,在大乘是採取時空無盡的意象,

一個是思維方向取決看待事相的方法:以思惟為主體(大剛學友所說)

一個是一樣的故事,類似的意象,卻表達出不同的意思

(故事意義的轉變,總覺得有歷史演進、後人學佛不同解讀的想法)

> -------------------------------------------------------------------------- <

From: Chris Lee
Time: Mon Jun 27 03:58:38 2016

雜阿含經為何不可信?

> -------------------------------------------------------------------------- <

From: Jason Chen
Time: Mon Jun 27 10:42:55 2016

會不會只是如實記錄,雖然阿羅漢不該顯神通,但如果已經發生不說,可能會讓也到
境界的行者有孤單無助的感覺,精神患者也是需要朋友的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un 27 10:53:34 2016

Jenny Lin 可能是被一些假學者誤導 :) 

所有的佛經都是部派所傳,沒有不是部派所傳的佛經,除非有人乘時光機去現場錄影
,否則佛經本來就是各部派所傳抄的。

學術上定義佛滅後大約一百多年至五百年左右是部派佛教時期,那時的所有佛教團體
都被稱為部派,「部派佛教」並不是一個派系的名稱,而是一個時期的名稱。

以 Jenny Lin 上述的「阿修羅」這個詞為例,不同部派的佛經在其意義上是有共識
的,只是細部分類的方法不同,例如有的部派認為阿修羅分散於其他五道,因此說輪
迴五道,有的部派則將阿修羅單獨列出,而說輪迴六道。起碼在「阿修羅」一詞來說
,只是分類的不同,而不是意義的不同。

佛陀教導後世的佛弟子,應該依經、依律來探索是否為佛說。經律縱使在傳抄中有所
疏漏,有讀經的人就知道,經中重要的義理是一而再、再而三闡述的,再加上實修自
然能釐清。而上述討論提到《島史》,這既非經、也非律、也非論,遑論據我所知島
史對「阿修羅」也沒有異於經律的定義 :)

六神通是所有部派的所有經典都有提到的,佛陀也制律禁止比丘在未受大戒者面前示
現神通,這是不相抵觸的。

> -------------------------------------------------------------------------- <

From: 黃凱昕
Time: Mon Jun 27 12:13:54 2016

讚嘆師兄,即時解惑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un 27 23:25:03 2016

「阿修羅」當然是佛世時有的用詞,更早的印度教就有惡神阿斯羅。「阿修羅」也有
在人道的,但不代表阿修羅是指未接受文明的人。

如果有人把「阿修羅」註釋成違反佛教經、律的意義,那麼若是要討論佛理,要請這
人拿出佛教經、律的證據,否則就只是外行人隨便亂講佛法罷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un 27 23:32:42 2016

Jenny Lin 大德提到「雜阿含經有些部派的改編」,那看有什麼經不是部派所傳的,
還請 Jenny 大德開示一下。

就以南傳來說,南傳大藏經中提到阿修羅366次,定義跟北傳四阿含的定義是一樣的
,雖然是不同的部派所傳。

再就本篇經文所說,南傳的經文也有幾乎一模一樣的記載:

相應部56相應41經/世間之思惟經

>>>>>>>>>>>>>>>>>>>>>>>>>>>>>>>>>>

那位男子在須摩揭陀蓮花池畔,見到四種軍正進入蓮藕。見了後,他這麼想:『我一
定是發狂了!我一定是發瘋了!我看到在世間不存在的事。』 

[... ...]

但,比丘們!那位男子所見就是真實的,非不真實的。 

比丘們!從前,諸天與阿修羅眾列陣戰鬥。比丘們!在那場戰鬥中,諸天勝了,阿修
羅敗。比丘們!敗後,驚恐的阿修羅經由蓮藕[逃]入阿修羅城,迷惑了諸天。 

<<<<<<<<<<<<<<<<<<<<<<<<<<<<<<<<<<

另外在南傳的《增支部尼柯耶》,以及又完全不同甚至對立的部派所傳的《增壹阿含
經》中,也都有這則記載。各種不同的佛教部派都有一致的記載呢。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Jun 28 20:04:04 2016

上面這個說法是一人的看法,但不是經、律的看法。如我先前已說過,五趣和六趣正
是不同部派的不同分類,而不是誰先誰後。像南傳的部派就是五趣,但南傳部派的經
律中仍然366次提到阿修羅,定義也還蠻清楚的。

如有對法義有疑義的部分,還是要以經、律為依歸才是。

另外,您大概沒進過某教團內部,所以不知道其內部怎麼形容大師的神通…… :P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4:47:46 2016

http://www.arahant.org/tc/obs_sambodhisangha_0a.shtml

『隨佛禪師(Ven. Bhikkhu V?pasama)為華人,出生於臺灣 ••• 在世界各地創
辦「原始佛教會」,是還原、振興已經隱沒約有兩千二百餘年之原始佛教的法脈傳人
。

禪師出家於緬甸銅鍱部僧團,剃度師是承續雷迪大師(Ven. Ledi Sayadaw C.E. 
1846~1923)禪法及道場系統之Baddanta Zagara Bhivamsa長老。

•••

2014年依原始佛教會為基礎,再創立「四聖諦佛教會」,團結仰信「四聖諦」的原始
佛教及南傳佛教,提倡「原始佛教、南傳上座、漢傳顯教、藏傳密乘,四系一家,同
利人間」。

2015年,禪師依據《阿含經》、《佛說阿彌陀經》、《毘尼母經》的傳誦,著作《三
階念佛彌陀禪》,提倡「持名念佛、定心念佛、實相念佛」的三階念佛,導歸「見因
緣法之實相念佛」,正確為世人揭示「由末法向正法」的彌陀法門。《三階念佛彌陀
禪》指出:「彌陀行者終是原始佛教行者,原始佛教行者也是彌陀行者」,促進原始
佛教、漢傳佛教是一家無爭、和諧共榮的新時代。

•••

隨佛禪師對於佛教教法的探究與修行,主要的研究是「從佛教傳承的最古老教義中,
探尋佛教初始時期的教法,並致力於釋迦佛陀教法、禪法及菩提道次第原貌的探究、
闡揚與實踐」。

隨佛禪師已經完成阿難系漢譯《相應阿含》(現誤譯名《雜阿含》)及優波離系南傳
《相應部》的比對研究,更進一步的根據漢譯《相應阿含》、南傳《相應部》之〈因
緣相應〉、〈食相應〉、〈聖諦相應〉、〈界相應〉、〈五陰(蘊)相應〉、〈六處
相應〉及〈四念處等道品相應〉等〈七事修多羅〉的共說,「依經證經」的還原佛陀
原說教法。

原始佛教的教義,不同於分別說部為主的南傳佛教。原始佛教最主要的內容有:1.「
六處分位」的「十二因緣法」;2.「十二因緣觀」的九種禪法;3.觀十二因緣、次第
起七覺分,先斷無明、後斷貪欲的「禪法次第」;4.依七覺分,次第究竟「四聖諦三
轉、十二行」,成就正覺、離貪、慈悲喜捨、解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一乘道
次第」。

隨佛禪師既不受取、不積蓄、不使用錢財,也無「為僧人管理金錢供養的淨人」,常
年遊化宣法於世界各地,不定居一處。

•••』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4:57:07 2016

http://www.mutta.dhamma.org/new/HKVMC_Chi/LediSayadaw_Chi.html

雷迪大師於一八四六年出生在緬甸北部稅布省(Shwebo,目前的孟瓦Monywa省)
Dipeyin鎮,Saing-pyin村。

•••

於十五歲成為沙彌。他得到了那那他亞(Nana-dhaja)的稱號(知識的旗幟)。他的
教育包括了巴利文法與各種巴利經文,特別專精於Abhidhammattha-sangaha,這是經
典中關於『論藏』(Abhidhamma)部份的指引。

他曾就 Abhidhammattha-sangaha 寫了一篇頗有爭議的評論,稱為《究竟真理手冊》
(Paramatttha-dipani--Manual of Ultimate Truth)。後來他更正了一些稍早發現
的錯誤,並接受批評。終於使比丘們接受了他的更正,並讓他的文稿成了標準參考。

十九世紀中葉還沒有電燈,在當沙彌的日子,他白天會固定研究經文,天黑後與比丘
及其他沙彌,靠記憶背誦經文。他以這種方式,精通『論藏』的經文。十八歲時,由
於對自己的教育不滿意,覺得過於局限在三藏經文(Tipitaka),乃暫時脫下僧袍,
回復在家人的生活。過了六個月,他的第一任老師與另一位有影響力的明聽法師(
Myinhtin Sayadaw)派人去找他,想要說服他回到僧院;但是他拒絕了。

明聽法師建議他至少繼續接受教育。年輕的上峰非常聰明好學,立即同意了這個建議
。「你願意學習吠陀(Vedas),古代印度教的神聖文獻嗎?」明聽 法師問。「是的
,可敬的老師。」上峰回答。「那麼你一定要成為沙彌」老師回答:「否則優村的甘
達瑪法師(Sayadaw U Gandhama)不會收你為學生。」「我會成為沙彌」他同意了。

這樣他又回來過沙彌的生活,從此再也沒有脫下僧袍。後來,他告訴一位學生:「我
剛開始是想學會吠陀來為人算命賺錢。但是我很幸運能再度成為沙彌。我 的老師非
常有智慧;他們無限的愛與慈悲拯救了我。」聰明的沙彌那那他亞在甘達瑪法師的教
導下,八個月內精通了吠陀,然後繼續學習三藏經文。在二十歲時,一 八六六年四
月二十日,他更進一步,由南達他亞法師為他授戒成了比丘。

•••

雷迪大師可算是當時最傑出的佛教人物。近年來凡是接觸到正法的人,都要深深感激
這位崇高博學的比丘。對於傳統內觀修行的復興,使出家人與在家人都較容易接觸到
內觀,他的功不可沒。除了他的教誨之外,準確清晰深入的學術研究,也對正法的實
證有很重要的影響。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07:22 2016

「中道僧團:隨佛尊者簡介」把隨佛法師的剃度師的名字寫錯了,不是 "Baddanta" 
Zagara Bhivamsa,這個GOOGLE查不到,而是 "Bhaddanta" Zagara Bhivamsa,這個
GOOGLE查的到。但是,也可能是我不會查,給搞錯了也說不一定!!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11:07 2016

http://www.dhammadownload.com/Bhaddanta-Zagara-Bhivamsa-eBookInMyanmar.htm

這裡有張照片,對照看,應該查的名字無誤。  ^_^  ㄟ,如果連剃度師的名字都搞
錯了,那 ~~~ 其他的就保留不用講了。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15:07 2016

個人因緣不同,祝福妳。我們是不是法友,ㄟ,還很難說。哈哈,各自努力吧!!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17:49 2016

「不用介意名相」,那就不用打字了,不是媽?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22:12 2016

是這樣子,你說「蓁是從生活面上來覓法學法的」,但是你又說「不用介意名相」「
那是代名詞~方便啦!! 不用介意啦!」~~所以,妳對人介紹你媽媽的時候,妳偶而也
會這樣子介紹嗎?「這是我"爸"。是代名詞,不用介意!」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28:10 2016

妳的笑臉不見了。 ^_^ 謝謝你的祝福。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29:32 2016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30:17 2016

> -------------------------------------------------------------------------- <

From: RG Shi
Time: Wed Jun 29 05:31:38 2016

聽說,原始人都很可憐,沒有衣服穿。 唉 ~~~

> -------------------------------------------------------------------------- <

From: Heaven Chou
Time: Wed Jun 29 23:10:52 2016

看來隨佛法師很會想像嘛,可惜完全不合理啊。 :)

如果南傳的阿修羅是到了錫蘭遇到當地的原始人才有這個用詞,那麼北傳為什麼也會
有這個詞?而且南北傳還有相同的故事,可見隨佛法師的想像是矛盾且不合理的,只
要稍為想一下,就可以想通的。千萬記得要依法不依人。 ^_^

> -------------------------------------------------------------------------- <

From: Isaac Chen
Time: Mon Jul 04 22:02:55 2016

雜阿含經(一一二五)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隨佛法師自以為正法消失了兩千多年,靠他自己考古找出消失的正法。這顯示隨佛法
師從未按照佛的教導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因此隨佛法師無法證得陀洹道果。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4677/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