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50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生受的因緣 時間: Sun Oct 11 18:32:11 2015 「生受的因緣」 《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81經中佛陀表示眾生所有的受都是由因緣而生的。 產生受的心理因緣包括欲、覺(尋)、觸: * 欲:通常較偏向對於未來的緣起,例如想要吃好吃的,吃到了就有樂受,沒吃到就 有苦受。 * 覺(尋):可以投向對於過去的緣起,例如將心思投向美好的記憶,回憶的滋味是 甜美的,但離開甜美的回憶就是苦受了。 * 觸:當前的根、境、識和合而生,經文例如「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 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9-10) 欲、覺、觸這三者,不管寂滅或不寂滅,都會緣生「受」: * 三者都不寂滅:緣生欲界眾生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只有欲寂滅:緣生初禪「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念持喜安」的樂受。 * 欲、覺都寂滅:緣生二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的樂受。 * 三者都寂滅:這裡的「觸寂滅」應是特指「無明觸」的寂滅,那麼如卷三第63經所 述:「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CBETA, T02, no. 99, p. 16, c2) 因此而 緣生聖者的受,沒有煩惱、執著的成分。 在實踐上,八正道及其產生的解脫、解脫知見(合稱為十正行、十無學法,參見《中 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能讓人離苦得樂,而有樂受;反之則 造成苦受。 因此本經中佛陀將產生受的微觀的心理因緣,和巨觀的實踐的因緣,都一一解說了。 LinkImage: https://scontent.xx.fbcdn.net/v/t1.0-9/s720x720/12106834_878754395541707_2200327861491483389_n.jpg?oh=07fb7fd850c4ca26cd3a575e5e5175a4&oe=585F48E6 LinkDescription: 「生受的因緣」 《雜阿含經》卷十七第481經中佛陀表示眾生所有的受都是由因緣而生的。 產生受的心理因緣包括欲、覺(尋)、觸: * 欲:通常較偏向對於未來的緣起,例如想要吃好吃的,吃到了就有樂受,沒吃到就有苦受。 * 覺(尋):通常較偏向對於過去的緣起,例如將心思投向美好的記憶,回憶的滋味是甜美的,但離開甜美的回憶就是苦受了。 * 觸:當前的根、境、識和合而生,經文例如「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CBETA, T02, no. 99, p. 72, c9-10) 欲、覺、觸這三者,不管寂滅或不寂滅,都會緣生「受」: * 三者都不寂滅:緣生欲界眾生的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只有欲寂滅:緣生初禪「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念持喜安」的樂受。 * 欲、覺都寂滅:緣生二禪「無覺無觀,定生喜樂」的樂受。 * 三者都寂滅:這裡的「觸寂滅」應是特指「無明觸」的寂滅,那麼如卷三第63經所述:「所起前無明觸滅,後明觸集起。」(CBETA, T02, no. 99, p. 16, c2) 因此而緣生聖者的受,沒有煩惱、執著的成分。 在實踐上,八正道及其產生的解脫、解脫知見(合稱為十正行、十無學法,參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能讓人離苦得樂,而有樂受;反之則造成苦受。 因此本經中佛陀將產生受的微觀的心理因緣,和巨觀的實踐的因緣,都一一解說了。 LinkTarget: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878754395541707&set=gm.521581678015673&type=3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Oct 11 18:32:38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5%8D%81%E4%B8%83#四八一 圖片叫「受如水上泡」。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Oct 11 18:38:48 2015 本經特別複雜,看不懂也沒關係,以後就懂了 :) 還要搞得更複雜的話,也可和卷三十五第977經對讀,就是「佛陀解說我們所覺知( 感受)的,並不全由過去世的業力所造成」的那部經。雖然諸受不全都由過去世的業 力所造成,但全都是由廣義的因緣所造成。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50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