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36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有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 時間: Sun Jun 14 21:45:59 2015 「有從愛生愛,從愛生恚;從恚生愛,從恚生恚。」 《雜阿含經》第985經提到了眾生間四種愛恨相生的情況,這四種情況文言文看起來 很難懂,南傳的對應經文翻成白話但更難懂,但若能用生活上的例子來解說,就好懂 多了: 1. 從愛生愛:有共同的興趣、嗜好,而成為好友、情人、甚至夫妻。 2. 從愛生恚:我愛的他不愛,因此敵視對方,例如某些一神教信徒敵視異教徒。 3. 從恚生愛:俗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4. 從恚生恚:我不愛的他愛,因此敵視對方,例如政治狂熱份子仇視立場相反的人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14 21:47:11 2015 c.f.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A%94#九八五 > -------------------------------------------------------------------------- < From: 邱大剛 Time: Sun Jun 14 21:50:06 2015 另外,本經提到證得初禪至四禪,而能對於愛恨交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 羅樹頭,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然而佛法一般是說初禪至四禪對於愛恨的捨離不是永久的,出定後還是會緣生愛恨, 為何此經說可「已斷已知,斷其根本」? 相對應的南傳經文是說證得初禪至四禪「這時」不起愛恨交織,直到證阿羅漢後才「 已斷已知,斷其根本」,次序較為合理。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un 14 22:33:49 2015 以「現證」的法門來說,四禪是基本條件。三明解脫者如羅雲就是在四禪修三明得阿 羅漢。請參考羅雲解脫的經文。以阿羅漢來說,三明解脫者和俱解脫者一樣稀有。 > -------------------------------------------------------------------------- < From: Russ Wang Time: Sun Jun 14 22:34:26 2015 邱大剛 聯想到雜阿含586經,天人向佛陀求證而說:「猶如利劍害,如頭火燃,斷除 貪欲火,正念求遠離。」而佛陀則說應該是:「斷除於後身,正念求遠離」。馬哈希 尊者在毗婆舍那講記中,於此段闡述「雖然在進入禪那的期間可以暫時斷除貪欲,乃 至因曾經習得奢摩他而投生梵天界的期間,也僅能暫時斷除貪欲」,藉由阿那含道而 斷除貪欲才是徹底解決之道。http://buddhaspace.org/agama/22.html#五八六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Sun Jun 14 22:38:45 2015 四禪本身色蘊幾乎都滅了(止道),因此此處所修得之天眼通/宿命通(觀道)不受"色 "的干擾,觀察範圍無遠弗屆。自然能自觀觀他得知無量輪轉之三界如火宅,沒啥可 戀。 > -------------------------------------------------------------------------- < From: Brian Pin Time: Mon Jun 15 01:26:18 2015 請問有沒有提道避免的方法? > -------------------------------------------------------------------------- < From: 鍾盛義 Time: Mon Jun 15 07:50:47 2015 § 清淨道論導讀(三十六) 成就初果的聖者最多只經七番在人天的輪迴,必然滅盡於苦。 入流的聖者必然滅盡苦,就像樹根己斷,不能再吸取養分, 只剩過去業所造成的苦,終將枯死。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un 15 19:30:41 2015 To Brian Pin: 本經提到不要再愛恨交織,究竟的方法就是修習禪定證得初禪至四禪 ,接著證得無我的智慧,不再有自我的執著。 不過若還沒麼厲害,修習慈心觀是比較容易的作法,也有助於得禪定。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Jun 15 20:51:40 2015 至於「慈心觀」的修法,若要詳細的演講內容,可參考 http://www.gaya.org.tw/publisher/faya/%E5%9B%9B%E7%84%A1%E9%87%8F%E5%BF%83 .pdf 第21頁開始。 簡單講就是先對自己有慈心,然後漸漸推及到自己尊敬喜愛的人,然後漸漸推及到一 切眾生,以這樣的心境讓心能很穩定。 咦,Brian Pin 你不是我高中同學嗎! :D > -------------------------------------------------------------------------- < From: Brian Pin Time: Tue Jun 16 00:13:16 2015 是啊...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Jun 16 19:52:57 2015 To Osaka Kimura: 謝謝您的分享。就我所知,原則上不是這樣對應的,因為四禪跟 「無我見」不是直接對應的關係(除非依定發慧而悟無我),例如提婆達兜及各種外 道有四禪但是我見強烈,或是認為有大我。「截多羅樹頭」這些則一般是對阿羅漢徹 底斷除煩惱、永不再生煩惱的描述,和「盡諸有漏」等都完全是講阿羅漢的成就 :) > -------------------------------------------------------------------------- < From: 鍾盛義 Time: Tue Jun 16 19:54:36 2015 § 把經文再讀一遍,以整部經的法義來思考, 發現這樣看也行,且不會有四禪愛恨交 加的問題。 § 《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五)》 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 從 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 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當於爾時,不自舉,不起塵 ,不熾然,不嫌彼。 § 如果比丘具足以下事項: 1)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 2)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 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3)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那麼就 「當於爾時,不自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 123# . > -------------------------------------------------------------------------- < From: 鍾盛義 Time: Tue Jun 16 20:16:59 2015 §To邱大德,以上三個條件都成立才能如此分類對應說明這四不,不過為避免誤解,所 以索性刪除。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Jun 16 20:23:48 2015 To Osaka Kimura: 嗯,先前提到的,也類似這個意思,這些都要符合也就是證阿羅 漢才能永無愛恨交織 :) ==================================== 相對應的南傳經文是說證得初禪至四禪「這時」不起愛恨交織,直到證阿羅漢後才「 已斷已知,斷其根本」,次序較為合理。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ue Jun 16 21:52:00 2015 這二個議題和原經文的關聯性較小,我個人的看法如下,大家若有不同看法也可分享 : 1. 五下分結斷就證三果了,非常不簡單。聖者的境界我們只能瞎子摸象,就原理來 看,斷五下分結包含斷身見、欲貪(欲界的貪)、瞋恚,因此我們所知的愛恨交織就 不會有了。接就著就要看阿羅漢才斷的「色愛、無色愛」是否可能造成色界、無色界 眾生的愛? 2. 這邊敘述有特別提到阿羅漢心解脫(定力)、慧解脫(慧力)的能力,因此是有 四禪定力的阿羅漢。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Jun 17 10:45:50 2015 在跳到一一問題回應之前,先善意提醒 Osaka Kimura 大德,如果有意研習佛說,讀 經最好是地毯式的研習,比較能客觀的理解。若用搜尋功能來討論,資訊則較片面, 通常附佛外道打筆仗才是用搜尋的隻字片語,一不小心就斷章取義,對自己不見得有 好處,討論佛法還是要儘量從整體來看較好。 佛陀也多次強調如下: [不應以經文作競諍之工具] <增一、四十八、五十、八> <<<<<<<<<<<<<<<<<<<<<<<<<<<<<<<<<<<<<<<<< 若有愚人習於法行。所謂契經.祇夜.偈.授決.因緣.本末.譬喻.生.方等.未 曾有.說.廣普。雖誦斯法。不解其義。以不觀察其義。亦不順從其法。所應順法終 不從其行。 所以誦斯法者。從欲與人共競諍。意計勝負。亦不自為己有所濟及。彼誦法已。則犯 制限。猶如有人出彼村落欲求惡蛇。彼若見極大之蛇。到已。以左手摩抆其尾。然彼 蛇迴頭螫蜇其手。由此緣報。便致命終。此亦如是。 若有愚人翫習其法。十二部經靡不斟酌。亦不觀察其義。所以然者。由不究竟正法義 故 <<<<<<<<<<<<<<<<<<<<<<<<<<<<<<<<<<<<<<<<< (下封續)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Jun 17 11:32:51 2015 幾點看法如下,供參考: > 南傳經文是說證得初禪至四禪「這時」不起愛恨交織,對這南傳經文我還是有疑問 ,不是說初禪至四禪對於愛恨的捨離不是永久的,出定後還是會緣生愛恨 在證得初禪至四禪時,也就是入定的時候。例如初禪離欲、惡不善法,已超越五欲了 ;四禪更是只有捨,因此不會有世俗的愛恨。 但是,出了定之後還是會有憎忌、有情緒的,例如提婆達兜有四禪定力及神通,但想 自己當老闆想瘋了,想把佛陀給作掉,後來自然也失去定力及神通。他在入定的當下 是不會有惡念的,而是由定所生神通之後,出定後貪於名聞利養,貪瞋痴的雪球越滾 越大,最後就無法回頭了。 因此南傳經文說在禪定「這時」不起愛恨交織很合理,畢竟出了定還是會緣生愛恨。 > 「截多羅樹頭」 多羅樹是棕櫚樹,從根部被砍掉的話就不會再生長了,是經中常見的譬喻。這譬喻在 不同的前後文有不同的意涵,例如律中也以截多羅樹頭表示惡性重大沒救了 :D 《雜阿含經》卷20:「彼阿羅漢比丘諸漏已盡,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 更不復生。」(CBETA, T02, no. 99, p. 144, c9-10) 這些經文中是以截多羅樹頭比 喻阿羅漢斷盡煩惱永不生。 您搜尋到的第91經經文和此處的經文不一樣,第91經是說見諦(初果)斷了極多的苦 ,但沒有說「永不復生」,畢竟初果聖者還是最多會七番生死,至於第985經則強調 「無復生分」,不生了,這是阿羅漢的程度。 (就像「砍頭」一詞,有商人說「蜂蜜不純砍頭」,回教徒也有律法是「喝酒的人砍 頭」,鄉民則說「大惡人活該砍頭」,前後文不同,意義就不一樣 :)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Jun 17 11:59:20 2015 > 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 所以得心解脫後,還得經過一番努力才能自證"無 漏心解脫",這樣講是否正確? 您這是拿第1經的經文移花接木到這邊。是有人以「心解脫」為定的成就,然後「慧 解脫」為慧的成就,依定發慧完成心解脫、慧解脫。但在更多的經文中兩者是並列的 ,兩者一起說明阿羅漢的成就。 阿羅漢的定慧是在別的經文中有很多的說明,尤其在《中阿含經》中,此處用搜尋功 能挑幾個字咬文嚼字不太有效率,阿含有很多其他的經文更為清楚,有志讀經的同學 不必陷在這幾個字裡啦。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Jun 17 15:18:58 2015 這跟我煩不煩惱無什麼關係咧?基於佛法、律的討論本應該就事論事,而不是斷章取 義或沒事就扯到個人頭上。 前幾天才有附佛外道蕭平實的人來斷章取義經文, Osaka Kimura 這個看來資料都是 假的空殼帳號理也該多受些監督,斷章取義是本社團絕對不歡迎的,就這麼簡單 :) > -------------------------------------------------------------------------- < From: 鍾盛義 Time: Wed Jun 17 15:50:34 2015 § 感謝邱大德的善意提醒,會謹記在心。Sorry....已改文和刪文。 > -------------------------------------------------------------------------- < From: 鍾盛義 Time: Wed Jun 17 15:53:48 2015 § 對於此經看法是: § 如果比丘具足以下3條件: 1)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乃至初禪、第二、第三、第四禪具足住者。 2)從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 無復生分,於未來世成不生法。 3)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 ,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這三個條件都具足,那麼就 「當於爾時,不自舉,不起塵,不熾然,不嫌彼。」 滿足條件1未必滿足條件2 滿足條件2未必滿足條件3 滿足條件3未必滿足條件1(這個仍有爭議) 所以這三個條件都必須具足才有那 "四不"。 § 滿足條件1未必滿足條件2 如樓主言,四禪確實不可以斷愛恨交織的根本。 住:保持在……狀況,另譯作「遊」,如「具足住」 四禪具足住者,有能力保持在四禪狀況者 § 滿足條件2未必滿足條件3 四果阿羅漢肯定「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 「愛生愛、從恚生恚、從恚生愛、從愛生恚已斷已知,斷其根本」未必是四果阿羅漢 , 因為 "貪、瞋、癡、慢、疑" 中的 "慢" 不一定跟著斷除。 大的包含小的,有小的唔一定就是大的。 § 滿足條件3未必滿足條件1 因為四禪定功可能退失。 但漏盡通不會退。 沒有否定要修四禪的意思。 只是寫出我的看法而已,或許對或許不對。 若有失言還請海涵。叩首中...懺悔中... 123# > -------------------------------------------------------------------------- < From: 吳文雄 Time: Wed Jun 17 19:33:50 2015 假帳號違反臉書使用規則,不好吧。才請走附佛外道蕭平實的徒弟,就來一個假帳號 ,難怪大家覺得怪怪der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Fri Jun 19 15:31:56 2015 上面的慧解脫指的是阿羅訶慧解脫,不是須深經的慧解脫,同學可得小心別自己移花 接木。請以「阿羅訶慧解脫」找阿含就會看到其實修方式。接著再來思考與四禪的關 係。 > -------------------------------------------------------------------------- < From: 鍾盛義 Time: Fri Jun 19 15:58:51 2015 § 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慧解脫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1.以智慧斷除煩惱而解脫。 2.定力尚未完全滿足,以智慧斷除煩惱的解脫者。 § 《舍利弗阿毗曇論》卷十雲(大正28•597b)︰「雲何漏盡智證通﹖若智生有漏 盡得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現世自證知成就行,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復還有,是名漏盡智證通。 」 漏盡智證通得這兩個: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慧解脫聖者" 也是得漏盡通。 這整句: 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濃縮後: 若彼比丘得漏盡通,自知不受後有。 123# . > -------------------------------------------------------------------------- < From: 鍾盛義 Time: Fri Jun 19 21:56:13 2015 § 承以上漏盡通的文,若彼比丘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 [佛光阿含藏] 心解脫(ceto-vimutti)(巴):「於欲離故心解脫」。參閱雜阿含卷三十七第一○一五 經(大正•卷三十七•一○二七經)。 慧解脫(pa???-vimutti)(巴):「離無明故慧解脫」。參閱雜阿含卷三十七第一○一五 經(大正•卷三十七•一○二七經)。 § 無明白"無漏心解脫" 和 "心解脫" 的關係,經樓主提點 "初禪至四禪對於愛恨的 捨離不是永久的,出定後還是會緣生愛恨"。 這種禪定的離欲是有漏的,因為出定後還是會緣生愛恨。 那麼"無漏心解脫"不就係不論是否在禪定中或是在任何情況下,都是離欲的,這才算是 無漏。 阿羅漢未涅槃前也不會總在禪定中, 但 always 離欲的。 "慧解脫聖者" 得漏盡通, but 漏盡無一定四禪具足住。 這樣的理解合不合理? 123#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365/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