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4231/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一些人以為《阿含經》中沒有提到「發菩提心」或「? 時間: Tue Dec 23 19:24:01 2014 一些人以為《阿含經》中沒有提到「發菩提心」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實 是有的。 《雜阿含經》第659經中說「於如來發菩提心所」得淨信心而有信根,乃至產生五根 ,其他經中也說初果聖者未來必證等正覺:「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 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阿羅漢「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 至於如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雜阿含經》卷十八:「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雜阿含經》卷二 十四:「若比丘於四念處修習多修習……未度彼岸者令度、得阿羅漢、得辟支佛、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76, a11-18) > -------------------------------------------------------------------------- < From: Chen Jian Time: Tue Dec 23 23:46:32 2014 這個部分在大乘佛法跟佛法間還是有些距離,我個人感覺阿羅漢是得三菩提,佛才是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知是經文有誤植還是怎樣(上述只是我個人見解,無意引申 為一個推斷結論) 阿含經中的菩提心應該是沒問題的,但無上正等覺是佛才有,大家可以修到的阿羅漢 是正等覺(不討論大乘定義,只就阿含經討論) 不然就是阿羅漢還能成佛?這個也是大智度論都沒辦法解決的問題(我自打嘴巴,說好 不討論大乘定義,但阿羅漢在阿含經中得無上正等覺的經文實在很少)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Dec 25 23:38:03 2014 隨喜陳建開放的思考。若就《阿含經》來看,佛陀和阿羅漢所覺悟的解脫智慧是沒有 差別的,有差別的在於佛陀累世累積的能力是更強、更全面的,因此佛陀能在無佛世 界第一個成為等正覺。 佛和阿羅漢的解脫智慧沒有差別: 《中阿含經》卷36〈梵志品2〉:「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 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 尊者阿難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 此三解脫無有差別,亦無勝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佛和阿羅漢的差別: 《雜阿含經》卷3:「如來、應、等正覺未曾聞法,能自覺法,通達無上菩提,於未 來世開覺聲聞而為說法,謂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八道。 比丘!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未得而得,未利而利,知道、分別道、說道、通道,復 能成就諸聲聞教授教誡;如是說正順欣樂善法,是名如來、羅漢差別。」」(CBETA, T02, no. 99, p. 19, c3-10) 至於「佛陀」的稱呼就牽涉到不同的定義,例如「佛陀」最基本的定義是這個世界( 在無佛時)第一個自行覺悟又教化眾生的覺者,那在這個時代就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 。而若照天台宗的五即佛的定義,就不限於佛陀一人。另外也有到別的世界成佛去的 佛弟子,並不會矛盾。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Thu Oct 29 09:51:35 2015 雜阿含經卷三(75)開始,也有一段比較如來與阿羅漢於五蘊上解脫的不同. 如來能:厭 、離欲、滅和不起.阿羅漢只有:厭、離欲、滅,沒有不起.我的瞭解,不起意思為不執 著, 所以如來與阿羅漢至少在這種程 次 (五蘊)的解脫是不一樣的? 因為這種解脫是 心解脫 ,不是上述中阿 含經卷36所談的慧解脫?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Mon Nov 02 13:42:26 2015 2013年出版的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在解釋Mahabodhi(大菩提/無 上菩提)時,提及Mahabodhi是與Sambodhi(正覺)和Anuttara-samyak-sambodhi(無上正 等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同意詞, 同時這些詞只能用來稱呼佛陀。 這似乎與上 述"阿羅漢「不放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51, c18-19)。" 不合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Nov 02 15:21:25 2015 如來十號之一的「應供」,又譯為「阿羅漢」,佛陀也曾說過他是阿羅漢。佛和阿羅 漢本來就不是割截的不同東東,就像教授和博士不是對立的。將佛陀和阿羅漢視為對 立的,原則上是後期論的看法,但佛陀多次強調要以經、律為準探討佛說。 阿羅漢的解脫智慧和佛的解脫智慧並沒有不同,否則就不是阿羅漢了,也不是佛陀講 過百千次的涅槃了 :) 一篇舊文關於《大般涅槃經》當中的分析,提供作參考: https://www.ptt.cc/man/Buddhism/D106/DF61/D488/M.1224377811.A.3C1.html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Nov 02 15:25:08 2015 To Peter Chen: 卷三第75經的滅=不起=解脫,因此第二次提到時,就將重覆的不起 、解脫省略了,而不是說阿羅漢沒有不起、沒有解脫。 不信的話,對比一下巴利對應經典就知道,兩段的用詞完全一樣。 此經前半表明了佛與阿羅漢的解脫沒有差別,與《中阿含經》卷三十六〈梵志品2〉 第145經瞿默目揵連經呼應:「梵志瞿默目揵連即問曰:『阿難,若如來、無所著、 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有何差別?有何勝如?』 尊者阿難 答曰:『目揵連,若如來、無所著、等正覺解脫,及慧解脫,阿羅訶解脫,此三解脫 無有差別,亦無勝如。』」(CBETA, T01, no. 26, p. 655, c27-p. 656, a3) 此經後半則表明了佛陀與阿羅漢的差別,在於佛陀是這個世界、這個時期,第一位無 師自悟佛法並教導給眾生的覺者,而所有的聲聞眾乃至阿羅漢,則是聽聞佛陀講說佛 法後,照著修行而得以解脫。在卷二十六第684經,則進一步闡述有「如來十力」, 是佛陀超越聲聞眾的能力。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Nov 02 15:31:22 2015 關於「如果2者解脫慧沒有不同,那維摩詰經中的天女散花,為何花落在阿羅漢身上 ?而不會沾黏在菩薩身上??」 這是不同的主題,不是講解脫智慧(涅槃)。 首先,《維摩詰經》中被K的人可多了,彌勒菩薩也被K,難道彌勒菩薩不是菩薩嗎 :D 《維摩詰經》中這些菩薩及阿羅漢彼此自謙地漏氣求進步,和末代各宗派主張自 宗才是究竟,成為蠻明顯的對比。 阿羅漢可以有處世的習氣(菩薩也可以有處世的習氣,就像觀音菩薩大悲等等),畢 竟習氣是世間應對的角度不同,無礙解脫智慧。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Nov 02 15:38:58 2015 To Peter Chen: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這是辭典,辭典已是後 人再根據後人的解釋再解釋了,是較通俗的說法,和依據經、律的討論層次不太一樣 喔 :) 一般因為佛陀是在無佛世界覺悟的第一人,因此特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或許是因此而說專指佛陀 。但這是極為簡化的通俗說法,像前面提的經文就有提到:「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 道,必定正趣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3) 、「住四念處,修七 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CBETA, T02, no. 99, p. 131, a16-17) ,這些經 文都顯示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所說的並非放諸四海皆準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Nov 02 15:47:19 2015 有讀經的人,就知道「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 ...] Sambodhi(正覺) [... ...] 只能用來稱呼佛陀」這是通俗說法,但不精確。 Sambodhi 音譯為「三菩提」,經中常以「三菩提」形容聲聞的成就,也就是涅槃, 單以《雜阿含經》前幾卷為例: 《雜阿含經》卷3:「是名須陀洹果,不墮惡道,必定正趣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 然後究竟苦邊。」(CBETA, T02, no. 99, p. 16, a12-14) 《雜阿含經》卷6:「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 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CBETA, T02, no. 99, p. 42, a12-14) 《雜阿含經》卷7:「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口、意業,趣三惡道;正使放逸, 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來,作苦邊。」(CBETA, T02, no. 99, p. 43, a11-14) 這樣的經文非常多,就不一一列舉了。而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表示 Sambodhi (三菩提) 「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同義詞」,對照經 文,是否表示初果聖者皆將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子的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在 "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 所說地「這些詞只能用來稱呼佛陀 」不就自相矛盾了? 如前所說,辭典是通俗的講法,倒不能說辭典有錯,辭典畢竟要在幾句話裡面以一般 人最能聽得懂的方式簡化解說。而當討論精細的法義時,還是得依經、依律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Mon Nov 02 15:58:19 2015 至於前面有網友提到《大智度論》的內容,該部分主題據我所知並不是在談解脫智慧 ,而是更廣義的智慧。 舉例來說,聯考全部考滿分是不是一種智慧?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 證阿羅漢不代表聯考就會全部考滿分,阿羅漢如果出身鄉下,沒學過英文的話,英文 搞不好會掛蛋,但這不影響解脫智慧。 佛陀在尚未出家前就已是世間智慧的極致了,什麼都考第一,這是菩薩六度萬行匯集 資糧的結果,也因此他才能在無佛世界自己覺悟佛法,從這個角度來說,佛陀當然比 一般聲聞弟子來得強得多,這些也是經文上說的「如來十力」的背景。 另外不免俗地還是要再提醒一次,本社團的規章是依經、律討論,一般通俗性的討論 可以在「佛法、佛學與佛教」社團討論 :)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Tue Nov 03 10:26:42 2015 很抱歉,我這段話"同時這些詞只能用來稱呼佛陀",應改為"同時這些詞只能用來稱呼 任何的佛" 因為辭典英文原文是buddhas,不是the Buddha.再說,這辭典不是世尊執筆 的,也沒有經過他的校正,錯誤與不全是有可能. 依此類推,我不是有意對過去和現在 的高僧大德不敬,世尊的教法, 佛滅後經過結集再傳誦再寫下來,再翻譯,其中誤植或 漏掉也是有可能.這段75經關於厭、離欲、滅、不起、解脫重覆兩次但又不完全相同 ,使我在想是否佛在指出另一個角度佛與阿羅漢的不同。也因此,提及如來時是只有用 解脫兩字,提及阿羅漢時是用阿羅漢慧解脫六個字。另外,慧解脫,心解脫,和俱解脫是 不一樣的...只是個人思路無法打通的疑點。也許還該去學點巴利文或梵文:-) "本社 團的規章是依經、律討論"-謝謝指出,將不再引用經典外的看法。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Nov 04 19:52:00 2015 關於「不起、解脫」,這不是佛陀和阿羅漢的不同,因為其他非常非常多經典都有寫 阿羅漢「不起、解脫」,可以 CBETA 搜尋「不起」關鍵字,有 19995 筆,例如: 《雜阿含經》卷1:「於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諸漏,心正【 解脫】,是名比丘見法涅槃」(CBETA, T02, no. 99, p. 6, a6-8) 也就是依經、依律,自然能避免單一處文字上的解讀問題,而了解經典的原義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Wed Nov 04 20:36:57 2015 不過 Peter Chen 的眼力真好,連省略了這兩個字都注意到,很少人會注意到這麼細 :) > -------------------------------------------------------------------------- < From: Peter Chen Time: Thu Nov 12 10:42:37 2015 根據莊春江工作站比對南北傳經文,上述雜阿含經75經,相對應的南傳經文為相應部 22相應經58.相應部22.58經中,前幾段比較解脫時,巴利文anup?d?(英譯為without grasping,不抓住)均有同樣的出現.這個anup?d?可能就是雜阿含經中"不起"(不執著 )的原文.這似乎表示雜阿含經第二次提及解脫時,漏翻譯了"不起". > -------------------------------------------------------------------------- < From: Akai Hsu Time: Sat Nov 14 11:56:44 2015 在下淺見 聖人 無差別。或許發心有不同 > -------------------------------------------------------------------------- < From: Jane Huang Time: Mon Mar 21 00:22:09 2016 菩提心。菩提心。為什麼學佛就一定要發菩提心。。。根本就發不出來啊^^" > -------------------------------------------------------------------------- < From: Jane Huang Time: Mon Mar 21 01:02:16 2016 願以過去。現在。未來所修一切福善回向白話雜阿經另外四本大眾能同心同德順利做 出來,以告慰當日世尊祇園教誨 ^_^ > -------------------------------------------------------------------------- < From: YC Chiang Time: Tue Mar 22 10:18:10 2016 >>在下淺見 聖人 無差別。 經中所見: 金剛經中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陀恆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至少有這四大類的差別。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4231/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