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394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邱大剛 標題: 《雜阿含經》第232經說「常、恆、不變易法空」 時間: Tue Sep 10 17:26:20 2013 有同學問道: > 《雜阿含經》第232經說「常、恆、不變易法空」,是指有法是「常、恆、不變易 」的嗎? 這以前在讀經班約略討論過,回覆如下。一些細節若有須要修正的,還請諸方高手不 吝指正: 《雜阿含經》明載,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常、恆、不變易的。例如: 《雜阿含經》卷2:「比丘!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 、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 ,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CBETA, T02, no. 99, p. 8, b3-10) 《雜阿含經》卷10:「爾時,有異比丘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恆、不變 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是比丘晡時從禪起,往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於禪中思 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恆、不 變易、正住耶?』今日世尊,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頗有受、想、行、識 ,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爾時,世尊手執小土摶,告彼比丘言:「汝見我手中土摶不?」 比丘白佛:「已見。世尊!」 「比丘!如是少土,我不可得。若我可得者,則是常、恆、不變易、正住法。」 [... ...] 比丘!一切諸行,過去盡滅、過去變易,彼自然眾具及以名稱,皆悉磨滅 。是故,比丘!永息諸行,厭離、斷欲、解脫。」 (CBETA, T02, no. 99, p. 67, c5-p. 68, b4) 可注意的是,一切法可分為有為法(一切因緣造作而成的事物,例如五陰)及無為法 (例如涅槃)。一般人會認為無為法(例如涅槃)是常、恆、不變易的,而根據《雜 阿含經》第232經,縱使無為法也是「空」的。 另一種解釋:南傳的對應經典則沒有「常、恆、不變易法空」這幾個字,因此也有學 者認為此處是因為漢譯的《雜阿含經》是由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所傳抄,說一 切有部的論師主張「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之體實有」而有「常恆不變易法」的概念,傳 抄中可能部派的註釋混入經文,而多了「常、恆、不變易法空」這一句話。 「說一切有部」此部派的「一切有」看法,遭受許多其餘部派的駁斥,而因為「說一 切有部」曾為上座部的一大分支,後世一些中國論師將「說一切有部認為我空、法有 」張冠李戴認為「上座部(或小乘)認為我空、法有」,但其餘上座部的部派也不認 同「說一切有部」的此項主張的。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Sep 12 18:22:40 2013 邱師兄問到:1.《雜阿含經》第232經說「常、恆、不變易法空」,是指有法是「常 、恆、不變易」的嗎? 2.又說:另一種解釋:南傳的對應經典則沒有「常、恆、不變易法空」這幾個字,因 此也有學者認為此處是因為漢譯的《雜阿含經》是由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所傳 抄,說一切有部的論師主張「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之體實有」而有「常恆不變易法」的 概念,傳抄中可能部派的註釋混入經文,而多了「常、恆、不變易法空」這一句話。 我想要回答此問題,先來談甚麼是「空」。 說到「空」我喜歡直接用「空性」講,我認為比較能對「空」能一目了然。因為我們 深入探究「空」,你會發現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有名字。「空」其實是指的「空 」之性,也就是「空」的特性。如此才不會被「空」的名相所拘,而像是有甚麼可追 求。如以「空性」來看,則我們就馬上更能體會到「空」是不見住處,亦無相貌,但 有名字。 空性聖法印經雲:「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 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 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就是以這些特性說明「空」為何,你將發現是沒有告訴你有一個實體。 說到「空」說得簡潔與提綱挈領的,不得不提到龍樹菩薩的「中論」裡說「空」。雖 然本版不大贊成引用「論」,但為了使談論「空」能更加清楚,我還是冒犯引用一下 。「中論」中雲:「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 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又雲:「諸法不自生 亦 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由此我們可了解一切法是依眾緣和合而生,它不能無因無緣而自生,也不能只有單一 外因而能自生一法,他要眾緣和合才能生萬法。它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有緣 生即生起萬法,緣滅即萬法滅去。這種特性我們稱他為空,而非有一個實質的「空」 可追尋。所以「空」指的是原本「空寂」,而這一切法是依緣起法,起生滅的規則特 性,非有他物。 有人常用「天空」或「空間」來比擬「空」,但此只能作個有現度的比喻,無法講出 「空」的真實義。沒錯沒有「天空」那裡能有地方讓水蒸氣凝結成雲?沒有「空間」 那裡能容下東西?但「空」的「空寂」除了含有「空間」的「特性意義」,更含有有 緣生即生起萬法,緣滅即萬法滅去的特性。如果如純粹把佛教講的「空」真的只看程 「天空」或「空間」,是容意誤解「空」真正的意義。 了解此「空」的真實意,對心經中所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意了解。 了解到一切色法即是「空性」眾緣和合而生起,如無此「空性」依托即無此一切色法 ,故「色即是空」。此「空性」在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地,有緣生即生起萬法, 緣滅即萬法滅去。由此色法更能顯出「空性」的存在,所以空即是色。 如你所引用的《雜阿含經》卷2,確是在說: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常、恆、不變易 的。 《雜阿含經》卷2:「比丘!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答言:「不也,世尊!」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色是無常。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 、滅、寂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 ,彼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受、想、行、識亦復如 是。」」(CBETA, T02, no. 99, p. 8, b3-10) 此篇是告訴我們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變易之法。唯有能離欲、滅、寂靜 、沒,斷已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入涅槃之樂。 另外我們看雜阿含232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 名三彌離提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世間空,雲何名 為世間空?」 佛告三彌離提:「眼空,常、恆、不變易法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若色 ,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空,常、恆、不變易法 空,我所空,所以者何?此性自爾;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是名空世間。」 佛說此經已,三彌離提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在此雜阿含232經指的就是「空性」是常、恆、不變易,非指五蘊與十八界為常、恆 、不變易。 為何此兩經如此說?我前面已對「空」真正的意義有所闡述,一切「有為法」的展現 是一依於緣起法生滅的規則呈現無常、苦、變易現象,而這緣起法生滅的規則就是所 謂「空性」。 因此我們說一切「有為法」都不是常、恆、不變易的。但這緣起法生滅的規則也就是 這「空性」是常、恆、不變易。此性自爾。也就是法爾如是,本來如此。 既然是,本來如此,當然是常、恆、不變易。 我可在舉個例子,如我們學佛都知一切法都是無常、都在變。我們是否可反過來說: 世上「唯一不變」的是一切都在變,那麼這「一切都在變」是否可說常、恆、不變易 的。 由此可知雜阿含232說「空性」是常、恆、不變易並沒疑慮。 而你提:「有學者認為此處是因為漢譯的《雜阿含經》是由部派佛教的「說一切有部 」所傳抄,說一切有部的論師主張「有為無為一切諸法之體實有」而有「常恆不變易 法」的概念,傳抄中可能部派的註釋混入經文,而多了「常、恆、不變易法空」這一 句話。」,此種論點是否有待商確或某些學者獨斷。 另你提:「一切法可分為有為法(一切因緣造作而成的事物,例如五陰)及無為法( 例如涅槃)。一般人會認為無為法(例如涅槃)是常、恆、不變易的,而根據《雜阿 含經》第232經,縱使無為法也是「空」的。」 是的「空」的規則是含蓋有為法與無為法(例如涅槃),依緣起眾生無明能現一 切色無常、苦、變易輪迴之法。聖者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滅、寂靜、沒, 滅無明而能證涅槃住於空寂。 如《雜阿含經》卷2:若善男子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滅、寂靜、沒,從本 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無所著,不著 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已,名為涅槃。 如我們不如實知色是無常、苦、變易,而不知離欲、滅、寂靜、沒,那麼必然生活在 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的輪迴當中。如我們知色是無常、苦、變易,離欲、滅、寂 靜、沒,從本以來,一切色無常、苦、變易法知已,若色因緣生憂悲惱苦斷,彼斷已 無所著,不著故安隱樂住,安隱樂住空寂,名為涅槃。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Sep 12 18:41:24 2013 謝謝周師兄的回覆,說得不錯,整體上我同意您的看法。 其中有一點建議再仔細看的,此句似乎怪怪的:「在此雜阿含232經指的就是『空性 』是常、恆、不變易」。可注意此經文是「常、恆、不變易法空」而不是「空是常、 恆、不變易法」。 『中論』的「因緣所生法」為空的定義,字面上在這邊較不適用,因為「無為法」不 是因緣所生法。但《雜阿含經》第335經〈第一義空經〉中所說的「有業報而無作者 」的「空」則仍是適用的。我不是說『中論』說的有誤,只是在這段經文中的解釋角 度不一樣,用『中論』的字面定義或許有的人會誤解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Sep 12 19:27:55 2013 邱師兄:先回您此段:「此經中的「空」是動詞,不是名詞」。 依本經莊春江註解:「世間空」、「空世間」,南傳作「世間是空」(su??o loko, 逐字直譯為「空-世間」),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世間是空」(Empty is the world)。 此「空」不是動詞,頂多是形容詞。此.《雜阿含經》第232經談的是「世間空」,那 麼「世間空」、「空世間」就是名詞。 其他留在下次談。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Sep 12 19:48:33 2013 周師兄您好,這「動詞」二字是打錯,所以我貼出後十秒內就更正重貼了,可見版上 上文。沒想到您動作這麼快,早一步先存下了 :-)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hu Sep 12 21:12:24 2013 邱師兄提到:『中論』的「因緣所生法」為空的定義,字面上在這邊較不適用,因為 「無為法」不是因緣所生法。但《雜阿含經》第335經〈第一義空經〉中所說的「有 業報而無作者」的「空」則仍是適用的。我不是說『中論』說的有誤,只是在這段經 文中的解釋角度不一樣,用『中論』的字面定義或許有的人會誤解 :-) 那麼我們就用我提的「中論」與您提的第一義空經對照一下。 ◎「中論」中云:「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 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中論」又云:「諸法不自生 亦 不從他生 不共不無因 是故知無生。」 ◎第一義空經 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 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 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 純大苦聚集起。 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 …乃至純大苦聚滅。 1. 第一義空經: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此講法我認為是法本空寂的 意思,為「中論」無生之空寂相。在此無生空寂,諸法不自生當然是只有業報而無能 作者,就只有因緣扮其份,而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法本空寂無生,只因眼根、色塵、眼識三者因緣和合生觸,受想思俱起而生一切法。 此眼根、色塵、眼識三者因緣因緣滅去又歸於空寂無生,這那能找到來處與去處。但 是眾生此陰滅已,異陰相續起攀緣識住,依於俗數法: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生一切法。眾生如不起攀緣識住,則便能有業報 而無作者、無受者。此空寂無生講的即是無為法的法性。涅磐息滅造作,無我、無我 所即是具空寂無生法性。 2.第一義空經: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此無故,彼無;此滅 故,彼滅。為「中論」中所說的:「眾因緣生法」。此俗數法講的即是有為法的法性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Sep 12 21:21:15 2013 周師兄您好,同意您的分析,因此我說「我不是說『中論』說的有誤,只是在這段經 文中的解釋角度不一樣」。因為「無為法」不是由任何因緣而生,因此字面上「因緣 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有的人會反問「無為法不是由因緣而生,就不空了嗎?」而 誤會。但我們兩人都知道這純粹只是字面切入點不同 :-)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hu Sep 12 21:24:16 2013 「而根據《雜阿含經》第232經,縱使無為法也是『空』的。」 這是在232 經哪段說的,我找不到,請大剛提示一下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Sep 12 21:32:05 2013 這是指第232經「常、恆、不變易法空」的第一種解釋,也就是將「常、恆、不變易 法」解釋為「無為法」,因為只有無為法才是「常、恆、不變易」的,而一切有為法 都不是「常、恆、不變易」的。 在此解釋下,「常、恆、不變易法空」=「無為法空」。 就「空」定義為「無作者、無受者」(《雜阿含第335經〈第一義空經〉)來看,則 無為法也是無作者、無受者,因此也沒有不合理。若將「空」定義為「因緣所生法, 我說即是空」,可能字面上會一時轉不過來,如前所述。 我個人沒對「無為法」作過什麼經文研究,程度也差太遠,因此若所說有誤也歡迎指 正 :-) > -------------------------------------------------------------------------- < From: 邱大剛 Time: Thu Sep 12 21:34:07 2013 先前我應該要留《雜阿含經》第232經的連結,大家才方便閱讀原經文。如下: 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E9%9B%9C%E9%98%BF%E5%9 0%AB%E7%B6%93%E5%8D%B7%E7%AC%AC%E4%B9%9D#二三二 > -------------------------------------------------------------------------- < From: 黃識文 Time: Tue Sep 17 12:41:41 2013 「常、恆、不變易法空」可否解釋為: 「 沒有:常、恆、不變易法」? > -------------------------------------------------------------------------- < From: 周靖山 Time: Tue Sep 17 16:39:15 2013 黃師兄:您說「常、恆、不變易法空」可否解釋為:「 沒有:常、恆、不變易法」? 我想解釋為: 「沒有:常、恆、不變易的因緣所生的有為法」,或許比較恰當。 因為「法」包括「有為法」、「無為法」。 1.「有為法」因為是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此有為法會因為不同的因緣和合,而 產生變動,所以是無常、不恆久、變易之法」。 2.「無為法」就是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 3.「法空」就如「無為法」中的非擇滅無為法:一切有為法,皆是仗因托緣而生起的 ,如果沒有能生之緣,或有因而無緣,則畢竟不生,這就是非擇滅的意思。而此非擇 滅的無為法為一切有為法的運行的不變的準則,所以才說「法空為常、恆、不變易」 。 所以不恰當說: 「 沒有:常、恆、不變易法」。 > -------------------------------------------------------------------------- < From: 黃識文 Time: Tue Sep 17 20:10:57 2013 雜阿含51經: 「色是壞法,彼色滅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 識滅涅槃是不壞法」。的講法,比「為常、恆、不變易」的「法空」存在,更容易信 受 。感謝周靖山師兄對無為法的教導,末學受教了!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
閱讀文章: 第 3948/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