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3711/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標題: Re: 雜阿含經卷三68經讀經拾得 時間: 2012年 5月20日 15:00:57 星期日 果任兄您好, 謝謝您的回應。只是要先向您說聲不好意思,我們談的是不同的事情。法義 的討論不能馬虎,因此我直說,請見諒。 首先,目前討論的焦點在於當下緣起的運作,而不是三世緣起巨觀的看法。 巨觀的解釋很容易,反正輪迴的過程那麼多,要找十二因緣的對應很容易 附會(也有五花八門的解釋)。而微觀的解釋才是《雜阿含》這幾卷的重點。 再者,這幾卷經中佛陀強調「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這邊的識沒有分什麼 能藏所藏,通通都是異陰相續、通通都是無我、無我所,名色和識輾轉相生 的也都是生出新的異陰,名色1生識1,識1生名色2,名色2生識2,識2生名色3…… 通通都是異陰,而沒有恆常不變的。 > 在「根、境和合生識,三事和合觸。」,此中之這個「識」, > 是指單純的顯相,就如鏡之照物,鏡只顯其像無有分別。 嚴格說來,「顯相」是「想」的作用,不是識的作用。識是「分別」 的作用。這幾卷經中也定義得很清楚。 要注意的是六識的基本定義,感覺上似乎您將前五識稱作根境生的識, 第六識(意識)推作能藏所藏的識。其實這些經文中佛陀再三說明, 六識作用原理是一致的。以意識而言,所對的境是法塵,而法塵是 由先前其餘五識而來。這幾卷的經文六識幾乎都有分別說明意識的 運作,仔細研究過的話應不致於有此誤會。 或許您真正想說的是十二因緣當中的識是限於「意識」,而根境和 合生的識是「六識」。這也可以是一種解讀,不過那是另一番討論了。 至於細分為七八識或是講佛性等,和這幾卷的經文無關,不管我們 怎麼解釋,眾生都還是有佛性 XD > 而十二因緣的「識」及《雜阿含經》卷12(二八八)中所說的「識」, > 是具含能藏、所藏與分別的。如電腦的記憶體在CPU運作下具比較、 > 運算、繪圖、執行的造作的能力。 您這句說的包含了「意識」以及六識的「受」、「想」、「思」, 通通混在一起了,說穿了這樣子有點雞同鴨講 :p 不是說您佛學了解不夠,只是建議對於《雜阿含經》這幾卷佛陀給 的基本定義可先仔細研究一番,大家討論比較不會誤會。 這幾卷若要深究,是特別難,像智者大師就說《雜阿含經》明諸禪 定,是給習禪人深入研究的,也因此失一字即差千里。這些議題很 複雜又相當重要,思緒要很清明才不會亂講,因此我拖了超過半年 才回 Heaven :Q > 在十二因緣的無明緣行「識」、行緣「識」、「識」緣名色……… 「無明」是緣「行」,而不是緣行「識」,「行」和「識」有根本 上的差異。不過或許您只是打錯字吧。 還是要謝謝您的熱心指導與討論,畢竟真正有心探究法義的人也不 多了,互相漏氣求進步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閱讀文章: 第 3711/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