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3147/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站內: BudaDigest 標題: 由《小空經》略談四禪八定 時間: Wed Aug 11 14:45:33 2010 > 3.《大空經》: > * 「外空」:正觀一切外相無常變易,離於貪愛。 > * 「內空」:得初禪後要如何念內、外空才能證四禪的修行指南? > (霧薩薩... @_@) > 4. 《小空經》:「沒有」就是空 → 四空定?(... @_@ 直接放空) 我覺得《小空經》不是直接放空,而是有次第在談四禪八定,只是沒有說的很詳細。 我在南傳阿毘達摩有看過簡單介紹四禪八定的次第與原理,蠻清楚的,所以藉此經 分享一些概念,不過因為這不是個人的經驗,再加上是略述,所以有些術語及說法 不夠周延,這只是粗淺的四禪八定概念,有個基本的了解即可。因為在讀阿毘達摩 之前,我對四禪八定只知其名,不知他們之間是有如此的關係。 《清淨道論》在修定有四十種方式,常見的「安般」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種方式叫「地遍」,就是以地為所緣。 引用一小段《清淨道論》,這是指修習「地遍」是要找一個適當的地當成禪 修的所緣。 「學習地遍者,取於人為的或自然的地相,其地須有限而非無限的, 有際而非無際的,有周而非無周的,有邊而非無邊的,如米篩或米升那樣大。 彼即作善取,善憶持,善堅定於彼相。」 這和《小空經》中選一塊平整的地當成禪修的所緣是很像的。 「彼比丘若見此地有高下,有蛇聚,有棘刺叢,有沙有石,山嶮深河,莫念彼也。 若見此地平正如掌,觀望處好,當數念彼。」 《小空經》在地想之後,接著就跳到無量空處想了,這和《清淨道論》說地遍可以 修到四禪有共通處。 一至四禪是色界禪,禪修的所緣都是「色法」,差別在於禪支的不同。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 二禪則是捨去較粗糙的「尋、伺」二禪支,三禪則捨去「喜」,四禪捨去「樂」, 此時只有捨(無苦受無樂受,故只有捨受)與心一境性。 到了四禪,再進一步的修法就不是在超越禪支而是在超越所緣的目標。 以地遍為例,此時先把地遍的禪相擴大至無邊的宇宙,讓其充滿一切處。 然後將禪修目標由「色法」移至該「色法所佔的空間」。 這應該很容易理解,凡是色法,必佔有空間,而無邊的色法,必佔有無邊的空間, 此時將心的目標專注在該無邊的空間,如此即可成就「空無邊處定」,此時行者 已超越色法,成就無色定。 這也就是《小空經》的「莫念地想,當數念一無量空處想。」 《小空經》接著是「莫念無量空處想,當數念一無量識處想。」 證得「空無邊處禪」之後,目標雖然是空無邊,但在察覺空無邊的當下,一樣都有 心識在作用,並不是完全都空的,此心識為「空無邊處禪心」,行者再將禪修所緣 的目標由「無量空」轉移到「空無邊處禪心」,如此即可成就「識無邊處定」。 《小空經》接著是「莫念無量識處想,當數念一無所有處想。」 證得「識無邊處禪」之後,此時為了進一步超越,再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 這個概念為禪修的目標,就像由四禪證得空無邊定,我們以「色法不存在」的概念 來禪修一般,我們再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的概念來禪修,心不像色法, 心不存在之後不是空間,此時就是「無所有」,可成就「無所有處定」。 《小空經》接著是「莫念無所有處想,當數念一無想心定。」 這裡的「無想定」我也不確定是指什麼? 在南傳此經在「無所有處」之後, 是傳統的「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後才是「無想定」,或許「無想定」是指 「滅盡定」(滅受想定),印順導師則是認為「無想定」是與「非想非非想定」 類似的境界,或許他是根據此經的次第而有此推論,底下我還是談「非想非非想處」 就好。 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為所緣,所證的定是「無所有定」,此時生起的心是 「無所有處禪心」,行者再以「無所有處禪心」為所緣,所證得就是 「非想非非想處定」。 若依上述理論上,若要再證下去,應該就是再以「無所有處禪心不存在」為所緣, 不過在「非想非非想定」中,心已經非常細微,即不能說有想,也不能說無想, 達到了無色禪的最高點,故稱為「非想非非想」大概是這個原因,所以無法再 繼續下去。再下去,應該就是滅盡定了,不過滅盡定在南傳的說法是只有三果以上 的聖者才能證得,外道及凡夫修禪法是無法證得的。 簡單總結一下: 初禪到四禪都是以「色法」為目標,差別在於由最初的五禪支, 漸次捨去粗糙的禪支,最後到四禪只剩下捨與心一境性。 「空無邊處定」是以「色法的空」為所緣,超越了色法,故成就此定。 「識無邊處定」是以「空無邊處禪心」為所緣,超越了空的概念,故成就此定。 「無所有處定」是以「空無邊處禪心不存在」為所緣,超越了空無邊禪心,故成就此定。 「非想非非想處定」是以「無所有處禪心」為所緣,超越了不存在的概念,故成就此定。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佛教X檔案 - 世界搜奇, 閒談夢、奇譚、外星、新知 BudaXfile |
閱讀文章: 第 3147/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