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
閱讀文章: 第 2312/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作者: Heavenchow (Heaven) 看板: BudaDigest 標題: Re: 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時間: Sat Dec 6 04:38:03 2008 ※ 引述《DavidChiou (邱大剛)》之銘言: > 大家好, > 意根與法塵接觸後,有意識。 > 這個「意根」及「法塵」在佛典與現代的解釋為何? 不知 > 有沒有人有心得? 關於意根與法塵,我過去也是一直找不到資料,直到閱讀南傳阿毘達摩, 才看到論藏提出的解釋。至於北傳的部份,實在看不太懂,但也曾問過福嚴的法師, 得到的答案和南傳差不多,剛把印順導師的資料找出來,也找了一些辭典的解釋, 我想這樣對照讀下來,至少可以提出一個簡單的模型,日後在談意根與法塵時, 也能有個較明確的概念。 先看印老的說明: 《攝大乘論講記》: 「一、無間滅意:無間滅意,與《俱舍》等所說的沒有多大差別。「等」是 前後齊等;「無間」是說前滅後生的過程中,沒有第三者的間隔;「緣」是生 起的條件和原因。據經上說:每一個心識的生起,都必定有它「所依止」的意 根,在小乘薩婆多部等,就把它解作「無間滅識」。這無間滅去的前念意根, 讓出個位子來,成為後念生起之助緣,中間沒有任何一法間隔,這就叫等無間 緣。等無間緣所生起的,本通於前六識,本論唯就意識說,但說「能與意識作 生依止」。」( Y 6p47 ) 我的解讀是這樣,假設底下圓圈是一連串的意識相續升起。 ○○○... --> ...○ 「薩婆多部」的解釋就是每一個意識,都是下一個意識升起的助緣, 所以把前一個意識當成意根,下一個意識即為該意根生起的意識。 而這個生起的意識又是下一個意識的意根。 再看一段: 《唯識學探源》:「有過去心與現在心兩派:說一切有系,是主張過去心的 :它們不許二心同時現起,不許六識外別有細心,所以說剎那過去的六識,能引 起後念的六識,叫意根。但意界是常論者,和大眾部,是在六識以外建立一個恆 存的細心,這細心有生起六識的功能。」( Y 10p122~123 ) 「過去心」那一派,說一切有系的解釋和上面的薩婆多部差不多(或許是同一派吧? 我沒細究二者關係) 而「現在心」那一派,是另立一個恆存的細心,這應該和唯識學有關。 我對這個不懂,我只想像在某一處有一個細心叫意根。 了解了這種模型,再來看辭典的解釋就比較好懂。 《佛光大辭典:六根》 據有部之說,前剎那之六識落謝於過去,意根即是引起次剎那六識之等無間緣。 故六識之作用,須常以意根為所依(通依)。 若依上面的文字,有部似乎是把意根當成「引起次剎那六識之等無間緣」? 1.前一個意識滅去 -> 2.生起下一個意識的等無間緣 -> 3. 下一個意識升起. 所以意根是 1. 或 2. ?不過不管是何者,應該可以大概捉到大概的意思了。 再看中華佛教百科。 《中華佛教百科:六識》 關於六識之所依及所緣,大小乘之見解並不相同。小乘俱舍家不許六識並起, 故所依的意根是無間滅的六識,而其所立的等無間緣,只限於一個。例如︰ 前念之眼識,緣色境而起,而後念之意識,以過去之眼識為依根而起。 又謂六識皆依意識而起,然前五識別有所依的五根(眼、耳、鼻、舌、身), 而第六識別無所依,故以通依的意根為所依。而大乘法相宗對於依意根的前五識, 所說與上述無異,但對於意根,則立等無間緣依及俱有依二類。又許諸識並起, 即五識起時,意識必起。意識起時,五識不必起。 這裡也很清楚指出「俱舍」學者是以無間滅的六識為意根,應該就是指 前一剎那剛滅去的意識為意根。至於法相宗的解釋,我就沒研究了。 而南傳《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則講的很簡單:「意根是心整體,即所有八十九心。」 這裡的意思就是指意根就是「心」,而這裡的「心」就是指五蘊中的「識蘊」。 對照上面的解釋,應該就是每一剎那滅去的識,即為下一識的「意根」。 這可以先參考本板 2245 篇 「南傳阿毘達摩簡介」 及 2247 篇 「四究竟法與蘊、處及界」,尤其 2247 是對照表,在十二入處的分類中, 意處即是識蘊,若再細分,就是十八界中的意界+六個識界。 再談法塵(十二入處的法處)。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法處並不相等於法所緣(dhamma-rammana);它只包括不屬於其他十一處的各別法。 如此,它不包括五根所緣、五淨色、及相等於意處的諸心。它也不包括概念法 (pabbatti),因為處(ayatana)所辨識的只是究竟法,即擁有自性而存在之法, 並不包括由概念組成而存在之法。法處包括了五十二心所、十六微細色及涅槃。 《般若經講記》:「意根所取的是法境,法即內心的對象,如在不見不聞時, 內心所緣的種種境界,如受、想、行,叫做法塵。」( Y 1p190) 簡單的說,法塵就是五蘊中的受想行蘊,再加上部份色蘊(細微色)及涅槃 (這些是依阿毘達摩所說)。 再參考佛光大辭典: 《佛光大辭典:六境》 法境則廣含一切法,狹義則指除五境以外之一切,即指意根、意識對六境全體之作用; 或特指意根、意識所作用之對象,稱為法境,在十二處之中,則稱法處。有部認為 法境包含無表色、心所、不相應行、無為等。此外,瑜伽行派之唯識學說, 主張識外無境之說,而認為六境均屬一心之變現。 這裡也指出有部是認為無表色、心所、不相應行、無為等為法塵。 而唯識認為皆為心的變現。 我想,最簡單的理解,就是受想行三蘊,皆為法塵。 heaven -- ◇ 若言下相應 即共論佛義 若實不相應 合掌令歡喜 ◇ ◇ 此宗本無諍 諍即失道意 執逆諍法門 自性入生死 ◇ ◇ 南無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 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卍 歡迎光臨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 http://www.cbeta.org 卍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 |
閱讀文章: 第 2312/513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