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2019/03/16 20:44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2023/02/04 20:34 目前版本
行 7: 行 7:
《雜阿含經》「比丘尼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1198~1207經,記載比丘尼眾在禪修時,魔波旬如何以似是而非的話試圖干擾其修行,而有正見的比丘尼則如何一一退魔。 《雜阿含經》「比丘尼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1198~1207經,記載比丘尼眾在禪修時,魔波旬如何以似是而非的話試圖干擾其修行,而有正見的比丘尼則如何一一退魔。
-=====-[10]-(一一九八)@@[0325c16]@@=====+=====(一一九八)@@[0325c16]@@=====
@[0325c16]@如是我聞: @[0325c16]@如是我聞:
行 13: 行 13:
@[0325c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5c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5c17]@時,有-[11]-阿臈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時,阿臈毘比丘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0325c17]@時,有阿臈毘-[1]-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時,阿臈毘比丘尼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
-@[0325c21]@時,-[12]-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弟子阿臈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詣彼比丘尼所,語比丘尼言:「[[阿姨]]-[]-!欲何處去?」+@[0325c21]@時,魔波旬-[2]-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弟子阿臈毘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詣彼比丘尼所,語比丘尼言:「[[阿姨]]-[]-!欲何處去?」
@[0325c28]@比丘尼答言:「賢者!到[[遠離]]處去。」 @[0325c28]@比丘尼答言:「賢者!到[[遠離]]處去。」
行 31: 行 31:
 鄙下之惡魔,  汝不知其道。\\  鄙下之惡魔,  汝不知其道。\\
 譬如利刀害,  五欲亦如是,\\  譬如利刀害,  五欲亦如是,\\
- 譬如斬肉-[1]-形,  [[苦受陰]]-[]-亦然。\\+ 譬如斬肉刑-[3]-,  [[苦受陰]]-[]-亦然。\\
 如汝向所說,  服樂五欲者,\\  如汝向所說,  服樂五欲者,\\
 是則不可樂,  大恐怖之處。\\  是則不可樂,  大恐怖之處。\\
行 42: 行 42:
====[校勘]==== ====[校勘]====
-[10] S. 5. 1. Āḷavikā.,[No. 100(214)]+[1]「阿臈毘」,巴利本作 Aḷavikā。
-[11] [>阿臈毘]Aḷavikā.+[2] 「魔波旬」,巴利本作 Māra pāpimant。
-[12] 魔波旬Māra pāpimant. +[3] 「刑」,大正藏原為「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刑」。
- +
-[1] 形=刑【宋】【元】【明】+
行 55: 行 53:
[] 阿姨:對年長女性的尊稱。 [] 阿姨:對年長女性的尊稱。
-[] 出要:出離生死的要道。+[] 出要:出離;離欲。
-[] 苦受陰:會產生苦的五受陰。 按:也可以解釋為受陰中苦受的部分,但這個解釋比較狹義,故解釋為產生苦的五受陰(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 苦受陰:會產生苦的五受陰。 案:也可以解釋為受陰中苦受的部分,但這個解釋比較狹義,故解釋為產生苦的五受陰(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
行 67: 行 65: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2]-(一一九九)@@[0326a17]@@=====+=====(一一九九)@@[0326a17]@@=====
@[0326a17]@如是我聞: @[0326a17]@如是我聞:
行 75: 行 73:
@[0326a18]@時,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坐禪。 @[0326a18]@時,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坐禪。
-@[0326a21]@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檀]]-[]-,著-[3]-右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蘇摩比丘尼所,問言:「阿姨!欲至何所?」+@[0326a21]@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有蘇摩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檀]]-[]-,著右-[1]-肩上,入安陀林坐禪。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蘇摩比丘尼所,問言:「阿姨!欲至何所?」
@[0326a28]@答言:「賢者!欲至遠離處去。」 @[0326a28]@答言:「賢者!欲至遠離處去。」
行 91: 行 89:
 彼即隨魔說,  汝應往[[語彼]]-[]-。\\  彼即隨魔說,  汝應往[[語彼]]-[]-。\\
 離於一切苦,  捨一切闇冥,\\  離於一切苦,  捨一切闇冥,\\
- 逮得滅盡證,  -[4]-安住諸漏盡。\\ + 逮得滅盡證,  安-[2]-住諸漏盡。\\ 
- 覺知汝-[5]-惡魔,  -[6]-即自磨滅去。」\\+ 覺知汝惡魔-[3]-,  即自磨滅去-[4]-。」\\
-@[0326b13]@時,魔波旬作是-[7]-念:「蘇摩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悔,即沒不現。+@[0326b13]@時,魔波旬作是念-[5]-:「蘇摩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悔,即沒不現。
====[校勘]==== ====[校勘]====
-[2] S. 5. 2. Somā.,[No. 100(215)]+[1]宋、元、明三本無「右」字。
-[3] 〔右〕-【宋】【元】【明】+[2] 「安」,聖本作「女」。
-[4] 安=女【聖】+[3] 「惡魔」,宋本作「應」,元、明、聖三本作「應去」。
-[5] 惡魔=應【宋】,=應去【元】【明】【聖】 +[4] 宋、元、明、聖四本無「即自磨滅去」五字。
- +
-[6] 〔即自磨滅去〕-【宋】【元】【明】【聖】 +
- +
-[7] 念+(即時磨滅去)【宋】【元】【明】【聖】+
 +[5] 「念」,宋、元、明、聖四本作「念即時磨滅去」。
====[註解]==== ====[註解]====
-[] 尼師檀:跟衣服的質料一樣,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音譯為尼師壇,義譯為敷具、坐具、臥具。+[] 尼師檀: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音譯為尼師壇,義譯為敷具、坐具。
[] 仙人:超凡的修行人。 [] 仙人:超凡的修行人。
行 132: 行 127:
不管佛弟子的出身為何,佛陀都善護念佛弟子,鼓勵他們精進,縱使目標看似遙遠,佛陀總會解說一步步的次第讓弟子能日漸增上。魔波旬則反之,主張目標遙遠所以應該放棄。 不管佛弟子的出身為何,佛陀都善護念佛弟子,鼓勵他們精進,縱使目標看似遙遠,佛陀總會解說一步步的次第讓弟子能日漸增上。魔波旬則反之,主張目標遙遠所以應該放棄。
-=====-[8]-(一二〇〇)@@[0326b15]@@=====+=====(一二〇〇)@@[0326b15]@@=====
@[0326b15]@如是我聞: @[0326b15]@如是我聞:
行 138: 行 133:
@[0326b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6b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6b16]@時,有-[9]-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至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10]-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11]-[[晝正受]]。+@[0326b16]@時,有吉離舍瞿曇彌-[1]-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至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2]-,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3]-正受]]。
-@[0326b20]@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12]-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所,而說偈言:+@[0326b20]@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4]-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於一樹下結跏趺坐,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汝何喪其子,  涕泣憂愁貌,\\ 「汝何喪其子,  涕泣憂愁貌,\\
 獨坐於樹下,  何求於男子?」\\  獨坐於樹下,  何求於男子?」\\
-@[0326c02]@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作是念:「為誰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者?」如是思惟,生決定-[13]-智:「惡魔波旬來嬈我耳。」即說偈言:+@[0326c02]@時,吉離舍瞿曇彌比丘尼作是念:「為誰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者?」如是思惟,生決定智知-[5]-:「惡魔波旬來嬈我耳。」即說偈言:
「無邊際諸子,  一切皆亡失,\\ 「無邊際諸子,  一切皆亡失,\\
 此則男子[[邊]]-[一]-,  [[已度男子表]]-[二]-。\\  此則男子[[邊]]-[一]-,  [[已度男子表]]-[二]-。\\
 不惱不憂愁,  佛教作已作,\\  不惱不憂愁,  佛教作已作,\\
- 一切離-[14]-愛苦,  捨一切闇冥。\\+ 一切離愛-[6]-苦,  捨一切闇冥。\\
 已滅盡作證,  安隱盡諸漏,\\  已滅盡作證,  安隱盡諸漏,\\
 已知汝弊魔,  於此自滅去。」\\  已知汝弊魔,  於此自滅去。」\\
行 158: 行 153:
====[校勘]==== ====[校勘]====
-[8] S. 5. 3. Gotamī.,[No. 100(216)]+[1] 「吉離舍瞿曇彌」,巴利本作 Kisā-gotamī。
-[9] 吉離舍瞿曇彌Kisā-gotamī.+[2] 「壇」,聖本作「檀」。[*]
-[10] 壇=檀【聖】*+[3] 「晝」,聖本作「盡」。[*]
-[11] 晝=盡【聖】*+[4] 聖本無「食」字。
-[12] 〔食〕-【聖】 +[5] 「智知」,大正藏原為「智」,宋、元、明三本作「智知」,聖本作「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智知」。。
- +
-[13] 智+(知)【宋】【元】【明】,智=知【聖】 +
- +
-[14] 愛=憂【宋】【元】【明】+
 +[6] 「愛」,宋、元、明三本作「憂」。
====[註解]==== ====[註解]====
行 188: 行 18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5]-(一二〇一)@@[0326c13]@@=====+=====(一二〇一)@@[0326c13]@@=====
@[0326c13]@如是我聞: @[0326c13]@如是我聞:
行 194: 行 186:
@[0326c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6c1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6c14]@時,有-[16]-優鉢羅色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0326c14]@時,有優鉢羅色-[1]-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0326c18]@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鉢羅色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鉢羅色比丘尼所,而說偈言:+@[0326c18]@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鉢羅色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鉢羅色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妙華堅固樹]]-[]-,  依止其樹下,\\ 「[[妙華堅固樹]]-[]-,  依止其樹下,\\
行 218: 行 210:
 我已吐[[三垢]]-[]-,  恐怖之根本,\\  我已吐[[三垢]]-[]-,  恐怖之根本,\\
 住於不恐地,  不畏於魔軍。\\  住於不恐地,  不畏於魔軍。\\
- 於一切-[1]-愛喜,  離一切闇冥,\\+ 於一切愛-[2]-喜,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  自當消滅去。」\\  覺知汝惡魔,  自當消滅去。」\\
行 226: 行 218:
====[校勘]==== ====[校勘]====
-[15] S. 5. 5. Uppalavaṇṇā.,[No. 100(217)] +[1] 「優鉢羅色」,巴利本作 Uppalavaṇṇā。
- +
-[16] 優鉢羅色Uppalavaṇṇā. +
- +
-[1] 愛=受【聖】*+
 +[2]「愛」,聖本作「受」。[*]
====[註解]==== ====[註解]====
行 237: 行 226:
[] 三垢:貪、瞋、癡,又譯為「三毒」。 [] 三垢:貪、瞋、癡,又譯為「三毒」。
-[] 妙華堅固樹:一棵盛開花朵的沙羅樹。 按:在漢譯雜阿含中只提到優鉢羅色比丘坐在一棵樹下,對應的南傳經文則提到那是盛開花朵的沙羅樹下。+[] 妙華堅固樹:一棵盛開花朵的沙羅樹。案:在漢譯雜阿含中只提到優鉢羅色比丘坐在一棵樹下,對應的南傳經文則提到那是盛開花朵的沙羅樹下。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46: 行 235: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2]-(一二〇二)@@[0327a19]@@=====+=====(一二〇二)@@[0327a19]@@=====
@[0327a19]@如是我聞: @[0327a19]@如是我聞:
行 252: 行 241:
@[0327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7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7a20]@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0327a20]@時,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0327a23]@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0327a23]@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尸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精舍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眾生云何生?  誰為其作者?\\ 「眾生云何生?  誰為其作者?\\
行 261: 行 250:
@[0327b04]@尸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即說偈言: @[0327b04]@尸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作是思惟已,即生知覺:「此是惡魔欲作留難。」即說偈言:
--[3]-汝謂有眾生,  此則惡魔見,\\+「汝-[1]-謂有眾生,  此則惡魔見,\\
 -<唯有[[空陰聚]]-[一]-,  無是眾生者。>-\\  -<唯有[[空陰聚]]-[一]-,  無是眾生者。>-\\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如和合眾材,  世名之為車,>-\\
行 267: 行 256:
 -<其生則苦生,  住亦即苦住,>-\\  -<其生則苦生,  住亦即苦住,>-\\
 -<[[無餘法生苦]]-[二]-,  苦生苦自滅。>-\\  -<[[無餘法生苦]]-[二]-,  苦生苦自滅。>-\\
- -[4]-捨一切-[5]-愛苦,  離一切闇冥,\\+ 於-[2]-一切愛-[3]-苦,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則自消滅去。」\\  已知汝惡魔,  則自消滅去。」\\
-@[0327b16]@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6]-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0327b16]@時,魔波旬作是念:「尸羅比丘尼已知-[4]-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
====[校勘]==== ====[校勘]====
-[2] S. 5. 10. Vajirā.,[No. 100(218)]+[1] 「汝」,聖本作「女」。
-[3] 汝=女【聖】 +[2] 「於」,大正藏原為「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於」。
- +
-[4] 捨=於【宋】【元】【明】【聖】 +
- +
-[5] 愛=憂【宋】*【元】*【明】* +
- +
-[6] 知=為【宋】【元】+
 +[3]「愛」,宋、元、明三本作「憂」。[*]
 +[4]「知」,宋、元二本作「為」。
====[註解]==== ====[註解]====
行 301: 行 28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7]-(一二〇三)@@[0327b18]@@=====+=====(一二〇三)@@[0327b18]@@=====
@[0327b18]@如是我聞: @[0327b18]@如是我聞:
行 307: 行 292:
@[0327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7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7b19]@時,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0327b19]@時,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0327b22]@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毘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0327b22]@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毘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毘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云何作[[此形]]-[]-?  誰為其作者?\\ 「云何作[[此形]]-[]-?  誰為其作者?\\
行 321: 行 306:
 因地水火風,  [[陰界]]-[]-入亦然。\\  因地水火風,  [[陰界]]-[]-入亦然。\\
 因緣和合生,  緣離則磨滅,\\  因緣和合生,  緣離則磨滅,\\
- 捨一切[*]愛苦,  離一切闇冥。\\+ 捨一切愛[*]苦,  離一切闇冥。\\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已證於寂滅,  安住諸漏盡,\\
 惡魔以知汝,  即自磨滅去。」\\  惡魔以知汝,  即自磨滅去。」\\
行 329: 行 314:
====[校勘]==== ====[校勘]====
-[7] S. 5. 9. Selā.,[No. 100(219)] 
行 346: 行 33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8]-(一二〇四)@@[0327c16]@@=====+=====(一二〇四)@@[0327c16]@@=====
@[0327c16]@如是我聞: @[0327c16]@如是我聞:
行 352: 行 336:
@[0327c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7c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7c17]@時,有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0327c17]@時,有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0327c21]@時,魔波旬作是念:「此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弟子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其前而說偈言:+@[0327c21]@時,魔波旬作是念:「此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弟子毘闍耶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至其前而說偈言:
「汝今年幼少,  我亦是年少,\\ 「汝今年幼少,  我亦是年少,\\
行 362: 行 346:
@[0328a02]@時,毘闍耶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為姦狡人耶?」如是思惟已,即得知覺:「是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0328a02]@時,毘闍耶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是人耶?為非人耶?為姦狡人耶?」如是思惟已,即得知覺:「是魔波旬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歌舞作眾-[1]-伎,  種種相娛樂,\\ +「歌舞作眾伎-[1]-,  種種相娛樂,\\ 
- [[今悉-[2]-已惠汝]]-[]-,  非我之所須。\\+ [[今悉已-[2]-惠汝]]-[]-,  非我之所須。\\
 [[若寂滅正受]]-[]-,  及天人五欲,\\  [[若寂滅正受]]-[]-,  及天人五欲,\\
 一切持相與,  亦非我所須。\\  一切持相與,  亦非我所須。\\
- 捨一切喜-[3]-歡,  離一切闇冥,\\+ 捨一切喜樂-[3]-,  離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當自消滅去。」\\  已知汝惡魔,  當自消滅去。」\\
行 374: 行 358:
====[校勘]==== ====[校勘]====
-[8] S. 5. 4. Vijayā.(毘闍耶),[No. 100(220)] +[1] 「伎」,元、明二本作「妓」。
- +
-[1] 伎=妓【元】【明】+
-[2] 已=以【宋】【元】【明】+[2]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3] 歡=樂【宋】【元】【明】【聖】+[3]「樂」,大正藏原為「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樂」。
行 402: 行 38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4]-(一二〇五)@@[0328a15]@@=====+=====(一二〇五)@@[0328a15]@@=====
@[0328a15]@如是我聞: @[0328a15]@如是我聞:
行 408: 行 390:
@[0328a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8a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8a16]@時,[[遮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至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0328a16]@時,[[遮羅]]-[]-比丘尼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至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0328a19]@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洗足畢,舉衣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5]-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遮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0328a19]@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洗足畢,舉衣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1]-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遮羅比丘尼前而說偈言:
「覺受生為樂,  生服受五欲,\\ 「覺受生為樂,  生服受五欲,\\
- 為誰教-[6]-受汝,  令厭離於生。」\\+ 為誰教授-[2]-汝,  令厭離於生。」\\
-@[0328a29]@時,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作恐怖?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而來-[7]-至此,欲作嬈亂。」即說偈言:+@[0328a29]@時,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是何人?欲作恐怖?為人?為非人?為姦狡人?而來至-[3]-此,欲作嬈亂。」即說偈言:
「生者必有死,  生則受諸苦,\\ 「生者必有死,  生則受諸苦,\\
行 421: 行 403:
 當斷一切苦,  超越一切生,\\  當斷一切苦,  超越一切生,\\
 慧眼觀聖諦,  牟尼所說法。\\  慧眼觀聖諦,  牟尼所說法。\\
- [[苦苦]]-[]-及[[-[8]-]]-[]-,  滅盡離諸苦,\\+ [[苦苦]]-[]-及[[苦集-[4]-]]-[]-,  滅盡離諸苦,\\
 修習[[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修習[[八正道]]-[]-,  安隱趣涅槃。\\
 [[大師平等法]]-[]-,  我欣樂彼法,\\  [[大師平等法]]-[]-,  我欣樂彼法,\\
 我知彼法故,  不復樂受生。\\  我知彼法故,  不復樂受生。\\
- 一切離[*]愛喜,  捨一切闇冥,\\+ 一切離愛[*]喜,  捨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覺知汝惡魔,  自當消滅去。」\\  覺知汝惡魔,  自當消滅去。」\\
行 433: 行 415:
====[校勘]==== ====[校勘]====
-[4] S. 5. 6. Cālā.(遮羅),[No. 100(221)]+[1] 大正藏無「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 (即)+化【宋】【元】【明】+[2] 「授」,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授」。
-[6] 受=授【宋】【元】【明】【聖】 +[3] 「至」,宋、元、明、聖四本作「到」。
- +
-[7] 至=到【宋】【元】【明】【聖】 +
- +
-[8] 集=業【宋】【元】【明】+
 +[4]  「集」,宋、元、明三本作「業」。
====[註解]==== ====[註解]====
行 452: 行 431:
[] 苦集:(術語)四諦之二。苦者業煩惱之結果生死之苦患,即一切生死之果報也。其集成生死苦果之業煩惱謂之集,即生死之原因也。 [] 苦集:(術語)四諦之二。苦者業煩惱之結果生死之苦患,即一切生死之果報也。其集成生死苦果之業煩惱謂之集,即生死之原因也。
-[] 八正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 (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 八正道:邁向解脫的八個正確途徑:(1)正見、(2)正志、(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
[] 大師平等法:佛陀所教的沒有執著的法。 [] 大師平等法:佛陀所教的沒有執著的法。
行 464: 行 44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9]-(一二〇六)@@[0328b16]@@=====+=====(一二〇六)@@[0328b16]@@=====
@[0328b16]@如是我聞: @[0328b16]@如是我聞:
行 470: 行 449:
@[0328b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8b1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8b17]@時,[[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0328b17]@時,[[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0328b21]@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波遮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0328b21]@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優波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今當往,為作留難。」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優波遮羅比丘尼所而說偈言:
-「三十三天上,  -[10]-[[炎魔]]-[]--[11]-[[兜率陀]]-[]-,\\ +「三十三天上,  [[炎魔]]-[1]--[]-[[兜率陀]]-[2]--[]-,\\ 
- 化樂-[12]-他自在-[13]-,  發願得往生。」\\+ 化樂-[3]-他自在-[4]-,  發願得往生。」\\
@[0328c02]@優波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是姦狡人?」自思覺悟:「必是惡魔欲作嬈亂。」而說偈言: @[0328c02]@優波遮羅比丘尼作是念:「此何等人?欲恐怖我?為人?為非人?為是姦狡人?」自思覺悟:「必是惡魔欲作嬈亂。」而說偈言:
行 487: 行 466:
 一切諸世間,  悉皆煙塵起,\\  一切諸世間,  悉皆煙塵起,\\
 不動亦不搖,  不習近凡夫。\\  不動亦不搖,  不習近凡夫。\\
- 不-[14]-隨於魔趣,  於是處娛樂,\\ + 不墮-[5]-於魔趣,  於是處娛樂,\\ 
- 離一切-[15]-愛苦,  捨一切闇冥。\\+ 離一切愛-[6]-苦,  捨一切闇冥。\\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已覺汝惡魔,  則自磨滅去。」\\  已覺汝惡魔,  則自磨滅去。」\\
-@[0328c17]@時,魔波旬作是念:「優波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即沒不現。+@[0328c17]@時,魔波旬作是念:「優波遮羅比丘尼已知我心。」內懷憂慼-[7]-,即沒不現。
====[校勘]==== ====[校勘]====
-[9] S. 5. 7. Upacālā.(優波遮羅),[No. 100(222)]+[1] 「炎魔」,巴利本作 Yāmā。
-[10] [>炎魔]Yāmā.+[2] 「兜率陀」,巴利本作 Tusitā。
-[11] [>兜率陀]Tusitā.+[3] 「化樂」,巴利本作 Nimmānaratin。
-[12] 「化樂」,巴利本作 Nimmānaratin。+[4] 「他自在」,巴利本作 [Paranimmita-]Vasavattin。
-[13] 他自在 [Paranimmita-]Vasavattin. +[5] 「墮」,大正藏原為「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墮」。
- +
-[14] 隨=墮【宋】【元】【明】 +
- +
-[15] 愛=憂【宋】【元】【明】+
 +[6] 「愛」,宋、元、明三本作「憂」。
 +[7] 「慼」,大正藏原作「寂」,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慼」。
====[註解]==== ====[註解]====
行 517: 行 494:
[] 炎魔: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夜摩天」、「焰摩天」。 [] 炎魔: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夜摩天」、「焰摩天」。
-[] 兜率陀:(界名)即兜率天。欲界諸天之一。其義為妙足。亦譯知足。謂此天人。於五欲皆知足也。+[] 兜率陀: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譯為「兜率天」、「兜率哆天」,義譯為「知足天」。
[] 眾行聚:眾多因緣和合的會聚。此處的「行」指「有為法」,也就是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 [] 眾行聚:眾多因緣和合的會聚。此處的「行」指「有為法」,也就是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
-[] 動搖法:會轉變更易、無常的事物。按: apajjalitaṃ 從 calati 來 這個字是 (移)動,搖動.aor.cali,caliṃsu; pp.calita; caus.cāleti,caleti 使(移)動,搖動。+[] 動搖法:會轉變更易、無常的事物。案: apajjalitaṃ 從 calati 來 這個字是 (移)動,搖動.aor.cali,caliṃsu; pp.calita; caus.cāleti,caleti 使(移)動,搖動。
{{ :agama:decoration:garden-1020504_640.jpg?240|}} {{ :agama:decoration:garden-1020504_640.jpg?240|}}
行 535: 行 512:
-=====-[16]-(一二〇七)@@[0328c19]@@=====+=====(一二〇七)@@[0328c19]@@=====
@[0328c19]@如是我聞: @[0328c19]@如是我聞:
行 541: 行 518:
@[0328c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8c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28c20]@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0328c20]@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
-@[0328c24]@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17]-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利沙遮羅比丘尼所而作是言:「阿姨!汝樂何等諸道?」+@[0328c24]@時,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門瞿曇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尸利沙遮羅比丘尼亦住舍衛國王園比丘尼眾中,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食已,還精舍,舉衣鉢,洗足畢,持尼師壇[*],著肩上,入安陀林,坐一樹下,入晝[*]正受。我當往彼,為作留難。」即-[1]-化作年少,容貌端正,往到尸利沙遮羅比丘尼所而作是言:「阿姨!汝樂何等諸道?」
@[0329a02]@比丘尼答言:「我都無所樂。」 @[0329a02]@比丘尼答言:「我都無所樂。」
行 563: 行 540:
 彼則我大師,  我唯樂彼法,\\  彼則我大師,  我唯樂彼法,\\
 我入彼法已,  得遠離寂滅。\\  我入彼法已,  得遠離寂滅。\\
- 離一切愛喜,  捨一切-[1]-闇冥,\\+ 離一切愛喜,  捨一切闇冥-[2]-\\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寂滅以作證,  安住諸漏盡。\\
 已知汝惡魔,  如是自滅去。」\\  已知汝惡魔,  如是自滅去。」\\
行 571: 行 548:
====[校勘]==== ====[校勘]====
-[16] S. 5. 8. Sīsupacālā.(尸利沙遮羅),[No. 100(223)] +[1] 大正藏無「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
-[17] (即)+化【宋】【元】【明】+
-[1] 闇冥=耶導【聖】+[2] 「闇冥」,聖本作「耶導」。
行 604: 行 579:
從這些記載也可見到婆耆舍尊者的修學歷程,從讚佛、讚僧,到觀察自己的心念並捨去惡念,乃至親自證得三明,甚至卷三十六中他滅度前也不忘說偈,不愧是佛陀稱讚能造偈頌的詩人兼修行人。 從這些記載也可見到婆耆舍尊者的修學歷程,從讚佛、讚僧,到觀察自己的心念並捨去惡念,乃至親自證得三明,甚至卷三十六中他滅度前也不忘說偈,不愧是佛陀稱讚能造偈頌的詩人兼修行人。
-=====-[2]-(一二〇八)@@[0329a23]@@=====+=====(一二〇八)@@[0329a23]@@=====
@[0329a23]@如是我聞: @[0329a23]@如是我聞:
-@[0329a23]@一時,佛住-[3]-[[瞻婆]]-[]--[4]-[[揭伽池]]-[二]-側。+@[0329a23]@一時,佛住[[瞻婆]]-[1]--[]-[[揭伽-[2]-池]]-[二]-側。
-@[0329a24]@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坐。月初出時。時,有尊者-[5]-[[婆耆舍]]-[三]-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欲於佛前歎月譬偈。」作是念已,即從-[6]-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0329a24]@爾時,世尊月十五日[[布薩]]時,於大眾前坐。月初出時。時,有尊者[[婆耆舍]]-[3]--[三]-於大眾中,作是念:「我今欲於佛前歎月譬偈。」作是念已,即從座-[4]-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0329a28]@佛告婆耆舍:「欲說者便說。」 @[0329a28]@佛告婆耆舍:「欲說者便說。」
行 625: 行 600:
====[校勘]==== ====[校勘]====
-[2] S. 8. 11. Gaggarā.,[No. 100(224)]+[1] 「瞻婆」,巴利本作 Campā。
-[3] [>瞻婆]Campā.+[2]「揭伽」,巴利本作 Gaggarā。
-[4] [>揭伽]Gaggarā.+[3] 「婆耆舍」巴利本作 Vaṅgīsa。
-[5] [>婆耆舍]Vaṅgīsa. +[4]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 +
-[6] 坐=座【宋】*【元】*【明】*+
====[註解]==== ====[註解]====
-[一]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波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中印度恆河沿岸,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瞻波」、「占波」。+[一] 瞻婆: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鴦伽國的首都,位於恆河南岸。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鴦伽國又稱為瞻波國,為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摩竭陀國的東北邊,曾隸屬於摩竭陀國。又譯為「瞻波」、「占波」。
[二] 揭伽池:瞻婆國的蓮花池名,池旁的樹林是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場所之一。又譯為「伽伽池」。 [二] 揭伽池:瞻婆國的蓮花池名,池旁的樹林是佛陀及弟子的修行場所之一。又譯為「伽伽池」。
-[三] 婆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嘆三寶,佛陀稱讚他「能造偈頌嘆如來德」、「言論辯了而無疑滯」第一。又譯作「婆耆奢」、「鵬耆舍」。+[三] 婆耆舍: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嘆三寶,佛陀稱讚他「能造偈頌嘆如來德」、「言論辯了而無疑滯」第一。又譯作「婆耆奢」、「鵬耆舍」、「傍耆舍」。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51: 行 62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7]-(一二〇九)@@[0329b08]@@=====+=====(一二〇九)@@[0329b08]@@=====
@[0329b08]@如是我聞: @[0329b08]@如是我聞:
行 657: 行 630:
@[0329b08]@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0329b08]@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0329b09]@爾時,尊者-[8]-[[阿若憍陳如]]-[]-久住空閑[[阿練若]]-[]-處,來詣佛所,稽首佛足,以面掩佛足上,而說是言:「久不見世尊,久不見善逝。」+@[0329b09]@爾時,尊者[[阿若憍陳如]]-[1]--[]-久住空閑[[阿練若]]-[]-處,來詣佛所,稽首佛足,以面掩佛足上,而說是言:「久不見世尊,久不見善逝。」
-@[0329b11]@爾時,尊者-[9]-婆耆舍在於-[10]-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尊者阿若憍陳如面前,以上座譬而讚歎之。」作此念已,即從[*]坐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0329b11]@爾時,尊者婆耆舍-[2]-在於會-[3]-中,作是念:「我今當於尊者阿若憍陳如面前,以上座譬而讚歎之。」作此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0329b16]@佛告婆耆舍:「欲說時便說。」 @[0329b16]@佛告婆耆舍:「欲說時便說。」
行 670: 行 643:
 [[聲聞]]-[]-之所應,  大師正法教。\\  [[聲聞]]-[]-之所應,  大師正法教。\\
 一切悉皆陳,  正受不放逸,\\  一切悉皆陳,  正受不放逸,\\
- [[大德力三明]]-[]-,  他心智明了。\\ + [[大德力三明]]-[]-,  [[他心智]]明了。\\ 
- 上座憍陳如,  護持佛法-[11]-財,\\+ 上座憍陳如,  護持佛法教-[4]-\\
 增上恭敬心,  [[頭面禮佛足]]-[]-。」\\  增上恭敬心,  [[頭面禮佛足]]-[]-。」\\
行 678: 行 651:
====[校勘]==== ====[校勘]====
-[7] S. 8. 9. Koṇḍañña.,[No. 100(225)]+[1] 「阿若憍陳如」,巴利本作 Aññāsi-Koṇḍañña。
-[8] 阿若憍陳如Aññāsi-Koṇḍañña.+[2] 「婆耆舍」,巴利本作 Vangīsa。
-[9] 婆耆舍Vangīsa.+[3] 「會」,聖本作「舍」。
-[10] 會=舍【聖】 +[4] 「教」,大正藏原為「財」,今依據明本改作「教」。
- +
-[11] 財=教【明】+
行 693: 行 664:
[] 阿若憍陳如:比丘名,以「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又譯為「阿若拘隣」。 [] 阿若憍陳如:比丘名,以「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聞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又譯為「阿若拘隣」。
-[]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十二頭陀行之一。+[] 阿練若: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又譯為「阿蘭若」、「空閑」、「空閑處」、「無事」。
[] 聲聞:從佛聽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譯為「弟子」。 [] 聲聞:從佛聽法而修行的佛弟子。另譯為「弟子」。
行 710: 行 68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2]-(一二一〇)@@[0329b28]@@=====+=====(一二一〇)@@[0329b28]@@=====
@[0329b28]@如是我聞: @[0329b28]@如是我聞:
行 716: 行 687:
@[0329b28]@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0329b28]@一時,佛住瞻婆國揭伽池側。
-@[0329b29]@時,尊者舍利弗在供養堂,有眾多比丘集會而為說法,句味滿足,辯才簡淨,易解樂聞,不-[13]-閡不斷,深義顯現。彼諸比丘專至樂聽,尊重憶念,一心側聽。+@[0329b29]@時,尊者舍利弗在供養堂,有眾多比丘集會而為說法,句味滿足,辯才簡淨,易解樂聞,不礙-[1]-不斷-[]-,深義顯現。彼諸比丘專至樂聽,尊重憶念,一心側聽。
@[0329c03]@時,尊者婆耆舍在於會中,作是念:「我當於尊者舍利弗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起,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欲有所說。」 @[0329c03]@時,尊者婆耆舍在於會中,作是念:「我當於尊者舍利弗面前說偈讚歎。」作是念已,即起,合掌白尊者舍利弗:「我欲有所說。」
行 724: 行 695:
@[0329c06]@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0329c06]@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善能[[略說法]]-[]-,  令眾廣開解,\\ +「善能[[略說法]]-[]-,  令眾廣開解,\\ 
- 賢[[-[14]-婆提舍]]-[]-,  於大眾宣暢。\\+ 賢[[優婆-[2]-提舍]]-[]-,  於大眾宣暢。\\
 當所說法時,  咽喉出美聲,\\  當所說法時,  咽喉出美聲,\\
 悅樂愛念聲,  調和漸進聲。\\  悅樂愛念聲,  調和漸進聲。\\
行 734: 行 705:
====[校勘]==== ====[校勘]====
-[12] [>]S. 8. 6. Sāriputta.,[No. 100(226)]+[1]「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13] 閡=礙【宋】【元】【明】 +[2]「婆」,聖本作「波」。
- +
-[14] 婆=波【聖】+
====[註解]==== ====[註解]====
-[] 略說法:深入淺出地說法。+[]不閡不斷 
 + 
 +[] 略說法:深入淺出地說法。 
 + 
 +[] 優婆提舍:舍利弗俗家父親的名字,人們有時也會從父名而以之稱呼舍利弗。義譯為「論議」。此處一語雙關。 
-[二] 優婆提舍:舍利弗俗家父親的名字,人們有時也會從父名而以之稱呼舍利弗。義譯為「論議」。此處一語雙關。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756: 行 728: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5]-(一二一一)@@[0329c15]@@=====+=====(一二一一)@@[0329c15]@@=====
@[0329c15]@如是我聞: @[0329c15]@如是我聞:
行 768: 行 740:
@[0329c23]@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0329c23]@時,尊者婆耆舍即說偈言:
-「導師無上士,  住-[16]-那伽山側,\\+「導師無上士,  住那伽-[1]-山側,\\
 五百比丘眾,  親奉於大師。\\  五百比丘眾,  親奉於大師。\\
- 尊者大目連,  神通諦明了,\\ + 尊者大目連,  [[神通諦明了,\\ 
- 觀彼大眾心,  悉皆離貪欲。\\ + 觀彼大眾心]]-[]-,  悉皆離貪欲。\\ 
- 如是[[具足度]]-[]-,  -[17]-牟尼度彼岸,\\+ 如是[[具足度]]-[]-,  牟尼-[2]-度彼岸,\\
 持此[[最後身]]-[]-,  我今稽首禮。」\\  持此[[最後身]]-[]-,  我今稽首禮。」\\
行 779: 行 751:
====[校勘]==== ====[校勘]====
-[15] S. 8. 10. Moggallāna.,[No. 100(227)]+[1]「那伽」,巴利本作 Nāga。
-[16] [>那伽]Nāga. +[2] 「牟尼」,巴利本作 Muni。
- +
-[17] [>牟尼]Muni.+
行 789: 行 759:
[] 所作已作: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 [] 所作已作: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
 +
 +[] 神通諦明了,觀彼大眾心:以神通真實不虛、明明白白地觀察那眾人的內心。「諦」是真實不虛的意思。
[] 具足度:?? [] 具足度:??
行 801: 行 77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一二一二)@@[0330a04]@@=====+=====(一二一二)@@[0330a04]@@=====
@[0330a04]@如是我聞: @[0330a04]@如是我聞:
行 813: 行 785:
@[0330a26]@「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心行。我今於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責事。」 @[0330a26]@「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口、心行。我今於世尊所,乞願懷受見聞疑罪,若身、口、心有嫌責事。」
-@[0330a28]@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2]-寶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0330a28]@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實-[1]-成就,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
-@[0330b06]@「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應受灌頂而-[3]-未灌頂]]-[]-,已住灌頂儀法,如父之法,所可轉者亦當隨轉。汝今如是,為我長子,-[4]-鄰受灌頂而未灌頂,住於儀法,我所應轉-[5]-法輪,汝亦隨轉,得無所起,盡諸有漏,心善解脫。如是,舍利弗!我於汝所,都無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0330b06]@「譬如[[轉輪聖王]],第一長子[[應受灌頂而未-[2]-灌頂]]-[]-,已住灌頂儀法,如父之法,所可轉者亦當隨轉。汝今如是,為我長子,應-[3]-受灌頂而未灌頂,住於儀法,我所應轉法輪-[4]-,汝亦隨轉,得無所起,盡諸有漏,心善解脫。如是,舍利弗!我於汝所,都無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
-@[0330b12]@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我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此-[6]-諸五百諸比丘得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耶?」+@[0330b12]@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我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此-[5]-五百諸比丘得無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耶?」
@[0330b15]@佛告舍利弗:「我於此五百比丘亦不見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此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我記說彼於現法中得無知證。是故,諸五百比丘我不見其有身、口、心見聞疑罪可嫌責者。」 @[0330b15]@佛告舍利弗:「我於此五百比丘亦不見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此五百比丘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已捨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除一比丘,謂尊者阿難,我記說彼於現法中得無知證。是故,諸五百比丘我不見其有身、口、心見聞疑罪可嫌責者。」
行 825: 行 797:
@[0330b24]@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 @[0330b24]@佛告舍利弗:「此五百比丘中,九十比丘得三明,九十比丘得俱解脫,餘者慧解脫。舍利弗,此諸比丘[[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
-@[0330b27]@時,尊者婆耆舍在眾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大眾面前歎說-[7]-懷受偈。」作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0330b27]@時,尊者婆耆舍在眾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及大眾面前歎說懷-[6]-受偈。」作是念已,即從座起-[7]-,整衣服,為佛作禮,右膝著地,合掌白佛:「世尊!欲有所說。善逝!欲有所說。」
@[0330c02]@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0330c02]@佛告婆耆舍:「隨所樂說。」
行 836: 行 808:
 不更受諸有,  生死已永絕。\\  不更受諸有,  生死已永絕。\\
 所作者已作,  得一切漏盡,\\  所作者已作,  得一切漏盡,\\
- [[五蓋]]-[]-已雲除,  拔刺根本[*]愛。\\+ [[五蓋]]-[]-已雲除,  拔刺根本愛[*]\\
 師子無所畏,  離一切有餘,\\  師子無所畏,  離一切有餘,\\
 害諸有怨結,  超越有餘境。\\  害諸有怨結,  超越有餘境。\\
行 851: 行 823:
====[校勘]==== ====[校勘]====
-[1] Pravāraṇa (Hoernle, Ms. Remains, p. 36) S. 8. 7. Pavāraṇā.,〔Nos. 100 (228,) 26 (121), 125 (32.5), 61-63, 分別功德論中〕+[1] 「實」,大正藏原為「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實」。
-[2] 寶=實【宋】【元】【明】+[2] 「未」,聖本作「來」。
-[3] 未=來【聖】+[3] 「應」,大正藏原為「鄰」,今依據聖本改作「應」。
-[4] 鄰=應【聖】+[4] 聖本無「法輪」二字。
-[5] 〔法輪〕-【聖】 +[5] 大正藏在「此」字之下有一「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
-[6] 〔諸〕-【宋】【元】【明】 +
- +
-[7] 懷=聽【聖】+
 +[6]「懷」,聖本作「聽」。
 +[7] 「起」,大正藏原為「超」,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起」。
====[註解]==== ====[註解]====
行 882: 行 852:
[] 可嫌責事: [] 可嫌責事:
-[] 捷疾:於一切之法沒有滯礙。+[] 捷疾:
[] 明利:聰明銳利。 [] 明利:聰明銳利。
[] 厭離:捨棄。 [] 厭離:捨棄。
- 
-[] 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離於煩惱,不膚淺,真材實料。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無枝無葉,亦無節戾,清淨真實,得正住立」,相當的南傳經文無這幾個字。 
[] 應受灌頂而未灌頂: [] 應受灌頂而未灌頂:
 +
 +[] 離諸飄轉,無有皮膚,真實堅固:離於煩惱,不膚淺,真材實料。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離諸塵垢,無有腐敗,悉皆貞實」,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無枝無葉,亦無節戾,清淨真實,得正住立」,相當的南傳經文無這幾個字。
[]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 [] 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煩惱。
行 919: 行 889: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Feeling/L/F001000L&num=1|研討:由「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談阿含至法華之一氣呵成]]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aFeeling/L/F001000L&num=1|研討:由「從佛口生,從法化生」談阿含至法華之一氣呵成]]
-=====-[8]-(一二一三)@@[0330c20]@@=====+=====(一二一三)@@[0330c20]@@=====
@[0330c20]@如是我聞: @[0330c20]@如是我聞:
行 925: 行 895:
@[0330c20]@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30c20]@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30c21]@爾時,尊者[[尼拘律想-[2]--[3]-]]-[]-住於-[10]-[[曠野禽獸住處]]-[]-,尊者婆耆舍出家未久。有如是威儀:依聚落城邑住,晨朝著衣持鉢,於彼聚落城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攝心繫念。食已,還住處,舉衣鉢,洗足畢,入室坐禪,[[速從禪覺,不著乞食]]-[]-。[[而彼無有隨時教授、無有教-[11]-誡者,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如是深住]]-[]-。+@[0330c21]@爾時,尊者[[尼拘律想-[1]--[2]-]]-[]-住於[[曠-[3]-野禽獸住處]]-[]-,尊者婆耆舍出家未久。有如是威儀:依聚落城邑住,晨朝著衣持鉢,於彼聚落城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攝心繫念。食已,還住處,舉衣鉢,洗足畢,入室坐禪,[[速從禪覺,不著乞食]]-[]-。[[而彼無有隨時教授、無有教誡-[4]-者,心不安樂,周圓隱覆,如是深住]]-[]-。
-@[0330c28]@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不得利,難得非易得。-[12]-我不隨時得教授、教[*]誡,不得欣樂,周圓隱覆心住。我今當讚歎自厭之偈。」即說偈言:+@[0330c28]@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不得利,難得非易得。我-[5]-不隨時得教授、教誡[*],不得欣樂,周圓隱覆心住。我今當讚歎自厭之偈-[6]-。」即說偈言:
「當捨樂不樂,  及一切貪覺,\\ 「當捨樂不樂,  及一切貪覺,\\
- 於-[1]-[[鄰]]-[]-無所作,  離染名比丘。\\+ 於[[鄰]]-[7]--[]-無所作,  離染名比丘。\\
 [[於六覺心想]]-[]-,  馳騁於世間,\\  [[於六覺心想]]-[]-,  馳騁於世間,\\
- [[惡不善隱覆,  不能去皮膚]]-[]-\\ + [[惡不善隱覆,  不能去皮膚]]-[]-\\ 
- 穢污樂於心,  是不名比丘,\\ + 穢污樂於心,  是不名比丘。\\ 
- 有餘縛所縛,  [[見聞覺識]]-[]-俱。\\+ 有餘縛所縛,  [[見聞覺識]]-[]-俱,\\
 於欲覺悟者,  彼處不復染,\\  於欲覺悟者,  彼處不復染,\\
 如是不染者,  是則為牟尼。\\  如是不染者,  是則為牟尼。\\
 大地及虛空,  世間諸色像,\\  大地及虛空,  世間諸色像,\\
 斯皆磨滅法,  寂然自決定。\\  斯皆磨滅法,  寂然自決定。\\
- 法器久修習,  而得-[2]-[[三摩提]]-[]-,\\+ 法器久修習,  而得[[三摩提]]-[8]--[]-,\\
 不觸不諂偽,  其心極專至。\\  不觸不諂偽,  其心極專至。\\
 [[彼聖久涅槃,  繫念待時滅]]-[]-。」\\  [[彼聖久涅槃,  繫念待時滅]]-[]-。」\\
-@[0331a16]@時,尊者婆耆舍說自厭離偈,心自開覺,於不樂等-[3]-開覺已,欣樂心住。+@[0331a16]@時,尊者婆耆舍說自厭離偈,心自開覺,於不樂等開-[9]-覺已,欣樂心住。
====[校勘]==== ====[校勘]====
-[8] S. 8. 2. Arati.,[No. 100(229)]+[1]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想」。
-[2] 「想」,大正藏原為「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想」。+[2] 「尼拘律想」,巴利本作 Nigrodha-Kappa。
-[3] 「尼拘律想」,巴利本作 Nigrodha-Kappa。+[3] 「曠」,聖本作「廣」。
-[10] 曠=廣【聖】+[4] 「誡」,聖本作「戒」。[*]
-[11] 誡=戒【聖】*+[5] 「我」,宋、元、明三本作「非」。
-[12] 我=非【宋】【元】【明】+[6] 「偈」,大正藏原無此字,今依據前後文補上。
-[1] 鄰=憐【聖】+[7] 「鄰」,聖本作「憐」。
-[2] [>三摩提]Samāhita.+[8] 「三摩提」,巴利本作 Samāhita。
-[3] 開=聞【聖】+[9]「開」,聖本作「聞」。
行 980: 行 950:
[] 於六覺心想:心念投向於色、聲、香、味、觸、法而起各種想法。此處的「覺」為「尋」的舊譯。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第六意出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而依止六十者有尋」。 [] 於六覺心想:心念投向於色、聲、香、味、觸、法而起各種想法。此處的「覺」為「尋」的舊譯。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第六意出覺」,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而依止六十者有尋」。
-[] 惡不善隱覆,不能去皮膚:XXX+[] 惡不善隱覆,不能去皮膚:隱藏覆蓋自己惡的、不善的事情,而不能發露(表白自己所犯的過失)懺悔。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及南傳經文無這句。
[] 見聞覺識:看、聽、感覺、知道。又譯為「見、聞、覺、知」,其中「見」是眼識的作用,「聞」是耳識的作用,「覺」是鼻舌身三識的作用,「識(知)」是意識的作用。 [] 見聞覺識:看、聽、感覺、知道。又譯為「見、聞、覺、知」,其中「見」是眼識的作用,「聞」是耳識的作用,「覺」是鼻舌身三識的作用,「識(知)」是意識的作用。
-[] 三摩提:心定於一處(或一境)而不動。又譯為三昧,義譯為正定、正受。+[]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義譯為正定、正受。
[] 彼聖久涅槃,繫念待時滅:這樣的聖人久已滅除煩惱,正念繫心直到滅度的時候。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雖求念存身,為有所利益,若能如是者,同彼入涅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賢達寂靜道,牟尼依涅槃,以滅除煩惱,待般涅槃時」。 [] 彼聖久涅槃,繫念待時滅:這樣的聖人久已滅除煩惱,正念繫心直到滅度的時候。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雖求念存身,為有所利益,若能如是者,同彼入涅槃」,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賢達寂靜道,牟尼依涅槃,以滅除煩惱,待般涅槃時」。
行 996: 行 966:
-=====-[4]-(一二一四)@@[0331a18]@@=====+=====(一二一四)@@[0331a18]@@=====
@[0331a18]@如是我聞: @[0331a18]@如是我聞:
行 1007: 行 977:
「貪欲所覆故,  熾然燒我心,\\ 「貪欲所覆故,  熾然燒我心,\\
- -[5]-今尊者阿難,  為我滅貪火。\\ + 令-[1]-尊者阿難,  為我滅貪火。\\ 
- 慈心哀愍故,  方便為我說。」\\+ 慈心[[哀愍故]],  方便為我說。」\\
@[0331a28]@尊者阿難說偈答言: @[0331a28]@尊者阿難說偈答言:
行 1016: 行 986:
 當修[[不淨觀]]-[]-,  常一心正受,\\  當修[[不淨觀]]-[]-,  常一心正受,\\
 速滅貪欲火,  莫令燒其心。\\  速滅貪欲火,  莫令燒其心。\\
- 諦觀察諸行,  苦空非-[6]-有我,\\+ 諦觀察諸行,  苦空非有我-[2]-\\
 繫念正觀身,  多修習厭離。\\  繫念正觀身,  多修習厭離。\\
- 修習於無相,  滅除-[7]-[[憍慢使]]-[]-,\\ + 修習於無相,  滅除[[憍-[3]-慢使]]-[]-,\\ 
- 得[[慢無間等]]-[]-,  究竟於苦-[8]-邊。」\\+ 得[[慢無間等]]-[]-,  究竟於苦邊-[4]-。」\\
@[0331b08]@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0331b08]@尊者阿難說是語時,尊者婆耆舍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行 1025: 行 995:
====[校勘]==== ====[校勘]====
-[4] S. 8. 4. Ānanda.,[No. 100(230)]+[1]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令」。
-[5] 今=令【宋】【元】【明】【聖】+[2] 「有我」,聖本作「我有」。
-[6] 有我=我有【聖】+[3] 「憍」,宋、元、明三本作「高」。[*]
-[7] 憍=高【宋】*【元】*【明】* +[4]「邊」,宋、聖二本作「道」。
- +
-[8] 邊=道【宋】【聖】+
行 1040: 行 1008:
[] 不淨觀:觀察身體是由皮膚、不同的血肉器官、乃至骨頭組成的,而得知美麗的外表只是幻象,其實是不淨的。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 [] 不淨觀:觀察身體是由皮膚、不同的血肉器官、乃至骨頭組成的,而得知美麗的外表只是幻象,其實是不淨的。不淨觀可以對治貪欲。
-[] 憍慢使:XXX+[] 憍慢使:??
-[] 慢無間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這邊的「無間等」是止滅的意思。 +[] 慢無間等:洞察而完全地破除我慢。又譯為「正慢無間等」、「正無間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052: 行 102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婆耆舍尊者和阿難尊者一起在舍衛城乞食,路上見到容貌極美之女子,升起了貪欲心。+婆耆舍尊者和阿難尊者一起在舍衛城乞食,路上見到容貌極美的女子,生起了貪欲心。
婆耆舍尊者察覺到自己的心念,心想: 「我現在心念雜亂,是苦,不是樂。」 婆耆舍尊者察覺到自己的心念,心想: 「我現在心念雜亂,是苦,不是樂。」
行 1068: 行 1036:
[[什麼是「慢無間等」]] [[什麼是「慢無間等」]]
-=====-[9]-(一二一五)@@[0331b10]@@=====+=====(一二一五)@@[0331b10]@@=====
@[0331b10]@如是我聞: @[0331b10]@如是我聞:
行 1095: 行 1063:
====[校勘]==== ====[校勘]====
- 
-[9] S. 8. 1. Nikkhanta.,[No. 100(250)] 
行 1115: 行 108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0]-(一二一六)@@[0331c02]@@=====+=====(一二一六)@@[0331c02]@@=====
@[0331c02]@如是我聞: @[0331c02]@如是我聞:
行 1121: 行 1087:
@[0331c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31c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31c03]@時,尊者婆耆舍自以智慧堪能善說,於-[11]-法聰明梵行所生[*]憍慢心,即自心念:「[[我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我自以智慧輕慢於彼聰明梵行者,我今當說能生厭離偈。」即說偈言:+@[0331c03]@時,尊者婆耆舍自以智慧堪能善說,於彼-[1]-聰明梵行所生憍[*]慢心,即自心念:「[[我不利,不得利]]-[]-,得苦不得樂,我自以智慧輕慢於彼聰明梵行者,我今當說能生厭離偈。」即說偈言:
「[[瞿曇]]-[]-莫生慢,  斷慢令無餘,\\ 「[[瞿曇]]-[]-莫生慢,  斷慢令無餘,\\
 莫起慢覺想,  莫退生變悔。\\  莫起慢覺想,  莫退生變悔。\\
- 莫隱覆於他,  -[12]-[[埿犁殺慢墮]]-[]-,\\+ 莫隱覆於他,  [[埿犁殺慢墮]]-[2]--[]-,\\
 正受能除憂,  見道住正道。\\  正受能除憂,  見道住正道。\\
 其心得喜樂,  見道自攝持,\\  其心得喜樂,  見道自攝持,\\
- 是故無-[13]-礙辯,  清淨離諸蓋。\\+ 是故無礙-[3]-辯,  清淨離諸蓋。\\
 斷一切諸慢,  起一切明處,\\  斷一切諸慢,  起一切明處,\\
 正念於三明,  [[神足]]-[]-[[他心]]-[]-智。」\\  正念於三明,  [[神足]]-[]-[[他心]]-[]-智。」\\
行 1136: 行 1102:
====[校勘]==== ====[校勘]====
-[10] S. 8. 3. Pesalātimaññanā.,[No. 100(251)] +[1] 「彼」,大正藏原為「法」,今依據明本改作「彼」。
- +
-[11] 法=彼【明】+
-[12] 埿犁殺慢墮Māngatā nirayam upapannā.+[2] 「埿犁殺慢墮」,巴利本作 Māngatā nirayam upapannā。
-[13] 礙=閡【聖】+[3] 「礙」,聖本作「閡」。
行 1164: 行 1128: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4]-(一二一七)@@[0331c18]@@=====+=====(一二一七)@@[0331c18]@@=====
@[0331c18]@如是我聞: @[0331c18]@如是我聞:
行 1189: 行 1153:
====[校勘]==== ====[校勘]====
- 
-[14] S. 8. 12. Vaṅgīsa.,[No. 100(252)] 
行 1209: 行 117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1]-(一二一八)@@[0332a08]@@=====+=====(一二一八)@@[0332a08]@@=====
@[0332a08]@如是我聞: @[0332a08]@如是我聞:
行 1217: 行 1179:
@[0332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法句]]-[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 @[0332a09]@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四法句]]-[一]-。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四?\\
\\ \\
-「-<-[2]-賢聖[[善說]]-[二]-法,>-  是則為最上。\\ +「-<賢聖-[1]-[[善說]]-[二]-法,>-  是則為最上。\\ 
- -<[*][[愛說非不愛]]-[三]-,>-  是則為第二。\\+ -<[[[*]說非不愛]]-[三]-,>-  是則為第二。\\
 -<[[諦說非虛妄]]-[四]-,>-  是則第三說。\\  -<[[諦說非虛妄]]-[四]-,>-  是則第三說。\\
 -<[[法說不異言]]-[五]-,>-  是則為第四。\\  -<[[法說不異言]]-[五]-,>-  是則為第四。\\
行 1232: 行 1194:
「若善說法者,  於己不惱迫,\\ 「若善說法者,  於己不惱迫,\\
 亦不恐怖他,  是則為善說。\\  亦不恐怖他,  是則為善說。\\
- 所說[*]愛說者,  說令彼歡喜,\\ + 所說愛[*]說者,  說令彼歡喜,\\ 
- 不令彼為惡,  是則為[*]愛說。\\+ 不令彼為惡,  是則為愛[*]說。\\
 諦說知[[甘露]],  諦說知無上,\\  諦說知[[甘露]],  諦說知無上,\\
 諦義說法說,  正士建立處。\\  諦義說法說,  正士建立處。\\
行 1243: 行 1205:
====[校勘]==== ====[校勘]====
-[1] S. 8. 5. Subhāsitā.,[No. 100(253)] 
-[2] 賢聖=聖賢【明】+[1] 「賢聖」,明本作「聖賢」。
行 1277: 行 1238:
[[研討:善說最上]] [[研討:善說最上]]
-=====-[3]-(一二一九)@@[0332b01]@@=====+=====(一二一九)@@[0332b01]@@=====
@[0332b01]@如是我聞: @[0332b01]@如是我聞:
-@[0332b01]@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4]-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0332b01]@一時,佛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盡諸有漏,所作已作-[1]-,離諸重擔,逮得己-[2]-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
@[0332b04]@爾時,尊者婆耆舍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塜間,作是念:「今世尊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我今當往,各別讚歎世尊及比丘僧。」作是念已,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0332b04]@爾時,尊者婆耆舍住王舍城寒林中丘塜間,作是念:「今世尊住王舍城那伽山側,與千比丘俱,皆是阿羅漢,諸漏已盡,所作已作,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我今當往,各別讚歎世尊及比丘僧。」作是念已,即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行 1292: 行 1253:
 德陰之大龍,  仙人之上首。\\  德陰之大龍,  仙人之上首。\\
 興功德密雲,  普雨聲聞眾,\\  興功德密雲,  普雨聲聞眾,\\
- 起於[*]晝正受,  來奉-[5]-覲大師。\\ + 起於晝[*]正受,  來奉覲-[3]-大師。\\ 
- 弟子婆耆舍,  稽首而-[6]-頂禮。\\+ 弟子婆耆舍,  稽首而頂-[4]-禮。\\
@[0332b20]@「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0332b20]@「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行 1317: 行 1278:
====[校勘]==== ====[校勘]====
-[3] S. 8. 8. Parosahassa.+[1] 「作」,宋、元、明三本作「辦」。
-[4] 作=辦【宋】【元】【明】+[2]「己」,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後文改作「己」。
-[5] 覲=現【聖】+[3] 「覲」,聖本作「現」。
-[6] 頂=現【宋】【元】【明】+[4]「頂」,宋、元、明三本作「現」。
行 1346: 行 1307: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7]-(一二二〇)@@[0332c07]@@=====+=====(一二二〇)@@[0332c07]@@=====
@[0332c07]@如是我聞: @[0332c07]@如是我聞:
-@[0332c07]@一時,佛住波羅-[8]-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為比丘眾說[[四聖諦]]-[]-[[相應]]-[]-法,謂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0332c07]@一時,佛住波羅㮈-[1]-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爾時,世尊為比丘眾說[[四聖諦]]-[]-[[相應]]-[]-法,謂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
@[0332c10]@時,尊者婆耆舍在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面前讚歎拔箭之譬。」如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0332c10]@時,尊者婆耆舍在會中,作是念:「我今當於世尊面前讚歎拔箭之譬。」如是念已,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言:「唯然,世尊!欲有所說。唯然,善逝!欲有所說。」
行 1360: 行 1321:
「我今敬禮佛,  哀愍諸眾生,\\ 「我今敬禮佛,  哀愍諸眾生,\\
 第一拔利箭,  善解治眾病。\\  第一拔利箭,  善解治眾病。\\
- [[迦露]]-[]-醫投藥,  [[波睺羅]]-[]--[9]-治藥,\\ + [[迦露]]-[]-醫投藥,  [[波睺羅]]-[]-治藥-[2]-\\ 
- 及彼[[瞻婆耆]]-[]-,  [[耆婆]]-[]-醫療-[10]-病。\\ + 及彼[[瞻婆耆]]-[]-,  [[耆婆]]-[]-醫療病-[3]-\\ 
- 或有病小-[11]-差,  名為善治病,\\+ 或有病小瘥-[4]-,  名為善治病,\\
 後時病還發,  抱病遂至死。\\  後時病還發,  抱病遂至死。\\
 正覺大醫王,  善投眾生藥,\\  正覺大醫王,  善投眾生藥,\\
行 1377: 行 1338:
====[校勘]==== ====[校勘]====
-[7] [No. 100(254)]+[1] 「㮈」,宋、元、明三本作「柰」。
-[8] 㮈=柰【宋】【元】【明】+[2]「治藥」,聖本作「醫藥」。
-[9] 治藥=醫藥【聖】 +[3] 「病」,聖本作「治」。
- +
-[10] 病=治【聖】 +
- +
-[11] 差=瘥【宋】【元】【明】+
 +[4] 「瘥」,大正藏原為「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瘥」。
====[註解]==== ====[註解]====
行 1394: 行 1352:
[] 相應:這裡指與眼、耳、鼻、舌、身、意相應。 [] 相應:這裡指與眼、耳、鼻、舌、身、意相應。
-[] 苦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遇見仇人)是苦、愛別離(和所愛的離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言之會令人執著的五陰是苦;無常即是苦,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苦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真理;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怨憎會(遇見仇人)是苦、愛別離(和所愛的離別)是苦、所求不得是苦,簡言之五受陰是苦;無常即是苦,會受到逼迫因此是苦。
-[] 苦集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起因的真理;苦是由於沒有智慧、貪愛等因緣而來。+[] 苦集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起因的真理;苦是由於無明(沒有智慧)、貪愛等因緣而來。
[] 苦滅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止息的真理,即煩惱熄滅的涅槃。 [] 苦滅聖諦:聖者所證的苦的止息的真理,即煩惱熄滅的涅槃。
行 1420: 行 1378: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U/F00101OU&num=2|研討:說說不可說]]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U/F00101OU&num=2|研討:說說不可說]]
-=====-[1]-(一二二一)@@[0333a03]@@=====+=====(一二二一)@@[0333a03]@@=====
@[0333a03]@如是我聞: @[0333a03]@如是我聞:
行 1426: 行 1384:
@[0333a03]@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33a03]@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33a04]@時,有尊者尼拘律想-[2]-住於曠野禽獸之處,疾病委篤,尊者婆耆舍為看病人,瞻視供養。+@[0333a04]@時,有尊者尼拘律想-[1]-住於曠野禽獸之處,疾病委篤,尊者婆耆舍為看病人,瞻視供養。
@[0333a06]@彼尊者尼拘律想以疾病故,遂般涅槃。 @[0333a06]@彼尊者尼拘律想以疾病故,遂般涅槃。
-@[0333a07]@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3]-和上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我今[[當求其相]]-[]-。」+@[0333a07]@時,尊者婆耆舍作是念:「我和尚-[2]-[[有餘涅槃]]-[]-?[[無餘涅槃]]?我今[[當求其相]]-[]-。」
@[0333a08]@爾時,尊者婆耆舍供養尊者尼拘律想舍利已,持衣鉢,向王舍城。次第到王舍城,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0333a08]@爾時,尊者婆耆舍供養尊者尼拘律想舍利已,持衣鉢,向王舍城。次第到王舍城,舉衣鉢,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而說偈言:
-「我今禮大師,  等正覺無-[4]-滅,\\+「我今禮大師,  等正覺無減-[3]-\\
 於此現法中,  一切疑網斷。\\  於此現法中,  一切疑網斷。\\
 曠野住比丘,  命終般涅槃,\\  曠野住比丘,  命終般涅槃,\\
行 1445: 行 1403:
 我等住於此,  一切皆欲聞。\\  我等住於此,  一切皆欲聞。\\
 世尊為大師,  無上救世間,\\  世尊為大師,  無上救世間,\\
- 斷疑大牟尼,  智慧已具-[5]-備。\\+ 斷疑大牟尼,  智慧已具備-[4]-\\
 圓照神道眼,  光明顯四眾,\\  圓照神道眼,  光明顯四眾,\\
 猶如天帝釋,  曜三十三天。\\  猶如天帝釋,  曜三十三天。\\
行 1451: 行 1409:
 若得遇如來,  斷滅悉無餘。\\  若得遇如來,  斷滅悉無餘。\\
 世尊神道眼,  世間為最上,\\  世尊神道眼,  世間為最上,\\
- 滅除眾生-[6]-愚,  如風飄遊塵。\\+ 滅除眾生愚-[5]-,  如風飄遊塵。\\
 一切諸世間,  煩惱覆隱沒,\\  一切諸世間,  煩惱覆隱沒,\\
- -[7]-設餘悉無有,  明目如佛者。\\+ 諸-[6]-餘悉無有,  明目如佛者。\\
 慧光照一切,  令同大精進,\\  慧光照一切,  令同大精進,\\
 唯願大智尊,  當為眾記說。\\  唯願大智尊,  當為眾記說。\\
行 1459: 行 1417:
 柔軟音演說,  諸世間普聞。\\  柔軟音演說,  諸世間普聞。\\
 猶如熱渴逼,  求索清涼水,\\  猶如熱渴逼,  求索清涼水,\\
- 如佛無-[8]-減知,  我等亦求知。」\\+ 如佛無減-[7]-知,  我等亦求知。」\\
@[0333b09]@尊者婆耆舍復說偈言: @[0333b09]@尊者婆耆舍復說偈言:
行 1475: 行 1433:
====[校勘]==== ====[校勘]====
-[1] Sn. II. 12. Vaṅgīsa.,[No. 100(255)]+[1] 「尼拘律想」,巴利本作 Nigrodha-Kappa。
-[2] 「尼拘律想」,巴利本作 Nigrodha-Kappa。+[2]「和尚」,大正藏原為「和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和尚」。
-[3] 和上=和尚【宋】【元】【明】+[3]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4] 滅=減【宋】【元】【明】+[4] 「備」,宋、聖二本作「修」。
-[5] 備=修【宋】【聖】+[5] 「愚」,大正藏原為「遇」,高麗藏作「愚」,宋、元、明、聖四本作「過」,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愚」。
-[6] 遇=過【宋】【元】【明】【聖】,=愚【CB】 +[6] 「諸」,大正藏原為「設」,今依據明、聖二本改作「諸」。
- +
-[7] 設=諸【明】【聖】 +
- +
-[8] 減=滅【聖】 +
- +
-[9] (光明皇后願文)【聖】+
 +[7] 「減」,聖本作「滅」。
====[註解]==== ====[註解]====
-[] 有餘涅槃:【待以後改為三果的敘述】,即證得三果阿那含。?? +[] 有餘涅槃:在這裡特別形容阿那含果,指阿那含果聖人已不再生於人間,只有餘留天界剩餘生命,遲早會在天界證得涅槃。案:「有餘涅槃」通常形容入滅前的阿羅漢,因為還在人間行走的阿羅漢已斷絕一切煩惱及未來生死的起因,只餘有今生果報的身體,但在《阿含經》中也有用來形容阿那含果聖人,如本經所述。
- +
-[]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即證得阿羅漢。+
[] 當求其相:應當求證這個問題(尊者尼拘律想是有餘或無餘涅盤?)的真相(答案)。 [] 當求其相:應當求證這個問題(尊者尼拘律想是有餘或無餘涅盤?)的真相(答案)。
[] 如說隨說得,順牟尼弟子:隨著佛陀的說法而獲得益處,而佛陀也會依照弟子的根性而因材施教。 [] 如說隨說得,順牟尼弟子:隨著佛陀的說法而獲得益處,而佛陀也會依照弟子的根性而因材施教。
-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 {ref>BZa12.06}+  * {ref>BZa12.06} or 255?
  * {ref>Snp-G}   * {ref>Snp-G}
  * {ref>ThaG-I}   * {ref>ThaG-I}
行 1514: 行 146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涅槃」是音譯,義譯是滅、寂滅、滅度。「有餘涅槃」是有殘餘東西的寂滅,「無餘涅槃」是沒有殘餘東西的寂滅。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9]- ======+「有餘涅槃」通常指阿羅漢聖者還沒有滅度前在人間行走:由於還有「身體」,因此有的經中也稱滅度前的阿羅漢聖者是「有餘涅槃」,是證涅槃,能解脫而且也有解脫智慧了,但還有身體即「有殘餘東西」的涅槃。 
 + 
 +但本經的漢譯本中,尼拘律想尊者已經去世了,所以婆耆舍尊者所問「我和上為有餘涅槃?無餘涅槃?」當中的「有餘涅槃」若解釋為尚未入滅的阿羅漢聖者,則說不通。 
 + 
 +一種解讀是這裡漢譯者以「有餘涅槃」形容第三果阿那含聖者,因為三果聖者斷盡了任何跟欲界的牽連,永不還生於人世間,又稱「不還果」,原則上是往生於淨居天(又稱為不還天)然後於淨居天證阿羅漢果。由於所有來人間的業報已寂滅,但還有殘餘在淨居天的天身,或許因此在《阿含經》中有時也形容為「有餘涅槃」,例如《增壹阿含經》卷七〈火滅品 16〉第2經:「比丘滅五下分結,即彼般涅槃,不還來此世,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CBETA, T02, no. 125, p. 579, a15-17) 
 + 
 +至於證得阿羅漢的聖者,證得徹底的解脫,完全沒有煩惱了,因此是「什麼都沒有殘餘的涅槃」,即「無餘涅槃」。 
 + 
 +因此「有餘涅槃」在本經中不算專有名詞,而是用「有餘」(有殘餘東西)作形容詞。後來佛經的翻譯名詞統一後,則會以「有餘依」形容阿那含聖者,「有餘涅槃」形容入滅前的阿羅漢。 
 + 
 +====[進階辨正]==== 
 + 
 +[[什麼是「有餘涅槃」]]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1]- ====== 
 +====[校勘]==== 
 +[1] 聖本在「五」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五.1552740288.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3/16 20:4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753522872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