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2019/05/12 20:23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2024/01/07 12:06 目前版本
行 106: 行 106:
[一] 世間有常:宇宙的主體是永恆不變的。 [一] 世間有常:宇宙的主體是永恆不變的。
-[二] 世間無常:宇宙的主體是無常的,會消失而一了百了(斷滅論)。+[二] 世間無常:宇宙的主體是無常的,會消失而一了百了。這是一種「[[斷見]]」。
[三] 世間有常無常:宇宙的主體是常也是無常。 [三] 世間有常無常:宇宙的主體是常也是無常。
行 149: 行 149:
  *有人會問:「佛教認為『世間無常』,但為何十四無記中包括『世間無常』?」   *有人會問:「佛教認為『世間無常』,但為何十四無記中包括『世間無常』?」
-前後兩個「世間無常」雖然字面看似一樣,實際意義卻不同。佛教所說的「世間無常」是基於因緣的分析,描述人世間的遷流變化,當中沒有一個主體、大我。十四無記中所說的「世間無常」,則是將宇宙(世間)視為一個主體、大我,認為這個主體是無常,會消失而一了百了,屬於斷滅論。+前後兩個「世間無常」雖然字面看似一樣,實際意義卻不同。佛教所說的「世間無常」是基於因緣的分析,描述人世間的遷流變化,當中沒有一個主體、大我。十四無記中所說的「世間無常」,則是將宇宙(世間)視為一個主體、大我,認為這個主體是無常,會消失而一了百了,屬於「斷見」。
有關「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的問題也是如此,假設如來仍自認是一個輪迴的主體,那就是「我見」;如果認為如來死後就沒了,那就是「斷見」,然而佛陀發現並證知身心都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輪迴主體名為如來。從究竟的層次來看,如來已經徹底解脫於五陰,只有因緣的生滅,既然都已經沒有「我」的主體,那麼又怎能問說如來死後是有還是沒有呢?由於問題本身就已經錯了,因此佛陀說這些問題不應論議。 有關「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的問題也是如此,假設如來仍自認是一個輪迴的主體,那就是「我見」;如果認為如來死後就沒了,那就是「斷見」,然而佛陀發現並證知身心都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輪迴主體名為如來。從究竟的層次來看,如來已經徹底解脫於五陰,只有因緣的生滅,既然都已經沒有「我」的主體,那麼又怎能問說如來死後是有還是沒有呢?由於問題本身就已經錯了,因此佛陀說這些問題不應論議。
行 168: 行 168:
====[註解]==== ====[註解]====
-[一] 貪覺覺:想到(尋求)貪的想法(念頭)。這裡的「覺」是舊譯,新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第一個「覺」是名詞、第二個「覺」是動詞。「貪覺覺、瞋覺覺、害覺覺」相當的南傳經文為「欲尋、惡意尋、加害尋」。+[一] 貪覺覺:想到(尋求)貪的想法(念頭)。這裡的「覺」是舊譯,新譯為「尋」。第一個「覺」是名詞、第二個「覺」是動詞。「貪覺覺、瞋覺覺、害覺覺」相當的南傳經文為「欲尋、惡意尋、加害尋」。
[二] 害覺覺:想到加害他人的想法。 [二] 害覺覺:想到加害他人的想法。
-[三] 坐具:跟衣服的質料一樣,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尼師壇、敷具。+[三] 坐具: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尼師壇、敷具。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65: 行 665:
{{ :agama:decoration:andromedagalaxy.jpg?320|}} {{ :agama:decoration:andromedagalaxy.jpg?320|}}
-佛經上說一個行星系(「如日遊行,照諸世界」)是一個「世界」;而一千個世界的集合稱為一個小千世界,像是「髻」一般的圍繞著,如《起世經》卷一〈1閻浮洲品〉所說:「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周羅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這樣的比喻十分符合今日所知的銀河系構造。+佛經上說一個有眾生居住的行星系(「如日遊行,照諸世界」)是一個「世界」;而一千個世界的集合稱為一個小千世界,像是「髻」一般的圍繞著,如《起世經》卷一〈1閻浮洲品〉所說:「此千世界,猶如周羅(周羅者隋言髻),名小千世界。」這樣的比喻符合今日所知的銀河系構造。
-本經更說小千世界「中間闇冥」,天文物理上也推論銀河系中央是一黑洞。+本經更說小千世界「中間闇冥」,天文物理上則推論銀河系中央是一黑洞。
南傳的對應經典雖然將此經所述的位置省略了,但也這麼描述:「有無蓋、無底之闇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於其中間。」(CBETA, N18, no. 6, p. 357, a13-14 // PTS.S.5.454) 南傳的對應經典雖然將此經所述的位置省略了,但也這麼描述:「有無蓋、無底之闇黑,具如是大神力、大威力之日月光,亦不能及於其中間。」(CBETA, N18, no. 6, p. 357, a13-14 // PTS.S.5.454)
行 675: 行 675: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4522|研討:佛教的宇宙觀]]+[[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4512|研討:佛教的宇宙觀]]
[[研討:佛經中世界的定義]] [[研討:佛經中世界的定義]]
行 793: 行 793:
====[註解]==== ====[註解]====
-[一]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義譯為正定、正受。 +[一]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義譯為正定、正受。
行 915: 行 915:
====[註解]==== ====[註解]====
-[一] 增上:在上的;高等的。+[一] 增上:崇高的、有助益的。
[二] 散說:分別而說。 [二] 散說:分別而說。
-[三]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145: 行 1145:
@[0113c17]@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髮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無數,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0113c17]@比丘白佛:「如彼士夫毛髮指端再三渧[*]水,甚少少耳,彼湖大水,其量無數,乃至算數譬類不可為比。」
-@[0113c20]@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無量。如是多聞聖弟子具足[[見諦]]-[二]-,得聖道果,斷諸苦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餘不盡者,如彼士夫髮毛指端所渧[*]之水]]-[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0113c20]@佛告比丘:「如大湖水,甚多無量。如是多聞聖弟子具足[[見諦]]-[二]-,得聖道果,斷諸苦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餘不盡者,如彼士夫髮毛指端所渧[*]之水]]-[三]-。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起增上欲,學無間等。」
@[0113c2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13c25]@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183: 行 1183:
[七] 薩羅遊: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Ghaghara 河。又譯為「薩羅㳛」、「薩羅由」、「舍牢浮」。 [七] 薩羅遊: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Ghaghara 河。又譯為「薩羅㳛」、「薩羅由」、「舍牢浮」。
-[八] 伊羅跋提: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譯為「伊羅跋提」、「伊羅跋提」、「阿夷羅婆提」。+[八] 伊羅跋提: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Rapti 河。又譯為「阿夷羅婆提」。
[九] 摩醯: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Koshi 河。又譯為「摩企」。 [九] 摩醯:五大河之一,即今日印度的 Koshi 河。又譯為「摩企」。
行 1226: 行 1226:
[二] 尼民陀羅山、毘那多迦山、馬耳山、善見山、佉提羅迦山、伊沙陀羅山、由揵陀羅山:這七座是佛經所載此世界在須彌山和鐵圍山之間的七座高山。 [二] 尼民陀羅山、毘那多迦山、馬耳山、善見山、佉提羅迦山、伊沙陀羅山、由揵陀羅山:這七座是佛經所載此世界在須彌山和鐵圍山之間的七座高山。
-[三] 阿摩勒迦果:是音譯,即「[[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4%98%E7%94%98%E5%AD%90|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 :agama:餘甘子.jpg?320|餘甘子,照片由grace提供}} 
 + 
 +[三] 阿摩勒迦果:「阿摩勒迦」是音譯,即「[[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4%98%E7%94%98%E5%AD%90|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阿摩勒」、「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四] 跋陀羅果:義譯為「賢果」。 [四] 跋陀羅果:義譯為「賢果」。
[五] 迦羅迦果:義譯為「黑果」。 [五] 迦羅迦果:義譯為「黑果」。
-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250: 行 1251: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U/F00101OU&num=2|研討:說說不可說]]+  *[[http://buddhaspace.org/gem_browse.php/fpath=gem/brd/Buddhism/U/F00101OU&num=2|研討:說說不可說]] 
 +  *[[研討:芒果和餘甘子的譯名]]
=====(四四二)@@[0114a21]@@===== =====(四四二)@@[0114a21]@@=====
行 1527: 行 1529:
@[0115b03]@「尊者[[舍利弗]]-[3]-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0115b03]@「尊者[[舍利弗]]-[3]-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大智辯才。
-@[0115b05]@「時,尊者[[大目揵連-[4]-]]-[五]-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0115b05]@「時,尊者[[大目揵連]]-[4]--[五]-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神通大力。
@[0115b06]@「時,[[阿那律陀]]-[5]--[六]-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七]-明徹。 @[0115b06]@「時,[[阿那律陀]]-[5]--[六]-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天眼]]-[七]-明徹。
行 1535: 行 1537:
@[0115b10]@「時,尊者[[陀驃]]-[九]-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十]-者。 @[0115b10]@「時,尊者[[陀驃]]-[九]-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能為大眾修[[供具]]-[十]-者。
-@[0115b11]@「時,尊者[[優波離]]-[十一]--[6]-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0115b11]@「時,尊者[[優波離]]-[6]--[十一]-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是通達律行。
-@[0115b13]@「時,尊者[[富樓那]]-[十二]--[7]-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0115b13]@「時,尊者[[富樓那]]-[7]--[十二]-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皆是辯才善說法者。
@[0115b14]@「時,尊者[[迦旃延]]-[十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0115b14]@「時,尊者[[迦旃延]]-[十三]-與眾多比丘於近處經行,一切皆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
行 1577: 行 1579:
[一] 憍陳如: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佛陀稱讚他「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第一。又譯為「拘隣」。 [一] 憍陳如:比丘名,為佛陀最早度化的五比丘之一,也是五比丘當中第一位證果的,佛陀稱讚他「寬仁博識,善能勸化,將養聖眾,不失威儀」第一。又譯為「拘隣」。
-[二]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第九日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二] 大迦葉:比丘名,在佛成道後第三年隨佛出家,八天後即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十二頭陀,難得之行」第一,並曾在輕視大迦葉尊者衣服破爛的比丘前,讓半座給他坐。又譯為「摩訶迦葉」。
[三]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 [三]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鍊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有十二項規定:(1) 在阿蘭若處:居於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2) 常行乞食。(3) 次第乞食:乞食時沿門托鉢,不分貧富之家。(4) 受一食法:一日一食。(5) 節量食:不吃過多,鉢中只受一糰飯。(6) 中後不得飲漿:日中一食後不再飲漿。(7) 著弊衲衣:穿著廢棄布所作的襤褸衣。(8) 但三衣:除三衣外,沒有多餘的衣服。(9) 塚間住:住於墓地。(10) 樹下止。(11) 露地坐。(12) 但坐不臥:不躺下。
行 1839: 行 1841:
====[註解]==== ====[註解]====
-[一] 覺:這裡特指「投向的注意力」,新譯為「尋」。相當的南傳經文中「覺」的次序在「欲」之前。+[一] 覺:念頭,新譯為「尋」。相當的南傳經文中「覺」的次序在「欲」之前。
-[二] 熱:這裡特指「熱忱」。+[二] 熱:熱忱。
-[三]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875: 行 1876:
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五八|第458經]]則進一步舉例,基於不同的<color orange>想</color>、<color red>欲、覺、熱、求</color>,會表現出更多的<color red>身、口、意</color>的造作,則是後續的行陰的例子。 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五八|第458經]]則進一步舉例,基於不同的<color orange>想</color>、<color red>欲、覺、熱、求</color>,會表現出更多的<color red>身、口、意</color>的造作,則是後續的行陰的例子。
 +
 +  ***念念不忘:**
 +當六根對六境時不如理作意,念念不忘,心中的執著會如滾雪球般增長。所以《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5〉第113經諸法本經說:「一切諸法以欲為本」,以下經文也都有相關的意涵:
 +    *《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52經:「欲,謂五欲功德。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CBETA, T02, no. 99, p. 199, a1-5)
 +    *《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 5〉第115經蜜丸喻經:「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共會便有更觸,緣更觸便有所覺,若所覺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別。」(CBETA, T01, no. 26, p. 604, b2-5)
 +    *南傳《長部尼柯耶》卷二十一帝釋所問經:「欲以尋為緣,由尋而起,由尋而生,以尋為源,尋有時,欲有,尋滅時,即欲滅。[……]尋以妄想諸支為緣,由妄想諸支而起,由妄想諸支而生,以妄想諸支為源。妄想諸支有時,尋有,妄想諸支滅時,尋滅。」(CBETA, N07, no. 4, p. 262, a12-p. 263, a3 // PTS. D. 2. 277)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六.155766381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5/12 20: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4298398494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