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九 2019/01/12 15:04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九 2023/04/14 22:13 目前版本
行 27: 行 27:
@[0133b05]@時,天帝釋答言:「尊者大目揵連!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2]-]]-[五]-、勝[[三十三天]]-[六]-,稽首敬禮故。尊者大目揵連![[我為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勝三十三天恭敬作禮,見斯果報,故說此偈]]-[七]-。 @[0133b05]@時,天帝釋答言:「尊者大目揵連!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2]-]]-[五]-、勝[[三十三天]]-[六]-,稽首敬禮故。尊者大目揵連![[我為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勝長者大姓、勝四王天、勝三十三天恭敬作禮,見斯果報,故說此偈]]-[七]-。
-@[0133b10]@「復次,尊者大目揵連!乃至日所周行,照於諸方,至千世界、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千[[弗婆提舍]]-[八]-、千[[欝多羅提舍]]-[九]-、千[[瞿陀尼迦]]-[十]-、千[[閻浮提]]-[十一]-、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3]-、[[炎摩天]]-[十二]-、[[兜率陀天]][*]-[十三]-、[[化樂天]][*]-[十四]-、[[他化自在天]]-[十五]-、千[[梵天]]-[十六]-,名為[[小千世界]]-[十七]-。此小千世界中無有堂觀與[[毘闍延堂觀]]-[十八]-等者,毘闍延有百一樓觀,觀有[[七重]]-[十九]-,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尊者大目揵連!於小千世界無有如是堂觀端嚴如毘闍延者,我見是調伏慳故,有此妙果,故說斯偈。」+@[0133b10]@「復次,尊者大目揵連!乃至日所周行,照於諸方,至千世界、千月千日、千[[須彌山王]]、千[[弗婆提舍]]-[八]-、千[[欝多羅提舍]]-[九]-、千[[瞿陀尼迦]]-[十]-、千[[閻浮提]]-[十一]-、千四天王、千三十三天-[3]-、[[炎摩天]]-[十二]-、[[兜率陀天]][*]-[十三]-、[[化樂天]][*]-[十四]-、[[他化自在天]]-[十五]-、千[[梵天]]-[十六]-,名為[[小千世界]]-[十七]-。此小千世界中無有堂觀與[[毘闍延堂觀]]-[十八]-等者,毘闍延有百一[[樓觀]]-[]-,觀有[[七重]]-[十九]-,重有七房,房有七天后,后各七侍女。尊者大目揵連!於小千世界無有如是堂觀端嚴如毘闍延者,我見是調伏慳故,有此妙果,故說斯偈。」
@[0133b20]@大目揵連語帝釋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見此勝妙果報,而說斯偈。」 @[0133b20]@大目揵連語帝釋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能見此勝妙果報,而說斯偈。」
行 63: 行 63:
[十] 瞿陀尼迦: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二百五十歲,義譯為「西牛貨洲」,因為此洲以牛作為貨幣。另譯為「拘陀尼」、「瞿陀尼」、「拘耶尼」、「瞿耶尼」。 [十] 瞿陀尼迦: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人壽二百五十歲,義譯為「西牛貨洲」,因為此洲以牛作為貨幣。另譯為「拘陀尼」、「瞿陀尼」、「拘耶尼」、「瞿耶尼」。
-[十一] 閻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南瞻部洲」、「閻浮洲」、「閻浮里」。+[十一] 閻浮提: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南贍部洲」、「閻浮洲」、「閻浮里」。
-[十二] 炎摩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夜摩天」、「焰摩天」。+[十二] 炎摩天:欲界六天的第三天。又譯為「焰摩天」、「夜摩天」、「豔天」。
-[十三] 兜率陀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譯為「兜率天」,義譯為「知足天」。+[十三] 兜率陀天:欲界六天的第四天。又譯為「兜率天」、「兜率哆天」,義譯為「知足天」。
[十四] 化樂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樂」。 [十四] 化樂天:欲界六天的第五天。此天天人能隨心所欲地變化出五欲的境界而自娛樂,因此稱為「化樂」。
-[十五]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十五] 他化自在天:欲界六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能以較其低的天所變化出的欲境,自由拿來給自己娛樂,因此稱為「他化自在」。又譯為「他化樂天」。
[十六] 梵天: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十六] 梵天: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行 78: 行 78:
[十八] 毘闍延堂觀:天帝釋的超大宮殿,在善見城中。義譯為「常勝殿」,又譯為「毘禪延堂」。 [十八] 毘闍延堂觀:天帝釋的超大宮殿,在善見城中。義譯為「常勝殿」,又譯為「毘禪延堂」。
 +
 +[] 樓觀:泛指樓殿之類的高大建築物。
[十九] 七重:七列。 [十九] 七重:七列。
行 91: 行 93:
[[什麼是「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稽首敬禮故」]] [[什麼是「勝婆羅門大姓、勝剎利大姓…稽首敬禮故」]]
-[[http://buddhaspace.org/threadread.php/board=BudaDigest&nums=4522|研討:佛教的宇宙觀]]+[[研討:佛教的宇宙觀]]
[[研討:佛經中世界的定義]] [[研討:佛經中世界的定義]]
行 101: 行 103:
@[0133b24]@一時,佛住王舍城。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中。 @[0133b24]@一時,佛住王舍城。時,尊者大目揵連在耆闍崛山中。
-@[0133b25]@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獨一靜處]][[禪思]],作是念:「昔-[1]-有時,釋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問[[世尊]][[愛盡解脫]]-[一]-之義,世尊為說,聞已隨喜,似欲更有所問義,[[我今當往問其喜意]]-[二]-。」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三]-,於耆闍崛山沒,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四]-池不遠而住。+@[0133b25]@爾時,尊者大目揵連[[獨一靜處]][[禪思]],作是念:「昔-[1]-有時,釋提桓因於[[界隔山石窟]]-[]-中,問[[世尊]][[愛盡解脫]]-[一]-之義,世尊為說,聞已隨喜,似欲更有所問義,[[我今當往問其喜意]]-[二]-。」作是念已,如力士[[屈申臂頃]]-[三]-,於耆闍崛山沒,至三十三天,去一[[分陀利]]-[四]-池不遠而住。
@[0133c02]@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五]-遊戲浴池,有諸天女,音聲美妙。爾時,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女言:「莫歌。莫歌。」時,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犍連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0133c02]@時,天帝釋與五百[[婇女]]-[五]-遊戲浴池,有諸天女,音聲美妙。爾時,帝釋遙見尊者大目揵連,語諸天女言:「莫歌。莫歌。」時,諸天女即便默然,天帝釋即詣尊者大目犍連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行 130: 行 132:
====[註解]==== ====[註解]====
 +
 +[] 界隔山石窟:王舍城東邊界隔山上的一個石窟,天帝釋曾在此問法,是佛陀時代王舍城地區的五個佛教精舍之一。又作「界隔山天帝釋石窟」、「隔界山石窟」、「毘陀山因陀娑羅窟」、「鞞陀提山因陀羅石室」。
[一] 愛盡解脫:滅盡一切的貪愛而獲得解脫。 [一] 愛盡解脫:滅盡一切的貪愛而獲得解脫。
行 157: 行 161: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大目揵連尊者考天帝釋之前問佛陀「愛盡解脫」的理解,天帝釋忙於俗事而已忘了,因此大目揵連尊者用足趾觸地震動天宮,以警醒天帝釋。
天界太樂而難以修行,地獄太苦而難以修行,因此諸佛都出於人間,如《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3經所述:「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CBETA, T02, no. 125, p. 694, a2-5) 天界太樂而難以修行,地獄太苦而難以修行,因此諸佛都出於人間,如《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3經所述:「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CBETA, T02, no. 125, p. 694, a2-5)
-本經中,被天帝釋所忘記的事,記載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五[[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八|第988經]],以及對應經典[[agama1:增壹阿含經勸請品第十九#三|《增壹阿含經》卷十〈勸請品19〉第3經]]。+本經中,被天帝釋所忘記的關於「愛盡解脫」的開示,記載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五[[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九八八|第988經]],也可參考[[agama1:增壹阿含經勸請品第十九#三|《增壹阿含經》卷十〈勸請品19〉第3經]]。 
 + 
 +====[進階辨正]==== 
 + 
 +  *[[agama2:研討:天帝釋在界隔山石窟問愛盡解脫之義|研討:天帝釋在界隔山石窟問愛盡解脫之義]]
=====[導讀:證初果的條件]===== =====[導讀:證初果的條件]=====
行 425: 行 435:
[七] 脇肋:「脇」為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肋」即肋骨。 [七] 脇肋:「脇」為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肋」即肋骨。
-[八] 不饒益苦:沒有利益的苦惱。+[八] 不饒益苦:沒有利益、帶來苦惱。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468: 行 478:
  * {ref>S19.04}   * {ref>S19.04}
 +  * 參考[[http://cbetaonline.dila.edu.tw/zh/T0745_001|《佛說雜藏經》]]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631: 行 642:
@[0136c16]@如是我聞: @[0136c16]@如是我聞:
-@[0136c16]@-{愛砍人頭的惡報}-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無頭眾生,兩邊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諸蟲[[唼]]-[]--[1]-食,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斷人頭,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0136c16]@-{愛砍人頭的惡報}-一時,佛住王舍城,……乃至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無頭眾生,兩邊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諸蟲[[唼]]-[1]--[]-食,痛徹骨髓。……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王舍城好斷人頭,緣斯罪故,已百千歲墮地獄中受無量苦,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
@[0136c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36c23]@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913: 行 924:
^ 經號 ^ 惡因 ^ 惡果 ^ ^ 經號 ^ 惡因 ^ 惡果 ^
-| 526 | 不時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後乃分 | 地獄中受無量苦;頭上有大銅鑊,熾然滿中,洋銅流灌身體,乘虛而行,啼哭號呼 |+| 526 | 不時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後乃分 | 地獄中受無量苦;頭上有大銅鑊,熾然滿中,洋銅流灌身體,乘虛而行,啼哭號呼 |
| 527 | 次守眾僧果園,盜取七果,持奉和尚 | 地獄中受無量苦;有熾熱鐵丸從身出入,乘虛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呼 | | 527 | 次守眾僧果園,盜取七果,持奉和尚 | 地獄中受無量苦;有熾熱鐵丸從身出入,乘虛而行,苦痛切迫,啼哭號呼 |
| 528 | 以斧破石蜜,供養眾僧,著斧刃者,盜取食之 | 地獄中受無量苦;其舌廣長,見有利斧,炎火熾然,以斧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 | | 528 | 以斧破石蜜,供養眾僧,著斧刃者,盜取食之 | 地獄中受無量苦;其舌廣長,見有利斧,炎火熾然,以斧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 |
行 933: 行 944:
@[0138a01]@如是我聞: @[0138a01]@如是我聞:
-@[0138a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犍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頭上有大銅[[鑊]]-[一]-,熾然滿中,[[洋-[1]-銅]]-[二]-流灌身體,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所出家,為[[知事]]-[三]-比丘,有[[檀越]]-[四]-送油應付諸比丘。時,有眾多[[客比丘]]-[五]-,知事比丘不時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後乃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0138a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乃至尊者大目犍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頭上有大銅[[鑊]]-[一]-,熾然滿中,[[洋-[1]-銅]]-[二]-流灌身體,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所出家,為[[知事]]-[三]-比丘,有[[檀越]]-[四]-送油應付諸比丘。時,有眾多[[客比丘]]-[五]-,知事比丘不時分油,待客比丘去,然後乃分,緣斯罪故,已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
@[0138a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38a11]@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982: 行 993:
@[0138a24]@如是我聞: @[0138a24]@如是我聞:
-@[0138a24]@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犍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其舌廣長,見有利斧-[1]-,炎火熾然,以[[斫-[2]-]]-[一]-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以斧斫-[3]-[[石蜜]]-[]-,供養眾僧,著斧刃者,盜取食之,緣斯罪故,入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0138a24]@一時,佛住舍衛國。……乃至尊者大目犍連言:「我於路中見一大身眾生,其舌廣長,見有利斧-[1]-,炎火熾然,以[[斫-[2]-]]-[一]-其舌,乘虛而行,啼哭號呼。……」乃至佛告諸比丘:「此眾生者,過去世時,於此舍衛國迦葉佛法中出家作沙彌,以斧斫-[3]-[[石蜜]]-[]-,供養眾僧,著斧刃者,盜取食之,緣斯罪故,入地獄中受無量苦,地獄餘罪,今得此身,續受斯苦。諸比丘!如大目犍連所見,真實不異,當受持之。」
@[0138b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138b04]@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998: 行 1009:
[一] 斫:以刀斧砍削。讀音同「濁」。 [一] 斫:以刀斧砍削。讀音同「濁」。
-[] 石蜜:冰糖。+[] 石蜜:以蔗糖和牛奶為主成份的堅硬糖塊。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005: 行 1016:
石蜜在古代一些地方是高價品,而律中有載偷盜高價品的罪更重;另一方面,偷竊僧團物資的惡業甚大,遠大於一般的偷盜,當引以為戒。 石蜜在古代一些地方是高價品,而律中有載偷盜高價品的罪更重;另一方面,偷竊僧團物資的惡業甚大,遠大於一般的偷盜,當引以為戒。
 +
 +====[進階辨正]====
 +
 +  *[[什麼是「石蜜」]]
=====(五二九)@@[0138b06]@@===== =====(五二九)@@[0138b06]@@=====
行 1149: 行 1164:
  -受念處(又作「受受觀念處」):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   -受念處(又作「受受觀念處」):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
  -心念處(又作「心心觀念處」):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狀態。   -心念處(又作「心心觀念處」):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狀態。
-  -法念處(又作「法法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知五蓋、七覺支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育七覺支、證知四聖諦。+  -法念處(又作「法法觀念處」):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知五蓋、七覺支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證知四聖諦。
其中「身身」、「受受」、「心心」、「法法」的重複,是用來表示清楚地瞭解每一個當下的實際狀態。 其中「身身」、「受受」、「心心」、「法法」的重複,是用來表示清楚地瞭解每一個當下的實際狀態。
行 1160: 行 1175:
    *四界分別觀:分別觀察身體的構成成分如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和構成外在物質的成分並沒有不同,其實身體中無我。     *四界分別觀:分別觀察身體的構成成分如地大(堅固性)、水大(濕潤性)、火大(溫熱性)、風大(移動性),和構成外在物質的成分並沒有不同,其實身體中無我。
    *死屍觀:觀察屍體的腐化過程,而能體會無常,並放下執著。     *死屍觀:觀察屍體的腐化過程,而能體會無常,並放下執著。
-    *觀呼吸:將心念專注在呼吸上而不散亂,例如覺知目前是吸氣或呼氣,每一次吸氣與呼氣都了了分明。然後覺知目前的吸氣和呼氣是長的還是短的,每一次吸氣與呼氣都了了分明。穩定後,更敏銳地覺知呼吸的開始、中間、結束,乃至整個過程,最後可覺知呼吸平靜輕鬆。+    *觀呼吸:將心念專注在呼吸上而不散亂,例如覺知目前是吸氣或呼氣,每一次吸氣與呼氣都了了分明。然後覺知目前的吸氣和呼氣是長的還是短的,每一次吸氣與呼氣都了了分明。駕輕就熟後,更敏銳地覺知呼吸與全身,最後可覺知全身平靜輕鬆。
\\ \\
**二、受念處**: **二、受念處**:
行 1169: 行 1184:
\\ \\
**四、法念處**: **四、法念處**:
-  *覺知諸法,例如障礙修行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助於覺悟的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育七覺支、證知四聖諦。+  *覺知諸法,例如障礙修行的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助於覺悟的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養七覺支、證知四聖諦。
\\ \\
以上所述的各方法、各步驟,皆一語帶過,然而在實際修習時,通常反覆再三練習一個步驟以至純熟,初學時甚至需要以「天」計的較長久的時間,才進展到下一個步驟,不只是文義上的理解,而要清楚、現前地覺知。 以上所述的各方法、各步驟,皆一語帶過,然而在實際修習時,通常反覆再三練習一個步驟以至純熟,初學時甚至需要以「天」計的較長久的時間,才進展到下一個步驟,不只是文義上的理解,而要清楚、現前地覺知。
-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是從較粗顯的層次漸進地導向較細緻的層次。修習身念處,覺知身體的姿勢、動作、器官、四大等狀態或本質純熟之後,可進一步覺知身體帶來的苦、樂、不苦不樂等受,也就是受念處;在修習受念處純熟之後,則可以更細緻地覺知因為這些感受而帶來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心念,也就是心念處;修習心念處純熟時,則可及早發現妨礙修行的心念、培育資助修行的覺支,覺知諸法而體悟真理,也就是法念處。+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是從較粗顯的層次漸進地導向較細緻的層次。修習身念處,覺知身體的姿勢、動作、器官、四大等狀態或本質純熟之後,可進一步覺知身體帶來的苦、樂、不苦不樂等受,也就是受念處;在修習受念處純熟之後,則可以更細緻地覺知因為這些感受而帶來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心念,也就是心念處;修習心念處純熟時,則可及早發現妨礙修行的心念、培養資助修行的覺支,覺知諸法而體悟真理,也就是法念處。
卷二十四有更多關於四念處的說明,「阿那律相應」當中提到了一些重點,算是一個序幕。 卷二十四有更多關於四念處的說明,「阿那律相應」當中提到了一些重點,算是一個序幕。
行 1256: 行 1271:
[二] 外身:自身以外,有解為他人、也有解為身外的物理世界(也如自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 [二] 外身:自身以外,有解為他人、也有解為身外的物理世界(也如自身是由四大地、水、火、風所構成)。
-[三] 內外身:自身以內及以外的四大(同時觀察)。+[三] 內外身:自身以內及以外(不再主觀地區分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觀地、不執著地、如實地覺知)。
[四] 內受:自身的感受。 [四] 內受:自身的感受。
行 1262: 行 1277:
[五] 外受:他人的感受。 [五] 外受:他人的感受。
-[六] 內外受:自身及他人的感受(同時觀察)。+[六] 內外受:自身及他人的感受(不再主觀地區分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觀地、不執著地、如實地覺知)。
[七] 內心:自己的心念。 [七] 內心:自己的心念。
行 1268: 行 1283:
[八] 外心:他人的心念。 [八] 外心:他人的心念。
-[九] 內外心:自己及他人的心念(同時觀察)。+[九] 內外心:自己及他人的心念(不再主觀地區分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觀地、不執著地、如實地覺知)。
[十] 內法:自己的諸法。 [十] 內法:自己的諸法。
行 1274: 行 1289:
[十一] 外法:他人的諸法。 [十一] 外法:他人的諸法。
-[十二] 內外法:自己及他人的諸法(同時觀察)。 +[十二] 內外法:自己及他人的諸法(不再主觀地區分為自己或他人的,而是客觀地、不執著地、如實地覺知)。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302: 行 1316:
以念住「外身」為例,可以觀察他人的身體甚至自身以外一切的色,例如就修習「不淨觀」來說,觀察他人的身體也是「不淨」的;就修習「四界分別觀」來說,觀察身外的物理世界也是由四大構成的。覺知「內外身」則已不計較是身內還是身外,不是由自我中心來區分,而是客觀地觀察物理世界的本質、組成成分都是一樣的。有禪定能力的人可藉由禪定而覺知,尚沒有禪定能力的人,則依據科學也能理解身體和外界的組成成分都是一樣的。 以念住「外身」為例,可以觀察他人的身體甚至自身以外一切的色,例如就修習「不淨觀」來說,觀察他人的身體也是「不淨」的;就修習「四界分別觀」來說,觀察身外的物理世界也是由四大構成的。覺知「內外身」則已不計較是身內還是身外,不是由自我中心來區分,而是客觀地觀察物理世界的本質、組成成分都是一樣的。有禪定能力的人可藉由禪定而覺知,尚沒有禪定能力的人,則依據科學也能理解身體和外界的組成成分都是一樣的。
 +====[進階辨正]====
 +
 +[[什麼是「內外心、內外法」]]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 ======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 ======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九.1547276672.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1/12 15:0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764207124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