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2019/05/17 12:24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2022/04/30 13:30 目前版本
行 257: 行 257:
[四] 取:執取;執著。 [四] 取:執取;執著。
-[五] 著:附著;執著。+[五] 著:黏著;執著。
[六] 涅槃:滅除煩惱、生死。 [六] 涅槃:滅除煩惱、生死。
行 336: 行 336:
[二] 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外境進入身心的門戶,因此稱為根門。 [二] 根門: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是外境進入身心的門戶,因此稱為根門。
-[三]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註: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三] 初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案: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
[四] 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四] 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
行 366: 行 366:
[十七] 梵行:清淨的修行。 [十七] 梵行:清淨的修行。
-[十八] 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已升起的(例如飢餓而造成的)苦受讓它消滅,還沒升起的(例如吃太飽而造成的)苦受讓它不升起。+[十八] 故起苦覺令息滅,未起苦覺令不起故:已生起的(例如飢餓而造成的)苦受讓它消滅,還沒生起的(例如吃太飽而造成的)苦受讓它不生起。
[十九] 成其崇向故:成就他崇高的志向。 [十九] 成其崇向故:成就他崇高的志向。
行 380: 行 380:
[二十四] 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約九點至十二點。 [二十四] 中夜:夜晚四分的第二分,約九點至十二點。
-[二十五] 右脇而臥:向右側躺的睡姿。+[二十五] 右脇而臥:向右側躺。「脇」是胸部兩側,由腋下至肋骨盡處的部位。
[二十六] 屈膝累足:膝蓋彎曲、將左腳放在右腳上。 [二十六] 屈膝累足:膝蓋彎曲、將左腳放在右腳上。
行 394: 行 394:
[三十一] 正念: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 [三十一] 正念: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
-[三十二] 覺:這裡即「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也是一種行陰。例如打坐時將心念投向呼吸,就是「覺(尋)」。+[三十二] 覺:念頭。
[三十三] 攝心:收攝心念而不外散。 [三十三] 攝心:收攝心念而不外散。
行 641: 行 641:
[二十一] 晨朝:約早上六點到九點。 [二十一] 晨朝:約早上六點到九點。
-[二十二] 舉:這裡指「收藏」。+[二十二]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收拾衣鉢。
-[二十三] 僧伽梨: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大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二十三] 僧伽梨:三法衣中的大衣,是出家人的三衣中最正式的。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必須穿著。
[二十四] 將一比丘:帶著一位比丘。出家眾若為異性說法,必須找人作伴以避嫌。「將」是「率領」的意思,讀音同「匠」。 [二十四] 將一比丘:帶著一位比丘。出家眾若為異性說法,必須找人作伴以避嫌。「將」是「率領」的意思,讀音同「匠」。
行 693: 行 693:
[四十七] 結、縛、使:結使、繫縛、驅使,這三者都是指「煩惱」。 [四十七] 結、縛、使:結使、繫縛、驅使,這三者都是指「煩惱」。
-[四十八] 上煩惱:粗強的煩惱,例如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惑等煩惱。+[四十八] 上煩惱:粗重的煩惱,例如貪欲、瞋恚、愚癡、我慢、疑惑等煩惱。
[四十九] 纏:纏縛,指「煩惱」。 [四十九] 纏:纏縛,指「煩惱」。
行 701: 行 701:
[五十一] 六觸入處:由「六觸」進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觸使人心意動搖、產生貪愛的過程、時空、或情境。六觸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裡的「觸」特指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 [五十一] 六觸入處:由「六觸」進入身心的管道,常特指六觸使人心意動搖、產生貪愛的過程、時空、或情境。六觸是「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這裡的「觸」特指感官、外境、識,三者接觸,是十二因緣之一。
-[五十二]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身觀念處、(2)受受觀念處、(3)心心觀念處、(4)法法觀念處。+[五十二] 四念處:專注於當前的四種目標之一:(1)身念處、(2)受念處、(3)心念處、(4)法念處。
[五十三] 善繫心:讓自己的心念安住。 [五十三] 善繫心:讓自己的心念安住。
行 707: 行 707:
[五十四] 七覺分: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五十四] 七覺分:覺悟的七個要素:(1)[[念覺分]]、(2)[[擇法覺分]]、(3)[[精進覺分]]、(4)[[喜覺分]]、(5)[[輕安覺分]]、(6)[[定覺分]]、(7)[[捨覺分]]。
-[五十五] 欲漏:因欲貪而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此經中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稱「三漏」。+[五十五] 欲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此經中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稱「三漏」。
-[五十六] 有漏:因生存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五十六] 有漏:想要生命存在而引起的煩惱;色界與無色界眾生的煩惱。
-[五十七] 無明漏:無明引發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五十七] 無明漏:無明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五十八] 不見一結不斷:沒見到任何一個(能讓人還生於欲界的)煩惱還沒斷的。 [五十八] 不見一結不斷:沒見到任何一個(能讓人還生於欲界的)煩惱還沒斷的。
行 734: 行 734: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研討:不見一結不斷]] +  *[[什麼是「僧伽梨」]] 
- + *[[研討:不見一結不斷]] 
-[[研討:生滅和集滅有何不同]]+ *[[研討:生滅和集滅有何不同]]
行 800: 行 800:
@[0076a09]@「-{不退法}--<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於彼法不隨順迴轉,當知是比丘不[[退轉]]-[]-諸善法,世尊說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076a09]@「-{不退法}--<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於彼法不隨順迴轉,當知是比丘不[[退轉]]-[]-諸善法,世尊說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076a13]@「云何六勝入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染著,當知是比丘勝彼入處。勝彼入處,是世尊所說。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彼比丘於六勝入處勝已,[[貪欲]]-[]-結斷,[[瞋恚]]-[1]--[]-、[[愚癡]]-[]-結斷。譬如王者,摧敵勝怨,名曰勝王;斷除眾結,名[[勝婆羅門]]-[]-。」+@[0076a13]@「云何六勝入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染著,當知是比丘勝彼入處。勝彼入處,是世尊所說。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彼比丘於六勝入處勝已,[[貪欲]]-[]-結斷,[[瞋恚]]-[1]--[]-、[[愚癡]]-[]-結斷。譬如王者,摧敵勝怨,名曰勝王;斷除眾結,名[[勝婆羅門]]-[]-。」
@[0076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076a1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814: 行 814:
[] 退法:讓人退步、墮落的法。 [] 退法:讓人退步、墮落的法。
-[] 欲覺:想要感官之欲的意向。這裡的「覺」即「有覺有觀(有尋有伺)」的「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 欲覺:感官之欲的念頭;欲望。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隨順於結的惡不善之憶念與意向」。
[] 隨順:依從。舉例來說,「隨順父母的教導」即「依從(隨著、順著)父母的教導」。 [] 隨順:依從。舉例來說,「隨順父母的教導」即「依從(隨著、順著)父母的教導」。
行 828: 行 828:
[] 愚癡:無智;無明。簡稱「癡」。 [] 愚癡:無智;無明。簡稱「癡」。
-[] 勝婆羅門:勝出的修行人;戰勝煩惱(斷除眾結)的修行人。「婆羅門」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勝婆羅門:勝出的修行人;戰勝煩惱(斷除眾結)的修行人。「婆羅門」原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佛陀則表示婆羅門不應以出生來界定,而要以行為來界定,因此在佛教中指修行人。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840: 行 840: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研討:《雜阿含經》第278經中是「六觸入處」或「六勝入處」]]+  *[[研討:《雜阿含經》第278經中是「六觸入處」或「六勝入處」]] 
 +  *[[什麼是「欲覺、恚覺、害覺」]]
=====(二七九)@@[0076a20]@@===== =====(二七九)@@[0076a20]@@=====
行 897: 行 898:
[四] 可意:合意的;可愛的。 [四] 可意:合意的;可愛的。
-[五] 念:在意的。+[五] 念:(能讓人)惦記的;在意的。
[六] 嚊:古字,同「嗅」。 [六] 嚊:古字,同「嗅」。
行 923: 行 924:
@[0076c04]@爾時,頻頭城中,婆羅門長者皆聞世尊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頻頭城申恕林中。聞已,悉共出城,至申恕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0076c04]@爾時,頻頭城中,婆羅門長者皆聞世尊於拘薩羅國人間遊行,住頻頭城申恕林中。聞已,悉共出城,至申恕林,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0076c08]@爾時,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當答言:『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3]-行[[踈澁行]]-[四]-。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0076c08]@爾時,世尊告頻頭城婆羅門長者:「若人問汝言:『何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當答言:『若沙門、婆羅門眼見色,未離貪、未離欲、未離愛、未離渴、未離念,內心不寂靜,所行非法,所-[3]-行[[踈澁行]]-[四]-。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如是像類比丘,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0076c14]@「作是說已,當復問言:『何故如此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眼見色,亦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踈澁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於斯等求其差別,不見差別之行。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4]-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0076c14]@「作是說已,當復問言:『何故如此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恭敬、尊重、禮事、供養?』汝應答言:『我等眼見色,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彼沙門、婆羅門眼見色,亦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渴、不離念,內心不寂靜,行非法,行踈澁行。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我於斯等求其差別,不見差別之行。是故我於斯等像類沙門、婆羅門不應-[4]-恭敬、尊重、禮事、供養。』
行 964: 行 965:
[三] 申恕: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身恕」、「尸舍婆」、「尸攝惒」。 [三] 申恕:印度黃檀,為豆科黃檀屬的落葉大喬木,原產於印度。又譯為「身恕」、「尸舍婆」、「尸攝惒」。
 +
 +[]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四] 踈澁行:粗糙的行為。「踈澁」又作「疏澁」,是「柔軟」的對稱。 [四] 踈澁行:粗糙的行為。「踈澁」又作「疏澁」,是「柔軟」的對稱。
行 1030: 行 1033:
  -受念處: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   -受念處:正念安住在感受上,覺知當下的感受是苦、樂、不苦不樂。
  -心念處: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狀態。   -心念處:正念安住在心念上,覺知當下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狀態。
-  -法念處: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知五蓋、七覺分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育七覺分、證知四聖諦。+  -法念處:正念安住在諸法上,覺知五蓋、七覺分等法,進一步則可調伏五蓋、培養七覺分、證知四聖諦。
-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是從較粗顯的層次漸進地導向較細緻的層次。修習身念處,覺知身體的姿勢、動作、器官、四大等狀態或本質純熟之後,可進一步覺知身體帶來的苦、樂、不苦不樂等受,也就是受念處;在修習受念處純熟之後,則可以更細緻地覺知因為這些感受而帶來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心念,也就是心念處;修習心念處純熟時,則可及早發現妨礙修行的心念、培育資助修行的覺支,覺知諸法而體悟真理,也就是法念處。+四念處的身、受、心、法,是從較粗顯的層次漸進地導向較細緻的層次。修習身念處,覺知身體的姿勢、動作、器官、四大等狀態或本質純熟之後,可進一步覺知身體帶來的苦、樂、不苦不樂等受,也就是受念處;在修習受念處純熟之後,則可以更細緻地覺知因為這些感受而帶來的心念,是否有貪、瞋、癡、散亂等心念,也就是心念處;修習心念處純熟時,則可及早發現妨礙修行的心念、培養資助修行的覺支,覺知諸法而體悟真理,也就是法念處。
四念處的修法詳見卷二十四。 四念處的修法詳見卷二十四。
行 1042: 行 1045:
  -擇法覺分: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擇法覺分:以智慧明辨、揀擇各種法。
  -精進覺分:勇猛精勤,修習[[四正勤]]。   -精進覺分:勇猛精勤,修習[[四正勤]]。
-  -喜覺分:契合於佛法而生喜悅。+  -喜覺分: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猗覺分: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分、輕安覺分。   -猗覺分: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除覺分、輕安覺分。
  -定覺分:入定而不散亂。   -定覺分:入定而不散亂。
-  -捨覺分: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  -捨覺分: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修行四念處,時時正念覺知、安住在當下,就是念覺分,能促成後續的其他覺分;有念覺分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分;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分;精進修行契合於佛法,能離於世俗的心念並產生喜悅,而為喜覺分;喜悅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分;身心輕鬆安穩伴隨著更高層次的樂,而容易得定,是定覺分;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是捨覺分。+修行四念處,時時正念覺知、安住在當下,就是念覺分,能促成後續的其他覺分;有念覺分後能辨別什麼法有益、什麼法無益,也就是擇法覺分;擇有益的法而努力,即是精進覺分;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是喜覺支;歡喜能讓身心輕鬆安穩,是猗覺分;身心輕鬆安穩伴隨著更高層次的樂,而容易得定,是定覺分;有了定後無欲無憂,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是捨覺分。
「七覺分」修法詳見卷二十六、二十七。 「七覺分」修法詳見卷二十六、二十七。
行 1128: 行 1131:
[一] 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一] 王舍城:中印度摩羯陀國的首都。
-[二] 迦蘭陀竹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二] 迦蘭陀竹園: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又譯為「竹林加蘭哆園」、「竹林精舍」。
[三] 縈髮目揵連:將頭髮盤繞在頭上的一位外道,叫目揵連。這個人並不是佛弟子大目揵連尊者。 [三] 縈髮目揵連:將頭髮盤繞在頭上的一位外道,叫目揵連。這個人並不是佛弟子大目揵連尊者。
行 1168: 行 1171:
[二十一] 精進覺分:勇猛精勤修行。 [二十一] 精進覺分:勇猛精勤修行。
-[二十二] 歡喜覺分:契合於佛法而生的喜悅。+[二十二] 歡喜覺分:修行讓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二十三] 猗息覺分: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猗覺分」、「除覺分」、「輕安覺分」。 [二十三] 猗息覺分:身心輕安、平靜。又譯為「猗覺分」、「除覺分」、「輕安覺分」。
-[二十四]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三摩地」,義譯為「等持」。+[二十四]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二十五] 定覺分:入定而不散亂。 [二十五] 定覺分:入定而不散亂。
行 1178: 行 1181:
[二十六] 內身:自身以內。 [二十六] 內身:自身以內。
-[二十七] 捨覺分: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二十七] 捨覺分: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
[二十八] 法法相依:法和法之間是環環相扣的。 [二十八] 法法相依:法和法之間是環環相扣的。
行 1186: 行 1189:
[三十] 彼岸:涅槃。 [三十] 彼岸:涅槃。
-[三十一] 遠塵離垢:遠離塵垢。塵垢在此特指「見惑」(見道所斷的惑),斷了見惑而得正見,稱作「得法眼淨」,證得初果。+[三十一] 遠塵離垢:遠離塵垢。塵垢在此特指「見惑」(見道所斷的惑),基於四聖諦的正見斷了見惑,稱作「得法眼淨」,證得初果。
[三十二] 法眼淨: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三十二] 法眼淨:清楚明白地見到真理(四聖諦)。初果聖者即有法眼淨。
行 1221: 行 1224:
@[0078a22]@一時,佛住迦徵-[1]-伽羅牟真隣陀-[2]-林中。 @[0078a22]@一時,佛住迦徵-[1]-伽羅牟真隣陀-[2]-林中。
-@[0078a23]@時,有年少名[[欝多羅]]-[]--[3]-,是[[波羅奢那]]-[]--[4]-弟子,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0078a23]@時,有年少名[[欝多羅]]-[3]--[]-,是[[波羅奢那]]-[4]--[]-弟子,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已,退坐一面。
@[0078a25]@-{六根清淨不是作盲人聾人}-爾時,世尊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為汝等說修[[諸根]]-[三]-不?」 @[0078a25]@-{六根清淨不是作盲人聾人}-爾時,世尊告欝多羅:「汝師波羅奢那為汝等說修[[諸根]]-[三]-不?」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一.1558067096.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5/17 12:25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20479393005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