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八 2019/05/12 20:23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八 2023/09/02 20:46 目前版本
行 228: 行 228:
  *不苦不樂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不苦不樂受:不苦也不樂的感受。
-例如看到刺眼的強光會有苦受,看到柔和的影像會有樂受,沒什麼特別的影像,則有不苦不樂受。+以身根為例,太強的碰觸會有苦受,柔和的撫摸會有樂受,沒什麼特別的觸感,則有不苦不樂受。
而這些都隨著因緣遷流變化,都是無常、苦、空、非我的。 而這些都隨著因緣遷流變化,都是無常、苦、空、非我的。
行 253: 行 253:
  *根境識和合的過程,如本卷第218經所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本經表示在這整個過程中,「眼」、「色」、「眼識」、「觸」、「受」等等每一項因緣而生的東西,都是無常的。   *根境識和合的過程,如本卷第218經所說:「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緣觸受……」。本經表示在這整個過程中,「眼」、「色」、「眼識」、「觸」、「受」等等每一項因緣而生的東西,都是無常的。
-  *卷二第41經說受有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而本卷提到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只是分類法的不同,不相抵觸:眼受、耳受等六受,各自皆可再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卷二第41經說受有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意受,而本卷提到受有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這只是分類法的不同,不相抵觸:眼受、耳受等六受,可再分為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 
 + 
 +====[進階辨正]==== 
 + 
 +[[什麼是「色境」]] 
 + 
 +[[研討:意根與法塵的現代解釋]] 
 + 
 +[[研討:意根非色]]
=====(一九六)@@[0050a24]@@===== =====(一九六)@@[0050a24]@@=====
行 307: 行 315:
@[0050b17]@神足示現者,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入禪定[[正受]]-[七]-,[[陵虛]]-[八]-至東方,作[[四威儀]]-[九]-,行、住、坐、臥,入[[火三昧]]-[十]-,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十一]-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爾時,世尊作種種[[神變]]已,於眾中坐,是名神足示現。 @[0050b17]@神足示現者,世尊隨其所應,而示現入禪定[[正受]]-[七]-,[[陵虛]]-[八]-至東方,作[[四威儀]]-[九]-,行、住、坐、臥,入[[火三昧]]-[十]-,出種種火光,青、黃、赤、白、紅、[[頗梨]]-[十一]-色,水火俱現、或身下出火,身上出水,身上出火,身下出水,周圓四方亦復如是。爾時,世尊作種種[[神變]]已,於眾中坐,是名神足示現。
-@[0050b23]@他心示現者,[[心、意、識|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識]],彼應作如是念、不應作如是念、彼應作如是捨、彼應作如是[[身證]]-[十二]-[[住]],是名他心示現。+@[0050b23]@他心示現者,[[心、意、識|如彼心、如彼意、如彼識]],彼應作如是念、不應作如是念、彼應作如是捨、彼應作如是[[身證]]-[十二]-住,是名他心示現。
@[0050b26]@教誡示現者,如世尊說:「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0050b26]@教誡示現者,如世尊說:「諸比丘!一切燒然。云何一切燒然?謂眼燒然,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如是耳、鼻、舌、身、意燒然,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燒然,以何燒然,貪火燒然、恚火燒然、癡火燒然,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火燒然。」
行 331: 行 339:
[六] 教誡示現:開示說法教誨弟子。 [六] 教誡示現:開示說法教誨弟子。
-[七]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正定現前」,音譯為「三摩鉢底」。+[七]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音譯為「三摩鉢底」。
[八] 陵虛:升於空中。 [八] 陵虛:升於空中。
行 350: 行 358: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的南傳相當經文沒有提到「三種示現教化」,而是直接解說「一切燒然」。但在其它南傳經文(例如[[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484.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3集61經]],相當於[[http://buddhaspace.org/main/modules/dokuwiki/agama2:%E4%B8%AD%E9%98%BF%E5%90%AB%E7%B6%93%E5%8D%B7%E7%AC%AC%E4%B8%89%E5%8D%81%E4%BA%94#一四三_中阿含梵志品傷歌邏經第二_第三念誦|《中阿含經》卷三十五〈梵志品2〉第143經傷歌邏經]])也有講述三種示現教化,並且表示三種示現教化中,以「教誡示現」為最上。+本經的南傳相當經文沒有提到「三種示現教化」,而是直接解說「一切燒然」。但在其它南傳經文(例如[[http://agama.buddhason.org/AN/AN0484.htm|南傳《增支部尼柯耶》3集61經]],相當於[[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五#一四三_中阿含_*_-_1_-梵志品傷歌羅-_2_-經第二_第三念誦_-_3|《中阿含經》卷三十五〈梵志品2〉第143經傷歌邏經]])也有講述三種示現教化,並且表示三種示現教化中,以「教誡示現」為最上。
行 740: 行 748:
====[註解]==== ====[註解]====
-[一]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三摩地」,義譯為「等持」。+[一] 三摩提: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昧」、「三摩地」,義譯為「等持」。
[二] 繫念:心念連續不斷地繫於一處。 [二] 繫念:心念連續不斷地繫於一處。
行 926: 行 934: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參考其餘經典,並沒有特定一個地獄叫做「六觸入處地獄」,也沒有特定一個天界叫做「六觸入處天」,因此本經應該是比喻地獄之苦也是六觸入處之苦,天界之樂也是六觸入處之樂。+本經提到有地獄叫做「六觸地獄」、有天界叫做「六觸天」。另一方面,地獄之苦也是六觸之苦,天界之樂也是六觸之樂。
佛陀表示「莫樂莫苦」,不要向地獄之苦去,也不要沉迷於天界之樂。 佛陀表示「莫樂莫苦」,不要向地獄之苦去,也不要沉迷於天界之樂。
行 942: 行 950:
@[0053b09]@「-<所以者何?眼見色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三]-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故,比丘!於彼入處當覺知,若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 @[0053b09]@「-<所以者何?眼見色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耳、鼻、舌、身……意、[[法]]-[三]-因緣生內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是故,比丘!於彼入處當覺知,若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
-@[0053b14]@佛說:「當覺六入處。」言已,入室坐禪。時,有眾多比丘,世尊去後,作此論議-[2]-:「世尊為我等略說[[法要]],不廣分別,而入室坐禪。世尊說言:『當覺六入處,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我等今日於世尊略說法中猶故不解,今此眾中,誰有慧力,能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廣為我等演說其義?」+@[0053b14]@佛說:「當覺六入處。」言已,入室坐禪。時,有眾多比丘,世尊去後,作此論議-[2]-:「世尊為我等[[略說法要,不廣分別]]-[]-,而入室坐禪。世尊說言:『當覺六入處,若彼眼滅,色想則離;耳、鼻、舌、身、意滅,法想則離。』我等今日於世尊略說法中猶故不解,今此眾中,誰有慧力,能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廣為我等演說其義?」
@[0053b21]@復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難,常侍世尊,常為大師之所讚歎,聰慧梵行。唯有尊者阿難堪能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演說其義,我等今日皆共往詣尊者阿難所,問其要義,如阿難所說,悉當奉持。」 @[0053b21]@復作是念:「唯有尊者阿難,常侍世尊,常為大師之所讚歎,聰慧梵行。唯有尊者阿難堪能為我等於世尊略說法中演說其義,我等今日皆共往詣尊者阿難所,問其要義,如阿難所說,悉當奉持。」
行 964: 行 972:
[一] 成正覺:成佛。其中「正覺」指佛的真正覺悟的智慧。 [一] 成正覺:成佛。其中「正覺」指佛的真正覺悟的智慧。
-[二]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的作用。+[二]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三] 法:這裡指六境中的「法」。「耳、鼻、舌、身……意、法因緣」是「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身觸因緣、意法因緣」的簡稱。 [三] 法:這裡指六境中的「法」。「耳、鼻、舌、身……意、法因緣」是「耳聲因緣、鼻香因緣、舌味因緣、身觸因緣、意法因緣」的簡稱。
 +
 +[] 略說法要,不廣分別:只有簡單說正法的摘要,沒有詳細解釋。
[四] 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之說:佛陀簡化而講的,就是滅除六入處餘留的執著的說法。「有餘」即還有餘留的。這裡特指還有餘留的執著。 [四] 世尊略說者,即是滅六入處有餘之說:佛陀簡化而講的,就是滅除六入處餘留的執著的說法。「有餘」即還有餘留的。這裡特指還有餘留的執著。
行 1008: 行 1018:
@[0053c10]@「不向何等[[像類]]-[一]-比丘說不放逸行?若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己利]]-[二]-,盡諸[[有結]]-[三]-,心正解脫。如是像類比丘!我不為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彼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我今見彼諸尊-[1]-得不放逸果,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0053c10]@「不向何等[[像類]]-[一]-比丘說不放逸行?若比丘得阿羅漢,盡諸有漏,離諸重擔,[[逮得己利]]-[二]-,盡諸[[有結]]-[三]-,心正解脫。如是像類比丘!我不為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彼諸比丘已作不放逸故,不復堪能作放逸事,我今見彼諸尊-[1]-得不放逸果,是故不為彼說不放逸行。
-@[0053c16]@「為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若諸比丘在[[學地]]-[四]-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隱]],向涅槃住,如是像類比丘!我為其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比丘習學諸根,心樂[[隨順]][[資生之具]]-[五]-,親近善友,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所以者何?彼眼識所可愛樂、染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染]]、不繫著住;以不喜、不讚歎、不染、不著住故,專精勝進,身心止息,[[心安極住不忘]]-[六]-,常定一心,無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終不退減-[2]-隨於眼色。於耳、鼻、舌、身、[[意識法]]-[七]-亦復如是。>-」+@[0053c16]@「為何等像類比丘說不放逸行?若諸比丘在[[學地]]-[四]-者,未得心意增上[[安隱]],向涅槃住,如是像類比丘!我為其說不放逸行。所以者何?以彼比丘習學諸根,心樂[[隨順]][[資生之具]]-[五]-,親近善友,不久當得盡諸有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所以者何?彼眼識所可愛樂、染著之色,彼比丘見已,不喜、不讚歎、不[[染]]、不繫著住;以不喜、不讚歎、不染、不著住故,專精勝進,身心止息,[[心安極住不忘]]-[六]-,常定[[一心]]-[]-,無量法喜,但逮得第一[[三昧]][[正受]],終不退減-[2]-隨於眼色。於耳、鼻、舌、身、[[意識法]]-[七]-亦復如是。>-」
@[0053c2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053c28]@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026: 行 1036:
[三] 有結:後有(輪迴、不得解脫)的束縛。 [三] 有結:後有(輪迴、不得解脫)的束縛。
-[四] 學地:在修學戒定慧的「有學」階段。四向四果中,除阿羅漢外的四向三果,都是「有學」。(阿羅漢則是「無學」,已畢業了。)+[四] 學地:在修學戒定慧的「有學」階段。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有學」。(阿羅漢則是「無學」,已畢業了。)
[五] 資生之具:能資助活命的東西,例如食物、衣服、住處。 [五] 資生之具:能資助活命的東西,例如食物、衣服、住處。
[六] 心安極住不忘:心念安定,極為穩固而不忘失。 [六] 心安極住不忘:心念安定,極為穩固而不忘失。
 +
 +[] 一心:心是統一的。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心一境性」。
[七] 意識法:這裡指「意識」(染著或不染著)「法」。和此段先前的「眼識」染著或不染著「色」對應。 [七] 意識法:這裡指「意識」(染著或不染著)「法」。和此段先前的「眼識」染著或不染著「色」對應。
行 1139: 行 1151:
@[0054b03]@爾時,尊者[[富留那-[1]-]]-[一]-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二]-、說[[滅熾然]]-[三]-、說[[不待時]]-[四]-、說[[正向]]-[五]-、說[[即此見]]-[六]-、說[[緣自覺]]-[七]-。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0054b03]@爾時,尊者[[富留那-[1]-]]-[一]-比丘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說[[現法]]-[二]-、說[[滅熾然]]-[三]-、說[[不待時]]-[四]-、說[[正向]]-[五]-、說[[即此見]]-[六]-、說[[緣自覺]]-[七]-。世尊!云何為現法,乃至緣自覺?」
-@[0054b07]@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1]-。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0054b07]@佛告富留那:「善哉,富留那!能作此問。富留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2]-。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富留那!若眼見色已,覺知色、覺知色貪,我此內有眼識色貪如實知者,是名現見法。
-@[0054b13]@「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2]-,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0054b13]@「云何滅熾然?云何不待時?云何正向?云何即此見?云何緣自覺?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不起色貪覺:『我有內眼識色貪』,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若,富留那!比丘眼見色已,覺知色-[3]-,不起色貪覺,如實知色,不起色貪覺如實知,是名滅熾然、不待時、正向、即此見、緣自覺。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0054b19]@佛說此經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054b19]@佛說此經已,富留那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1149: 行 1161:
[1] 「富留那」,巴利本作 Puṇṇa。 [1] 「富留那」,巴利本作 Puṇṇa。
-[1] 「說」,宋、元、明三本作「說此」。+[2] 「說」,宋、元、明三本作「說此」。
-[2] 「色」,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色」。+[3] 「色」,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色」。
====[註解]==== ====[註解]====
 
agama/雜阿含經卷第八.1557663801.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05/12 20: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6292128562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