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2 2020/03/24 22:36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2 2021/12/13 20:30 目前版本
行 10: 行 10:
=====二、較次品===== =====二、較次品=====
-=====(48.11 獲得經)=====+=====(SN 48.11 獲得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有這五根-[1]-。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有這五根-[1]-。
行 16: 行 16:
「比丘們!什麼是信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具足淨信,相信如來的覺悟:『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叫做信根。 「比丘們!什麼是信根?比丘們!這裡,聖弟子具足淨信,相信如來的覺悟:『世尊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比丘們!這叫做信根。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根?精勤於[[四正斷]]-[]-。比丘們!這叫做精進根。 +「比丘們!什麼是精進根?精勤於[[四正勤]]-[]-。比丘們!這叫做精進根。
「比丘們!什麼是念根?正念於四念處。比丘們!這叫做念根。 「比丘們!什麼是念根?正念於四念處。比丘們!這叫做念根。
行 32: 行 32:
====[註解]==== ====[註解]====
-[] 四正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 四正勤: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又譯為「四正斷」。
[] 依於棄捨:指修定時要放下讓人分心的事物、甚至執著的一切事物,而能漸次得到更高的定境。又譯為「棄捨所緣」。 [] 依於棄捨:指修定時要放下讓人分心的事物、甚至執著的一切事物,而能漸次得到更高的定境。又譯為「棄捨所緣」。
-[] 心一境性:心專注於於一境而不散亂,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一心」。+[] 心一境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是「定」的別名之一。又譯為「一心」。
行 46: 行 46:
[[研討:SN 48.9 放下所緣]] [[研討:SN 48.9 放下所緣]]
-=====(48.19 經)=====+=====(SN 48.19 具足經)=====
那時,某一位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跟世尊說: 那時,某一位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跟世尊說:
行 66: 行 66:
=====三、六根品===== =====三、六根品=====
-=====(48.22 經)=====+=====(SN 48.22 命根經)=====
「比丘們!有這三根,哪三個呢?[[女根]]-[]-、男根、[[命根]]-[]-。比丘們!這些是三根。」 「比丘們!有這三根,哪三個呢?[[女根]]-[]-、男根、[[命根]]-[]-。比丘們!這些是三根。」
行 77: 行 77:
-=====(48.25 簡說經)=====+=====(SN 48.25 簡說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比丘們!這些是六根。」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比丘們!這些是六根。」
-=====(48.26 入流者經)=====+=====(SN 48.26 入流者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中略)意根。比丘們!當聖弟子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時,比丘們!這叫做不會墮落惡道、必定正確地歸向正覺的入流者聖弟子。」+「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中略)意根。比丘們!當聖弟子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時,比丘們!這叫做不會墮落惡道、必定歸向正覺的入流者聖弟子。」
====[註解]==== ====[註解]====
-[] 滋味:吸引力;因為六根而生起喜樂,能讓人回味、愛著。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41經:「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 快樂的滋味:因為六根而生起喜樂,能讓人回味、愛著。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41經:「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
-=====(48.27 經)=====+====[進階辨正]==== 
 + 
 +[[研討:SN 48.26 assādo(味)的翻譯]] 
 + 
 +=====(SN 48.27 阿羅漢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比丘們!當比丘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後,捨離執取而解脫。比丘們!這被叫做諸漏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義務已完成、放下負擔、得到自身最大的利益、存在的結縛已滅盡、正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比丘們!當比丘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後,捨離執取而解脫。比丘們!這叫做諸漏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義務已完成、放下重擔、得到自身最大的利益、存在的結縛已滅盡、正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校勘]==== ====[校勘]====
-=====(48.28 正覺經)=====+=====(SN 48.28 正覺經)=====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比丘們!只要我不如實證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自稱『已證無上正等正覺』。+「比丘們!只要我不如實證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不自稱『已成無上正等正覺』。
-「比丘們!但自從我如實證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才自稱『已證無上正等正覺』。又,我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生,沒有再生了。』」+「比丘們!但自從我如實證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我在這包括天、魔、梵的世間,包括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才自稱『已成無上正等正覺』。再者,我的智與見生起:『我的解脫不可動搖,這是我最後一生,沒有再生了。』」
====[校勘]==== ====[校勘]====
行 112: 行 116:
-=====(48.29 經)=====+=====(SN 48.29 沙門婆羅門經(一))=====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比丘們!有這六根,哪六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了知這六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校勘]==== ====[校勘]====
行 127: 行 131:
-=====(48.30 經)=====+=====(SN 48.30 沙門婆羅門經(二))=====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了知眼根、不了知眼根的集起、不了知眼根的滅沒、不了知眼根的滅沒[[道跡]];不了知耳根……(中略)不了知鼻根……(中略)不了知舌根……(中略)不了知身根……(中略)不了知意根、不了知意根的集起、不了知意根的滅沒、不了知意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了知眼根、不了知眼根的集起、不了知眼根的滅沒、不了知眼根的滅沒[[道跡]];不了知耳根……(中略)不了知鼻根……(中略)不了知舌根……(中略)不了知身根……(中略)不了知意根、不了知意根的集起、不了知意根的滅沒、不了知意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了知眼根、了知眼根的集起、了知眼根的滅沒、了知眼根的滅沒道跡;耳根……(中略)鼻根……(中略)舌根……(中略)身根……(中略)了知意根、了知意根的集起、了知意根的滅沒、了知意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了知眼根、了知眼根的集起、了知眼根的滅沒、了知眼根的滅沒道跡;耳根……(中略)鼻根……(中略)舌根……(中略)身根……(中略)了知意根、了知意根的集起、了知意根的滅沒、了知意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六根品第三的攝頌:\\ 六根品第三的攝頌:\\
行 145: 行 149:
=====[導讀:五種受]===== =====[導讀:五種受]=====
-「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直接緣生的受,心受則是意根所緣生的受。+「受」可區分為「樂受」、「苦受」、「捨受」(即「不苦不樂受」),也可區分為「身受」與「心受」。其中身受為生理的感受,由身體所引起,也就是由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所緣生,心受則為心理的感受,由心理所引起,也就是由意根所緣生。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心)憂受、捨受,如下圖所示: 有的經中則將遇舒適的境界時心的樂受特別稱為「喜受」,遇違逆的境界時心的苦受特別稱為「憂受」。因此將受區分為五種:(身)樂受、(身)苦受、(心)喜受、(心)憂受、捨受,如下圖所示:
行 166: 行 170:
凡夫執著於受而造業,修行人則觀察受的無常而練習不執著於受,阿羅漢則不因受起貪、瞋、癡,而能不造業。 凡夫執著於受而造業,修行人則觀察受的無常而練習不執著於受,阿羅漢則不因受起貪、瞋、癡,而能不造業。
-=====(48.31 經)=====+=====(SN 48.31 單純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行 178: 行 182:
-=====(48.32 經)=====+=====(SN 48.32 入流者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當聖弟子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時,比丘們!這叫做不會墮落惡道、必定正確地歸向正覺的入流者聖弟子。」+「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當聖弟子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時,比丘們!這叫做不會墮落惡道、必定歸向正覺的入流者聖弟子。」
====[校勘]==== ====[校勘]====
行 189: 行 193:
-=====(48.33 經)=====+=====(SN 48.33 阿羅漢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當比丘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後,捨離執取而解脫。比丘們!這被叫做諸漏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義務已完成、放下負擔、得到自身最大的利益、存在的結縛已滅盡、正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當比丘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後,捨離執取而解脫。比丘們!這叫做諸漏已盡、修行已成、應該作的義務已完成、放下重擔、得到自身最大的利益、存在的結縛已滅盡、正智解脫的阿羅漢比丘。」
====[校勘]==== ====[校勘]====
行 200: 行 204:
-=====(48.34 經)=====+=====(SN 48.34 沙門婆羅門經(一))=====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如實了知這五根的集起、滅沒、快樂的滋味、禍患、出離。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校勘]==== ====[校勘]====
行 213: 行 217:
-=====(48.35 經)=====+=====(SN 48.35 沙門婆羅門經(二))=====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了知樂根、不了知樂根的集起、不了知樂根的滅沒、不了知樂根的滅沒道跡;不了知苦根……(中略)不了知喜根……(中略)不了知憂根……(中略)不了知捨根、不了知捨根的集起、不了知捨根的滅沒、不了知捨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不了知樂根、不了知樂根的集起、不了知樂根的滅沒、不了知樂根的滅沒道跡;不了知苦根……(中略)不了知喜根……(中略)不了知憂根……(中略)不了知捨根、不了知捨根的集起、不了知捨根的滅沒、不了知捨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不是沙門或婆羅門,不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沒有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了知樂根、了知樂根的集起、了知樂根的滅沒、了知樂根的滅沒道跡;了知苦根……(中略)了知喜根……(中略)了知憂根……(中略)了知捨根、了知捨根的集起、了知捨根的滅沒、了知捨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比丘們!凡任何沙門或婆羅門了知樂根、了知樂根的集起、了知樂根的滅沒、了知樂根的滅沒道跡;了知苦根……(中略)了知喜根……(中略)了知憂根……(中略)了知捨根、了知捨根的集起、了知捨根的滅沒、了知捨根的滅沒道跡。比丘們!對我來說,他們是沙門或婆羅門,是沙門中的沙門或婆羅門中的婆羅門,也於這一生就體證沙門的目標、婆羅門的目標。」
====[校勘]==== ====[校勘]====
行 227: 行 231:
-=====(48.36 經)=====+=====(SN 48.36 解析經(一))=====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有關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身體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有關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身體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凡[[跟心理有關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心理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
-「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凡跟心理有關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心理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或心理有關,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身體或心理的,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
行 249: 行 253:
====[註解]==== ====[註解]====
-[] 跟身體有關的:由身體所引起的;被身體感受到的。+[] 身體的:由身體所引起的。 
 + 
 +[] 合意:合乎心意而令人愉快的;可愛的。又譯為「可意」、「可念」。 
 + 
 +[] 心理的:由心理所引起的。
-[] 跟心理有關的:由心理所引起的;被心理感受到的。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257: 行 264:
  * 參考 {ref>Za17.32}   * 參考 {ref>Za17.32}
-=====(48.37 經)=====+====[讀經拾得]====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由佛學來看,感受是種心理現象,本經中將感受區分為「身體的」及「心理的」感受,主要是在界定這個感受是由身體引起或是由心理引起的,倒不是說有感受是純粹身體而沒有心理的。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有關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雜阿含經》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〇|第470經]]即說修行人在有苦受時,生了身受但可以不生心受,即指有身體所引起的疼痛時,修行人不執著於受,因此不會自己製造後續心理上的狂亂和苦。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有關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進階辨正]==== 
 + 
 +  *[[研討:身受與心受]] 
 + 
 +=====(SN 48.37 解析經(二))===== 
 +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身體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 
 +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身體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凡跟心理有關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心理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
-「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凡跟心理有關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心理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或心理有關,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身體或心理的,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
「比丘們!這裡,樂根與喜根應該被看作樂受。 「比丘們!這裡,樂根與喜根應該被看作樂受。
行 285: 行 302: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人們對樂受、喜受執著而生貪、對苦受、憂受執著而生瞋、對不苦不樂受執著而生癡,產生後續的輪迴。因此這些受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夠引生其他的法,而也稱為「根」。+人們對樂受、喜受執著而生貪、對苦受、憂受執著而生瞋、對不苦不樂受執著而生癡,產生後續的輪迴。因此這些受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夠引生其他的法,因而也稱為「根」。
-=====(48.38 經)=====+=====(SN 48.38 解析經(三))=====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有關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比丘們!什麼是樂根呢?比丘們!身體的樂與合意,身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樂根。
-「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有關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比丘們!什麼是苦根呢?比丘們!身體的苦與不合意,身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苦根。
-「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凡跟心理有關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比丘們!什麼是喜根呢?比丘們!心理的樂與合意,意觸所生樂與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喜根。
-「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凡跟心理有關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比丘們!什麼是憂根呢?比丘們!心理的苦與不合意,意觸所生苦與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憂根。
-「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凡跟身體或心理有關,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比丘們!什麼是捨根呢?比丘們!身體或心理的,既非合意也非不合意的感受。比丘們!這叫做捨根。
「比丘們!這裡,樂根與喜根應該被看作樂受。 「比丘們!這裡,樂根與喜根應該被看作樂受。
行 320: 行 337:
-=====(48.39 經)=====+=====(SN 48.39 如同木柴經)=====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有這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緣樂觸而生起樂根,當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樂的』;當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樂觸而生起的樂根消散、寂滅』。+「比丘們!緣樂觸而生起樂根,當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樂的。』當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樂觸而生起的樂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苦觸而生起苦根,當苦存在時,他了知:『我是苦的』;當苦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苦觸而生起的苦根消散、寂滅』。+「比丘們!緣苦觸而生起苦根,當苦存在時,他了知:『我是苦的。』當苦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苦觸而生起的苦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喜觸而生起喜根,當喜悅存在時,他了知:『我是喜悅的』;當喜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喜觸而生起的喜根消散、寂滅』。+「比丘們!緣喜觸而生起喜根,當喜悅存在時,他了知:『我是喜悅的。』當喜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喜觸而生起的喜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憂觸而生起憂根,當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憂的』;當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憂觸而生起的憂根消散、寂滅』。+「比丘們!緣憂觸而生起憂根,當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憂的。』當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憂觸而生起的憂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捨觸而生起捨根,當捨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捨的』;當捨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捨觸而生起的捨根消散、寂滅』。+「比丘們!緣捨觸而生起捨根,當捨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捨的。』當捨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捨觸而生起的捨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猶如兩木柴互相磨擦,發熱生火。當木柴被分離與捨置,則它的熱消散、平息。同樣的,比丘們!緣樂觸而生起樂根,當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樂的』;當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樂觸而生起的樂根消散、寂滅』。+「比丘們!猶如兩木柴互相磨擦,發熱生火。當木柴被分離與捨置,則它的熱消散、平息。同樣的,比丘們!緣樂觸而生起樂根,當樂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樂的。』當樂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樂觸而生起的樂根消散、寂滅。』
-「比丘們!緣苦觸……(中略)比丘們!緣喜觸……(中略)比丘們!緣憂觸……(中略)比丘們!緣捨觸而生起捨根,當捨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捨的』;當捨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捨觸而生起的捨根消散、寂滅』。」+「比丘們!緣苦觸……(中略)比丘們!緣喜觸……(中略)比丘們!緣憂觸……(中略)比丘們!緣捨觸而生起捨根,當捨存在時,他了知:『我是捨的。』當捨觸滅時,他了知:『對應於受,緣捨觸而生起的捨根消散、寂滅。』」
====[註解]==== ====[註解]====
行 343: 行 360: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本經所述為四念處中修習受念處的階段,修行人如實知受的生起與滅去,進一步而能觀察受生起與滅去的因緣。
十二因緣中「觸」能緣生「受」,這個過程在經中形容為「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根、境、識三事和合時,才會有觸,沒有根、境、或識時,就不會有觸。 十二因緣中「觸」能緣生「受」,這個過程在經中形容為「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根、境、識三事和合時,才會有觸,沒有根、境、或識時,就不會有觸。
行 348: 行 367:
「觸」這概念有點抽象,因此都是靠前面的緣起支或是後面的緣起支來形容觸:由前面的緣起支來形容觸,可將觸區分為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也可將觸區分為無明觸及明觸;由後面的緣起支(受)來形容觸,則可將觸區分為樂觸、苦觸等,例如產生「樂受」的就叫做「樂觸」。 「觸」這概念有點抽象,因此都是靠前面的緣起支或是後面的緣起支來形容觸:由前面的緣起支來形容觸,可將觸區分為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也可將觸區分為無明觸及明觸;由後面的緣起支(受)來形容觸,則可將觸區分為樂觸、苦觸等,例如產生「樂受」的就叫做「樂觸」。
-本經表示修行人在受時如實知,受生時生、受滅時滅,而可以觀生滅、無常,進一步而能觀因緣的集與滅。 +=====(SN 48.40 非常見次序經)=====
- +
-=====(48.40 經)=====+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個呢?樂根、苦根、喜根、憂根、捨根。
-「比丘們!這裡,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忱、奮力精進而生起苦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苦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習慣力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習慣力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苦根、了知苦根集、了知苦根滅、了知已生起的苦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苦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法後,達到有覺有觀,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的[[初禪]]。在那裡,已生起的苦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苦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比丘們!這裡,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苦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苦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苦根、了知苦根集、了知苦根滅、了知已生起的苦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苦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感官欲樂,離於不善的法後,達到有覺有觀,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的[[初禪]]。在那裡,已生起的苦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苦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又,這裡,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忱、奮力精進而生起憂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憂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習慣力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習慣力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憂根、了知憂根集、了知憂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憂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憂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尋與伺,內心澄淨,專注,達到無覺無觀、由定而生起喜與樂的[[第二禪]]。在那裡,已生起的憂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憂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憂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憂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憂根、了知憂根集、了知憂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憂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憂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覺與觀,內心澄淨,專注,達到無覺無觀、由定而生起喜與樂的[[第二禪]]。在那裡,已生起的憂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憂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又,這裡,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忱、奮力精進而生起樂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樂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習慣力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習慣力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樂根、了知樂根集、了知樂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樂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樂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達到聖者宣說:『捨、念、住於樂』的[[第三禪]]。在那裡,已生起的樂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樂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樂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樂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樂根、了知樂根集、了知樂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樂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樂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喜,安住在捨心,安住在正念、正知中,體驗到樂。達到聖者宣說:『捨、念、住於樂』的[[第三禪]]。在那裡,已生起的樂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樂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又,這裡,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忱、奮力精進而生起喜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喜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習慣力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習慣力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喜根、了知喜根集、了知喜根滅、了知已生起的喜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喜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達到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的[[第四禪]]。在那裡,已生起的喜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喜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喜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喜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喜根、了知喜根集、了知喜根滅、了知已生起的喜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喜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離於苦、樂,先前憂、喜已斷,達到不苦不樂,只有因捨而生的清淨之念,心專注純一的[[第四禪]]。在那裡,已生起的喜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喜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比丘們!又,這裡,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忱、奮力精進而生起捨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捨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習慣力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習慣力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捨根、了知捨根集、了知捨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捨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捨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後,達到了[[想受滅]]-[]-。在那裡,已生起的捨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捨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比丘們!再者,當比丘住於不放逸、熱誠、勤奮努力而生起捨根時,他這麼了知:『我的捨根已生起,這是有徵相的、有原由的、有造作的、有助緣的;不會是沒有徵相的、沒有原由的、沒有造作的、沒有助緣的。』他了知捨根、了知捨根集、了知捨根滅、了知已生起的捨根息滅無餘之處。已生起的捨根在哪裡息滅無餘呢?比丘們!這裡,比丘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入處]]後,達到了[[想受滅]]-[]-。在那裡,已生起的捨根息滅無餘。比丘們!這稱為比丘已知滅捨根,他為了這個目的將心集中。」
樂根品第四的攝頌:\\ 樂根品第四的攝頌:\\
行 369: 行 386:
====[註解]==== ====[註解]====
 +
 +[] 有造作的:有行為(所造成)的;有造作(所造成)的。又譯為「有行」。
[] 想受滅:滅了想陰、受陰的禪定境界。是解脫的聖者才能證得的定。又譯為「滅盡定」、「滅受想定」。 [] 想受滅:滅了想陰、受陰的禪定境界。是解脫的聖者才能證得的定。又譯為「滅盡定」、「滅受想定」。
行 374: 行 393: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本經表示初禪斷苦根、二禪斷憂根、三禪斷樂根、四禪斷喜根。說一切有部傳誦的對應經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俱舍論》中引用的經文)以及瑜伽學派的論典《瑜伽師地論》則都和南傳的傳抄不同,表示初禪斷憂根、二禪斷苦根、三禪斷喜根、四禪斷樂根。+本經表示初禪斷苦根、二禪斷憂根、三禪斷樂根、四禪斷喜根。說一切有部傳誦的對應經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俱舍論》中引用的經文)以及瑜伽學派的論典《瑜伽師地論》則都和南傳本經次序不同,表示初禪斷憂根、二禪斷苦根、三禪斷喜根、四禪斷樂根。 
 + 
 +本經經名為「非常見次序經」,可見南傳經典整理者也覺得本經所載不是常見的次序。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381: 行 402:
=====五、老品===== =====五、老品=====
-=====(48.41 經)=====+=====(SN 48.41 老法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東園鹿母講堂]]。
當時,世尊在傍晚時,從禪思中出來,在最後的陽光中背曬著太陽而坐。 當時,世尊在傍晚時,從禪思中出來,在最後的陽光中背曬著太陽而坐。
行 391: 行 412:
那時,阿難尊者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阿難尊者跟世尊說: 那時,阿難尊者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阿難尊者跟世尊說:
-「不可思議啊,大德!不可思議啊,大德!現在世尊的膚色不再那麼清淨、皎潔,肢體全都鬆弛、起皺,身體前傾,看得見諸根的變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可思議啊,大德!不可思議啊,大德!世尊現在的膚色不再那麼清淨皎潔,肢體鬆弛皺摺,身體向前方傾下,看得見諸根的變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正是這樣,阿難!-{隨時會老病死}--<在年青時有老法;在健康時有病法;在活命時有死法>-,膚色不再那麼清淨、皎潔,肢體全都鬆弛、起皺,身體前傾,看得見諸根的變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正是這樣,阿難!-{隨時會老病死}--<在年青時有老法;在健康時有病法;在活命時有死法>-,膚色不再那麼清淨皎潔,肢體鬆弛皺摺,身體向前方傾下,看得見諸根的變異: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些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 這就是世尊所說,說了這些後,善逝、大師又更進一步說:
行 419: 行 440:
-=====(48.42 經)=====+=====(SN 48.42 烏南巴婆羅門經)=====
緣起於舍衛城。 緣起於舍衛城。
行 425: 行 446:
那時,烏南巴婆羅門來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致意。歡迎慰勞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烏南巴婆羅門跟世尊說: 那時,烏南巴婆羅門來見世尊。抵達後,與世尊互相致意。歡迎慰勞後,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烏南巴婆羅門跟世尊說:
-「喬達摩先生!有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哪五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喬達摩先生!當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時,什麼是[[庇護所]]-[]-呢?什麼是它們的行處與境界呢?」+「喬達摩先生!有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哪五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喬達摩先生!當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時,什麼是[[庇護所]]-[]-呢?什麼是它們體驗的行處與境界呢?」
-「婆羅門!有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哪五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婆羅門!當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時,意是庇護所,意是它們的行處與境界。」+「婆羅門!有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哪五個呢?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婆羅門!當這各自境界、各自行處的五根,它們不經驗互相的行處與境界時,意是庇護所,意體驗它們的行處與境界。」
「喬達摩先生!又,什麼是意的庇護所呢?」 「喬達摩先生!又,什麼是意的庇護所呢?」
行 453: 行 474:
「大德!在西邊的牆壁。」 「大德!在西邊的牆壁。」
-「同樣的,比丘們!烏南巴婆羅門對如來的信已住立、已生根、已確立、堅固而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的任何者動搖,比丘們!這時,如果烏南巴婆羅門死了,沒有將烏南巴婆羅門與這個世間繫縛的結縛。」+「比丘們!同樣地,烏南巴婆羅門對如來的信已住立、已生根、已確立、堅固而不能被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世間中的任何者動搖。比丘們!如果這個時候烏南巴婆羅門死去,沒有將烏南巴婆羅門與這個世間繫縛的結縛。」
行 465: 行 486: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
 +五根提供訊息給意根,所謂「緣意、法,生意識」,這個「法」就是感官傳來的「訊息」。佛教的論中一般認為前一剎那的意識,成為下一剎那的意根,接收了前一個剎那的法境,這樣相續下去。也就是說,五根緣生的感官經驗會經由意根,最後成為法境,緣生後續更多的心理造作。如果沒有意根,五根緣生的感官經驗就沒後續了,因此意根是其所依、也可比喻為庇護所。
 +
 +凡夫的「意」不一定具備「念」,「念」更不一定導向「解脫」。「念」可防護煩惱,有「念」的話意才能提升,所以「念」可比喻為「意」的庇護所。具備「念」之後,修習四念處則能提升為正念,證阿羅漢得解脫時則可永不失正念,因此「解脫」可說是「念」最後的庇護所。
 +
 +「涅槃」是無為法,永遠不會動搖、退失,因此可比喻為「解脫」的庇護所、安固處。
 +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471: 行 499:
-=====(48.43 經)=====+=====(SN 48.43 娑雞帝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沙祇多城漆黑林的鹿園。+曾有一時,世尊住在[[娑雞帝]]-[]-城青黑林的鹿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有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嗎?」 「比丘們!有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嗎?」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導引,以世尊為依歸。大德!如果世尊能說明這義理,那就太好了!聽聞世尊教說後,比丘們將會受持的。」+「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以世尊為法眼,以世尊為歸依。大德!如果世尊能說明這義理,那就太好了!聽聞世尊教說後,比丘們將會記憶受持的。」
「比丘們!有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比丘們!什麼法門,由此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呢? 「比丘們!有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比丘們!什麼法門,由此法門從五根成為五力,五力成為五根呢?
-「比丘們!凡信根者,即是信力;凡信力者,即是信根。凡精進根者,即是精進力;凡精進力者,即是精進根。凡念根者,即是念力;凡念力者,即是念根。凡定根者,即是定力;凡定力者,即是定根。凡慧根者,即是慧力;凡慧力者,即是慧根。+「比丘們!信根者,可謂信力;信力者,可謂信根。精進根者,可謂精進力;精進力者,可謂精進根。念根者,可謂念力;念力者,可謂念根。定根者,可謂定力;定力者,可謂定根。慧根者,可謂慧力;慧力者,可謂慧根。
「比丘們!猶如河川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在中央有沙洲。比丘們!有法門,由此法門該河可算作一條水流。又,比丘們!有法門,由此法門該河亦可算作二條水流。 「比丘們!猶如河川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在中央有沙洲。比丘們!有法門,由此法門該河可算作一條水流。又,比丘們!有法門,由此法門該河亦可算作二條水流。
行 493: 行 521:
「比丘們!什麼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二條水流呢?比丘們!沙洲北邊的水流與沙洲南邊的水流。比丘們!這是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二條水流。 「比丘們!什麼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二條水流呢?比丘們!沙洲北邊的水流與沙洲南邊的水流。比丘們!這是法門,由此法門該河算作二條水流。
-「同樣地,比丘們!凡信根者,即是信力;凡信力者,即是信根。凡精進根者,即是精進力;凡精進力者,即是精進根。凡念根者,即是念力;凡念力者,即是念根。凡定根者,即是定力;凡定力者,即是定根。凡慧根者,即是慧力;凡慧力者,即是慧根。+「比丘們!同樣地,信根者,可謂信力;信力者,可謂信根。精進根者,可謂精進力;精進力者,可謂精進根。念根者,可謂念力;念力者,可謂念根。定根者,可謂定力;定力者,可謂定根。慧根者,可謂慧力;慧力者,可謂慧根。
-「比丘們!當五根已妥善修習、多修習時,比丘滅盡諸漏而得無漏,在這一生中自知自證,成就安住於心解脫、慧解脫。」+「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比丘滅盡諸漏而得無漏,在這一生中自知自證,成就安住於心解脫、慧解脫。」
====[註解]==== ====[註解]====
 +[] 娑雞帝: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拘薩羅國的舊都城,位於當時的中印度,舍衛城的南方,和拘薩羅國以南的阿踰闍城隔河相望。又譯為「娑祇」。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五根是說信、精進、念、定、慧如同植物的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五力是說信、精進、念、定、慧增長而產生能斷煩惱的「力量」。經論中講說五根增長而產生的力量稱為五力,例如《長阿含十報法經》卷二:「五根行已足,是為五力。」(CBETA, T01, no. 13, p. 238, c15)
 +
 +本經是在這樣的基本定義上解說,表示五根、五力並不是涇渭分明、完全不同,而是有共同的源流(信、精進、念、定、慧),只是上下游或視角的差別。
 +
 +五根、五力,修的都是信、精進、念、定、慧,只是五根講修這五者能增上其他善法,五力講修這五者能產生斷煩惱的力量。所以從修的內容來講是一樣的,只是應用的層面來講有所不同。
 +
 +
 +====[進階辨正]====
 +  *[[研討:SN 48.43 中巴利文 pariyāya 的翻譯]]
-=====(48.44 經)=====+=====(SN 48.44 東庫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門屋。+曾有一時,世尊住在舍衛城的東庫。
在那裡,世尊召喚舍利弗尊者: 在那裡,世尊召喚舍利弗尊者:
行 516: 行 553:
「舍利弗!你相信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嗎?」 「舍利弗!你相信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嗎?」
-「大德!在這裡,我不是出於對世尊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大德!在這裡,我不是出於對世尊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大德!那些不了悟、未見到、未發現、未作證、未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出於對其他人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大德!那些不了悟、未見到、未發現、未作證、未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出於對其他人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但,大德!那些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但,大德!那些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大德!我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在那裡,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大德!我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在那裡,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真是太好了!舍利弗!那些不了悟、未見到、未發現、未作證、未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出於對其他人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真是太好了!舍利弗!那些不了悟、未見到、未發現、未作證、未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出於對其他人的信心: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但,舍利弗!那些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但,舍利弗!那些已了悟、已見到、已發現、已作證、以慧體會達到的人,在那裡,他們是自信、沒有疑惑的:修習、多修習信根……(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行 536: 行 573:
-=====(48.45 經)=====+=====(SN 48.45 東園經(一))=====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行 542: 行 579: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當幾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呢?」+「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一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一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一根呢?慧根。比丘們!對有慧的聖弟子來說,接著信確立;接著精進確立;接著念確立;接著定確立。比丘們!當這一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哪一根呢?慧根。比丘們!對有慧的聖弟子來說,接著信確立;接著精進確立;接著念確立;接著定確立。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一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註解]==== ====[註解]====
行 558: 行 595:
-=====(48.46 經)=====+=====(SN 48.46 東園經(二))=====
背景如同前一經。 背景如同前一經。
-「比丘們!當幾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呢?」+「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二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二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二根呢?聖慧和聖解脫。比丘們!因為聖慧是其慧根,比丘們!因為聖解脫是其定根。比丘們!當這二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哪二根呢?聖慧和聖解脫。比丘們!因為聖慧是其慧根,比丘們!因為聖解脫是其定根。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二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註解]==== ====[註解]====
行 578: 行 615:
-=====(48.47 經)=====+=====(SN 48.47 東園經(三))=====
背景如同前一經。 背景如同前一經。
-「比丘們!當幾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呢?」+「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四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四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四根呢?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當這四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哪四根呢?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四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註解]==== ====[註解]====
行 598: 行 635:
-=====(48.48 經)=====+=====(SN 48.48 東園經(四))=====
背景如同前一經。 背景如同前一經。
-「比丘們!當幾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呢?」+「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幾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呢?」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當五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五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哪五根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當這五根已修習、多修習時,煩惱滅盡的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哪五根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已修習、多修習這五根時,漏盡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註解]==== ====[註解]====
行 617: 行 654:
-=====(48.49 經)=====+=====(SN 48.49 賓頭盧頗羅墮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拘舍彌國的瞿師羅園。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當時,賓頭盧婆羅墮尊者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當時,[[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那時,眾多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跟世尊說: 那時,眾多比丘來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跟世尊說:
-「大德!賓頭盧婆羅墮尊者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大德!究竟正觀到什麼,賓頭盧婆羅墮尊者記說:「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大德!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大德!究竟正觀到什麼,賓頭盧頗羅墮尊者記說:『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當三根已妥善修習、多修習時,賓頭盧婆羅墮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哪三根呢?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當三根已妥善修習、多修習時,賓頭盧婆羅墮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三根時,賓頭盧頗羅墮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哪三根呢?念根、定根、慧根。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三根時,賓頭盧頗羅墮比丘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比丘們!這三根的究竟邊際是什麼呢?是盡滅。什麼的盡滅呢?生、老、死。 +「比丘們!這三根的終極目的是什麼呢?是滅盡。什麼的滅盡呢?生、老、死。
-「比丘們!當賓頭盧婆羅墮比丘正觀到『生、老、死的盡滅』時,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不會再次出生,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再有這樣的狀態了。』」+「比丘們!當賓頭盧頗羅墮比丘正觀到『生、老、死的滅盡』時,記說究竟的智慧:『我了知生已經滅盡,清淨的修行已經確立,應當完成的都已經完成,自知沒有下一生。』」
====[註解]==== ====[註解]====
行 643: 行 680:
=====六、野豬洞品===== =====六、野豬洞品=====
-=====(48.51 經)=====+=====(SN 48.51 薩羅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行 651: 行 688: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比丘們!猶如在任何畜生類中,獸王獅子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力量、速度、勇氣。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在任何畜生類中,獸王獅子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力量、速度、勇氣。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覺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精進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念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定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慧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念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定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在任何畜生類中,獸王獅子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力量、速度、勇氣。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在任何畜生類中,獸王獅子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力量、速度、勇氣。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註解]====
 +[] 菩提分法:成就菩提(覺悟)的各分支方法,通常指「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類成就菩提的方法),在本經中則特舉五根為例。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48.53 經)=====+=====(SN 48.53 有學經)=====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我聽到這樣的說法: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拘舍彌國的瞿師羅園。+曾有一時,世尊住在俱睒彌國的瞿師羅園。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在那裡,世尊召喚比丘們:
行 675: 行 713: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大德!我們的法以世尊為根本,……(中略)。」
-「比丘們!有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比丘們!有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
-「比丘們!什麼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呢?」+「比丘們!什麼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呢?
-「比丘們!這裡,有學比丘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苦滅道跡。』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比丘們!這裡,有學比丘如實了知:『這是苦。』如實了知:『這是苦集。』如實了知:『這是苦滅。』如實了知:『這是苦滅道跡。』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
-「再者,有學比丘這樣細思:『這裡之外,有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教導像世尊如此真實、真正的法嗎?』他這麼了知:『除了這裡之外,沒有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教導像世尊如此真實、真正的法。』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再者,有學比丘這樣細思:『這裡之外,有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教導像世尊如此真實、真正的法嗎?』他這麼了知:『除了這裡之外,沒有其他的沙門或婆羅門教導像世尊如此真實、真正的法。』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
-「再者,有學比丘了知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去向、最勝、成果、究竟。他沒有親身達到、安住,但以慧洞察看見。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再者,有學比丘了知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去向、最勝、成果、究竟。他沒有[[親身達到]]-[]-、安住,但以慧洞察看見。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有學地的有學比丘了知:『我是有學。』
-「比丘們!什麼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呢?」+「比丘們!什麼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呢?
-「比丘們!這裡,無學比丘了知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去向、最勝、成果、究竟。他親身達到、安住,也以慧洞察看見。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比丘們!這裡,無學比丘了知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的去向、最勝、成果、究竟。他親身達到、安住,也以慧洞察看見。比丘們!這是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
「再者,比丘們!無學比丘了知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他了知:『它們將完全、徹底地息滅無餘,將無其他六根在其他地方以任何方式生起。』這是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 「再者,比丘們!無學比丘了知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他了知:『它們將完全、徹底地息滅無餘,將無其他六根在其他地方以任何方式生起。』這是法門,讓住於無學地的無學比丘了知:『我是無學。』」
行 693: 行 731:
====[註解]==== ====[註解]====
 +[] 親身達到:即滅盡煩惱、完整體驗涅槃。又譯為「身觸」。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48.54 經)=====+=====(SN 48.54 足跡經)=====
「比丘們!猶如任何叢林生物的足跡,一切都容納在象的足跡裡,象的足跡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廣大。同樣地,比丘們!凡任何導致覺悟的足跡,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叢林生物的足跡,一切都容納在象的足跡裡,象的足跡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廣大。同樣地,比丘們!凡任何導致覺悟的足跡,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呢?比丘們!信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精進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念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定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慧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比丘們!哪些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呢?比丘們!信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精進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念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定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慧根是導致覺悟的足跡,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叢林生物的足跡,一切都容納在象的足跡裡,象的足跡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廣大。同樣地,比丘們!凡任何導致覺悟的足跡,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叢林生物的足跡,一切都容納在象的足跡裡,象的足跡被視為其中最上,即:廣大。同樣地,比丘們!凡任何導致覺悟的足跡,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註解]====
行 712: 行 751:
-=====(48.55 經)=====+=====(SN 48.55 樹心材經)=====
-「比丘們!猶如任何樹心材的香中,赤[[旃檀]]-[]-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樹心材的香中,赤[[旃檀]]-[]-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覺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樹心材的香中,赤旃檀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樹心材的香中,赤旃檀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註解]====
行 730: 行 769:
[[研討:樹心材香]] [[研討:樹心材香]]
-=====(48.56 經)=====+=====(SN 48.56 安立經)=====
「比丘們!當安立了一法時,比丘修習、善修習五根。哪一法呢?不放逸。什麼是不放逸呢? 「比丘們!當安立了一法時,比丘修習、善修習五根。哪一法呢?不放逸。什麼是不放逸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於心防護漏與[[有漏法]]-[]-,當他的心防護漏與有漏法時,信根到達圓滿的修習;精進根到達圓滿的修習;念根到達圓滿的修習;定根到達圓滿的修習;慧根到達圓滿的修習。 +「比丘們!這裡,比丘於心防護漏與[[有漏法]]-[]-,當他的心防護漏與有漏法時,信根修習圓滿;精進根修習圓滿;念根修習圓滿;定根修習圓滿;慧根修習圓滿。
「比丘們!當這樣安立了一法時,比丘修習、善修習五根。」 「比丘們!當這樣安立了一法時,比丘修習、善修習五根。」
行 746: 行 785:
-=====(48.57 經)=====+=====(SN 48.57 大梵天王經)=====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欝毘羅,尼連禪河邊[[阿闍惒羅]]-[]-[[孟加拉榕]]-[]-樹下,初成正覺。+曾有一時,世尊住在[[欝毘羅]]-[]-,[[尼連禪河]]-[]-邊[[阿闍惒羅]]-[]-[[孟加拉榕]]-[]-樹下,初成正覺。
-那時,世尊在僻靜處獨坐,生起這樣的深思:+那時,世尊到偏僻安靜處獨坐,生起這樣的深思:
「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哪五根呢? 「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哪五根呢?
行 758: 行 797:
「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那時,大梵天王考量世尊心中的深思後,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伸直彎曲的手臂,或把伸直的手臂彎曲那樣快地在梵天世界消失,出現在世尊面前。把上衣披到一邊肩膀,合掌向世尊行禮後,跟世尊說:+那時,[[大梵天王]]-[]-考量世尊心中的深思後,猶如有力氣的男子伸直彎曲的手臂,或把伸直的手臂彎曲那樣快地在梵天世界消失,出現在世尊面前。把上衣披到一邊肩膀,合掌向世尊行禮後,跟世尊說: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善逝!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哪五根呢?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善逝!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哪五根呢?修習、多修習信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中略)修習、多修習慧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大德!過去我跟隨迦葉等正覺者修行梵行。在那時我叫作沙哈葛比丘。大德!當五根已修習、多修習,我在感官之欲上離染,身壞命終後投生梵天世界的善趣,在那裡我是大梵天王。+「大德!過去我跟隨迦葉等正覺者修行梵行。在那時我叫做沙哈葛比丘。大德!當已修習、多修習五根,我在感官之欲上離染,身壞命終後投生梵天世界的善趣,在那裡我是大梵天王。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善逝!我知、我見,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正是如此,世尊!正是如此,善逝!我知、我見,修習、多修習五根,有甘露的安固處、甘露的彼岸、甘露的究竟。」
====[註解]==== ====[註解]====
 +
 +[] 欝毘邏:摩揭提國的村名,佛陀曾苦行六年的地方,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 Urel 村,義譯為「苦行林」,又譯為「鬱鞞羅」、「優樓頻螺」。
 +
 +[] 尼連禪河:恆河支流。位於中印度摩竭提國伽耶城的東方,相當於今日印度比哈爾邦的帕爾古河。又譯為「尼連然河」。
[] 阿闍惒羅:古印度尼連禪河旁的一株樹名,佛陀悟道不久後曾在這株樹下打坐,之後並在這株樹下接受梵天勸請而說法。「惒」讀音同「河」。 [] 阿闍惒羅:古印度尼連禪河旁的一株樹名,佛陀悟道不久後曾在這株樹下打坐,之後並在這株樹下接受梵天勸請而說法。「惒」讀音同「河」。
[] 孟加拉榕: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 孟加拉榕: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
 +[] 大梵天王:色界初禪天當中最高層大梵天的天主,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眾,被後來往生梵天的天眾尊為天主。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又譯為「大梵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776: 行 822:
-=====(48.58 經)=====+=====(SN 48.58 野豬洞經)=====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的野豬洞中。 曾有一時,世尊住在王舍城耆闍崛山的野豬洞中。
行 782: 行 828:
在那裡,世尊召喚舍利弗尊者: 在那裡,世尊召喚舍利弗尊者:
-「舍利弗!一位漏盡比丘究竟正觀到什麼,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呢?」+「舍利弗!一位漏盡比丘究竟正觀到什麼,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呢?」
「大德!當一位漏盡比丘看見無上安穩處時,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 「大德!當一位漏盡比丘看見無上安穩處時,對於如來或如來的教說,禮敬時作出最上的頭面接足禮。」
行 802: 行 848:
====[註解]==== ====[註解]====
 +[] 頭面接足禮:以頭碰觸受禮者的腳或地面的最高禮法。又作「五體投地」。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808: 行 854:
-=====(48.59 經)=====+=====(SN 48.59 生起經(一))===== 
 + 
 +緣起於舍衛城。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如來、應供、等正覺的出現,未生起的生起。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如來、應供、等正覺的出現,未生起的生起。
行 824: 行 872:
-=====(48.60 經)=====+=====(SN 48.60 生起經(二))=====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善逝的律法,未生起的生起。+「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善逝]]的[[律]]-[]-,未生起的生起。
「哪五根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哪五根呢?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善逝的律法,未生起的生起。」+「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不離善逝的律,未生起的生起。」
野豬洞品第六的攝頌:\\ 野豬洞品第六的攝頌:\\
行 838: 行 886:
====[註解]==== ====[註解]====
 +[] 律:佛陀為比丘、比丘尼所制定應遵守的禁戒。音譯為毘尼、毘奈耶。
=====七、覺分品===== =====七、覺分品=====
-=====(48.61 經)=====+=====(SN 48.61 結縛經)=====
緣起於舍衛城。 緣起於舍衛城。
行 858: 行 906:
-=====(48.62 經)=====+=====(SN 48.62 隨眠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根絕隨眠。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根絕[[隨眠]]-[]-。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修習、多修習時,導致根絕隨眠。」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修習、多修習時,導致根絕隨眠。」
行 866: 行 914:
====[註解]==== ====[註解]====
 +[] 隨眠:煩惱或煩惱的根源。煩惱潛伏跟隨著人,因緣適合就會生起,因此稱為隨眠。又譯為「使」。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872: 行 920:
-=====(48.63 經)=====+=====(SN 48.63 完全理解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行 886: 行 934:
-=====(48.64 經)=====+=====(SN 48.64 漏盡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滅盡煩惱。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漏盡。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這些是五根,修習、多修習時,導致煩惱的滅盡。+「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漏盡。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斷結縛;導致根絕隨眠;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導致滅盡煩惱。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斷結縛,導致根絕隨眠,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導致漏盡。哪五根呢?信根……(中略)慧根。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斷結縛;導致根絕隨眠;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導致滅盡煩惱。」+「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導致斷結縛,導致根絕隨眠,導致完全理解(生命)歷程,導致漏盡。」
====[註解]==== ====[註解]====
行 904: 行 952:
-=====(48.65 經)=====+=====(SN 48.65 果經(一))=====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根呢?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根呢?
行 910: 行 958:
「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這是五根。 「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這是五根。
-「比丘們!當五根已妥善修習、多修習時,二果其中之一可以被期待:這一生得到[[究竟的智慧]],或仍有殘餘存在時,為阿那含」+「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可以預期二果其中之一:這一生得到[[究竟的智慧]],或仍有殘餘存在時,為阿那含。」
====[註解]==== ====[註解]====
行 925: 行 973:
-=====(48.66 經)=====+=====(SN 48.66 果經(二))=====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根呢? 「比丘們!有五根。哪五根呢?
行 931: 行 979:
「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這是五根。 「信根、……(中略)慧根。比丘們!這是五根。
-「比丘們!當五根已妥善修習、多修習時,七果、七福利可以被期待,哪七果、七福利呢?+「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可以預期七果、七福利,哪七果、七福利呢?
「在這一生中即達到究竟的智慧。 「在這一生中即達到究竟的智慧。
行 937: 行 985:
「如果在這一生中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則在死時達到究竟的智慧。 「如果在這一生中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則在死時達到究竟的智慧。
-「如果在這一生中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在死時也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則以滅盡五下分結,達到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如果在這一生中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在死時也沒達到究竟的智慧,則以滅盡五下分結,達到[[中般涅槃]]-[]-、[[生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有行般涅槃]]-[]-、[[上流色究竟]]-[]-。
-「比丘們!當五根已妥善修習、多修習時,七果、七福利可以被期待。」+「比丘們!已妥善修習、多修習五根時,可以預期七果、七福利。」
====[註解]==== ====[註解]====
 +[]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
 +[] 生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
 +[] 有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有」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有行般涅槃」。
 +
 +[] 無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
 +[] 上流色究竟:「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最高天色究竟天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甚至到「色究竟」天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色究竟」。又譯為「上流般涅槃」。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948: 行 1005:
-=====(48.67 經)=====+=====(SN 48.67 樹經(一))=====
-「比丘們!猶如任何[[閻浮提]]-[]-的樹中,[[閻浮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閻浮提]]-[]-的樹中,[[閻浮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覺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精進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念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定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慧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閻浮提的樹中,閻浮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閻浮提的樹中,閻浮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註解]====
行 969: 行 1026:
-=====(48.68 經)=====+=====(SN 48.68 樹經(二))=====
-「比丘們!猶如任何三十三天的樹中,[[晝度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三十三天的樹中,[[晝度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覺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精進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念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定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慧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三十三天的樹中,晝度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三十三天的樹中,晝度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註解]====
行 985: 行 1042:
-=====(48.69 經)=====+=====(SN 48.69 樹經(三))=====
-「比丘們!猶如任何阿修羅的樹中,善晝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阿修羅的樹中,[[善晝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覺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精進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念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定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慧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阿修羅的樹中,善晝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阿修羅的樹中,善晝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註解]==== ====[註解]====
 +[] 善晝樹:阿修羅居住處一株知名的樹。過去當阿修羅被三十三天趕出原居住地,撤退到現在的居住地時,見到了善晝樹,而知道到了哪裡。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1000: 行 1058:
-=====(48.70 經)=====+=====(SN 48.70 樹經(四))=====
-「比丘們!猶如任何金翅鳥的樹中,[[鐵叉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金翅鳥的樹中,[[鐵叉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比丘們!哪些是覺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精進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念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定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慧根是覺分法,它導致覺。+「比丘們!哪些是菩提分法呢?比丘們!信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精進根……(中略)念根……(中略)定根……(中略)慧根是菩提分法,它導致覺悟。
-「比丘們!猶如任何金翅鳥的樹中,鐵叉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覺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比丘們!猶如任何金翅鳥的樹中,鐵叉樹被視為其中最上。同樣地,比丘們!任何菩提分法中,慧根被視為其中最上,即:覺悟。」
覺分品第七的攝頌:\\ 覺分品第七的攝頌:\\
行 1014: 行 1072:
====[註解]==== ====[註解]====
-[] 鐵叉樹:又譯為「究羅睒摩羅樹」、「居吒奢摩離樹」。+[] 鐵叉樹:金翅鳥所棲息的巨樹,其性狀類似吉貝木棉樹。音譯為「究羅睒摩羅樹」、「居吒奢摩離樹」。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八、恆河中略品===== +=====八、恒河中略品=====
-=====(48.71~82 經)=====+
-「比丘們!就像恆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SN 48.71~82 向東等十二經)=====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比丘們!就像恒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信根;……(中略)精進根;……念根;……定根;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慧根。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信根;……(中略)精進根;……念根;……定根;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慧根。
-「比丘們!這樣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恆河中略品第八的攝頌:\\+恒河中略品第八的攝頌:\\
 向東傾注有六經  向海傾注有六經\\  向東傾注有六經  向海傾注有六經\\
 六加六成十二經  依此背誦成本品  六加六成十二經  依此背誦成本品
行 1043: 行 1102:
=====九、不放逸品===== =====九、不放逸品=====
-=====(48.83~92如來等十經)=====+=====(SN 48.83~92如來等十經)=====
不放逸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不放逸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行 1055: 行 1114:
=====十、須要力量品===== =====十、須要力量品=====
-=====(48.93~104力量等十二經)=====+=====(SN 48.93~104力量等十二經)=====
須要力量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須要力量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行 1063: 行 1122:
=====十一、尋求品===== =====十一、尋求品=====
-=====(48.105~114尋求等十經)=====+=====(SN 48.105~114尋求等十經)=====
尋求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尋求品應該要擴展,彼攝頌:\\
行 1070: 行 1129:
=====十二、瀑流品===== =====十二、瀑流品=====
-=====(48.115~124 經)=====+=====(SN 48.115~124 瀑流等十經)=====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哪五個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些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哪五個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些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五個呢?+「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五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信根;……(中略)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慧根。 「比丘們!這裡,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信根;……(中略)比丘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修習慧根。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智、遍知、盡滅、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
(應該如道相應那樣使之詳細)\\ (應該如道相應那樣使之詳細)\\
行 1092: 行 1151:
-=====(48.125~136 經)=====+=====(SN 48.125~136 向東等十二經)=====
-「比丘們!就像恆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比丘們!就像恒河向東傾注、向東匯流、向東導向。同樣地,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比丘們!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如何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修習信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中略)修習慧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 「比丘們!這裡,比丘修習信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中略)修習慧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
-「比丘們!這樣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比丘們!這樣地修習、多修習五根的比丘,向涅槃傾注、向涅槃匯流、向涅槃導向。」
恒河中略品第十三的攝頌:\\ 恒河中略品第十三的攝頌:\\
行 1113: 行 1172:
-=====(48.137~168 經)===== 
-====[註解]====+ 
 + 
 + 
 + 
行 1125: 行 1187:
=====十七、瀑流品===== =====十七、瀑流品=====
-=====(48.169~178 經)=====+=====(SN 48.169~178 瀑流等十經)=====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哪五個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些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有五上分結,哪五個呢?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比丘們!這些是五上分結。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智、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五個呢?+「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哪五個呢?
「比丘們!這裡,比丘修習信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精進根……(中略)念根……定根……修習慧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 「比丘們!這裡,比丘修習信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精進根……(中略)念根……定根……修習慧根,調伏貪到究竟、調伏瞋到究竟、調伏癡到究竟。
-「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智、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比丘們!應該修習五根,為了證知、遍知、滅盡、捨斷這五上分結。」
瀑流品第十七的攝頌:\\ 瀑流品第十七的攝頌:\\
 
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2.158506058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0/03/24 22:36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6528539657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