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ne:

難陀為什麼要觀察四方?

《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75經提到:「彼善男子難陀勝念正知者,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觀察南、西、北方,亦復如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如是觀者,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 (CBETA, T02, no. 99, p. 73, b20-23)

為什麼難陀要觀察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這跟正念正知有什麼關係?


David Chiou:

我先拋磚引玉一下,若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想法也歡迎提出:

《雜阿含經》第275經這個段落,是在「關閉根門」、「飲食知量」、「精勤修習」後的過程,也就是「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的過程,這句話在講的應該是打坐當中的一個過程。

在很多要遍觀一切的修定方法中,會先觀自身,徹底分析觀察自身後,再觀察一整個方向,例如東方;東方觀察完畢後再觀另一個方向,次第觀察四方甚至十方,終至含括到全宇宙。

以「慈無量心」的修法為例,在打坐修此法時要先對自己仁慈,然後觀想對師長親友仁慈,觀察徹底後,拓展至對仇人仁慈,然後再漸次觀想對東方所有眾生仁慈。東方觀想完畢後,再拓展至其餘各方,終至對世界所有無量的眾生仁慈,因此稱作慈【無量】心。

而像無色定的「空無邊處」等定的修法,也是先觀察一個方向是空的,一個方向消融入空後,再漸漸將心量擴大到各個方向都是空的,最後是無量無邊的宇宙都是空的,而稱為空【無邊處】定。

因此難陀在修定的過程中,自然也會有先觀察一個方向,再觀察其餘方向的過程了,這些都是修定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說難陀打開窗戶欣賞一方的風景、欣賞完再欣賞另一邊 :)


Jiss Ye: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034.htm

雜阿含34經:

[比丘!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相應部22相應59經/無我相經:

[凡任何色,不論過去、未來、現在,或內、或外,或粗、或細,或下劣、或勝妙,或遠、或近,所有色應該以正確之慧被這樣如實看作:『這不是我的,我不是這個,這不是我的真我。』]

修觀禪.觀察五蘊時.要以11種不同的角度觀察五蘊,難陀尊者觀察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猜想是在觀察五蘊的[或外、或遠、或近...]。


Heaven Chow:

我覺得問題並不是「為什麼難陀要觀察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經中並沒有要難陀觀察四方,這裡的方位只是在形容不管他是如何觀察或觀察何方,他都是一心正念,不會因為方位而有差別。

就像經文也會說行住坐臥如何如何,並不是要我們去做這四件事,只是在形容不管是在做什麼事,都是一心正念。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David Chiou:

稍微比對了一下,發現這段話的解讀可能在一、二千年就有不同了。

巴利譯本的解讀就如同 Heaven Chou 的解讀,”This is Nanda’s guarding of the doors of his senses: If he should look to the east, he looks focusing his entire awareness, (thinking,) ‘As I am looking thus to the east, greed & distress, evil unskillful qualities, will not flow out.’ That’s how he is alert there. ” 也就是說難陀「如果」要看東方,會保持正念。注意此段在巴利經文是歸類於「關閉(守護)根門」之下。

漢譯《雜阿含經》的解讀則比較不一樣,因為此經強調「是善男子難陀觀察東方,一心正念,安住觀察」,除了觀察外還「安住觀察」。而且此段在《雜阿含經》是歸類於「正念正住」(而非「關閉根門」)之下,也就是歸類於止觀的修行中,而不是日常生活的根門守護(那是另一段)。

《別譯雜阿含經》則介於兩者之間,但如漢譯《雜阿含經》般將此項歸類於「修最上念覺(正念正住)」而非「能攝諸根(關閉根門)」之下。《別譯雜阿含經》卷1:「族姓子,難陀得最上念覺,難陀比丘撿心不散,正觀東方,南西北方,亦復如是。撿心觀察,不令錯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悉知緣起,知此諸受起滅久近。亦知諸想起滅因緣,亦知諸覺當住起滅因緣。[」(CBETA, T02, no. 100, p. 375, b7-12)

可見對於難陀的這段描述,很可能在二千年前《雜阿含經》由不同的部派傳誦時,就有一些些不同的解讀了,不致影響經文重點,但將此二種不同的解讀並陳,以供愛思考的同學參考。


Jiss Ye:

本篇經文如同[慈經]提到:觀察四方或十方.

如果是站在[討論經義]的角度. 那麼.經義很明顯的是如Heaven Chou 師兄所説:[是在形容不管是如何觀察或觀察何方,都是一心正念,安住觀察,不會因為方位而有差別。]

但是.如果[一心正念,安住觀察]是指:[禪修止觀]. 那麼觀察四方或十方.可就不只是[形容詞]而已!而是禪修的實際步驟!

實際禪修時.有許多的[止禪]修法.必需要系統性的觀察四方或十方. [觀禪]的修法.有的也必需要系統性的觀察四方或十方.

[八城經]:

【以慈俱之心遍滿一方而住,如此第二、如此第三、如此第四,如是上、下、四隅、一切處,一切如自己,對具一切[有情]的世間以慈俱之心、廣、大、無量、無怨敵、無瞋害遍滿而住。
他如是審察、了知:『此慈心解脫是造作、思念。凡是造作、思念者,皆是無常、滅法。』他住於其處,得達諸漏盡。
若尚未得達諸漏盡,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中部‧八城經》瑪欣德尊者

帕奧禪師:[大念處經]析解與問答:

【三十二身分:從禪那出定之後,在智慧之光的幫助下,順逆地觀照自己身體的三十二身分,....能清楚地觀照之後,就以同樣的方法觀照坐在自己前面那個禪修者身體的三十二身分...向每一方向觀照,...然後觀照究竟色法為無常、苦、無我、不淨。...
「如此,他安住於觀照內在的身為身、安住於觀照外在的身為身或安住於觀照內在與外在的身為身。」】

* * ***

另外.附帶一提:

四禪、四無量心、四空定、是[止禪]沒錯.但在實際禪修時.可以在瞬間轉修[觀禪]而修慧.
由其是[俱解脫]的禪修者.進行[止觀雙修].是習以為常的!~

例如[大馬倫迦經]:

阿難,哪種道、哪種行道能捨斷五下分結呢?阿難,在此,比庫遠離依、捨斷不善法,止息一切身的粗惡,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成就並住於初禪。
然而其處還有色、有受、有想、有行、有識,他觀察那些法為無常、苦、病、瘡、箭、惡、疾、敵、毀、空、無我。
他使心脫離那些法。他使心脫離那些法後,心集中於不死界:『此為寂靜,此為殊勝,即一切行的止息,一切依的捨遣,愛盡、離貪、滅、涅槃。』他住於其處,得達諸漏盡。
若尚未得達諸,也依其法貪、法喜,滅盡五下分結,成為化生者,在那裡般涅槃,不再從那世間回來。
阿難,這就是捨斷五下分結的道、行道。
~《中部‧八城經》瑪欣德尊者


凡僧雲水:

這件事是很有趣的。

《長阿含經》卷2:「汝等欲知忉利諸天遊戲園觀,威儀容飾,與此無異。汝等比丘!當自攝心,具諸威儀。云何比丘自攝其心?於是比丘內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外身身觀,精勤不懈,憶念不忘,捨世貪憂;內外身觀,精勤不懈,捨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如是。」 (CBETA, T01, no. 1, p. 13, c24-p. 14, a1)

在四念處的修習中,對方位的觀察,就濃縮到:觀內身 + 觀外身 + 觀內外身。


Jiss Ye:

[長阿含經卷2]、以及[大念處經]提到:[觀內身 + 觀外身 + 觀內外身].

我個人覺得.這種修觀的內容.是相應於以11種不同的角度觀察五蘊:[過去、未來、現在,內、外,麁、細,好、醜,遠、近]!~

如:[雜阿含34經]及[相應部22相應59經/無我相經]所提到的:[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我所,如實觀察;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agama/研討_難陀為什麼要觀察四方.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0198593139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