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DC

上週讀經班討論到一個通常是初學者提出的議題:

《雜阿含經》卷一的無常、苦、空、非我,在南傳的《相應部尼柯耶》的對應經文通常作無常、苦、非我,而沒有提到「空」。

曾見初讀尼柯耶的人因此斷言「啊,《雜阿含經》此處有提到空,應該是愛談空的大乘信徒加上空的說法啦!」其實這說法是不合理的。

為什麼不合理?因為眾所週知,《雜阿含經》是由「說一切有部」這個部派所傳,這個部派在歷史上是所謂空宗的死對頭,「說一切有」一般認為是指三世實有,常被其它部派攻擊此部派執著「有」,像龍樹為了跟這種「說一切有」的說法對打而努力講「空」。

因此若有認為「說一切有部」的傳抄將經文加了「空」的敘述,在學術上是不合理的,不管「說一切有部」的論點為何,起碼就立場上不會有什麼動機故意去添加所謂「空」的。持平而論,甚至南傳的「分別說部」將此處經文「空」去除的可能性還比起「說一切有部」將「空」加進去的可能性高些,因為史上一些人認為「分別說部」認為現在有,而過去、未來無(這點沒有定論)。

另一方面,《雜阿含經》的對比南傳的《相應部尼柯耶》,在傳抄中誤加入「說一切有」概念的註釋的詞句(註釋混入經文)也只有一隻手可以數出來的那幾處而已,可見傳抄當中除了一些抄寫意外,是還蠻忠於原著的,不太可能一整卷都故意加了自己部派所反對的見解。此處經文的差異,不像是有意的差異,只能說各傳抄的詞句有出入罷了。

有同學提到《法句經》也有這現象,北傳的有提到「空」,南傳的則同樣的經文沒有「空」。《法句經》北傳有不同部派的四個譯本,南傳則是分別說部所傳,我沒有對比過,也無法評論,有興趣的同學或許可幫忙查一查。

當然,在義理上,《阿含經》並不講斷滅空,而是緣起性空,無作者、無受者的空,這跟後世很多自命為空的說法不同。這邊純粹只是解釋一下為何通常是初學者而不是老參在看重《雜阿含經》第一卷和《相應部尼柯耶》的這點差異 :)


From: Cheng Soon Lee

《空之探究》:「空是通於無我無我所的,如經說「世間空」是:「我我所空故,名空世間」「空諸行」是:「無我我所」。這可見無我是空,無我所也是空。但說一切有部,以為空就是無我(我所),只是說明上有些不同,如『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九(大正二七‧四五上──中)說:「有說……謂空行相義不決定,以一切法有義故空,約他性故;有義故不空,約自性故。非我行相無不決定,以約自他俱無我故。由此尊者世友說言:我不定說諸法皆空,定說一切法皆無我」。這是說一切有部的正義。說一切法無我,是確定的,徹底的,因為不論什麼法,即法異法,都非是我,所以一切法決定是無我的。說諸法皆空──一切皆空,這是不能依文取義的。這一見解,是依『中阿含經』『小空經』的。如說鹿子母堂空,是說鹿子母堂中沒有牛、羊、人、物,不是說鹿子母堂也沒有。鹿子母堂自性是不空的,空的是鹿子母堂內的人物。這名為「他性空」,就是約他性說空,約自性說不空。依此來說空、無我,無我是了義說,一切法是無我的。「諸法皆空」是不了義說,空是無我,我空而法是有──不空的。

『相應部』多說「無常,苦,無我」(無我所),『雜阿含經』多說「無常,苦,空,無我」。說一切有部立十六行相,無常、苦、空、無我,是苦諦的四行相。在十六行相中,空與無我,是二種不同的行相,差別是:「非我行相對治我見,空行相對治我所見」。這是論師的一種解說,如依經文,空那裡只是無我所呢!」( Y 38p107~108 )


From: Cheng Soon Lee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相應部』處處說無常、苦、無我;『雜阿含經』處處說無常、苦、空、無我,或以為「空」是說一切有部所增的。然『雜阿含經』說:「此五受陰勤方便觀: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與此相當的『相應部』經,這樣說:「如理思惟;五取蘊無常、苦、病、癰、刺、痛、病、他、壞、空、無我」。病……壞,都是說明苦的;可見無常、苦、空、非我,顯然也是『相應部』所曾說的。」( Y 30pb58 )


From: 喬瑟夫

參考:南傳在某個時間點就封閉起來了,北傳的部分還在update中(也融入非一切有部外ex.經量部)


From: DC

回喬瑟夫,南傳是單純的分別說部,但也不能說封閉起來,而是在巴辣甘波布王時將非分別說部尼柯耶的經典及看法都刪除了。北傳到中國後,因為中國古代對訓詁、文字的著重,在文字的變動記錄上是較完整的,在譯經之後一般就不敢在沒記錄下動文字了,而南傳一直到近代還在集結五尼柯耶作修飾。這些是見仁見智了。


From: 慶光

參看: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7%A9%BA...... 空 - 上座部佛教百科


From: DC

上座部佛教百科的「空」的解釋中,「關於“空”與大乘各派不同觀點的比較」這一段菩提比丘說過那是他很久以前不了解北傳或大乘法義下所說的,因此當時沒有答應翻為中文,表示以後有時間還要改寫,中文現在的翻譯是大陸人自行翻譯的,但菩提比丘並沒有認同。

就北傳經典來看,該段所說的「不二論」的確是有問題,只能說是某些宗派或論師主張的不二論,但和北傳經典是有些背離的。另一方面,「不二論」跟「空」是二個不同的議題,上座部佛教百科在此條目將之混為一談了。


From: Cheng Soon Lee

“不二“只能在第一义谛上说,“空“则二谛都可以说。不二和空有关联,但是的确不能混为一谈。大乘不在世俗谛上说不二,如果不明白这点,就会有上座部佛教百科wiki文里面似是而非的责难了。


From: Ming-Hong Bai

提供一點個人意見:

「空」不但是佛陀所說的教法,而且是重要的教法之一。三解脫門是以「空門」為首。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譬喻相應20〉第7經楔子經則記載,佛陀以鼓的朽壞為喻,說明佛法的消失,必是先從「與空有關的經典」開始消失:

比丘們!未來世比丘們必將是:當那些被如來所說甚深、義之甚深、出世間、與空有關的經典被說時,他們將不想要聽、不傾耳、不用心了知,也將不認為那些法應該被學習、應該被熟背。

From: Anderson Chang

發現卷一是把[苦空非我]放在一起註。讓我突然想到性空法師曾說過苦的巴利文字義, 找了一下周師兄網站剛好有放。

如果性空法師的理解正確,(身為外國人也沒有必要偏袒大乘)那麼台灣南傳說Nikaya 只講無常苦無我,或許是因為在巴利文中,空已經包含在苦的意思裡面了,才沒有特意標出來。

而譯雜阿含時另外標出來,或許就只是譯經大德的個人取捨。

總之我個人認為某些台灣版南傳在打的這一點,可能是一個巧合。

魏晉之後所譯大乘經典常有空義,

反對大乘—>大乘講空—>雜阿含有空—>所以雜阿含摻水

其實去緬甸時有聽過比丘講到空。我不懂緬文,但在緬甸有個好處,如果巴利文字彙懂的夠多,交流不會很困難。那時他的主題就是sunnya ,聽他一直在反覆講”sunnya”如何如何。

但這似乎是台灣巴利文基本教義派,有點刻意去忽視的地方了。 (沒有攻擊的意思)

P.s. 只是有感而發,而且也還不確定性空法師講的kha 字根意思是否真是空。

四聖諦- 周邦信筆記本 - Sites - Google

https://sites.google.com/site/zhoubx/buddhism/4nobel-truth

《四聖諦與修行的關係》2003 性空法師

在巴利文裏, 苦是dukkha, du是不好, kha是虛空, 所以苦稱為「不好的虛空」; 樂是sukha, su 是好, kha 是虛空, 因此樂稱 ...

 
agama/研討_雜阿含經_提到_空_的經文不像是北傳所妄加.txt · 上一次變更: 2020/10/23 12:23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19920969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