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十賢聖居」是指賢聖所居住的境界。一般人想像賢聖所居住的境地,是在喜瑪拉雅山上嗎?是在海中仙島嗎?是在輕烟裊裊的地方嗎?是在鳥語花香的地方嗎?

佛陀說賢聖所居住的境界,是以心境來定義的、是以煩惱的有無來定義的。

●提到「十賢聖居」的經論

《雜阿含經》卷三第71經、卷十五第388經、《長阿含經》卷九第10經十上經、《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46〉第2經、南傳《增支部尼科耶》集10〈救護品2〉第20經、南傳《長部尼柯耶》第33經,都有「斷五支、成六支……」這十項比喻。這幾經的主題以及比喻項目,整理如下:

《雜阿含經》卷三第71經:知有身,斷有身集,證有身滅,修斷有身道
斷五枝成六枝守護一依四種棄捨諸諦離諸求淨諸覺身行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立梵行,無上士
《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88經:於苦聖諦已知、已解,於苦集聖諦已知、已斷,於苦滅聖諦已知、已證,於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
斷五支成六分守護於一依倚於四捨除諸諦離四衢證諸覺想自身所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純一清白,名為上士
《長阿含經》卷九第10經十上經:十難解法;十賢聖居
除滅五枝成就六枝捨一依四滅異諦勝妙求無濁想身行已立心解脫慧解脫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46〉第2經:聖賢所居之處有十事,三世諸聖常處其中
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護一事將護四部眾觀諸劣弱平等親近正向無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脫智慧解脫
南傳《增支部尼科耶》集10〈救護品2〉第20經:十個過去、現在、未來聖者的住所
五支已捨斷六支已具備有一個守護有四個倚靠各自真理已除去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無混濁意向身行已寧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南傳《長部尼柯耶》第33經:十個聖者的住所
五支已捨斷六支已具備有一個守護有四個倚靠各自真理已除去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無混濁意向身行已寧靜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可注意《增壹阿含經》中「平等親近」、「正向無漏」和其他對應經典中的順序,很可能是對調的。

有提到的論則包括《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成實論》卷二〈立論品等六品〉、《舍利弗阿毘曇論》卷八〈非問分〉,其項目列表如下: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
已斷五支成就六支一向守護四所依止最極遠離獨一諦實棄捨希求無濁思惟身行猗息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獨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
《成實論》卷二〈立論品等六品〉
斷五法行六妙法守一法依四法離偽諦捨諸求不濁思惟離身行得盡智得無生智
《舍利弗阿毘曇論》卷八〈非問分〉
斷五支六支成就一護四依斷滅異緣實求最勝不濁想除身行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有解釋「十賢聖居」的經論

這「十賢聖居」在許多經中有提到,但多數沒有解釋,或許「十賢聖居」的比喻在佛世時是眾所週知的順口溜,然而流傳到後世就較不易看懂了。

以下的經論則對於這十項比喻在佛法的意涵稍有解說,卻又不完全相同,整理如下: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二〈結禁品46〉第2經:聖賢所居之處

  1. 五事已除:五結(五蓋)已斷
  2. 成就六事:承六重之法
  3. 恒護一事:恒護於心,有漏、無漏、有為、無為,至涅槃門
  4. 將護四部眾:成就四神足
  5. 觀諸劣弱:生死眾行已盡
  6. 平等親近:三結已盡
  7. 正向無漏:除去憍慢
  8. 依倚身行:無明已除
  9. 心善解脫:愛已除盡
  10. 智慧解脫:觀苦諦,習、盡、道諦,如實知之

《增壹阿含經》所述的白話解釋如下:

項目項目白話白話說明
五事已除去除了五件事去除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蓋
成就六事成就了六件事成就對六根的守護
恒護一事常守護一事常以正念守護心
將護四部眾養護四部弟子成就四神足(僧眾成就禪定及神通,四眾自然壯大)
觀諸劣弱客觀看待拙劣衰弱的旁觀拙劣衰弱的不正當的行為
平等親近沒有執著且友善沒有感官之欲、生氣、加害
正向無漏正確的趣向,沒有漏失沒有傲慢
依倚身行依靠輕安的身行沒有無明
心善解脫心徹底地解脫沒有愛欲
智慧解脫以智慧徹底地斷除煩惱而解脫如實知四聖諦


南傳《增支部尼科耶》集10〈救護品2〉第20經、《長部》33 經:十個聖者的住所

  1. 五支已捨斷:五蓋的意欲已被捨斷
  2. 六支已具備:以眼見色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以耳聽聲音後,……以鼻聞氣味後,……以舌嚐味道後,……以身觸所觸後,……以意識法後,既不快樂也不難過而住於平靜,正念、正知
  3. 有一個守護:具備以正念守護的心
  4. 有四個倚靠:考量後受用一事,考量後忍受一事,考量後避開一事,考量後除去一事
  5. 各自真理已除去:這裡,比丘的所有個個沙門、婆羅門的個個各自真理,即:『世界是常恆的』或『世界是非常恆的』或『世界是有邊的』或『世界是無邊的』或『命即是身體』或『命是一身體是另一』或『死後如來存在』或『死後如來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或『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全部都被破除、被除去、被捨、被吐、被釋放、被捨斷、被斷念
  6. 尋求已捨並徹底衰滅:欲的尋求已被捨斷、有的尋求已被捨斷、梵行的尋求已被安息
  7. 無混濁意向:欲的意向已被捨斷、惡意的意向已被捨斷、加害的意向已被捨斷
  8. 身行已寧靜:以樂的捨斷與苦的捨斷,及以之前喜悅與憂的滅沒,進入後住於不苦不樂,由平靜而正念遍淨的第四禪
  9. 心善解脫:貪的心被解脫、瞋的心被解脫、癡的心被解脫
  10. 慧善解脫:比丘了知:『我的貪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了知:『我的瞋被捨斷,……(中略)』了知:『我的癡已被捨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櫚樹,成為非有,為未來不生之物。』

《成實論》卷2〈立論品等六品〉:

  1. 斷五法:斷五上結得阿羅漢一切結盡。
  2. 行六妙法:眼等諸情於色等塵不憂不喜亦不癡故。
  3. 守一法:繫念身也。
  4. 依四法:謂乞食等四依法也。復有人言。依四法者聖人有法遠離。有法親近。有法除滅。有法忍受。淨持戒故
  5. 能達實相名離偽諦。斷一切見名得初果。
  6. 捨諸求:謂欲求.有求.及梵行求。得初果故知有為法皆是虛誑。欲捨三求。得金剛三昧已。捨於學道。爾時能盡名捨諸求。
  7. 不濁思惟:滅六種覺心得清淨。能薄三毒得第二果。滅除貪憂得第三果名不濁思惟。
  8. 離身行:除欲界結得四禪故名離身行。
  9. 得盡智故名善得心解脫。
  10. 得無生智故名善得慧解脫。諸聖人心住此十處故名聖處。佛法所作必應盡苦故曰所作已辦。遠離凡夫及諸學人故曰無侶。心離諸法住畢竟空故名為獨。
 
agama/研討_十賢聖居_的相當經文異同.txt · 上一次變更: 2018/11/30 11:58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41354203224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