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文件的舊版了喔!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導讀

(二一〇)晡利多品法樂比丘尼經第九(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舍衛國,在勝林給孤獨園。

爾時,毘舍佉優婆夷往詣法樂比丘尼所,稽首禮足,卻坐一面,白法樂比丘尼曰:「賢聖!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毘舍佉!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毗舍佉優婆夷便問曰:「賢聖!自身,說自身。云何為自身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世尊說五盛陰,自身色盛陰,覺、想、行、識盛陰,是謂世尊說五盛陰。」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為自身見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不多聞愚癡凡夫不見善知識,不知聖法,不御聖法,彼見色是,見神有色,見神中有色,見色中有神也。見覺、想、行、識是神,見神有識,見神中有識,見識中有神也。是謂自身見也。」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無身見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多聞聖弟子見善知識,知聖法,善御聖法,彼不見色是神,不見神有色,不見神中有色,不見色中有神也。不見覺、想、行、識是神,不見神有識,不見神中有識,不見識中有神也。是謂無身見也。」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滅自身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色盛陰斷無餘,捨、吐、盡、不染、滅、息、沒也。覺、想、行、識盛陰斷無餘,捨、吐、盡、不染、滅、息、沒也。是謂自身滅。」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陰說陰,盛陰說盛陰,陰即是盛陰,盛陰即是陰耶?為陰異、盛陰異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或陰即是盛陰,或陰非盛陰。云何陰即是盛陰?若色有漏有,覺、想、行、識有漏有受,是謂陰即是盛陰。云何陰非盛陰?色無漏無受,覺、想、行、識無漏無受,是謂陰非盛陰。」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八支聖道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八[*]支聖道者,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是謂八[*]支聖道。」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八[*]支聖道有為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如是八[*]支聖道有為也。」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有幾聚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有三聚。戒聚、定聚、慧聚。」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八[*]支聖道三聚,為三聚攝八[*]支聖道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非八[*]支聖道攝三聚。三聚攝八[*]支聖道。正語、正業、正命,此三道[*]支聖戒聚所攝。正念、正定,此二道[*]支聖定聚所攝。正見、正志、正方便,此三道[*]支聖慧聚所攝。是謂非八[*]支聖道攝三聚,三聚攝八[*]支聖道。」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滅有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滅無對也。」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初禪有幾[*]支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初禪有五[*]支,覺、觀、喜、樂、一心,是謂初禪有五[*]支。」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斷>定]?云何定相?云何定力?云何定功?云何修定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若善心得一者,是謂定也。四念處,是謂定相也。四正斷,是謂定力也。四如意足,是謂定功也。若習此諸善法服,數數專修精勤者,是謂定修也。」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有幾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

法樂比丘尼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云何為三?一者壽,二者暖,三者識,是謂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我從滅盡定起。』比丘從無想定起時,作如是念:『我為有想,我為無想?』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入滅盡定時,作如是念:『我入滅盡定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不作是念:『我入滅盡定。』然本如是修習心,以是故如是趣向。」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從滅盡定起,作如是念:『我從滅盡定起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作是念:『我從滅盡定起。』然因此身及六處緣命根,是故從定起。」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比丘從滅盡定起已,心何所樂,何所趣,何所順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已,心樂離、趣離、順離。」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有幾覺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有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此何緣有耶?緣更樂有。」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云何樂覺?云何苦覺?云何不苦不樂覺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若樂更樂所觸生,身心樂善覺,是覺謂樂覺也。若苦更樂所觸生,身心苦不善覺,是覺謂苦覺也。若不苦不樂更樂所觸生,身心不苦不樂,非善非不善覺,是覺謂不苦不樂覺。」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樂覺者,云何樂?云何苦?云何無常?云何災患?云何使耶?苦覺者,云何樂?云何苦?云何無常?云何災患?云何使耶?不苦不樂覺者,云何樂?云何苦?云何無常?云何災患?云何使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者,生樂住樂,變易苦,無常者即是災患,欲使也。苦覺者,生苦住苦,變易樂,無常者即是災患,恚使也。不苦不樂覺者,不知苦、不知樂,無常者即是變易,無明使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一切樂覺欲使耶?一切苦覺恚使耶?一切不苦不樂覺無明使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非一切樂覺欲使也,非一切苦覺恚使也,非一切不苦不樂覺無明使也。可減輕三毒的出世間三受云何樂覺非欲使耶?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是謂樂覺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欲故。云何苦覺非恚使耶?若求上解脫樂,求願悒悒生憂苦,是謂苦覺非恚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恚故。云何不苦不樂覺非無明使耶?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不苦不樂覺非無明使也。所以者何?此斷無明故。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樂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者以苦覺為對。」

毗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毗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苦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苦覺者以樂覺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樂覺苦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樂覺苦覺者以不苦不樂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不苦不樂覺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不苦不樂覺者以無明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無明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無明者以明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聖!明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答曰:「明者以涅槃為對。」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聖賢!涅槃者有何對耶?」

法樂比丘尼告曰:「君欲問無窮事,然君問事不能得窮我邊也。涅槃者,無對也。涅槃者,以無罥過、[*]罥[*]罥滅訖。以此義故,從世尊行梵行。」

於是,毘舍佉優婆夷聞法樂比丘尼所說,善受善持,善誦習已,即從坐起,稽首禮法樂比丘尼足,繞三匝而去。

於是,法樂比丘尼見毘舍佉優婆夷去後不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卻坐一面,與毘舍佉優婆夷所共論者,盡向佛說,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如是說、如是答,非為誣謗世尊耶?說真實、說如法、說法次法耶?於如法中,非有相違、有諍、有咎耶?」

世尊答曰:「比丘尼!汝如是說、如是答,不誣謗我,汝說真實,說如法、說法次法,於如法中而不相違,無諍咎也。比丘尼!若毘舍佉優婆夷以此句、以此文來問我者,我為毘舍佉優婆夷亦以此義、以此句、以此文而答彼也。比丘尼!此義如汝所說,汝當如是持。所以者何?此說即是義故。」

佛說如是。法樂比丘尼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法樂比丘尼經第九竟(三千四十九字)

[校勘]

~M. 44. Cūḷa [Vodalla>Vedalla] sutta.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毘舍佉優婆夷]~Visākha [upāsaka>upāsikā].

  ???

[>法樂比丘尼]~Dhammadinnā bhikkhunī.

  ???

彼+(彼)【宋】【聖】

  「彼」,宋、聖二本作「彼彼」。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聖二本補上。

支=枝【宋】【聖】*

  「支」,宋、聖二本作「枝」。[*]
  「枝」,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枝」。[*]

〔服〕-【元】【明】

  元、明二本無「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服」字,今依據元、明二本刪去。

定修=修定【宋】【元】【明】【聖】

  「定修」,宋、元、明、聖四本作「修定」。
  「修定」,大正藏原為「定修」,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修定」。

〔有〕-【聖】

  聖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耶=也【聖】

  「耶」,聖本作「也」。
  「也」,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聖本改作「也」。

觸=獨【聖】

  「觸」,聖本作「獨」。
  「獨」,大正藏原為「觸」,今依據聖本改作「獨」。

災=不【聖】

  「災」,聖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災」,今依據聖本改作「不」。

悒悒=邑邑【宋】【聖】

  「悒悒」,宋、聖二本作「邑邑」。
  「邑邑」,大正藏原為「悒悒」,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邑邑」。

喜憂=憂喜【宋】【元】【明】

  「喜憂」,宋、元、明三本作「憂喜」。
  「憂喜」,大正藏原為「喜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憂喜」。

聖賢=賢聖【宋】【元】【明】【聖】

  「聖賢」,宋、元、明、聖四本作「賢聖」。
  「賢聖」,大正藏原為「聖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賢聖」。

罥=緭【宋】【聖】*,=緯【元】【明】*

  ????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坐=住【宋】【元】

  「坐」,宋、元二本作「住」。
  「住」,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住」。

(無)+[咎>咎]【宋】【元】【明】

  「[咎>咎]」,宋、元、明三本作「無[咎>咎]」。
  大正藏無「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法樂…竟〕-【明】

  明本無「法樂…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法樂…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三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註解]

毘舍佉:優婆夷名,是東園鹿母講堂的捐贈者,也是知名的佛教女大施主。又譯為「鹿母」、「鹿子母」。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毘舍佉優婆塞」,則為另一人,相傳是法樂比丘尼出家前的丈夫。

法樂:比丘尼名,以「分別義趣,廣說分部」聞名,常向女信眾深入的講述法義,也曾渡化波斯匿王的戰將修習慈心三昧、不戰而勝。是義譯,又譯為「法樂」、「法與」、「施法」,又音譯為「曇摩提那」、「達摩提那」,

受:感受。??

有為:有造作的;因緣而生的。「為」是「造作」的意思。

攝:含括。

對:相對。

以無罥過、罥罥滅訖:沒有互相牽絆、附著的因緣,所有因緣生滅都滅盡。罥是捕取鳥獸的器具。??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哪裡有欲貪,哪裡就有五盛陰

本經的「云何陰即是盛陰?若色有漏有受,覺、想、行、識有漏有受,是謂陰即是盛陰。云何陰非盛陰?色無漏無受,覺、想、行、識無漏無受,是謂陰非盛陰。」一段,在《雜阿含經》中也有一則內涵相似的問答,此經的「盛陰」在《雜阿含經》譯為「受陰」:

《雜阿含經》卷二:「非五陰即受,亦非五陰異受;能於彼有欲貪者,是五受陰。」(CBETA, T02, no. 99, p. 14, b25-26)

五陰並不就是執著,也不是五陰之外有執著,而是哪裡有欲貪,哪裡就有五受陰或五盛陰(執著的五陰)。

  • 減輕三毒的出世間三受

一般人的樂受導致貪心,苦受導致瞋心,不苦不樂受時有癡心,如本經說:「樂覺者,生樂住樂,變易苦,無常者即是災患,欲使也。苦覺者,生苦住苦,變易樂,無常者即是災患,恚使也。不苦不樂覺者,不知苦、不知樂,無常者即是變易,無明使也。」

修行時的出世間樂受卻能減輕欲貪,因為禪定的樂比五欲的樂還細緻;修行時的出世間苦受,則是為了斷瞋恚的目標;出世間的不苦不樂受,也就是第四禪的受,最終有助於斷無明。本經「非一切樂覺欲使也,非一切苦覺恚使也,非一切不苦不樂覺無明使也」這一段即有加以說明。

待整合:

「樂覺者生樂住樂,變易苦,無常者即是災患,欲使也。苦覺者生苦住苦,變易樂,無常者即是災患,恚使也。不苦不樂覺者不知苦、不知樂,無常者即是變易,無明使也。」    毘舍佉優婆夷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聖!」毘舍佉優婆夷歎已,歡喜奉行。復問曰:「賢聖!一切樂覺欲使耶?一切苦覺恚使耶?一切不苦不樂覺無明使耶?」法樂比丘尼答曰:

「非一切樂覺欲使也,非一切苦覺恚使也,非一切不苦不樂覺無明使也。云何樂覺非欲使耶?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是謂:樂覺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欲故。云何苦覺非恚使耶?若求上解脫樂,求願悒悒生憂苦,是謂:苦覺非恚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恚故。云何不苦不樂覺非無明使耶?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不苦不樂覺非無明使也,所以者何?此斷無明故。」

這部經是先說樂受有欲使(貪隨眠)、苦受有恚使(瞋隨眠)、不苦不樂受有無明使(無明隨眠),先說明三受是「無常者即是災患」、「無常者即是變易」的緣起正觀。

然後說修止得初禪,這時候得定心解脫是伏住不起貪煩惱,進而能有止、有觀的如實知見:「樂覺者生樂住樂,變易苦,無常者即是災患」,觀樂受無常緣起而捨斷貪煩惱,是基於初禪的止觀力而成就「樂覺非欲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欲故。」

然而成就禪定後,若以止觀之力未能斷貪煩惱,那就還是凡夫一個,或是以止觀之力未能究竟斷煩惱,這時候「求上解脫樂,求願悒悒生憂苦」,洞察「苦覺者生苦住苦,變易樂,無常者即是災患」,進而基於止觀之力,如實了知諸受無常因緣生,定慧成就斷瞋煩惱,也就是「苦覺非恚使也,所以者何?此斷恚故」。

成就四禪後,洞察不苦不樂受「無常者即是變易」,如實諦觀不苦不樂受緣生緣滅,基於四禪的止觀斷無明煩惱,即是「不苦不樂覺非無明使也,所以者何?此斷無明故。」這時得無上解脫。

  • 本經所述和此經相近: [滅盡定的各現象] <雜阿含、二一、五六八>

 

(二一一)中阿[*]含晡利多品大拘絺羅經第十(第五後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迦蘭哆園。

爾時,尊者舍黎子則於晡時從燕坐起,往詣尊者大拘絺羅所,共相問訊,卻坐一面。

尊者舍[*]黎子語曰:「賢者拘絺羅!欲有所問,聽我問耶?」

尊者大拘絺羅白曰:「尊者舍[*]黎子!欲問便問,我聞已當思。」

尊者舍[*]黎子問曰:「賢者拘絺羅!不善者說不善,不善根者說不善根。何者不善,何者不善根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身惡行,口、意惡行,是不善也。貪、恚、癡,是不善根也。是謂不善,是謂不善根。」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善者說善,善根者說善根。何者為善,何者善根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身妙行,口、意妙行,是善也。不貪、不恚、不癡,是善根也。是謂為善,是謂善根。」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者說智慧,何者智慧?」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如是故說智慧。知何等耶?知此苦如真,知此苦習、知此苦滅、知此苦滅道如真,知[*]如是故說智慧。」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識者說識,何者識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識識是故說識。識何等耶?識色,識聲、香、味、觸、法,識識是故說識。」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及識,此二法為合為別,此二法可得別施設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智慧所知,即是識所識。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知者汝以何等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者我以智慧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智慧有何義,有何勝,有何功德?」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智慧者有厭義、無欲義、見如真義。」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云何正見?」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知苦如真,知苦習、滅、道如真者,是謂正見。」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幾因幾緣生正見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二因二緣而生正見。云何為二?一者從他聞,二者內自思惟。是謂二因二緣而生正見。」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慧解脫果,得心解脫功德、慧解脫功德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慧解脫果,得心解脫功德、慧解脫功德。云何為五?一者真諦所攝,二者戒所攝,三者博聞所攝,四者止所攝,五者觀所攝。是謂有五[*]支攝正見,得心解脫果、慧解脫果,得心解脫功德、慧解脫功德。」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云何生當來有?」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愚癡凡夫無知、不多聞,無明所覆,愛結所繫,不見善知識,不知聖法,不御聖法,是謂生當來有。」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云何不生當來有?」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若無明已盡,明已生者,必盡苦也。是謂不生於當來有。」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覺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覺:樂覺、苦覺、不苦不樂覺:此緣何有耶?緣更樂有。」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此三法為合為別?此三法可別施設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覺、想、思,此三法合不別,此三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覺所覺者,即是想所想,思所思。是故此三法合不別,此三法不可別施設。」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滅者有何對?」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滅者無有對。」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誰為彼盡受境界,誰為彼依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自受境界,眼根,耳、鼻、舌、身根,此五根異行、異境界,各各受自境界,意為彼盡受境界,意為彼依。」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意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意者依壽,依壽住。」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壽者依何住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壽者依暖,依暖住。」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壽及暖,此二法為合為別?此二法可得別施設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壽及暖,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所以者何?因壽故有暖,因暖故有壽,若無壽者則無暖,無暖者則無壽。猶如因油因炷,故得燃燈,彼中因[火*僉]故有光,因光故有[*][火*僉],若無[*][火*僉]者則無光,無光者則無[*][火*僉]。如是因壽故有暖,因暖故有壽,若無壽者則無暖,無暖者則無壽。是故此二法合不別,此二法不可別施設。」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云何為三?一者壽,二者暖,三者識。此三法生身死已,身棄塚間,如木無情。」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死及入滅盡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死者壽命滅訖,溫暖已去,諸根敗壞。比丘入滅盡定者,壽不滅訖,暖亦不去,諸根不敗壞。死及入滅盡定者,是謂差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者,想及知滅。比丘入無想定者,想知不滅。若入滅盡定及入無想定者,是謂差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若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有何差別?」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不如是念:『我從滅盡定起。』比丘從無想定起時,作如是念:『我為有想,我為無想?』從滅盡定起及從無想定起者,是謂差別。」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何法?為身行,為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入滅盡定時,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何法?為身行,口、意行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先生意行,次生口行,後生身行。」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幾觸?」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三觸。云何為三?一者不移動觸,二者無所有觸,三者無相觸。比丘從滅盡定起時觸此三觸。」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空、無願、無相,此三法異義、異文耶?為一義、異文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空、無願、無相,此三法異義、異文。」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不移動定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四因四緣生不移動定。云何為四?若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是謂四因四緣生不移動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所有定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因三緣生無所有定。云何為三?若比丘度一切色想,至得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有三因三緣生無所有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生無想定?」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二因二緣生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生無想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住無想定耶?」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二因二緣住無想定。云何為二?一者不念一切[*]想,二者念無想界。是謂二因二緣住無想定。」

尊者舍[*]黎子聞已,歎曰:「善哉!善哉!賢者拘絺羅!」尊者舍[*]黎子歎已,歡喜奉行。

復問曰:「賢者拘絺羅!有幾因幾緣從無想定起?」

尊者大拘絺羅答曰:「有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云何為三?一者念一切[*]想,二者不念無想界,三者因此身因六處緣命根,是謂三因三緣,從無想定起。」

如是,彼二尊更相稱歎善哉善哉,更互所說,歡喜奉行。從坐起去。

尊者大拘絺羅經第十竟(三千七十五字)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六千一百二十四字)

中阿含晡利多品第三竟(三萬四百四十五字)(第五後誦)

[校勘]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M. 43. (Mahā)Vedalla sutta.

  ???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迦=加【宋】【元】【聖】

  「迦」,宋、元、聖三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為「迦」,今依據宋、元、聖三本改作「加」。

哆=陀【宋】

  「哆」,宋本作「陀」。
  「陀」,大正藏原為「哆」,今依據宋本改作「陀」。

黎子=利弗【宋】*【元】*【明】*,=梨子【聖】*

  ????

燕=宴【宋】【元】【明】

  「燕」,宋、元、明三本作「宴」。
  「宴」,大正藏原為「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宴」。

[>大拘絺羅]~Mahākoṭṭhita.

  ???

[>舍黎子]~Sāriputta.

  ???

(為)+善【宋】*【元】*【明】*

  「善」,宋、元、明三本作「為善」。[*]
  大正藏無「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如=知【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知」。[*]
  「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知」。[*]

習=集【元】【明】*

  「習」,元、明二本作「集」。[*]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識是=是識【聖】

  「識是」,聖本作「是識」。
  「是識」,大正藏原為「識是」,今依據聖本改作「是識」。

(有)+厭【宋】【元】【明】

  「厭」,宋、元、明三本作「有厭」。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苦〕-【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苦」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支=枝【宋】【聖】*

  「支」,宋、聖二本作「枝」。[*]
  「枝」,大正藏原為「支」,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枝」。[*]

五根異行異境界~Pañc’ indriyāni nānāvisayāni nānāgocarāni.

  ???

[火*僉]=焰【元】【明】*

  「[火*僉]」,元、明二本作「焰」。[*]
  「焰」,大正藏原為「[火*僉]」,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焰」。[*]

想=相【聖】*

  「想」,聖本作「相」。[*]
  「相」,大正藏原為「想」,今依據聖本改作「相」。[*]

〔二〕-【聖】

  聖本無「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因=及【宋】【元】【明】

  「因」,宋、元、明三本作「及」。
  「及」,大正藏原為「因」,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及」。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尊者…竟〕-【明】

  明本無「尊者…竟」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尊者…竟」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三千…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卷末題品末題位置前後【宋】【元】【明】【聖】

  ???

〔六千…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六千…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六千…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中阿含〕-【明】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中阿含」三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三=十七【明】

  「三」,明本作「十七」。
  「十七」,大正藏原為「三」,今依據明本改作「十七」。

〔三萬…字〕-【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三萬…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三萬…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第五後誦〕-【明】

  明本無「第五後誦」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五後誦」四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光明皇后願文)【聖】

  聖本在「??」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大正藏無「光明皇后願文」六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註解]

五根:此處特指眼、耳、鼻、舌、身等五個感官,即「六根」當中的前五個。

先滅身行,次滅口行,後滅意行:參考相當的《中部尼柯耶》經文、《雜阿含經》卷二十一第568經及相當的《相應部尼柯耶》經文、《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等經論,疑為「先滅口行,次滅身行,後滅意行」的訛誤。其中「口行」以尋、伺為代表,「身行」以呼、吸為代表,「意行」以受、想為代表。這裡是說入滅盡定前,先在二禪時沒有了尋伺,然後才在四禪時沒有了呼吸,然後才沒有了受陰及想陰。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八.159306896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20/06/25 15:0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4693470001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