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二 2019/10/11 23:29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二 2022/03/12 22:26 目前版本
行 57: 行 57:
[] 少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慢煩惱潛在趨勢」。 [] 少慢: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慢煩惱潛在趨勢」。
-[] 中般涅槃:「阿羅漢向」(已證「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中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從人間命終往生天界的中陰階段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在「中」陰階段「般涅槃」,所以名為「中般涅槃」。
[] 世間諦如有:世間真正是有這種(聖者)。 [] 世間諦如有:世間真正是有這種(聖者)。
-[] 生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生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即證得涅槃者。因為出「生」即「般涅槃」,所以名為「生般涅槃」。
-[] 行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努力修「行」才「般涅槃」,所以名為「行般涅槃」。+[] 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努力修「行」才「般涅槃」,所以名為「行般涅槃」。
-[] 無行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無行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往生天界後不經努力修行而證得涅槃者。因為「無」努力修「行」而「般涅槃」,所以名為「無行般涅槃」。
-[] 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阿羅漢向」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最高天色究竟天(音譯「阿迦膩吒」)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甚至到「阿迦膩吒」天「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 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阿那含果」的聖人中,先往生色界較低層次的天,命終後往生更高層次的天,甚至色界最高天色究竟天(音譯「阿迦膩吒」)而證得涅槃者。因為往更「上」層的天界「流」轉甚至到「阿迦膩吒」天「般涅槃」,所以名為「上流阿迦膩吒般涅槃」。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188: 行 188:
[] 叉手:雙手在胸前合而為一,表示恭敬。又譯為「合十」、「合掌」、「叉十」。 [] 叉手:雙手在胸前合而為一,表示恭敬。又譯為「合十」、「合掌」、「叉十」。
-[] 閻浮洲:佛經所載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閻浮提」、「閻浮里」、「南瞻部洲」。+[] 閻浮洲:佛經所載此世界的四大洲之一,我們居住於此。另譯為「閻浮提」、「閻浮里」、「南贍部洲」。
-[]㯓:+[] 㯓:
[] 茵褥: [] 茵褥:
行 246: 行 246:
@[0429b26]@「諸比丘!於意云何?昔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我於爾時名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我於爾時有無量百千弟子,我於爾時為諸弟子說梵世法。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我於爾時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爾時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我於爾時親行斯道,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0429b26]@「諸比丘!於意云何?昔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者,汝謂異人耶?莫作斯念,當知即是我也。我於爾時名善眼大師,為外道仙人之所師宗,捨離欲愛,得如意足;我於爾時有無量百千弟子,我於爾時為諸弟子說梵世法。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有不具足奉行法者,彼命終已,或生四王天,或生三十三天,或生焰[*]摩天,或生兜率哆天,或生化樂天,或生他化樂天。我說梵世法時,諸弟子等設有具足奉行法者,修四梵室,捨離於欲,彼命終已,得生梵天。我於爾時而作是念:『我不應與弟子等同俱至後世共生一處,我今寧可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後時更修增上慈,修增上慈已,命終得生晃昱天中。我於爾時及諸弟子學道不虛,得大果報。我於爾時親行斯道,為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爾時說法不至究竟,不究竟白淨,不究竟梵行,不究竟梵行訖,爾時不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亦未能得脫一切苦。
-@[0429c19]@「比丘!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0429c19]@「比丘!我今出世,如來.無所著.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號佛、[[眾祐]]-[]-;我今自饒益,亦饒益他,饒益多人,愍傷世間,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我今說法得至究竟,究竟白淨,究竟梵行;究竟梵行訖,我今已離生、老、病、死、啼哭、憂慼,我今已得脫一切苦。」
@[0429c26]@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0429c26]@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行 318: 行 318:
[] 如意足:這裡為神通的通稱,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 如意足:這裡為神通的通稱,包含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
-[] 晃昱天:又譯作「光音天」,色界第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 晃昱天:即「光音天」,色界第二禪天中的最高一層。光音天人不用口語溝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稱為「光音」。 
 + 
 +[] 明行成為:智慧(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等三明)與行為(戒、定等)皆圓滿具足。又譯為「明行足」。 
 + 
 +[] 世間解:瞭解世間一切的事理。 
 + 
 +[] 道法御:能調御一切可以度的人,讓他們修行。又譯為「調御丈夫」。 
 + 
 +[] 眾祐:具足眾德,而為世間所尊重的覺者。新譯為「世尊」。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335: 行 343:
@[0429c29]@我聞如是: @[0429c29]@我聞如是:
-@[0429c29]@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精舍-[3]-,與大比丘眾共[[受夏坐]]-[]-,尊者[[滿慈子]]-[4]--[]-亦於[[生地]]-[]-受夏坐。是時,生地諸比丘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從生地出,向王舍城,展轉進前,至王舍城,住王舍城竹林精舍。+@[0429c29]@一時,佛遊王舍城,在[[竹林精舍]]-[]--[3]-,與大比丘眾共[[受夏坐]]-[]-,尊者[[滿慈子]]-[4]--[]-亦於[[生地]]-[]-受夏坐。是時,生地諸比丘受夏坐訖,過三月已,[[補治衣]]-[]-竟,攝衣持鉢,從生地出,向王舍城,展轉進前,至王舍城,住王舍城竹林精舍。
-@[0430a05]@是時,生地諸比丘詣世尊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0430a05]@是時,生地諸比丘詣世尊所,[[稽首]]-[]-作禮,卻坐一面。
@[0430a06]@世尊問曰:「諸比丘!從何所來?何處夏坐?」 @[0430a06]@世尊問曰:「諸比丘!從何所來?何處夏坐?」
行 460: 行 468:
====[註解]==== ====[註解]====
 +
 +[] 竹林精舍:佛陀的道場之一,為迦蘭陀長者所擁有的竹林中所建立的道場,是佛教最早蓋的寺院。又譯為「迦蘭陀竹園」、「竹林加蘭哆園」。
[] 受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 受夏坐:在印度夏季三個月的雨季中,出家眾禁止外出而聚居一處以致力修行。又譯為「結夏安居」、「結夏坐」、「夏安居」。
行 468: 行 478:
[] 補治衣:補足了(三衣等)衣服。 [] 補治衣:補足了(三衣等)衣服。
 +
 +[] 稽首:以頭頂禮受禮者的腳或地(五體投地、最高禮法)。
[] 自少欲、知足,稱說少欲、知足:自己少欲、知足,並且隨喜讚嘆他人少欲、知足(以鼓勵其他人少欲、知足)。 [] 自少欲、知足,稱說少欲、知足:自己少欲、知足,並且隨喜讚嘆他人少欲、知足(以鼓勵其他人少欲、知足)。
行 475: 行 487:
[] 平旦:天亮的時候。 [] 平旦:天亮的時候。
-[] 舉:收拾。+[]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收拾衣鉢。
[] 燕坐:也譯作「宴坐」,禪坐的意思。 [] 燕坐:也譯作「宴坐」,禪坐的意思。
行 542: 行 554:
@[0431c14]@我聞如是: @[0431c14]@我聞如是:
-@[0431c14]@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0431c14]@一時,佛遊[[拘樓瘦]]-[]-,在[[劍磨瑟曇拘樓都邑]]-[]-。
-@[0431c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3]-,非不知、非不見也。云何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4]-,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5]--[]-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0431c15]@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3]-,非不知、非不見也。云何以知、以見故諸漏得盡耶?有正思惟、不正思惟-[4]-。若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5]--[]-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若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
-@[0431c21]@「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不知如真法故,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以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0431c21]@「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不知如真法故,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以不應念法而念,應念法而不念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
@[0432a01]@「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知如真法已,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以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也。 @[0432a01]@「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不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未生有漏、無明漏而生,已生便增廣。正思惟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知如真法已,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以不應念法不念,應念法便念故,未生欲漏而不生,已生便滅,未生有漏、無明漏而不生,已生便滅也。
行 554: 行 566:
@[0432a13]@「云何有漏從見斷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過去世,我無過去世,我何因過去世,我云何過去世耶?我有未來世,我無未來世,我何因未來世,我云何未來世耶?自疑己身何謂是,云何是耶?今此眾生從何所來,當至何所?本何因有,當何因有?』彼作如是不正思惟,於[[六見]]-[]-中隨其見生而生真有神,此見生而生真無神,此見生而生神見神,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此見生而生此是神,能語、能知、能作、能-[13]-教、能-[14]-起、教起,生彼彼處,受善惡報,定無所從來,定不有、定不當有,是謂見之弊,為見所動,見結所繫。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0432a13]@「云何有漏從見斷耶?凡夫愚人不得聞正法,不值真知識,不知聖法,不調御聖法,不知如真法,不正思惟故,便作是念:『我有過去世,我無過去世,我何因過去世,我云何過去世耶?我有未來世,我無未來世,我何因未來世,我云何未來世耶?自疑己身何謂是,云何是耶?今此眾生從何所來,當至何所?本何因有,當何因有?』彼作如是不正思惟,於[[六見]]-[]-中隨其見生而生真有神,此見生而生真無神,此見生而生神見神,此見生而生神見非神,此見生而生非神見神,此見生而生此是神,能語、能知、能作、能-[13]-教、能-[14]-起、教起,生彼彼處,受善惡報,定無所從來,定不有、定不當有,是謂見之弊,為見所動,見結所繫。凡夫愚人以是之故,便受生、老、病、死苦也。
-@[0432a28]@「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集-[15]-、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則三結盡,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若不知見者,則生煩惱、憂慼,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見斷也。+@[0432a28]@「多聞聖弟子得聞正法,值真知識,調御聖法,知如真法,知苦如真,知苦集-[15]-、知苦滅、知苦滅道如真。如是知如真已,則三結盡,身見、戒取、疑三結盡已,得須陀洹,不墮惡法,定趣正覺,極受七有,天上人間七往來已,便得苦際。若不知見者,則生煩惱、憂慼,知見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見斷也。
@[0432b06]@「云何有漏從護斷耶?比丘!眼見色護眼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眼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護意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意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0432b06]@「云何有漏從護斷耶?比丘!眼見色護眼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眼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如是耳、鼻、舌、身、意知法,護意根者,以正思惟不淨觀也,不護意根者,不正思惟以淨觀也。若不護者,則生煩惱、憂慼,護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護斷也。
行 564: 行 576:
@[0432c05]@「云何有漏從忍斷耶?比丘!精進斷惡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專心精勤,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乾竭,不捨精進,要得所求,乃捨精進。比丘!復當-[18]-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虱-[19]-,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病-[20]-,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慼,忍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0432c05]@「云何有漏從忍斷耶?比丘!精進斷惡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專心精勤,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乾竭,不捨精進,要得所求,乃捨精進。比丘!復當-[18]-堪忍飢渴、寒熱、蚊虻蠅蚤虱-[19]-,風日所逼,惡聲捶杖,亦能忍之,身遇諸病-[20]-,極為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慼,忍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忍斷也。
-@[0432c13]@「云何有漏從除斷耶?比丘!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斷也。+@[0432c13]@「云何有漏從除斷耶?比丘!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除斷也。
@[0432c16]@「云何有漏從思惟斷耶?比丘!思惟初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21]-至[[出要]]-[]-,法精進喜息定,思惟第七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則生煩惱、憂慼,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22]-。 @[0432c16]@「云何有漏從思惟斷耶?比丘!思惟初念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21]-至[[出要]]-[]-,法精進喜息定,思惟第七捨覺支,依離、依無欲、依於滅盡,趣至出要。若不思惟者,則生煩惱、憂慼,思惟則不生煩惱、憂慼,是謂有漏從思惟斷也-[22]-。
行 574: 行 586:
@[0432c29]@漏盡經第十竟-[24]--[25]-(千六百二十一字)-[26]- @[0432c29]@漏盡經第十竟-[24]--[25]-(千六百二十一字)-[26]-
-中阿含經卷第二-[27]-(七千九百三十四字)-[28]-+中阿含-[27]-七法品第一竟(一萬六千四十三字)-[28]-(初一日誦)-[29]-
-中阿含-[29]-七法品第一竟(一萬六千四十三字)-[30]-(初一日誦)-[31]-+中阿含經卷第二(七千九百三十四字)-[30]--[31]-
行 594: 行 606:
[7]「護」,巴利本作 Saṃvara。 [7]「護」,巴利本作 Saṃvara。
- 
[8]「離」,巴利本作 Parivajjana。 [8]「離」,巴利本作 Parivajjana。
行 618: 行 629:
[18]「復當」,宋、元、明三本作「當復」。 [18]「復當」,宋、元、明三本作「當復」。
-[19]明本無「虱」字。+[19] 明本無「虱」字。
[20]「病」,宋、元、明三本作「疾」。 [20]「病」,宋、元、明三本作「疾」。
行 630: 行 641:
[24]「十竟」,元本作「竟十」。 [24]「十竟」,元本作「竟十」。
-[25]明本無「漏盡經第十竟」六字。+[25] 明本無「漏盡經第十竟」六字。
-[26]宋、元、明三本無「千六百二十一字」七字。+[26] 宋、元、明三本無「千六百二十一字」七字。
-[27] 卷末題在品末題次行【宋】【元】【明】+[27] 明本無「中阿含」三字。
-[28]宋、元、明三本無「七千九百三十四字」八字。+[28] 宋、元、明三本無「一萬六千四十三字」八字。
-[29]明本無「中阿含」三字。+[29] 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
-[30]宋、元、明三本無「一萬六千四十三字」八字。+[30] 宋、元、明三本無「七千九百三十四字」八字。
-[31]明本無「初一日誦」四字。+[31] 大正藏原將「中阿含經卷第二(七千九百三十四字)」置於「中阿含七法品第一竟(一萬六千四十三字)(初一日誦)」之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置於卷末。
====[註解]==== ====[註解]====
 +
 +[] 拘樓瘦:在拘樓國中。其中「拘樓」是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恆河上游西岸,相當於現今的德里所在,「搜」為地方的複數語尾。又譯為「拘留搜」、「拘留沙」、「拘流沙」。
 +
 +[] 劍磨瑟曇拘樓都邑:劍磨瑟曇這個拘樓國的都市,是佛陀教化遊歷最西北端的城市。又譯為「劍摩瑟曇拘樓都邑」、「劫摩沙住處」,義譯為「調牛聚落」、「調伏駮牛聚落」、「雜色牧牛聚落」、「法行城」。
[] 欲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 [] 欲漏:欲貪引起的煩惱;欲界眾生的煩惱。其中「漏」是「煩惱」的意思。
行 651: 行 666:
[] 無明漏:無明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 無明漏:無明的煩惱;沒有智慧、讓眾生不能出離生死的煩惱。
 +
 +[] 不調御聖法:不以聖法調御自己;不修行聖法。
[] 如真法:確實的知道無常是苦。見增壹阿含經 (卷27)(10)。 [] 如真法:確實的知道無常是苦。見增壹阿含經 (卷27)(10)。
行 656: 行 673:
[] 六見:六種邪見,即1.有我的真我。2.無我的真我。3.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4.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5.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6.我的真我能說,能感受,能經驗善惡,而這我的真我是永恆不變的。(《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經》、《中阿含十經》、《中部二經》) [] 六見:六種邪見,即1.有我的真我。2.無我的真我。3.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4.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5.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6.我的真我能說,能感受,能經驗善惡,而這我的真我是永恆不變的。(《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經》、《中阿含十經》、《中部二經》)
-[] 出要:出離生死的要道。+[] 出要:出離;離欲。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行 677: 行 694:
就治標的三個來看,「有漏從離斷」遠離凶險,而不會自找麻煩、自尋煩惱。除此之外,生活上還有許多必須處理的事務,「有漏從用斷」有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維持生命,能避免生活困頓造成的煩惱,也以「不是為了享受」的心態避免起貪心。但如果沒有辦法改善生活的困頓及環境的惡劣,也只能「有漏從忍斷」,逆來順受而避免起瞋心,並精進修行以斷惡修善。 就治標的三個來看,「有漏從離斷」遠離凶險,而不會自找麻煩、自尋煩惱。除此之外,生活上還有許多必須處理的事務,「有漏從用斷」有了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來維持生命,能避免生活困頓造成的煩惱,也以「不是為了享受」的心態避免起貪心。但如果沒有辦法改善生活的困頓及環境的惡劣,也只能「有漏從忍斷」,逆來順受而避免起瞋心,並精進修行以斷惡修善。
 +
 +  ***「有漏從用斷」要實踐斷捨離**
 +      *物質方面,需要的其實不多
 +        *若用衣服,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
 +        *若用飲食,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
 +        *若用居止房舍、床褥、臥具,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嚴飾故...
 +        *若用湯藥,非為利故,非以貢高故,非為肥悅故...
 +      *精神方面,欲、恚、害念都要斷捨離
 +        *生欲念不除斷捨離,生恚念、害念不除斷捨離,
 +        *若不除者,則生煩惱、憂慼,除則不生煩惱、憂慼
  ***六種邪見的列舉**   ***六種邪見的列舉**
行 692: 行 719:
\\ \\
由於邪見本來就是凡夫臆測錯誤的見解,沒有標準可言,數量更是遠多於六種,因此不須拘泥於其細部意義。 由於邪見本來就是凡夫臆測錯誤的見解,沒有標準可言,數量更是遠多於六種,因此不須拘泥於其細部意義。
 +
 +  ***佛教認為「無我」,沒有真我,為何「真無神」也是邪見?**
 +
 +「無我」和「真無神」兩者雖然文字邏輯類似,實際意義卻不同。佛教所說的「無我」是基於因緣的分析,在人的身心當中沒有一個不變的主體,只有因緣的流轉。「真無神」則是將自己視為一個獨存的主體,這獨存的主體沒有真我,不是從因緣來分析,反而可能較近於「斷見」。
 +
 +十四無記中「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的問題也是如此,假設如來仍自認是一個輪迴的主體,那就是「我見」;如果認為如來死後就沒了,那就是「斷見」,然而佛陀發現並證知身心都只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輪迴主體名為如來。從究竟的層次來看,如來已經徹底解脫於五陰,只有因緣的生滅,既然都已經沒有「我」的主體,那麼又怎能問說如來死後是有還是沒有呢?由於問題本身就已經錯了,因此佛陀說這些問題不應論議。
 
agama2/中阿含經卷第二.1570807762.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9/10/11 23:29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766121387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