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第39經講的「識」,是住於色、受、想、行中,那麼是不是「靈魂」?
「識緣名色」的識,是不是就是「靈魂」?也就是「阿賴耶識」?
要不然「名色」是「色受想行識」,不就和「識」重複了?
Bowen Ke:
我的看法是,”識緣名色”中說的”識”,指的還是六識。
雜阿含298經,
緣識名色者,云何名?謂四無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云何色?謂:四大、四大所造色,是名為色。此色及前所說名,是為名色。
至於是否的重複的問題,我個人覺得在緣起的架構中,這不是問題。緣起本來就主張: 譬如三蘆立於空地展轉相依而得豎立。並不主張五蘊之外別有依靠。特別把識提出來,我覺得是因為識對於修行者來說,有特殊的意義。識代表一種對身心六根的覺知,是任何修行的核心。阿含經典通常都是以實用或修習角度來說法。也有可能純粹只是,當時外道以識為我,或是永恆的靈魂這種說法太多,所以特別把識提出來,說明五蘊互相依存的道理。
如果用比較口語的方式來詮釋,我會說 “識緣名色,名色緣識”,主要是在說明 每個生命現象(名色—色身加精神)一定有識;而識也不獨存,依賴生命現象。以入胎來說,在有生命現象(名色)之前,沒有識。我不主張名色之外別有一個識然後能進入這個名色或是能支持這個名色的生長。沒有名色這個能給識依存的條件,不會有識。而能稱為生命(名色)時,其中必定有識。所以識跟名色,基本上是同時現起(如果不計較一兩念這種時間差的話)。而且都是生滅的,互相依存的。
有一些可能是語言表達的問題。像是中文說,家長是家庭的依靠。這個我們可能也不會覺得語意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家長是包含在家庭中的。何況,五蘊都是剎那生滅的,後面生起的識依賴前面生起的識,這兩個識並不相同。所以把識解說成六識,屬於名色(包含六識),這種說法,應該沒有矛盾。
僅供參考~
David Chiou:
贊同 Bowen Ke 的觀點。《阿含經》中說的「識」,的確一律是「六識」,也就是眼識、耳識……意識。六識都是因緣生滅的,怎麼緣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緣意、法,生意識,三事和合觸,觸俱生受、想、思。」
而《雜阿含經》講五陰、六根,不管怎麼區分人的身心乃至宇宙,最大的重點就是這些都是因緣相倚而生,也就不是恆常不變的實有,因此而有所謂的三法印。
在世俗上,為了方便理解,一般人常將「識」解為「神識」,《阿含經》中也是有講投胎時「神識」的。但若嚴格就經中勝義諦的說法,投胎時也只是另一次的「識緣名色、名色緣識」,倒不是有一個獨立恆存的「識」跑過去。
《雜阿含經》卷二第39經: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html#三九 當中的「四識住」是解說「識」和「色受想行」輾轉相生。這個「住」是譬喻,而不是說有一個單獨的識可以跑進跑出「色受想行」中。
如果以佛學(論師)的名詞來說,「識」為心王,「色受想行」為心所,心所不會單獨存在,有「識」才會有「色受想行」,但也不會有單獨的「識」。實際上第39經中佛陀就強調沒有獨立的識:
《雜阿含經》卷2:「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CBETA, T02, no. 99, p. 9, a11-13)
當然,佛教徒也不是不能談「靈魂」這樣的現象,凡夫有我見也就有靈魂一類的現象,只是佛教更強調這些是緣生緣滅的,因此佛教一般避免有這類讓人誤會有我恆存的用詞,佛陀也一再避免弟子作神我的解讀。至於在讀《阿含經》時,個人認為還是以《阿含經》上對識的定義來理解會比較清楚 :)
guest:
沒有「靈魂之說」的話,如何解釋輪迴?
佛教說的「八識」是「靈魂」嗎?也可以用來解釋輪迴。
David:
依《阿含經》來看,輪迴就是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的過程,由於身心的運作,感召新的身心,一直輪迴相續。巨觀的有一期生命的輪迴,微觀的也有當下念念間就輪迴。
在佛教部派來說,大多部派將「識」區分為「六識」,少數部派或宗派將「識」區分為「八識」,原則上只是分類的不同,而不是根本法義的不同。
就將「識」區分為「六識」的部派而言,主張「前一剎那的意識,成為下一剎那的意根」,每一剎那都是由前一剎那因緣而生的,因此自然就會輪迴下去。死亡投胎之時,也是由前一剎那的意識,成為下一剎那的意根,再緣起新的一生的意識乃至身心。
就將「識」區分為「八識」的部派而言,是將特別容易執著的識的功能區分出為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八識也是遷流變化的。
「阿賴耶」Ālaya 原義為「染著」,因為染著而流轉生死,徹底斷除染著(在第39經中也就是譬喻為「水」的「貪喜」)才能解脫輪迴。染著可以到很細微的程度,因此一些部派的論師特別提出而區分得更為詳細,以斷除之。
在獅子吼站上的「賴爺迷蹤」對此也曾探討過,對此主題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
http://buddhaspace.org/gem.php/fpath=gem/brd/BudaHelp/9/F00100F9&nu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