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erson Chang:
SN 51.10 的優陀那偈很難翻譯,目前先這樣,看大家有什麼看法:
「權衡無法比較的存在(意指涅槃、涅槃是不可與任何事物比擬的),牟尼捨棄有行(以神足住世一劫的選項), 身內喜樂、入定,破壞有行(覺得這邊的sambhava可能指廣義的輪迴)的鎧甲。」
David Chiou:
也可以直譯,然後用註解的方式說明。
也可參考其他經中對這一段的翻譯。以下只是我剛才用關鍵字搜CBETA找到的:
《長阿含經》卷3:「「『有無二行中, 吾今捨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CBETA, T01, no. 1, p. 17, a25-26)
《大般涅槃經》卷1:「「一切諸眾生, 皆隨有生死,
我今亦生死, 而不隨於有,
一切造作行, 我今欲棄捨。」」(CBETA, T01, no. 7, p. 191, c13-15)
《般泥洹經》卷1:「「無量眾德行, 有為吾今捨,
近[21]遠應度者, 已度應度者。」」(CBETA, T01, no. 6, p. 180, c10-11)
[21]遠應度者=來一切安【元】【明】。
《佛所行讚》卷5〈神力住壽品 23〉:「「我今已捨壽, 三昧力存身,
身如朽敗車, 無復往來因,
已脫於三有, 如鳥破卵生。」」(CBETA, T04, no. 192, p. 44, a1-3)
《摩訶摩耶經》卷2:「爾時,如來既許天魔却後三月當入涅槃,即便捨於無量之壽,以神[1]通力故住命三月。于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風雨違常,天龍八部莫不[2]駭怖,來至佛所[3]側塞空中。」(CBETA, T12, no. 383, p. 1011, a7-10)
[1]〔通〕-【宮】。[2]駭=驚【聖】。[3]側=畟【明】。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6:「佛作是念:「我今宜可入如是定,隨彼定力,留其命行捨其壽行。」作是念已便即入定,留命行捨壽行。于時大地悉皆[2]振動,四方熾然星光墮落,於虛空中天鼓自鳴。佛從定出說伽[*]他曰:
「諸有等不等, 牟尼悉已除,
由得內證定, 如鳥破於㲉。」」(CBETA, T24, no. 1451, p. 388, a11-17)
[2]振動=震動【元】【明】下同。[*3-1]他=陀【宋】【元】【明】【宮】*。
Anderson Chang:
謝謝。從你列出這幾經看來,似乎提供一個南傳少人想過,對沒實修現代人更不可思議的可能。
《摩訶摩耶經》卷2:「爾時,如來既許天魔却後三月當入涅槃,即便捨於無量之壽,以神[1]通力故住命三月。于時大地六種震動,日無精光、風雨違常,天龍八部莫不[2]駭怖,來至佛所[3]側塞空中。」(CBETA, T12, no. 383, p. 1011, a7-10)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6:「佛作是念:「我今宜可入如是定,隨彼定力,留其命行捨其壽行。」作是念已便即入定,留命行捨壽行。于時大地悉皆[2]振動,四方熾然星光墮落,於虛空中天鼓自鳴。佛從定出說伽[*]他曰:
「諸有等不等, 牟尼悉已除,
由得內證定, 如鳥破於㲉。」
似乎是在那當下佛陀就已捨棄壽行(所以天地大變),接下來的三個月是用神通力定力維持住的!
那從這方向去解這四句就好解的多,至少有大方向,再斟酌一下用字即可。
Anderson Chang:
莊居士似乎在月初又改了這邊的註解。
他的新註解如下:
“Tulamatulañca sambhavaṃ, bhavasaṅkhāramavassaji muni.
Ajjhattarato samāhito, abhindi kavacamivattasambhavan”ti.
「有無二行中(DA)」,南傳作「權衡不可比的與出生」(Tulamatulañca sambhavaṃ,另譯為「等不等生成」),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比較不可比較的與繼續生存」(Comparing the incomparable and continued existence, AN.8.70),並解說此偈難懂,《滿足希求》有二種解讀:i.將tulaṃ(可比的;個別的)與atulaṃ(不可比的)對比解讀,前者指欲界與色界,後者指無色界,而「有行」(bhavasaṅkhāraṃ)是導致再生的業。ii.將tulaṃ解讀為tuleti(衡量;考慮;權衡)的現在分詞tulenta,將atulaṃ(不可比的)與sambhavaṃ(出生)對比解讀,前者指涅槃,後者指生存,而「有行」是得到生存的業(AN.8.70)。長老認為後者的解讀較適宜。
首先,他的新註解關於「有行」(bhavasaṅkhāraṃ) 的見解與我先前相同,認為是以神足力造下”存在”bhava 的業行(意志行)sankhara。
不過這不是很重要,這幾天再看最難解的首句,坦白說覺得第二種解法有點牽強,怎麼會把 ii.將tulaṃ解讀為tuleti(衡量;考慮;權衡)的現在分詞tulenta,將atulaṃ(不可比的)與sambhavaṃ(出生)對比解讀,前者指涅槃,後者指生存,而「有行」是得到生存的業。
Tulamatulañca sambhavaṃ
單就巴利文來說實在很不像 Tulam = tulenta?
另一方面,若直譯字義
存有/存續 (等、比、衡量) (不等、不可比、不可衡量)
也有可對應的經典版本,就是 諸有sambhavaṃ等不等Tulamatulañca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36:「佛作是念:「我今宜可入如是定,隨彼定力,留其命行捨其壽行。」作是念已便即入定,留命行捨壽行。于時大地悉皆振動,四方熾然星光墮落,於虛空中天鼓自鳴。佛從定出說伽他曰:
「諸有等不等, 牟尼悉已除,
由得內證定, 如鳥破於㲉。」
依這個解釋方向(不是說這個是標準解答,畢竟伽他本就簡短難解)
或許可以翻為:
各種可比不可比的存續,
(以及有行)牟尼皆已捨棄;
由身內的喜樂與定,
打破如同鎧甲般自我的存在。
覺得怎樣?
Anderson Chang:
1. 「 (以及有行) 」不需括號,偈頌有bhavasaṅkhāra
使用括號,是因在巴利文中,有行屬於第二句,且印度文的字序是 有行-捨棄-牟尼(翻成中文就該是:牟尼捨棄有行)
但由於我採《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 的方向理解此偈,它把等不等跟有行都當作捨棄的內容。
「諸有等不等, 牟尼悉已除,
由得內證定, 如鳥破於㲉。」
故無法變成這樣:
各種可比不可比的存續,
牟尼捨棄有行; (那等不等呢?)
身內喜樂與定,
打破如同鎧甲般自我的存在。
覺得大家不用括號也很好,那就不用括號了
2. 「由身內的喜樂與定」,不知為何跑出「由」字?所有的版本都沒有「由」字,意思會變成「打破如同鎧甲般自我的存在」,是「由身內的喜樂與定」的緣故。
出現”由”也是根基於此。若依循其他經,則當然也可刪除。
一般說來「打破如同鎧甲般自我的存在」不是由於「由身內的喜樂與定」,但也可以解釋為依定發慧,只是轉折有點太快。
《長阿含經》卷3:「「『有無二行中, 吾今捨有為; 內專三昧定, 如鳥出於卵。』」」(CBETA, T01, no. 1, p. 17, a25-26)
的確,內身喜樂定跟破除自我中間跳躍了不少過程,尤其是慧觀的部分。
伽他本就言簡意賅,甚或重點式的表達。
我個人認為,佛陀在這兩句中,只挑重點說出,(前面略過了持戒、清淨業障、六根門頭等步驟)修定的成就,以及(後面略過慧觀的實修)解脫的境界。
典型伽他的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