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ipatthana Shi:
SN 48.40 是一部有爭議的經典,有部的阿毘達磨顯現出有部傳誦的對應經典是:初靜慮憂根滅,第二靜慮苦根滅,第三定中無餘滅喜,於第四定無餘滅樂。
很多瑜伽學派的論典跟有部說法一致,我同意有部的說法。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81:「如契經說。初靜慮憂根滅。第二靜慮苦根滅問離欲染時斷憂及苦。」(CBETA 2019.Q4, T27, no. 1545, p. 418c28-29)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12:「經說苦根第二靜慮滅。」(CBETA 2019.Q4, T29, no. 1558, p. 67a3)
《阿毘達磨俱舍論》卷28:「如辯顛倒契經中說:漸無餘滅憂等五根,第三定中無餘滅喜,於第四定無餘滅樂。」(CBETA 2019.Q4, T29, no. 1558, p. 147c4-6)
《瑜伽師地論》卷11:「復次此四靜慮。亦得名為出諸受事。謂初靜慮。出離憂根。第二靜慮。出離苦根。第三靜慮。出離喜根。第四靜慮出離樂根。於無相中出離捨根。」(CBETA 2019.Q4, T30, no. 1579, p. 331a19-23)
David Chiou:
謝謝指出。「讀經拾得」加上:
本經表示初禪斷苦根、二禪斷憂根、三禪斷樂根、四禪斷喜根。說一切有部傳誦的對應經典(《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阿毘達磨俱舍論》中引用的經文)以及瑜伽學派的論典《瑜伽師地論》則都和南傳本經次序不同,表示初禪斷憂根、二禪斷苦根、三禪斷喜根、四禪斷樂根。
本經經名為 Uppaṭipāṭikasuttaṃ(非常見次序經),可見南傳經典整理者也覺得本經所載不是常見的次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