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莊居士的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譯本對於七覺支有「寧靜覺支」、「平靜覺支」,和《阿含經》的「猗覺支」、「捨覺知」不同,有人能解說新譯的邏輯嗎?


Satipatthana Shi:

圖表中南傳對應經文多取自莊春江的譯文,莊春江在巴利譯典上的貢獻眾所周知,但是另創新詞的譯法,是有爭議的。

例如古譯「輕安覺支」巴利 passaddhi,他新譯為「寧靜覺支」,並註解說:「南傳作「寧靜覺支」(passaddhisambojjhaṅgo,另譯為「輕安等覺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寧靜的開化要素」(the enlightenment factor of tranquillity)。」

古譯「捨覺支」巴利 upekkhā,他新譯為「平靜覺支」,並註解說:「南傳作「平靜覺支」(upekkhāsambojjhaṅgo,另譯為「捨等覺分」),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平靜的開化要素」(the enlightenment factor of equanimity)。

1. 一般人讀到新譯「寧靜覺支」、「平靜覺支」難以察覺其中的差異,但讀到古譯「輕安覺支」、「捨覺支」明顯得知二者不同。

2. 巴利 passaddhi 有除去身心麁重,能令身心適悅的意思,古譯「輕安」二字較新譯「寧靜」更為傳神貼切。而巴利 upekkhā 不僅有平靜之意,更有身心平衡的意思,「捨」較「平靜」更帶有身心平等、平衡之意。

3. 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為 the enlightenment factor of tranquillity,我個人的中譯就是輕安覺支,也就是 enlightenment = 覺,factor = 支,tranquillity = 輕安。但是莊春江中譯為「寧靜的開化要素」,也就是 enlightenment = 開化,factor = 要素,tranquillity = 寧靜,他的翻譯令我不知所云。

結論:個人建議圖表中南傳對應經典的譯詞,請採用《阿含經》的古譯,捨棄莊春江的新譯。個人覺得古譯意思明白較易理解。(巴利 passaddhi《阿含經》的古譯是猗息,玄奘大師的古譯是輕安,輕安較猗息好懂多了。)


David Chiou:

古譯「輕安覺支」是比《雜阿含經》中的「猗覺支」來得容易和「捨覺支」區分。

整體來說,依古譯的「輕安覺支」、「捨覺支」不會比較難理解,因此表格中已改採「有身體的輕安、有心理的輕安」,「對於自身內之法的捨、對於外部之法的捨」。


David Chiou:

這邊有個衍生議題:

我們「捨覺支」原先的註解是: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

莊居士在七覺支中將「寧靜」用在「輕安覺支」,將「平靜」用來「捨覺支」,大多人已很難區分,加上我們「捨覺支」是以「寧靜」(莊居士的「猗覺支」新譯用詞)來形容的話,讀莊居士南傳譯本又讀我們註解的人可能會更混亂。

雖然此處不採莊居士新譯的話,對我們是沒這困擾,但考量其他以莊居士新譯學習七覺支的同學,已將「心平等、寧靜,而能捨離」一律改為「心平等、寂靜,而能捨離」。「寂靜」是古代論中對於「捨覺支」說明的關鍵字之一,因此也蠻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