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yang.ey:
2025.9.14
請問師兄
雜749經:「若起明為前相,生諸善法。時,慚愧隨生,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解釋:
本經表示生起了智慧(「起明」)而隨生「慚愧」,「慚愧」生已,能生「正見」
疑問:
未有正見如何起明 不是應先具正見方可啟慧嗎?
或此處之明是指甚麼?
David Chiou:
「正見」可有不同的層次,例如經中有區分為「世間正見」和「非世間正見」,一般正確的佛法善惡觀念為世間正見,苦集滅道則為非世間正見。
另一方面,「明」直譯為「智慧」,這更是有不同層次的詞。悟道是有「明」,但「開始讀佛經」也是朝向光明,某種意義上的棄暗投明,或許因此可算暫時有一些明。就像開燈能照明,但小手電筒也能照明,窗邊月光投射下來也可能有一些明。
從本經也可見不需要將「明」定義為悟道者或解脫者才能接觸的東西(歷史上某些宗派如此認為),而是一時有智慧、沒有貪瞋癡,就能算是暫時有一些明。藉由這暫時的一點點光明,持續修行,才能見到更多的明。
關於八正道的一些名詞,也可見卷二十四最後面討論到三十七道品時的說明:
三十七道品之間會有一些重疊的項目,並不是嚴謹區隔的方法,例如「四念處」也是「五根」中的「念根」。這是因為三十七道品是為了實用而作的歸納口訣,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分類,能依之修行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