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生受的因緣」

佛陀表示眾生所有的受都是由因緣而生的。

產生受的心理因緣,本經以欲、覺、觸為例:

「欲」通常較偏向對於將來的渴求,「覺」的注意力不只可以投向現在,也可以投向過去,「觸」則是當下的三事和合而生,因此欲、覺、觸將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能讓人生受的原因都含括列舉了。

欲、覺、觸這三者,不管寂滅或不寂滅,都會緣生「受」:

在實踐上,八正道及其產生的解脫、解脫知見(合稱為十正行、十無學法,參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九〈雙品1〉第189經聖道經),能讓人離苦得樂,而有樂受或捨受;反之則造成苦受。

因此在本經中,對於產生受的因緣,佛陀從微觀的心理層面上,以及巨觀的實踐層面上,都一一解說了。


David Chiou:

本經特別複雜,看不懂也沒關係,以後就懂了 :)

還要搞得更複雜的話,也可和卷三十五第977經對讀,就是「佛陀解說我們所覺知( 感受)的,並不全由過去世的業力所造成」的那部經。雖然諸受不全都由過去世的業 力所造成,但全都是由廣義的因緣所造成。


Heaven Chow:

Dear all,

看到卷十五第 481 經, 沒有要改什麼文字, 只是有點看法提供參考. :)

看到佛陀用欲、覺、觸生受, 突然覺得這可能是一組動作.

先欲求某個東西, 然後把注意力投向目標, 然後接觸目標.

這些過程都會有不同的受生起吧. :)

而看到這句 : 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

本來以為寫錯了, 後來想到一種可能. 就是看到東西有看到的感受, 看不到了也可能有不同的受.

或是吃東西有吃的感受, 吃完了也有不同的受. :)

不過這只是個人一時的想法, 原本 WIKI 上的解釋也沒錯, 我只是分享不同的看法. ^^

heaven


David Chiou:

謝謝。Heaven 說得這解也合理,是蠻生活化的舉例。

或許可說是分類法的不同,我列舉的是從三世讓人生受的角度來區分,而 Heaven 列舉的是從同一時間軸的先後次第來區分。

印象中那時列出以三世讓人生受的角度來分後,有同學(或許是Wayne?)提出某論中寫到類似看法,不過對欲、覺、觸和三世的對應關係和我列的略有不同,印象中我可能有依此調整過對應關係,反正只是分類的不同。但忘了是哪個論了,有機會可查查。

這些解釋都合理,因此會擺在「進階辨正」上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至於「欲寂滅、覺寂滅、觸寂滅,以彼因緣故,眾生生受」,那時討論到的是或許是指「無明觸」寂滅,但還是有明觸,或是經中說聖人「身受而心不受」的例子,聖人還是有「身受」。

「吃完了也有不同的受」是意觸生受?


Satipatthana Shi:

《瑜伽師地論》卷96:「一切有情應斷諸受。略由三緣而得生起。一者欲緣。謂於未來世。二者尋緣。謂於過去世。[2]三者觸緣。謂於現在世現前境界。」(CBETA 2019.Q3, T30, no. 1579, p. 851b28-c1)

一者欲緣 → 未來

二者尋緣 (尋 or尋思 = vitakka = 覺) → 過去

三者觸緣 → 現在


Heaven Chow:

是啊, 其實這算是意觸生受.

巨觀來說, 的確是前一個觸滅所引發的受.

但微觀來說, 就是意根對目前的感受生起的受.

畢竟受有六受, 都是六根六塵六識生六觸才有六受, 觸是一定會有的. :)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