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四禪與各種修定法門」

有許多修定的方法可以讓人達到初禪甚至四禪的層次,例如觀呼吸、四無量心、念佛、觀想等等各種法門。

除了眾所週知的觀呼吸外,舉例來說,修念佛法門的人,持戒清淨以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後,將心念投向念佛法門中專注的對象,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擺在念佛法門中專注的對象,就是「伺」,持續專注而能入禪定,「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而能提升定境。

修觀想法門的人,舉例而言,初禪可有穩定的火珠,二禪時火珠會變成圓月,沒有火焰閃動,三禪則完全沒有珠,只有一片淡淡的光而保持穩定,此時意識是清醒的,正念、正知的。


Jiss Ye:

就我所知:

南傳佛教認為:唸誦佛陀的功德名號.

藏傳佛教認為:唸誦咒語.

都是以[聲音]為緣.而聲音正是[禪刺]!~ ^_^

所以.以聲音為緣的唸佛持咒.只能得近行定(未到地定).無法證得初禪安止定!~ ^_^

而北傳大乘佛教.則多認為:[念佛、持咒]緣聲音而唸誦.也可以入各種禪定!~ ^_^

北傳:中阿含84經

[禪以聲為刺,世尊亦說禪以聲為刺。...入初禪者以聲為刺。]

南傳:增支部10集72經/刺經(莊春江譯)

「對禪定來說,聲音是刺」為世尊所說,...對初禪來說,聲音是刺。

北傳:雜阿含474經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

佛告阿難:「初禪正受時,言語止息....。」

南傳:相應部36相應11, 15, 16經 (莊春江譯)

入初禪者,言語被滅了;

入初禪者,言語被平息了;

~~~~~~~~~~~~~~~~~~~~~~~~

如果是修習觀想佛像的[觀想念佛].

我個人認為:可以證得初禪!~ ^_^

如果是修習北傳大乘佛教[觀無量壽佛經(十六觀經)]的[觀想念佛].

我個人認為:把十六觀中的:[日觀、水觀、地觀].放大遍滿十方.也是可以證得四禪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燿隆:

念佛,心是無法心一境性的..

心一境性,才能稱為止禪,所謂安止定..

念佛有聲,且字字不同,入初禪.心之尋伺所緣,根本無法一境性的.

[禪以聲為刺,世尊亦說禪以聲為刺。...入初禪者以聲為刺。]

這是正確的..也是佛陀所說所教導的..

若耳聲塵觸,還能夠聽得到,甚至還被驚嚇到,那都還未入止禪..

參考


David Chiou:

「念佛」是「六念」或「十念」之一,也是含攝非常廣的法門,的確不限於持名念佛一法。

《增壹阿含經》卷2〈廣演品3〉:「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佛。」」(CBETA, T02, no. 125, p. 554, a8-12)

以修行念佛為入手,最後還能到涅槃呢。

持名的方法是一種入門法,在南傳也有很多禪師教弟子念釋迦牟尼佛名號,而且也許多弟子依此入定或開發神通的記載。

但佛法的修行是有次第的,每一個的方便,在下一個階段就要捨棄,發聲的持名也是如此。

以南傳的觀點來看,若要入四禪,以念佛聲音為所緣的念佛,在入欲界定後,要轉換所緣,例如轉換為觀想、或專注在禪相。

在北傳也是如此,各經典中從來沒有說「唸」佛就萬事OK了,淨土三經之一的《觀無量壽佛經》講念佛以入三昧的十六觀中,持名念佛連第一步都還不到。

在欲界散心來說,出聲唸佛的確是個簡單易行的方法,但出聲唸佛也是「筏」。

(下封續)


David Chiou:

在四禪的修行上,實修上的每一階段本來就都是「筏」,在下一階段要能夠放下,不管什麼法門都是如此。

像讓修行人達成初禪的尋、伺,在二禪要放下。二禪讓人快樂得不得了的喜,在三禪要放下。三禪則放下所有一切的喜、樂,才能入四禪,只剩捨心。但四禪也不是究竟,證果是連捨心都要能不執著、不執著於自我。

《中阿含經》卷21〈長壽王品2〉:「入初禪者以聲為刺,入第二禪者以覺觀為刺,入第三禪者以喜為刺,入第四禪者以入息出息為刺」(CBETA, T01, no. 26, p. 561, a7-10)

念佛法門也是如此,以聲音為所緣的法門也是如此。上封已提到念佛法門的十六觀,這封就簡單提一下以聲音為所緣為何能過初禪。

以聲音為所緣,在中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耳根圓通」法了。雖然一些學者對於《楞嚴經》不以為然,房融恐怕有點潤文太過,但不可諱言的,《楞嚴經》中記載了不少古代各宗派的實修法。

「耳根圓通」是以聲音為所緣的修法,「初於聞中,入流亡所」,用功到「亡所」一般起碼是欲界定的程度了。

「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聲音是空氣的震動而來,因此稱為「動」,這震動接觸到耳膜,人才聽到聲音。不管有聲或無聲,都是耳根、耳識的作用。「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時根本沒有聽到聲音了,不違反「初禪以聲音為刺」的原理。

可能也是由於初禪以聲音為刺,所以一些修耳根圓通的人,如果不徹底知道筏喻的原理,在某個階段會有容易起瞋心的情形,超越了動靜二相就自然解決了這個問題。

到達沒有聲音的層次,要怎麼進一步增進?「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如同四念住在完成身念住後,進階到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也算是一種轉換所緣。在「聞」的這個就是「受」,在「受」背後的就是「心」(覺)。最後「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類似法念住的階段。

總之,不管在南北傳,念佛都不只是一唸到底,但唸佛也都是很好的入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