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雜阿含經》卷二第57經:「乞食已,還精舍,舉臥具,持衣鉢,出至西方人間遊行」(CBETA, T02, no. 99, p. 13, c26-27)

「臥具」現在的解釋是:臥時的資具,床榻被褥等。

我所學到的解釋是和丁福保比較相近

【尼師壇】

(物名)Niṣīdana,又作尼師但那,𩕳史娜曩。譯言坐具。一曰隨坐衣。亦為臥具。長四廣三。坐臥時,敷地護身,又布於臥具上護臥具之具也。以為禮拜之具者,謬也。寄歸傳二曰:「尼師但那坐臥具也。」行事鈔下一曰:「四分為身為衣為臥具故制。」慧琳音義一曰:「尼師壇,梵語略也。正梵音具足應云𩕳史娜曩,唐譯為敷具,今之坐具也。」名義集謂佛初度五人,及迦葉兄弟。並製袈裟,坐具在袈裟下。後度諸眾,徒侶漸多。年少比丘,儀容端美,入城乞食,多為女愛。由是製衣角在左肩,後為風飄,聽以尼師壇鎮上。後外道達摩多問比丘,肩上片布,持將何用?答曰:擬將坐之。達摩多曰:此衣既為可貴,有大威靈,豈得以所坐之布而居其上?比丘白佛:由此佛製還以衣角居於左肩,坐具還在衣下。張希復詩云:共覆三衣中夜寒,披時不鎮尼師壇。即謂此也。

作用一是比丘外出時要休息或用餐,因為地面不乾淨,為保三衣清潔,鋪在地上坐著。當然,在野地過夜,或是閑靜之處打坐時也是要用到具。

因為有坐和臥二種用法,所以若可將

原註釋:臥時的資具,床榻被褥等。

改為:「坐」臥時的資具,床榻被褥等。

加個坐字比較合適。:)


David Chiou:

佛學辭典中提到二種「臥具」的解釋:

  1. 寢具,如床榻、被褥等。佛學辭典中引用《大智度論》卷三十:「臥具者,床榻被褥幃帳枕等。」
  2. 「尼師壇」的另譯,指跟衣服的質料一樣,坐時或臥時墊在身下,以保持衣服乾淨的長方形布。又譯為敷具、坐具、尼師壇。

前者即經中常見提到可布施給僧眾的物品:「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當中的「臥具」。《雜阿含經》卷四十四也有提到「臥具」指在家人的床舖:「沙門今定無,七領重臥具,憂勤擇諸蟲,是故安樂住。」

我將經中提到「臥具」的經文比對,卷二的「臥具」有可能還是偏向指床、被子等。有一段比較相似的文字《四分律》卷43:「爾時世尊,以拘睒彌比丘鬪諍,共相誹謗罵詈,眾僧惱亂。世尊不喜,不語眾僧及供養人,自舉臥具著本處,執持衣鉢,以神足力從拘睒彌還舍衛國。」(CBETA, T22, no. 1428, p. 882, c23-26)

自舉臥具著本處 ⇒ 自己收藏起被子等,放到原位。(如果是尼師壇,似乎是要帶著走?而不會放到原位?)

經中指尼師壇時,似乎都翻為坐具、尼師壇。很少看到有如佛學辭典提到的「臥具」作「尼師壇」的另譯?絕大多數經中的「臥具」都是跟「衣被、飲食……」一起用。

不過當然,佛世時椅子就是小床,睡的和坐著的地方不一定有明顯的區分,床單也就是椅套,「臥具」和「尼師壇」可能也有某種程度的互用。

也還請不吝指正。


David Chiou:

要最保險的解釋還是:

坐、臥時的資具用品,如床榻、棉被等。

另一方面,真得要咬文嚼字的話,「衣被、飲食、臥具、湯藥」其中「衣被」包含僧衣以及被子,跟「臥具」的各種解釋似乎都有一部分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