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七覺支有「喜覺支」,就是喜悅。
佛學辭典說契合於佛法而生起喜悅。
為什麼會喜悅?這是什麼喜悅?
David Chiou:
精進修行能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是喜覺支。
無著比丘也舉例,發現沒有五蓋時,就會有「喜覺支」生起。
Satipatthana Shi:
佛學辭典說契合於佛法而生起喜悅。
這樣的「喜覺支」的定義與經典不是很一致,經典是就修止而生起的喜,以及修觀而生起的喜,來說明喜覺支。「契合於佛法」應是就「擇法覺支」來說。
北傳:雜阿含713經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2經
《雜阿含713經》卷27:「「有喜,有喜處。彼喜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喜處,亦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CBETA 2019.Q3, T02, no. 99, p. 191c2-5)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2經
比丘們!凡有尋、有伺的喜,那是喜覺支;凡無尋、無伺的喜,那也是喜覺支,『喜覺支』像這樣總說,經由這法門它成為二重。
北傳:雜阿含715經
《雜阿含715經》卷27:「何等為喜覺分不食?有喜,有喜處法,於彼不思惟,未起喜覺分不起,已起喜覺分令退,是名喜覺分不食。「何等為喜覺分食?有喜,有喜處,彼思惟,未生喜覺分令起,已生喜覺分重生令增廣,是名喜覺分食。」(CBETA 2019.Q3, T02, no. 99, p. 192b25-c28)
南傳:相應部46相應51經
比丘們!對未生起之喜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喜覺支圓滿修習來說,什麼是食呢?比丘們!有喜覺支處之法,在那裡,經常如理作意,對未生起之喜覺支生起,已生起之喜覺支圓滿修習來說,這是食。
David Chiou:
補充一些論中的記載:
《法蘊足論》卷八十九︰
彼由精進,發生勝喜,遠離愛味;爾時便起喜覺支。
《成實論》卷二:
精進時,煩惱減少,心生歡喜,叫做喜
《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六:
精進滿已;發生勝喜,心不染著;起喜覺支
《法界次第初門》依《大智度論》卷十九釋七覺分說︰
心契悟真法而獲得歡喜時,能覺了這種歡喜不從顛倒之法生,而住在從真法生的歡喜,叫做喜覺支
最後這個大概是幾個辭典寫「契合於佛法而生起喜悅」的來源。
考量通俗易懂,註解看是否寫:
Satipatthana Shi:
初禪的喜、二禪的喜是因「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正確說,是修止調伏五蓋而有喜,或因修觀而生起喜。
David Chiou:
「煩惱減少」是看到《成實論》卷二說精進時,煩惱減少,心生歡喜,叫做喜。發覺用這說法還蠻易懂的。
五蓋也是煩惱,調伏五蓋也屬於煩惱減輕,講「煩惱減輕」一般人比較聽得懂,因為字面上煩惱 vs. 喜悅是相反的,有煩惱就沒有喜悅,很直覺,這樣沒有喜心經驗的人也能看得懂。
我也考慮過用「離於世俗的心念而產生喜悅」(無著比丘也曾舉例說調伏五蓋而有喜覺支),但這描述只適合修初禪的階段但不適合二禪,因此就只作為舉例而沒列入喜覺支的註解。
「依止而生起喜」我了解原理是由離生喜樂、定生喜樂。請教「修觀而生起喜」的原理或是依據為何? 謝謝!
Satipatthana Shi:
這些論我讀起來,就是修止觀煩惱減輕而心生歡喜。
改為以下如何?
七覺支本身就是修止觀。
「修觀而生起喜」的原理或是依據,是以前讀南傳經典時看到菩提比丘引註釋書的解說,忘記是哪一經了,哪天看到或想到再回報。
Satipatthana Shi:
修觀而生起喜的原理依據
中部118經/入出息念經(逐步品[12])(莊春江譯)
比丘們!當入出息念如何已修習、如何已多修習時,有大果、大效益呢?比丘們!這裡,比丘到林野,或到樹下,或到空屋,坐下,盤腿後,挺直身體,建立起面前的念後,他只具念地吸氣、只具念地呼氣:
當吸氣長時,他了知:『我吸氣長。』或當呼氣長時,他了知:『我呼氣長。』
當吸氣短時,他了知:『我吸氣短。』或當呼氣短時,他了知:『我呼氣短。』
他學習:『經驗著一切身,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一切身,我將呼氣。』
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吸氣。』他學習:『使身行寧靜著,我將呼氣。』
他學習:『經驗著喜,我將吸氣。』他學習:『經驗著喜,我將呼氣。』
Bhikkhu Bodhi
Footnote 1118: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wo ways: by attaining one of the lower two jhānas in which rapture is present, 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he mode of serenity; by emerging from that jhāna and contemplating that rapture as subject to destruction, 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he mode of insight.
這裡是16行修受念住,是由止修喜、由觀修喜,也就是我說的喜覺支可修止成就、或修觀成就。
花了許多時間東看、西看,尋找記憶中的修觀生喜,總算找到了,不止這一經,其他也有說到。
「喜覺支」強調的是出世間喜,而非世間喜。
David Chiou:
有道理,俗人眼中的煩惱和經中定義的煩惱畢竟還是有程度上的差異,這樣註解也可避免俗人以為今天閒來無事,就沒有煩惱,就能有喜覺支了。
另一方面,菩提比丘這註解我思考了一下,沒有禪那(止)就沒有喜,修觀的這段 “by emerging from that jhāna and contemplating that rapture as subject to destruction, one experiences rapture in the mode of insigh” 也是由禪那(止)而有喜,只是在觀中體驗?
另一方面,七覺支中的喜覺支是在猗覺支、定覺支之前,所以說不必然要進入禪那才有喜覺支,雖然說進入初禪必有喜覺支。因此七覺支中的喜覺支不必然限於止所獲得的就是了。
若看經中提到的例子:
也就是說獲得喜的管道不限於狹義的止,因此註解修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