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煩惱的脈絡」
人生在世有林林總總的煩惱,這些煩惱有多少種呢?
經中常提到三毒、五蓋、《增壹阿含經》第13.5經則提出二十一心結。是怎麼將煩惱區分為這麼多種呢?
其實這些數字並不神秘,而有其背後的脈絡可循:
佛陀表示所有煩惱都是由無明(無智)而來,由於無明而執著於自我,因此有種種的煩惱,若能覺悟就沒煩惱了。
若要再分類,凡夫因為無明、沒有智慧(也就是「癡」),以自我為中心,對於我所喜愛的,就起貪;我所喜愛的得不到、有違逆我的,就生瞋。就這樣區分出貪、瞋、癡這「三毒」。
除此之外,經中對煩惱也有更多種類的列舉,像是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這五種覆蓋心識、阻礙善法發生的「五蓋」,是要在禪坐時訓練去除的。五蓋是怎麼數出來的呢? 就感官接觸外境時的應對來看,追逐為貪欲蓋,排斥為瞋恚蓋。就自心狀態的高低來看,沉悶怠惰是睡眠蓋,浮動不安是掉悔蓋。自心猶豫不明則是疑蓋。如下圖所示。
本經則進一步細分出二十一心結,其脈絡如圖二所示。
在更高的層次,甚至連善心都要能超越,《大日經》中即羅列一百六十種須要超越才能解脫的心。
從一念無明,到三毒、五蓋、二十一心結、百六十相續心,這些列舉或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像本經相當的南傳經文就列出十六個心結(南傳稱作「隨雜染」),而不是二十一個。 無論列舉或區分為多少種的煩惱,都是為了讓我們訓練自己由粗至細能一一認出、如實知每個當下心的狀態,進而解脫煩惱。
Heaven Chou:
南傳對不善心的分類如圖,北傳的論我就不知道是怎麼分的了?
David Chiou:
謝謝 Heawen Chou 提供這個資料。之前正想問問大家還有沒有什麼分類法可參考的。這二十一心結在各經論的翻譯都不同,而且不是小小的不同,而是很大的差異,因此應該只是列舉。
對比了一下南傳十四不善心所的分類,其中貪、瞋的對應關係和我列出來的差不多(二十一心結原則上是將瞋因的部分列舉得更細)。
差別在於我將非貪與瞋的項目歸在「癡」一類,而南傳還有分「四通一切不善心」、「二有行」、「一癡因」這三種。
就此經的讀經拾得來說,區分為「通一切不善心」、「有行」、「癡因」好像有點殺雞用牛刀,不知道以 Heaven 對南傳論的理解來說,那些歸在和癡較相關的類別,是否南傳會不認同?還是反正只是分類方法的不同?(理論上既然是論,就會有不同的分類法,不過當然若能避免和南傳論抵觸是最好,可避免不同派別的人的質疑。)
若就南傳論的觀點,那些不宜列入癡一類,不知還有沒有什麼類別能將它們的類別一言以敝之?謝謝!
Heaven Chow:
我之前沒想太多, 應該要解釋清楚一點.
南傳是把 “心” 粗分成 89 種, 其中不善心有 12 種, 主要也是分成 “貪瞋痴” 三類, 如附圖.
上次貼的是 “心所” , 可以看成是不善心的組成 “成份”.
例如四種通一切不善心所, 意思就是這 12 種不善心都一定有這四種心所在裡面.
至於那二個 “有行” , 意思就是只存在 12 種之中那 5 個 “有行” 的心才會出現.
所以這些都算是分類法不同, 角度不同, 很難說什麼對錯. 我稍為看了北傳的, 也找不到哪裡有把這些用貪瞋痴詳細分門別類的說明.
唯一比較大的差別, 是南傳把 “慢” 視為貪的心所. 我引用阿毗達摩概要精解的說明:
「邪見、慢:這兩種心所只出現於貪根心,因為它們都涉及某種程度對五蘊的執著。然而這兩者呈現相對的本質,由此它們不能共存於同一心。邪見生起於錯誤地識知,即不依真實相分析諸法;我慢則生起於自我評估,即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不如、或與別人同等。邪見肯定存在於四種與邪見相應的貪根心;慢則不一定會存在於四種與邪見不相應的貪根心,雖然它不會生起於其他心,但這些心生起時它不一定也跟著生起。」
所以我是覺得有理, 可以考慮把慢列為 “貪” 這一組.
喬瑟夫:
煩惱6:貪/瞋/慢/疑/無明/不正見。把慢改列為貪這一組?應該是無明吧!
David Chiou:
我本來也是將慢列為癡(也就是無明)這一組,不過南傳的看法也有道理,畢竟所有的煩惱都是無明所成、都有無明的成份、通通都可以列為無明這組。而「貪」則是較細項的分類,因此若慢有貪的成份,列在貪這一組則較明確。
David Chiou:
有道理。謝謝 Heaven Chou 的指點。那我就把慢改列為貪這一組,然後加個「進階辨正」把這些細節列出,讓想要鑽研的人有個資訊可進一步了解。
Chen Jian:
好細緻的心理學,很有結構美感 XD 不過佛法不只是拿來欣賞,更是拿來實修的~ 不過要是有人能夠因為佛教理論的細緻而願意更深入學習也很隨喜。
Heaven Chou:
想到莊春江居士也貼過北傳的, 先貼上來, 晚一點有空再來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