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增壹阿含經》第四十三品: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遠,佛告諸比丘:「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中,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所謂阿闍世是也。」
什麼是「無根信」?
阿建:
印順法師文章:
例如從前阿闍世王殺父,但聽聞佛法以後,得了「無根信」,也就是不壞信。雖然定力不足,還是入了地獄,但很快就脫離了,所以比喻為「拍球地獄」,如拍球落地,立刻就彈起來了。
阿闍世王沒有能悟入正法,就是受到殺父重業的障礙。業障「障」的本義,如此。然有業障而能悔過,到底是好事,阿闍世王聽佛說法,還是有所得的。大眾部Mahāsāṃghika的《摩訶僧祇律》說:「世尊記王舍城韋提希子阿闍世王,於聲聞優婆塞無根信中,最為第一」(10)。與大眾部有關的『增一阿含經』,說一切有部Sarvāstivādin的『毘奈耶』,都說到阿闍世王聞法得無根信amūlakayā-śraddhā(11)。無根信,可能是有信心而還不怎麼堅固的。犯極重惡業,聽法、懺悔,還是有利益的。
開印法師 講:
阿闍世王的「無根之信」
無根之信
《沙門果經》說,如果阿闍世王之前沒有殺害父王,現在聽了佛陀說法,就於座位上證得法眼。法眼(dhammacakkhu),覺音的註釋說是「須陀洹道」(sotapattimagga)(23),增壹阿含說「應得初沙門果證」(24)意義相當。須陀洹道之後,就是初果。
聽完了佛陀的開示,阿闍世王獲得了什麼利益呢?從《摩訶僧祇律》說「阿闍世王有殺父罪故,心常驚怖」(25)的這一番話,可以得知他自從殺父以來,心常驚怖,無論是白天或晚上都不能睡覺。現在佛陀面前真誠發露、懺悔,對三寶產生了強大的信心與恭敬心(26)。北傳長阿含說「已拔重咎」,增壹阿含說是得了「無根之信」,這與《寂志果經》的「已得生忍」、「已住於法而不動轉」及《阿闍世王經》說:「聞已則歡喜信忍」相當。不過,《阿闍世王經》換成了文殊師利在說法(27)。
增壹阿含的「無根之信」,漢譯《阿毗曇婆沙論》卷五十四(《大正藏》卷28,頁387)有過註解,如說:
「佛經說:阿闍世王成就無根信。
問曰:一切有為法皆有根,何故說阿闍世王信無根耶?
答曰:此信,以無見道根故。如說不壞智相應信,以見道為根,彼無見道根,故言無根,而有與見道相似信為根。」
南傳註釋也說:他對佛陀、佛法及僧伽產生了信心,疏鈔則又進一步分析這種信心屬於是「智不相應」心(28)。無根之信,是沒有了智相應(慧)為根的心。信,是十九種遍一切善心的心所,任何一種善心都一定有信,但未必有慧,具有慧根的是三因心。因此,少了慧根的二因心,不論這種心發生在異熟或速行裡的作用都一樣,即無法轉起上二界(色、無色界)的禪那心、道心及果心。
見道相似信
最後,阿闍世王在聞佛說法之後,雖不在座上得法眼(須陀洹道智,或初果),但也成就了「無根之信」,這又何嘗不是另類的現報呢。
Russ:
開印師有說過簡短版的 不與智相應的信
DL: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54〈智犍度 3〉:「佛經說阿闍世王。成就無根信。問曰。一切有為法皆有根。何故說阿闍世王信無根耶。答曰。此信以無見道根故。如說不壞智相應信。以見道為根。彼無見道根故言無根。而有與見道相似信為根。復次無無漏智善根故言無根。無漏信以無漏智無漏善根為根。彼不得無漏智。亦不得無漏善根。而得與無漏相似信。復次阿闍世王。不久供養佛。亦不親近諸有德比丘。而得如是信。若於樓觀象馬之上。見佛世尊。即前向佛。以身投地。身無苦痛。是無根信力。亦是佛之威神。是故名無根信。復次此信無相似因。無有法與彼信作相似因者。如乾樹無根。彼信亦爾。故名無根。復次雖有此信。不免惡道。故名無根信」(CBETA, T28, no. 1546, p. 387, b6-19)
David Chiou:
「五根」包含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他們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因此稱為「根」。五根中通常先起信根,相信佛陀、佛法,而會精進學佛,也就是精進根,像這樣次第生起五根。
阿闍世王追隨提婆達兜,犯殺父的五逆重罪,必墮無間地獄,在信佛前可說沒有信、精進、念、定、慧等善根能救他出地獄,但在見佛後對佛陀起了信心,缺乏善根仍信佛,即是從無根的狀態產生信根,而能增上其他善法,可稱為「無根信」。
Cathy: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無根信
初不知恭敬佛、法、僧三寶之無根(無善根)者,後因蒙佛力而生起信心,稱為無根信。又造五逆極重罪,無善根可以解救,命終必趣無間地獄者,若殷重懺悔,更不重造,並淨信三寶成就信根者,亦稱為無根信。如阿闍世王。〔增一阿含經卷三、卷三十九〕 p5106
DL:
《大般涅槃經》卷20〈梵行品 8〉:「無根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CBETA, T12, no. 374, p. 484, c11-12)
《大般涅槃經疏》卷19〈梵行品 20〉:「無根信者。本時五根未立今遂得信故曰無根」(CBETA, T38, no. 1767, p. 151, c21-22)
阿建:
我的疑問,阿闍世王信佛前,完全沒有五根嗎?
還是說,五根是限定於 佛法內的
世俗的信進念定慧不算。不然我覺得一個人累世多少會有一些善業。
我猜想:累世多少有一點佛法的五根,例如見過久遠前的佛之類的。不過只是猜想,經文不明確
沒有佛法內的善根 或是 累世完全沒有善根?
但如果限定在此世的五根,問題就會解決了
Cathy:
阿闍世王是造五逆極重罪,「無善根可以解」救,命終必趣無間地獄者,但因殷重懺悔,才成就無根信
David Chiou:
五根的確定義在三寶內的善根,信根專指對佛法僧戒的信心。根據《雜阿含經》卷二十六,五根的定義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