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導讀:諸天相應 (4/4)]=====
《雜阿含經》「諸天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卷三十六第995~1022經、卷二十二、卷四十八、和本卷第1294~1318經,是和諸天眾有關的經文。
=====(一二九四)@@[0356b18]@@=====
@[0356b18]@如是我聞:
@[0356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6b19]@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6b21]@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大力自在樂]]-[一]-, 所求無不得,\\
何復勝於彼, [[一切所欲備]]-[]-?」\\
@[0356b2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大力自在樂, 彼則無所求,\\
若有求欲者, 是苦非為樂,\\
於求已過去, 是則樂於彼。」\\
@[0356b28]@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356c02]@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 天子:天人。
[] 後夜:夜晚的最後四分之一,約凌晨三點至六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案:古印度有兩種計時系統,一種是一天八時,一種是一天六時,在此採用一天八時的系統。)
[一] 大力自在樂:有大能力且自在快樂。
[] 一切所欲備:所有想要的事。
[] 逮:達到。
====[對應經典]====
* {ref>BZa14.23}
====[讀經拾得]====
=====(一二九五)@@[0356c04]@@=====
@[0356c04]@如是我聞:
@[0356c0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6c05]@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6c07]@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車從何處起? 誰能轉於車?\\
車轉至何所, 何故壞磨滅?」\\
@[0356c1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車從諸業起, [[心識轉-[1]-於車]]-[]-,\\
隨因而轉至, 因壞車則亡。」\\
@[0356c13]@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356c16]@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轉」,大正藏原為「能」,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轉」。
====[註解]====
[]心識轉於車:「車」是指眾生的五陰身。
====[對應經典]====
* {ref>BZa14.25}
* {ref>Snp-I}
====[讀經拾得]====
=====(一二九六)@@[0356c18]@@=====
@[0356c18]@如是我聞:
@[0356c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6c19]@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6c21]@時,彼天子白佛言:「世尊!拘屢陀王女修波羅提沙今日生子。」
@[0356c22]@佛告天子:「此則不善,非是善。」
@[0356c23]@時-[1]-,彼天子即說偈言:
「人生子為樂, 世間有子歡,\\
父母年老衰, 子則能奉養,\\
瞿曇何故說, 生子為不善。」\\
@[0356c27]@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當知恒無常, [[純空陰]]-[一]-非子,\\
生子常得苦, 愚者說言樂。\\
是故我說言, 生子非為善,\\
[[非善為善像-[2]-, 念像[*]不可念。]]-[二]-\\
實苦貌似樂, 放逸所踐蹈。」\\
@[0357a04]@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357a07]@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時」,聖本作「時時」。
[2]「像」,宋本作「象」。[*]
====[註解]====
[一] 純空陰:不實五陰所組成。
[二] 非善為善像,念像不可念:把不好的當作好的,喜愛不應該喜愛的。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4.26}
====[讀經拾得]====
這裡天子講了生孩子的樂,而世尊卻說這不是樂,而是苦。因為如同世事的變化無常,這也都是因緣的和合而成。
***孩子是你生的,但不是你的**
=====(一二九七)@@[0357a09]@@=====
@[0357a09]@如是我聞:
@[0357a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7a10]@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7a12]@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云何數所數]]-[一]-? [[云何數不隱]]-[二]-?\\
[[云何數中數]]-[三]-? 云何說言說?」\\
@[0357a1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法-[1]-難測量, [[二流]]-[]-不顯現,\\
若彼名及色, 滅盡悉無餘,\\
是名數所數, 彼數不隱藏,\\
是彼數中數, 是則說名教-[2]-。」\\
@[0357a20]@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357a23]@於時-[3]-,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法」,明本作「說」。
[2]「教」,大正藏原為「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教」。
[3]「時」,明、聖二本作「是」。[*]
====[註解]====
[一] 云何數所數:什麼是思慮所應思慮的事?
[二] 云何數不隱:為什麼輪迴之數不再隱覆?
[三] 云何數中數:什麼是思慮中最好的思慮?
[] 二流:或作「二漏」,指「名、色」。
====[對應經典]====
* {ref>BZa14.27}
====[讀經拾得]====
大毘婆沙論第二十六卷:「譬喻者說二漏。謂無明漏。有愛漏。所以者何。以此二結是根本使故。無明是過去緣起因故。有愛是未來緣起因。」
=====(一二九八)@@[0357a25]@@=====
@[0357a25]@如是我聞:
@[0357a2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7a26]@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7a28]@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物重於地? 何物高於空?\\
何物疾於風? 何物多於草?」\\
@[0357b0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戒德]]-[]-重於地, 慢高於虛空,\\
憶念疾於風, 思想多於草。」\\
@[0357b05]@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357b08]@於是,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一] 戒德:戒律之功德。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4.28}
====[讀經拾得]====
=====(一二九九)@@[0357b10]@@=====
@[0357b10]@如是我聞:
@[0357b1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7b11]@時,彼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7b13]@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戒何[[威儀]]-[]-? 何得何為業?\\
慧者云何住? 云何往[[生天]]-[]-?」\\
@[0357b16]@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修十善生天路}-\\
「遠離於殺生, 持戒自防樂,\\
害心不加生,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與取-[1]-, 與取心欣樂,\\
斷除賊盜心, 是則生天路。\\
[[不行他所受]]-[]-, 遠離於邪婬,\\
自受知止足, 是則生天路。\\
自為己及他, 為財及戲笑,\\
妄語而不為, 是則生天路。\\
斷除於[[兩舌]]-[]-, 不離他親友,\\
常念和彼此, 是則生天路。\\
遠離不愛言, 軟語不傷人,\\
常說淳美言, 是則生天路。\\
不為不[[誠]]-[]-說, [[無義無-[2]-饒益]]-[]-,\\
常順於法言, 是則生天路。\\
聚落若空地-[3]-, 見利言我有,\\
不行此貪想, 是則生天路。\\
慈心無害想, 不害於眾生,\\
心常無怨結, 是則生天路。\\
苦業及果報, 二俱生淨信,\\
受持於正見, 是則生天路。\\
如是諸善法, 十種-[4]-淨業跡,\\
等受堅固持, 是則生天路。」\\
@[0357c10]@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 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 永超世恩愛。」\\
@[0357c13]@於時[*],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與取」,聖本作「取與」。
[2]「無」,大正藏原為「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無」。
[3]「空地」,聖本作「虛空」。
[4]「種」,大正藏原為「稱」,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種」。
====[註解]====
[一] 威儀:行為的規矩、儀態。
[二] 生天:生於天界之意。
[三] 不行他所受:義譯不明,《別譯雜阿含經》作「不奸他婦女」,不邪淫(不正當的性關係)的意思。
[] 兩舌:挑撥離間。
[] 誠:真實無妄、忠實不欺。
[] 無義不饒益:不了解義理、缺乏真義,是無法令人受益的。
====[對應經典]====
* {ref>BZa14.29}
====[讀經拾得]====
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離邪見。
=====(一三〇〇)@@[0357c15]@@=====
@[0357c15]@如是我聞:
@[0357c1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7c16]@爾時,[[釋提桓因]]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7c18]@時,釋提桓因說偈問佛:
「[[何法命不知? 何法命不覺?\\
何法鏁於命? 何法為命縛?]]-[一]-」\\
@[0357c21]@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色者命不知, 諸行命不覺]]-[二]-,\\
身鏁於其命, 愛-[1]-縛於命者。」\\
@[0357c24]@釋提桓因復說偈言:
「[[色者非為命, 諸佛之所說,\\
云何而得熟? 於彼甚深藏,\\
云何段肉住? 云何知命身?]]-[三]-」\\
@[0357c28]@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歌羅邏]]-[2]--[3]--[四]-為初, 歌羅邏[*]生胞,\\
胞生於肉段, 肉段生堅厚,\\
堅厚生肢-[4]-節, 及諸毛髮等,\\
色等諸情根, 漸次成形體,\\
因母飲-[5]-食等, 長養彼胎身。」\\
@[0358a05]@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愛」,大正藏原為「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愛」。
[2]「歌羅邏」,大正藏原為「迦羅邏」,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歌羅邏」。[*]
[3]「歌羅邏」,巴利本作 Kalala。
[4]「肢」,宋、聖二本作「枝」。
[5]「飲」,聖本作「飯」。
====[註解]====
[一] 何法命不知?何法命不覺?何法鏁於命?何法為命縛:如何是對生命的不知?如何是對生命的不覺?何者是生命的伽鎖?何者是生命的束縛?
[二] 色者命不知,諸行命不覺:執著色身為我是對生命的不知,執著諸行(受想行識)為我是對生命的不覺。
[三] 色者非為命,諸佛之所說,云何而得熟?於彼甚深藏,云何段肉住?云何知命身:色身並非就是生命,這是諸佛之所說的,那麼這個色身如何從深藏之處生長成熟的?如何長成為血肉的胞胎?怎樣形成這個有覺知的命身?
[四] 迦羅邏:受精卵。
====[對應經典]====
* {ref>BZa15.01}
* {ref>S10.01}
====[讀經拾得]====
天帝釋問佛陀:「如何是對生命的不知?如何是對生命的不覺?何者是生命的伽鎖?何者是生命的束縛?」
佛陀回答:「執著色身為我是對生命的不知,執著諸行(受想行識)為我,是對生命的不覺,色身是生命的伽鎖,貪愛是生命的束縛。」
天帝釋進一步問道:「色身並非就是生命,這是諸佛之所說的,那麼這個色身如何從深藏之處生長成熟的?如何長成為血肉的胞胎?怎樣形成這個有覺知的命身?」
佛陀解釋道:「這個色身是從受精卵(歌羅邏)開始形成的。受精卵由單一的細胞形成多細胞團,它的內層變成呼吸與消化器官,中間層變成骨骼、肌肉、循環系統、腎臟,外層成為神經系統、皮膚和毛髮,然後各種情識根身漸次地長成形成,再藉由母體的飲食,長養著那個胎身。」
顯然佛陀也是胚胎學專家。
=====(一三〇一)@@[0358a07]@@=====
@[0358a07]@如是我聞:
@[0358a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8a08]@時,有長勝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8a10]@時,彼長勝天子而說偈言:
「善學-[1]-微妙說, 習近諸沙門,\\
獨一無[[等侶]]-[]-, [[正思惟]]-[]-靜默。」\\
@[0358a1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善學[*]微妙說, 習近諸沙門,\\
獨一無等侶, [[寂默靜諸根]]-[]-。」\\
@[0358a17]@時,長勝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學」,聖本作「覺」。[*]
====[註解]====
[一] 等侶:同類之人。
[二] 正思惟:正確地思惟;如理地思惟。
[三] 寂默靜諸根:藉由善護根門,使心安定祥和不向外馳騁,住於寂定。
====[對應經典]====
* {ref>BZa15.03}
* {ref>S02.02.03}
====[讀經拾得]====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四:「心善解脫慧善解脫。獨一無侶正行已立。名已親近無上丈夫具足成就六恒住法。」
=====(一三〇二)@@[0358a19]@@=====
@[0358a19]@如是我聞:
@[0358a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8a20]@時,有尸毘天子-[1]-,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8a22]@時,彼尸毘天子說偈問佛:
「何人應同止-[2]-? 何等人共事?\\
應知何等法, 是轉勝非惡?」\\
@[0358a26]@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與[[正士]]同止, 正士共其事,\\
應知正士法, 是轉勝非惡。」\\
@[0358a29]@時,彼尸毘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尸毘天子」,巴利本作 Siva devaputta。
[2]「止」,聖本作「心」。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04}
* {ref>S02.03.01}
====[讀經拾得]====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五卷:「云何名為聞思正法。謂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說開顯分別照了。此復云何。所謂契經應頌記別廣說如前。十二分教是名正法。」
=====(一三〇三)@@[0358b02]@@=====
@[0358b02]@如是我聞:
@[0358b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8b03]@時,有月自在天子-[1]-,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8b05]@時,彼月自在天子而說偈言:
「彼當至[[究竟]]-[]-, 如蚊依從草,\\
若得正繫念, 一心善[[正受]]-[]-。」\\
@[0358b09]@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彼當到[[彼岸]]-[]-, 如魚決其網,\\
禪定具足住, 心常致喜樂。」\\
@[0358b12]@時,彼月自在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月自在天子」,巴利本作 Candimasa-devaputta。
====[註解]====
[一] 究竟:梵語 uttara,巴利語同。音譯鬱多羅。形容至高無上之境界,或對事物徹底極盡之意。
[二]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音譯為「三摩鉢底」。
[三] 彼岸:涅槃。
====[對應經典]====
* {ref>BZa15.05}
* {ref>S02.02.01}
====[讀經拾得]====
=====(一三〇四)@@[0358b14]@@=====
@[0358b14]@如是我聞:
@[0358b14]@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8b15]@時,有[[毘瘦紐]]-[1]--[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8b17]@時,彼毘瘦紐天子而說偈言:
「供養於如來, 歡喜常增長,\\
欣樂正法律, 不放逸[[隨學]]-[]-。」\\
@[0358b21]@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善-[2]-如是說法, 防護不放逸,\\
以不放逸故, 不隨魔自在。」\\
@[0358b24]@於是,毘瘦紐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毘瘦紐」,巴利本作 Veṇḍu。
[2]「善」,大正藏原為「若」,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善」。
====[註解]====
[一] 毘瘦紐:那羅延天的別名,又為自在天的別名。
[二] 隨學:效法;模仿。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06}
* {ref>S02.02.02}
====[讀經拾得]====
=====(一三〇五)@@[0358b26]@@=====
@[0358b26]@如是我聞:
@[0358b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8b27]@時,有般闍羅揵-[1]--[2]-椎-[3]-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8b29]@時,般闍羅揵椎-[4]-天子而說偈言:
「[[憒亂之處所]]-[一]-, 黠慧者能覺,\\
[[禪思]]-[]-覺所覺, [[牟尼]]-[]-思惟力。」\\
@[0358c0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了知憒亂法, [[正覺]]-[]-得涅槃,\\
若得正繫念, 一心善正受。」\\
@[0358c07]@時,般闍羅揵椎-[5]-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般闍羅揵」,大正藏原為「般闍羅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為「般闍羅揵」。
[2]「般闍羅揵」,巴利本作 Pañcālacaṇḍa。
[3]「椎」,大正藏原無此字,聖本作「推」,今依據磧砂藏補上。
[4]「椎」,大正藏原無此字,聖本作「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5]「揵椎」,大正藏原為「健」,聖本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揵椎」。
====[註解]====
[一] 憒亂之處所:昏亂不安的地方。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在家纏眾務」,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在障礙中」。
[二] 禪思:禪定。
[三] 牟尼:寂默的意思,指寂默修道的聖賢,在這裡特指釋迦牟尼佛。
[] 正覺:真正地覺悟、證悟。音譯為「三菩提」,另譯為「等覺」。
====[對應經典]====
* {ref>BZa15.07}
* {ref>S02.01.07}
* {ref>A09.092}
====[讀經拾得]====
關於思惟力可以參照增壹阿含經火滅品第十六卷第八經:
T02n0125_p0580b26(00)║ (八) 聞如是。 一時。
T02n0125_p0580b27(10)║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力。
T02n0125_p0580b28(03)║云何為二力。所謂忍力.思惟力。設吾無此二力者。
T02n0125_p0580b29(00)║終不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無此二力者。
T02n0125_p0580c01(00)║終不於優留毘處六年苦行。
T02n0125_p0580c02(05)║亦復不能降伏魔怨。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
T02n0125_p0580c03(02)║以我有忍力.思惟力故。便能降伏魔眾。
T02n0125_p0580c04(03)║成無上正真之道。坐於道場。是故。諸比丘!
T02n0125_p0580c05(03)║當求方便。修此二力。忍力.思惟力。便成須陀洹道.
T02n0125_p0580c06(01)║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
T02n0125_p0580c07(06)║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
T02n0125_p0580c08(01)║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一三〇六)@@[0358c09]@@=====
@[0358c09]@如是我聞:
@[0358c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8c10]@時,有須深天子與五百眷屬,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8c12]@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汝阿-[1]-難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心喜樂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於尊者舍利弗善說法中,心不欣樂。所以者何?彼尊者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遠離]]-[]-,[[正念]]-[]-堅住,智慧正受,[[捷疾]]智慧、[[利智慧]]-[]-、[[出離]]-[]-智慧、[[決定]]-[]-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等智慧]]-[]-,智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倦-[2]-。」
@[0358c21]@佛告阿難:「如是,如是,如汝所說。阿難!為何等人不愚、不癡、有智慧,聞尊者舍利弗善說諸法而不歡喜?所以者何?舍利弗比丘持戒多聞,少欲知足,精勤正念,智慧正受,超智、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智-[3]-寶成就,善能教化,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常為四眾說法不倦[*]。」
@[0358c29]@世尊如是、如是向尊者阿難,如是、如是稱嘆舍利弗所說,如是、如是須深天子眷屬內心歡喜,身光增明,清淨照耀。
@[0359a02]@爾時,須深天子內懷歡喜,發身淨光照耀已,而說偈言:
「舍利弗多聞, 明智[[平等]]-[]-慧,\\
持戒善調伏, 得不起涅槃,\\
持此[[後邊身]]-[]-, 降伏於魔軍。」\\
@[0359a08]@時,彼須深天子及五百眷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阿」,大正藏原為「何」,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阿」。
[2]「倦」,大正藏原為「惓」,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倦」。[*]
[3]「智」,聖本作「三」。
====[註解]====
[] 遠離:遠離對於世間的貪欲和憂惱。
[] 正念:清澈覺知(現前的對象)。
[] 利智慧:「利」是「犀利、銳利」,即「犀利之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利慧者」,其註解書解說為這是「能在一坐間迅速斷除所有的雜染而證果者」,《雜阿含276經》以利刀屠牛為譬喻說是「以智慧利刀斷截一切結、縛、使、煩惱、上煩惱、纏」。
[] 出離:解脫束縛。
[] 決定:心中確定;不猶豫。
[] 廣智慧:以智慧照了一切,雖處五濁之塵境,然道心堅固不失,滅絕三界妄想而證涅槃。
[] 無等智慧:相當於「無等智、無等慧、普遊智」,即「無與倫比之慧;沒有與之相等的慧」。
[]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即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與「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同義。
[] 平等:同「捨」,寧靜不執著。
[] 後邊身:生死輪迴中最後一生。
====[對應經典]====
* {ref>BZa15.08}
* {ref>S02.03.09}
* {ref>A03.092}
====[讀經拾得]====
在雜阿含經第一二一二經佛陀也同樣這樣稱讚舍利弗:
佛告舍利弗:「我不見汝有見聞疑身、口、心可嫌責事。所以者何?
汝舍利弗持戒多聞,少欲知足,修行遠離,精勤方便,正念正受,捷疾智慧、明利智慧、
出要智慧、厭離智慧、大智慧、廣智慧、深智慧、無比智慧,智ⓑ寶成就,
示、教、照、喜,亦常讚歎示、教、照、喜,為眾說法,未曾疲倦。
舍利弗的捷智、利智、出智、決定智、大智、廣智、深智、無等智、智寶成就可以參照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三:
T30n1579_p0761a13(00)║復次能得慧者。
T30n1579_p0761a14(11)║謂總攝一切能引義利所有善慧。生長增益廣大慧者。
T30n1579_p0761a15(06)║謂軟中上品增進差別。清淨慧者。
T30n1579_p0761a16(09)║謂宿世串習經歷多時其慧成熟。成辦慧者。
T30n1579_p0761a17(08)║謂於諸煩惱遍知永斷。圓滿慧者。謂即此善慧已到究竟。
T30n1579_p0761a18(02)║無退慧者。謂即此善慧成無退法。究竟出離。
T30n1579_p0761a19(01)║言捷慧者。速疾了知故。言速慧者。
T30n1579_p0761a20(04)║慧無滯礙故。言利慧者。
T30n1579_p0761a21(11)║盡其所有如其所有皆善了知故。言出慧者。
T30n1579_p0761a22(10)║於出離法世間離欲能善了知故。決擇慧者。
T30n1579_p0761a23(10)║於出世間諸離欲法能了知故。甚深慧者。
T30n1579_p0761a24(11)║於甚深空相應緣起隨順諸法能了知故。又於一切甚深義句。
T30n1579_p0761a25(03)║皆能如實善通達故。此中如來慧。
T30n1579_p0761a26(06)║能制立聲聞等慧。於所制立能隨覺了。又大慧者。
T30n1579_p0761a27(03)║謂即此慧。長時串習故。其廣慧者。
T30n1579_p0761a28(06)║謂即此慧無量無邊所行境故。無等慧者。
T30n1579_p0761a29(07)║其餘諸慧無與等故。言慧寶者。於諸根中慧最勝故。
T30n1579_p0761b01(02)║如末尼珠顯發輪王毘琉璃寶令光淨故。
T30n1579_p0761b02(02)║與彼相應故名慧寶。皆得成就。
=====(一三〇七)@@[0359a10]@@=====
@[0359a10]@如是我聞:
@[0359a1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59a11]@時,有赤馬-[1]-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59a13]@時,彼赤馬天子白佛言:「世尊!頗有能行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不?」
@[0359a15]@佛告赤馬:「無有能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
@[0359a16]@赤馬天子白佛言:「奇哉,世尊!善說斯義。如世尊說言:『無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處者-[2]-。』所以者何?世尊!我自憶宿命,名曰赤馬,作外道仙人,得神通,離諸愛欲。我時,作是念:『我有如是捷-[3]-疾[[神足]]-[一]-,如健[[士夫]]-[]-,以利箭橫射過多羅樹影之頃,能登一[[須彌]]-[]-,至一須彌,足躡東海,超-[4]-至西海。』我時,作是念:『我今成就如是捷-[5]-疾神力,今日寧可求世界邊。』作是念已,即便發行,唯除食息便利,減節睡眠,常行百歲,於彼命終,竟不能得-[6]-過世界邊,至不生、不老、不死之處。」
@[0359a27]@佛告赤馬:「我今但以[[一尋]]-[]-之身,說於世界、世界集、世界滅、世界滅道跡。赤馬天子!何等為世間?謂五受陰。何等為五?色受陰、受受陰、想受陰、行受陰、識受陰,是名世間。何等為色集?謂[[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是名世間集。云何為世間滅?若彼當來有愛,貪、喜俱,彼彼染著[[無餘斷]]-[]-、捨、離、盡、無欲、滅、息、沒,是名世間滅。何等為世間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世間滅道跡。
@[0359b07]@「-{得世界邊,度世間愛}--<赤馬!了知世間苦-[7]-,斷世間苦[*];了知世間集,斷世間集;了知世間滅,證世間滅;了知世間滅道跡,修彼滅-[8]-道跡。赤馬!若比丘於世間苦若知、若斷,世間集若知、若斷,世間滅若知、若證,世間滅道跡若知、若修。赤馬!是名得世界邊,度世間愛。>-」
@[0359b13]@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未曾遠遊行, 而得世界邊,\\
無得世界邊, 終不盡苦邊。\\
以是故牟尼, 能知世界邊,\\
善解世界邊, 諸梵行已立。\\
於彼世界邊, 平等覺知者,\\
是名賢聖行, 度-[9]-世間彼岸。」\\
@[0359b20]@是時,赤馬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赤馬」,巴利本作 Rohitassa。
[2] 聖本無「者」字。
[3]「捷」,大正藏原為「揵」,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捷」。
[4]「超」,大正藏原為「越」,今依據高麗藏改作「超」。
[5]「捷」,大正藏原為「揵」,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捷」。
[6] 聖本無「得」字。
[7] 大正藏無「苦」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8] 宋、元、明三本無「滅」字。
[9]「度」,聖本作「渡」。
====[註解]====
[一]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
[] 士夫:人。音譯為「補特伽羅」。
[] 須彌:山名,佛經所載此世界最高的山。
[] 一尋:古印度之長度單位,伸張兩臂之長度為一尋。
[] 當來有愛:對未來存在的渴愛;導致來生的渴愛。其中的「有」即是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 貪、喜俱:伴隨著貪欲、喜愛。
[] 彼彼染著:到處貪染、執著。
[] 無餘斷:徹底地斷除。又譯為「永斷無餘」。
====[對應經典]====
* {ref>BZa15.09}
* {ref>Ze43.01}
* {ref>S02.03.06}
* {ref>A04.045}
====[讀經拾得]====
===●世界的盡頭===
本經提到,世界的盡頭,就是於五陰的苦、集、滅、道如實知。可對照到234經,提到世界的盡頭,就是於六入處的集、滅、味、患、離如實知。
《雜阿含經》卷9第234經
(尊者阿難告訴諸比丘) 多聞聖弟子於六入處集、滅、味、患、離如實知,是名聖弟子到世界邊、
知世間、世間所重、度世間。
===●對於苦、集、滅、道,當知、斷、證、修===
《雜阿含經》卷15第382經(379經更為廣說)
於「苦」→ 當知、當解。
於「集」→ 當知、當斷。
於「滅」→ 當知、當證。
於「道」→ 當知、當修。
=====(一三〇八)@@[0359b22]@@=====
@[0359b22]@如是我聞:
@[0359b22]@一時,佛住王舍城[[毘富羅山]]-[]-側。有六天子,本為外道出家,一名阿毘浮、二名增上阿毘浮、三名能求-[1]-、四名毘藍-[2]-婆-[3]-、五名阿俱吒-[4]-、六名迦藍[*],來詣佛所。
@[0359b26]@阿毘浮天子即說偈言:
「比丘專至心, 常修行厭離,\\
於[[初夜後夜]]-[]-, 思惟善[[自攝]]-[]-,\\
見聞其所說, 不墮於地獄。」\\
@[0359c01]@增上阿毘浮天子復說偈言:
「厭離於[[黑闇]]-[]-, 心常自[[攝護]]-[]-,\\
永離於世間, 言語諍論法。\\
從如來大師, 稟受沙門法,\\
善攝護世間, 不令造眾惡。」\\
@[0359c06]@能求天子復說偈言:
「斷截椎-[5]-打殺, 供養施[[迦葉]]-[]-,\\
不見其為惡, 亦不見為福。」\\
@[0359c09]@毘藍[*]婆天子復說偈言:
「我說彼[[尼乾]]-[]-, 外道若提子-[6]-,\\
出家行學道, 長夜修難行。\\
於大師徒眾, 遠離於妄語,\\
我說如是人, 不遠於羅漢。」\\
@[0359c1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死瘦之野狐, 常共[[師子]]-[]-遊,\\
終日小[[羸劣]]-[]-, 不能為師子。\\
尼乾大師眾, 虛妄自稱嘆,\\
是惡心妄語, 去羅漢甚遠。」\\
@[0359c19]@爾時天魔波旬-[7]-著阿俱吒天子而說偈言:
「精勤棄闇冥, 常守護遠離,\\
染-[8]-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世。\\
我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0359c23]@爾時,世尊作是念:「若此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此是天魔波旬加其力故,非彼阿俱吒天子自心所說,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 守護於遠離,\\
染[*]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世]]。』\\
當教化斯等, 令得生梵天。」\\
@[0359c29]@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諸所有色, 於此及與彼,\\
或復虛空中, 各別光照耀-[9]-。\\
當知彼一切, 不離魔魔縛,\\
猶如垂釣-[10]-餌, 鈎釣於遊魚。」\\
@[0360a05]@時,彼-[11]-天子咸各念言:「今日阿俱吒天子所說偈,沙門瞿曇言是魔所說。何故沙門瞿曇言是魔說?」
@[0360a07]@爾時,世尊知諸天子心中所念,而告之言:「今阿俱吒天子所說偈,非彼天子自心所說,是-[12]-魔波旬加其力故。」作是說言:
「精勤棄闇冥, 守護於遠離,\\
染[*]著微妙色, 貪樂於梵世-[13]-。\\
當教化斯等, 令得-[14]-生梵天。\\
是故我說偈-[15]-:
「『若諸所有色, 於此及與彼,\\
或復虛空中, 各別光照耀[*]。\\
當知彼一切, 不離魔魔縛,\\
猶如垂釣[*]餌, 鈎釣於遊魚。』」\\
@[0360a18]@時,諸天子復作是念:「奇哉!沙門瞿曇!神力大德,能見天魔波旬,而我等不見,我等當復各各-[16]-說偈讚歎沙門瞿曇。」即說偈言:
「斷除於一切, [[有身]]愛貪-[17]-想,\\
令此善護者, 除一切妄語。\\
若說-[18]-斷欲愛, 應供養大師。\\
斷除[[三有愛]]-[]-, 破壞於妄語。\\
已斷於見貪, 應供養大師。\\
王舍城第一, 名毘富羅-[19]-山。\\
雪山諸山最, 金翅鳥中名。\\
[[八方及上下]]-[]-, 一切眾生界,\\
於諸天人中, 等正覺最上。」\\
@[0360b01]@時,諸天子說偈讚佛已,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能求」,巴利本作 Niṃka。
[2]「藍」,聖本作「灆」。[*]
[3]「毘藍婆」,巴利本作 Veṭaṃbarin。
[4]「阿俱吒」,巴利本作 Ākoṭaka。
[5]「椎」,聖本作「搥」。
[6]「尼乾若提子」,巴利本作 Nigaṇṭha Nātaputta。
[7]「天魔波旬」,巴利本作 Mārapāpimant。
[8]「染」,大正藏原為「深」,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染」。[*]
[9]「耀」,聖本作「曜」。[*]
[10]「釣」,大正藏原為「鈎」,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釣」。[*]
[11]「時彼」,聖本作「彼諸」。
[12]「是」,大正藏原為「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13]「世」,大正藏原為「天」,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世」。[*]
[14]「得」,聖本作「人」。
[15]「偈」,聖本作「法」。
[16] 聖本無「各」字。
[17]「愛貪」,聖本作「貪愛」。
[18]「說」,大正藏原為「欲」,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說」。
[19]「毘富羅」,巴利本作 Vipula。
====[註解]====
{{ :agama:wangshe_city_map.jpg|王舍城周邊地圖}}
[] 毘富羅山:摩竭陀國首都王舍城周圍的五座山中最高的一座山,位於王舍城的西部。又譯為「廣普山」。
[] 初夜後夜:夜晚的前四分之一,約晚間六點至九點。古印度將一天分為八時,即晝四時、夜四時。夜四時為初夜、中夜、中夜後、後夜。
[] 自攝:指以戒法專攝身、口、意等三業,使不放逸。
[] 黑闇:謂黑暗而無智慧之光。
[] 攝護:收攝、守護。相當的《佛說不自守意經》經文作「自守」,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自制」。
[] 迦葉:指六道外師之一的[[富蘭那迦葉]]。否認善、惡的業報,認為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種種惡事不會有罪報;作種種善事,也不會有好報。可說是無因果、無道德論者。又譯為「不蘭迦葉」。
[] 尼乾:指六道外師之一的[[尼揵陀若提子]]。耆那教的創始人。主張苦樂、罪福等皆由前世所造,必須以苦行償還,要脫離輪迴,必須修苦行,等苦行成就、舊業消滅,新業不生時,生命就回復清淨,捨離肉體、獲得解脫。此派與其餘五派相比,較類似佛教,但主張命與非命二元論,而不是因緣論,所主張的極端苦行也是佛教所反對的。又譯為「尼揵子」、「尼揵連陀闍提弗多羅」。
[] 師子:即「獅子」。
[] 羸劣:衰弱,「羸」讀作「雷」,「瘦弱的樣子」。
[] 三有愛:對欲有、色有、無色有等三有(三界)的渴愛。「有」是存在的意思。
[] 八方及上下:四方,四維,上下。(四方=四維吧? 這樣算還是只有四方??? ywliu)
====[對應經典]====
* {ref>BZa15.10}
* {ref>S02.03.10}
====[讀經拾得]====
=====(一三〇九)@@[0360b03]@@=====
@[0360b03]@如是我聞:
@[0360b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0b04]@時,有摩伽-[1]-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0b06]@-{殺何得安眠?殺何得善樂?}-時,有摩-[2]-伽天子說偈問佛:
「-<殺何得安眠? 殺何得喜-[3]-樂?>-\\
-<為殺何-[4]-等人-[5]-, 瞿曇所讚嘆?>-」\\
@[0360b1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若殺於瞋恚, 而得安隱眠,>-\\
-<殺於瞋恚者, 令人得歡喜。>-\\
-<瞋恚為毒本, 殺者我所歎,>-\\
-<殺彼瞋恚已, 長夜無憂患。>-」\\
@[0360b15]@爾-[6]-時,摩伽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摩伽」,巴利本作 Māgha。
[2]「摩」,大正藏原為「靡」,今依據經文改作「摩」。
[3]「喜」,大正藏原為「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喜」。
[4]「殺何」,聖本作「何殺」。
[5]「人」,大正藏原為「入」,今依據高麗藏、聖本二本改作「人」。
[6]「爾」,大正藏原為「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11}
* {ref>S02.01.03}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第四十二卷第一一五八經也有婆羅門問過同樣的問題,佛陀的回答也是一樣的。
該經經文為:
時,婆羅門即往詣ⓛ佛,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為殺於何等, 而得安隱眠?
為殺於何等, 令心得無憂?
為殺於何等, 瞿曇所稱歎?」
爾時,世尊知婆羅門心之所念,而說偈言:
「殺於瞋恨者, 而得安隱眠,
殺於瞋恚者, 而心得無憂。
瞋恚為毒本, 能害甘種子,
能害於彼者, 賢聖所稱歎。
若能害彼者, 其心得無憂。」
=====(一三一〇)@@[0360b17]@@=====
@[0360b17]@如是我聞:
@[0360b17]@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0b18]@爾-[1]-時,有彌耆迦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0b20]@時,彌耆迦-[2]-天子說偈問佛:
「明-[3]-照有幾種, 能照明世間-[4]-,\\
唯願世尊說, 何等明最上?」\\
@[0360b2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有三種光明, 能照耀世間,\\
晝以日為照, 月以照其夜。\\
燈火晝夜照, 照彼彼色像,\\
上下及諸方, 眾生悉蒙照。\\
人天光明中, 佛光明為上。」\\
@[0360c01]@佛說此經已,彌耆迦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聖本無「爾」字。
[2] 聖本無「迦」字。
[3]「明」,明本作「有」。
[4]「間」,宋、元、明三本作「界」。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12}
* {ref>S01.03.06}
* {ref>S02.01.04}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有三種光明: 核融合產生的光 (如太陽), 反射光 (如月亮), 物質燃燒產生的光 (如燭光).
溫度大於絕對零度的物體, 都會發射電磁波, 而可見光是電磁波 (包含可見光及不可見光) 的一種. 因此從廣義的光 (電磁波) 而言, 所有的物體都會發光.
而佛所散發的光明是最至高無上的.
引伸的含意是, 佛以最究竟的智慧之光, 照亮世間的無明.
瑜伽師地論卷第十一:
T30n1579_p0330a25(01)║多所修習。以為非食。明有三種。
T30n1579_p0330a26(04)║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治暗光明。
T30n1579_p0330a27(02)║復有三種。一在夜分。謂星月等。二在晝分。
T30n1579_p0330a28(02)║謂日光明。三在俱分。謂火珠等。法光明者。
T30n1579_p0330a29(02)║謂如有一隨其所受所思所觸。觀察諸法。
T30n1579_p0330b01(01)║或復修習。隨念佛等。依身光明者。
T30n1579_p0330b02(05)║謂諸有情自然身光。
=====(一三一一)@@[0360c03]@@=====
@[0360c03]@如是我聞:
@[0360c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0c04]@時,有陀摩尼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0c06]@時,彼陀摩尼天子而說偈言:
「為婆羅門事, 學斷莫疲惓,\\
斷除諸愛欲, 不求受後身。」\\
@[0360c1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婆羅門無事, 所作事已作,\\
乃至不得岸, 晝夜常勤跪。\\
已到彼岸住, 於岸復何跪,\\
此是婆羅門, 專精[[漏盡]]-[]-禪。\\
一切諸憂惱, 熾然永已斷,\\
是則到彼岸, 涅槃無所求。」\\
@[0360c17]@時,陀摩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註解]====
[一] 漏盡:斷盡煩惱。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13}
* {ref>S02.01.05}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 對於煩惱已滅盡的修行者, 該做的都已做了, 沒有餘事該做了, 他已經達到彼岸, 無所求了.
=====(一三一二)@@[0360c19]@@=====
@[0360c19]@如是我聞:
@[0360c1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0c20]@時,有多羅揵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0c22]@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斷幾捨幾法? 幾法上增修?\\
超越幾積聚, 名比丘度流?」\\
@[0360c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斷五捨於五]]-[一]-, [[五法上增修]]-[二]-,\\
[[超五種積聚]]-[三]-, 名比丘[[度流]]-[四]-。」\\
@[0360c28]@時,彼多羅揵陀-[1]-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多羅揵陀」,大正藏原為「陀摩尼」,今依據經文改作「多羅揵陀」。
====[註解]====
[一] 斷五捨於五:斷除[[五受陰]],捨棄[[五蓋]]。
[二] 五法上增修:增進修信、精進、念、定、慧這[[五根]]。
[三] 超五種積聚:對應別譯雜阿含經譯為「成就五分身」。身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四] 度流:度生死之流。
====[對應經典]====
* {ref>Za36.10}
* {ref>BZa08.09}
* {ref>BZa15.14}
* {ref>S01.01.05}
====[讀經拾得]====
To incorporate: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573400372833803/
=====(一三一三)@@[0361a01]@@=====
@[0361a01]@如是我聞:
@[0361a01]@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1a02]@時,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1a04]@時,迦摩天子白佛言:「甚難!世尊!甚難!善逝!」
@[0361a0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所學為甚難, 具足[[戒三昧]]-[一]-,\\
遠離於非家, 閑居寂靜樂。」\\
@[0361a08]@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靜默甚難得!」
@[0361a08]@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得所難得學, 具足戒三昧,\\
晝夜常專精, 修習意所樂。」\\
@[0361a12]@迦摩天子白佛言:「世尊!正受心難得!」
@[0361a1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住正受住, 諸根心決定]]-[二]-,\\
能斷[[死魔-[1]-縻]]-[]-, 聖者隨欲進。」\\
@[0361a16]@迦摩天子復白佛言:「世尊![[嶮道]]-[]-甚難行!」
@[0361a16]@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難涉之嶮道, 當行安樂進,\\
非聖墮於彼, 足上頭向下。\\
[[賢聖乘正直, 嶮路自然平。]]-[]-」\\
@[0361a21]@佛說此經已,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魔」,聖本作「摩」。
====[註解]====
[一] 戒三昧:戒﹑定。
[二] 難住正受住,諸根心決定:心安住於難以安住的定;六根寂靜,心不貪愛染著於六根。
[] 死魔縻:死亡的繫縛。縻是牽牛的繩子。
[] 嶮道:
[] 賢聖乘正直,嶮路自然平:聖者以正確的方法前行,因此在超脫生死的路上能夠平順地前進。
====[對應經典]====
* {ref>BZa15.15}
* {ref>S02.01.06}
====[讀經拾得]====
=====(一三一四)@@[0361a23]@@=====
@[0361a23]@如是我聞:
@[0361a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1a24]@時,有迦摩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1a26]@時,彼迦摩天子說偈問佛:
「貪恚何所因, 不樂身毛豎,\\
恐怖從何起, 覺想由何生?\\
[[猶-[1]-如鳩摩羅-[2]-, 依倚於乳母。]]-[一]-」\\
@[0361b0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二]-, 如[[尼拘律-[3]-樹]]-[]-,\\
處處隨所著, 如榛綿叢林。\\
若知彼因者, 發悟令開覺,\\
度生死海流, 不復更-[4]-受有。」\\
@[0361b07]@時,迦摩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猶」,宋本作「獨」。
[2]「鳩摩羅」,巴利本作 Kumārakā。
[3]「尼拘律」,巴利本作 Nigrodha。
[4]「復更」,聖本作「更復」。
====[註解]====
[一] 猶如鳩摩羅,依倚於乳母:如同小男孩依附母親而成長茁壯。鳩摩羅意為「小男孩」。
[二] 愛生自身長:愛從自己本身所生長。
[三] 尼拘律樹:桑科榕屬的常綠大喬木孟加拉榕,原產於印度,株高可達十八公尺以上,葉大片,長十至二十公分,寬六至十公分,卵形或橢圓形。枝葉繁茂,向四方蔓生,氣根常自側枝發生,深入地下,致成支柱,用以支持樹體,因此一樹可以成林,被稱為獨木林。又譯為尼拘樹、尼拘陀樹、尼拘留他樹、尼拘律樹。
====[對應經典]====
* {ref>Za49.31}
* {ref>BZa15.16}
* {ref>BZa15.26}(問答內容雖相近,但是此經為天子問,323經為夜叉問,是否當成參考經典比直接對應經典適合? ywliu)
* {ref>S10.03}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貪恚﹑恐怖由愛而生,若能了知貪愛染著的因緣,便能開悟而度脫生死之流,達到涅槃。
參照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T30n1579_p0376c11(00)║ 貪恚何因緣 由何故欣慼
T30n1579_p0376c12(00)║ 毛豎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T30n1579_p0376c13(00)║ 潤所生自生 如諾瞿陀樹
T30n1579_p0376c14(00)║ 別縛於諸欲 猶摩迦處林
T30n1579_p0376c15(00)║ 是貪恚因緣 由斯故欣慼
T30n1579_p0376c16(00)║ 毛豎意尋思 如孩依乳母
T30n1579_p0376c17(00)║ 知彼彼因緣 生已尋除滅
T30n1579_p0376c18(00)║ 超昔未超海 暴流無後有
=====(一三一五)@@[0361b09]@@=====
@[0361b09]@如是我聞:
@[0361b09]@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1b10]@時,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1b12]@-{何所住何學,不遭他世惡?}-時,彼栴檀天子說偈問佛:
「聞瞿曇大智, 無障礙知見,\\
何所住何-[1]-學, 不遭他世惡?」\\
@[0361b16]@爾時,世尊說偈答曰-[2]-:
「-<攝持身口意, 不造[[三惡法]]-[一]-,>-\\
-<處在於居家, 廣集於群賓。>-\\
-<[[信惠-[3]-財法施]]-[二]-, 以法立一切,>-\\
-<住彼學彼法, 則無他世畏。>-」\\
@[0361b21]@佛說是經已,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所住何」,聖本作「住何所」。
[2]「曰」,明本作「言」。
[3]「惠」,聖本作「慧」。
====[註解]====
[一] 三惡法:指造作身、口、意的惡業。
[二] 信惠財法施:相信財法施會有恩惠。
[三]
====[對應經典]====
* {ref>Za22.21}
* {ref>BZa09.21}
* {ref>BZa15.17} (內容不太像對應經典 ywliu)
* {ref>S01.08.05} (內容不太像對應經典 ywliu)
* {ref>S02.02.07}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不造身惡業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造口惡業 (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造意惡業 (不貪、不瞋、正見),常行布施 (財施﹑法施),如此不用擔心往生後會墮於三惡道 (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請參照瑜伽師地論卷第十八
T30n1579_p0374c16(00)║ 誰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T30n1579_p0374c17(00)║ 於何住何學 不懼後世死
T30n1579_p0374c18(00)║ 戒慧自薰修 具定念正直
T30n1579_p0374c19(00)║ 斷諸愁熾燃 正念心解脫
T30n1579_p0374c20(00)║ 能獎勝類生 及開出離道
T30n1579_p0374c21(00)║ 住此於此學 不懼後世死
=====(一三一六)@@[0361b23]@@=====
@[0361b23]@如是我聞:
@[0361b2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1b24]@時,有栴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1b26]@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誰度於[[諸流]]-[]-, 晝夜勤不懈,\\
不攀無住處-[1]-, 云何不沒溺?」\\
@[0361b29]@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一切戒具足, 智慧善正受,\\
內思惟正念, 能度難-[2]-度流,\\
不染此欲想, 超度彼色愛,\\
貪喜悉已盡, 不入於難測。」\\
@[0361c05]@時,彼栴檀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處」,聖本作「住」。
[2]「難」,大正藏原為「離」,今依據《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15經改作「難」。
====[註解]====
[一] 諸流:貪愛之流、生死的流轉。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有之繫縛」。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Za38.03}
* {ref>BZa09.18}
* {ref>BZa15.18}
* {ref>S02.02.05}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修習戒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定 (置心於一處而不動)﹑慧 (正確地認知這個世界, 因緣生, 因緣滅, 我們所見到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現象, 而不是本質), 思維正念 (隨時覺察自己的心念), 能夠度脫生死之流. 對於欲想不染著, 超越對於色 (物理世界裡的一切人事物) 的繫縛, 貪喜以滅盡, 則能夠處於生死洪流的深處而不沈沒.
關於本經中的譬喻,可類比《雜阿含經》卷四十三第1174經:「此大樹不著此岸,不著彼岸,不沈水底,不閡洲渚,不入洄澓,人亦不取,非人不取,又不腐敗,當隨水流,順趣、流注、浚輸大海不?」(CBETA, T02, no. 99, p. 314, c16-23)
=====(一三一七)@@[0361c07]@@=====
@[0361c07]@如是我聞:
@[0361c07]@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1c08]@時,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1c10]@時,彼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當說比丘及比丘功德。」
@[0361c11]@佛告天子:「隨汝所說。」
@[0361c12]@時,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修正念, 其心-[1]-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 懷-[2]-有諸功德。\\
了知於世間, [[滅除一切有]]-[一]-,\\
比丘得無憂, 心無所染著。\\
@[0361c17]@「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功德。」
@[0361c17]@佛告迦葉:「善哉,善哉,如汝所說。」
@[0361c18]@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心」,大正藏原為「身」,今依據聖本改作「心」。
[2] 「懷」,大正藏原為「壞」,今依據聖本改作「懷」。
====[註解]====
[一] 滅除一切有:捨離因緣生因緣滅的一切人﹑事﹑物。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19}
* {ref>S02.01.01}
====[讀經拾得]====
=====(一三一八)@@[0361c20]@@=====
@[0361c20]@如是我聞:
@[0361c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361c21]@時,有迦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其身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0361c23]@時,彼迦葉天子白佛言:「世尊!我今-[1]-當說比丘及比丘所說。」
@[0361c24]@佛告迦葉天子:「隨所樂說。」
@[0361c25]@時,彼迦葉天子而說偈言:
「比丘守正念, 其心善解脫,\\
晝夜常勤求, 逮得離[[塵垢]]-[]-。\\
曉了知世間, 於塵離塵垢,\\
比丘無憂患, 心無所染著。\\
@[0362a02]@「世尊!是名比丘,是名比丘所說。」
@[0362a02]@佛告迦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0362a03]@迦葉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 聖本無「今」字。
====[註解]====
[一] 塵垢:指煩惱。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20}
* {ref>S02.01.02}
====[讀經拾得]====
=====[導讀:夜叉相應 (1/2)]=====
《雜阿含經》「夜叉相應」的內容為本卷第1319~1324經和卷50第1325~1330經,是和夜叉眾有關的經文。
=====(一三一九)@@[0362a05]@@=====
@[0362a05]@如是我聞:
@[0362a05]@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日暮與五百比丘於屈摩夜叉鬼住處宿。時,屈摩夜叉鬼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1]-一面。
@[0362a08]@時,屈摩夜叉鬼白佛言:「世尊!今請世尊與諸大眾於此夜宿。」
@[0362a09]@爾時,世尊默然受請。
@[0362a10]@是時,屈摩夜叉鬼知世尊默然受請已,化作五百重閣房舍,臥床、坐床、踞床,[[俱攝]]-[2]--[]-褥枕,各五百具,悉皆化成。化作五百燈明,無諸煙炎。悉化現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勸請世尊令入其舍,令諸比丘次受房舍及諸臥具。周遍受已,還至-[3]-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此世及他世。>-\\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其心常寂止。>-\\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正念安隱眠, [[捨降伏他軍]]-[]-。>-\\
-<賢德有正念, 賢德常正念,>-\\
-<不殺不教殺-[4]-, 不伏不教伏。>-\\
-<慈心於一切, 心不懷怨結。>-」\\
@[0362a26]@爾時,世尊告屈-[5]-摩夜叉鬼:「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0362a27]@時,屈[*]摩夜叉鬼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還自所住處。
====[校勘]====
[1]「住」,明本作「坐」。
[2]「攝」,大正藏原為「襵」,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攝」。
[3]「至」,聖本作「到」。
[4]「教殺」,聖本作「殺教」。
[5]「屈」,聖本作「崛」。[*]
====[註解]====
[] 俱攝:註:最新 CBETA 校訂又改回「俱襵」。俱襵指毯子。
[一] 捨降伏他軍:捨棄一切惡法,降伏魔軍。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21}
* {ref>S10.04}
====[讀經拾得]====
=====(一三二〇)@@[0362a29]@@=====
@[0362a29]@如是我聞:
@[0362a29]@一時,佛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一]-為親侍者。
@[0362b01]@爾時,世尊於夜闇時,天小微雨,電光睒現,出於房外,[[露地經行]]-[]-。
@[0362b02]@是時,天帝釋作是念:「今日世尊住摩鳩羅山,尊者那伽波羅親侍供養,其夜闇冥,天時微雨,電光睒-[1]-現,世尊出房,露地經行,我當化作毘琉-[2]-璃-[3]-重閣,執持重閣,隨佛經行。」作是念已,即便化作[[鞞琉-[4]-璃重閣]]-[二]-,持詣佛所,稽首佛足,隨佛經行。
@[0362b08]@爾時,摩竭提國人若男若女,夜啼之時,以[[摩鳩羅鬼]]-[三]-恐之即止,親侍供養弟子之法,侍-[5]-師禪覺,然後乃眠。爾時,世尊為天帝釋夜經行久。
@[0362b11]@爾時,尊者那伽波羅作是念:「世尊今夜經行至久,我今當作摩鳩羅鬼形而恐怖之。」時,那伽波羅比丘即反被俱執-[6]-,長毛在外,往住-[7]-世尊經行道頭,白佛言:「摩鳩羅鬼來!摩鳩羅鬼來!」
@[0362b15]@爾時,世尊告那伽波羅比丘:「汝那伽波羅愚癡人,以摩鳩羅鬼神像恐怖佛耶?不能動如來、應、等正覺一毛髮也,如來、應、等正覺久離恐怖。」
@[0362b18]@爾時,天帝釋白佛言:「世尊!世尊正法、律中亦復有此人耶?」
@[0362b20]@佛言:「憍尸迦!瞿曇家中極大廣闊,斯等於未來世亦當使得清淨之法。」
@[0362b21]@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復婆羅門, 於自所得法,\\
得到於彼岸。 若一[[毘舍遮]]-[8]--[四]-,\\
及與-[9]-摩鳩羅-[10]-, 皆悉超過去。\\
若復婆羅門, 於自所行法,\\
一切諸受覺, 觀察皆已滅。\\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一切諸因緣, 皆悉已滅盡。\\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一切諸人我-[11]-, 皆悉已滅盡。\\
若復婆羅門, 自法度彼岸,\\
於生老病死, 皆悉已超過。」\\
@[0362c05]@佛說此經已,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校勘]====
[1]「睒」,大正藏原為「映」,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睒」。
[2]「琉」,宋、元、明、聖四本作「瑠」。[*]
[3]「璃」,大正藏原為「瑠」,今依據經文改作「璃」。
[4]「鞞琉」,宋、元、聖三本作「鞞瑠」,明本作「毗瑠」。
[5]「侍」,大正藏原為「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侍」。
[6]「執」,宋、聖二本作「攝」。
[7]「住」,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住」。
[8]「毘舍遮」,巴利本作 Pisāca。
[9]「與」,明本作「於」。
[10]「摩鳩羅」,巴利本作 Bakkula。
[11]「我」,聖本作「今」。
====[註解]====
[一] 那伽波羅:比丘名,佛陀稱讚他「曉了星宿,預知吉凶」第一。
[] 露地經行:「露地」指「在室外」,「經行」為「在一定的直線距離緩慢專心地往返步行」。
[二] 鞞琉璃重閣:以琉璃打造的寬廣的平台。
[三] 摩鳩羅鬼:能發出恐怖聲音的鬼。
[四] 毘舍遮:食人精氣或血肉之惡鬼。
====[對應經典]====
* {ref>BZa15.22}
* [[https://obo.genaud.net/dhamma-vinaya/ati/kd/ud/ud.1-07.than.ati.htm|{ref>Ud-G}]]
====[讀經拾得]====
=====(一三二一)@@[0362c07]@@=====
@[0362c07]@如是我聞:
@[0362c07]@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362c08]@時,尊者阿那律陀-[1]-於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畢陵伽鬼子母住處宿。時,尊者阿那律陀夜後分時,端身正坐,誦[[優-[2]-陀那]]-[一]-、[[波羅延那]]-[]-、[[見真諦]]-[]-、[[諸上座所說偈]]-[]-、[[比丘尼所說偈]]-[]-、[[尸路偈]]-[]-、[[義品]]-[]-、[[牟尼偈]]-[]-、[[修多羅]]-[]-,悉皆廣誦。
@[0362c13]@爾時,畢陵伽-[3]-鬼子夜啼,畢陵伽鬼子母為其子說偈呵止言:
「畢陵伽鬼子, 汝今莫復-[4]-啼,\\
當聽彼比丘, 誦習法句-[5]-偈。\\
若知法句者, 能自護持戒,\\
遠離於殺生, 實言不妄語,\\
能自捨非義, 解脫鬼神道-[6]-。」\\
@[0362c20]@畢陵伽鬼子母說是偈時,畢陵伽鬼子啼聲即止。
====[校勘]====
[1]「阿那律陀」,巴利本作 Anuruddha。
[2]「優」,大正藏原為「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優」。
[3]「畢陵伽」,巴利本作 Piyaṅkara。
[4]「復」,大正藏原為「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
[5]「法句」,巴利本作 Dhammapada。
[6]「鬼神道」,巴利本作 Pisāca-yoni。
====[註解]====
[一] 優陀那:自說。十二部經中之無問自說經。無人問,佛自說法者。or 《雜藏》的部類之一,與南傳[[https://agama.buddhason.org/Ud/index.htm|《小部尼柯耶.優陀那》]]相當。
[二] 波羅延那:pārāyan的音譯,另音譯為「波羅延耶、波羅延經、波羅延」,義譯為「彼岸之道;到彼岸」,為流傳於南方邊地的佛法偈頌集。or 《雜藏》的部類之一,與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https://agama.buddhason.org/Su/Su55.htm|〈彼岸道品5〉]]相當。
[三] 見真諦:音譯為「薩耆陀舍」,《十誦律》註為「諦見」,《雜藏》內的一部經。??
[] 諸上座所說偈:《雜藏》的部類之一,與南傳[[https://agama.buddhason.org/Th/Th1.htm|《小部尼柯耶.長老偈》]]相當。
[] 比丘尼所說偈:《雜藏》的部類之一,與南傳[[https://agama.buddhason.org/Ti/Ti1.htm|《小部尼柯耶.長老尼偈》]]相當。
[] 尸路偈:《雜藏》內的一部經,與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大品3〉[[https://agama.buddhason.org/Su/Su33.htm|第33經謝勒經]]相當,「偈」讀作「記」,押韻的文體。
[] 義品:《雜藏》的部類之一,與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https://agama.buddhason.org/Su/Su39.htm|〈義品4〉]]相當。
[] 牟尼偈:《雜藏》內的一部經,與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蛇品1〉[[https://agama.buddhason.org/Su/Su12.htm|第12經牟尼經]]相當。
[] 修多羅:契經;佛經。「修多羅」是音譯,原義為「線」,比喻佛經能貫穿法義、使法義不散失。
====[對應經典]====
* {ref>BZa15.23}
* {ref>S10.06}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誦經時,周遭的鬼道眾生若聽聞正法,瞭解其中的內容,並身體力行,能夠幫助它們解脫於鬼道。
=====(一三二二)@@[0362c22]@@=====
@[0362c22]@如是我聞:
@[0362c22]@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大眾俱,到富那婆藪-[1]-鬼子母住處宿。
@[0362c24]@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四聖諦相應法,所謂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跡聖諦。
@[0362c26]@爾時,富那婆藪鬼母,兒富那婆藪及鬼女欝多羅,二鬼小兒夜啼。時,富那婆藪-[2]-鬼母教其男女故,而說偈言:
「汝-[3]-富那婆藪, 欝多羅-[4]-莫啼,\\
令我得聽聞, 如來所說法。\\
非父母能令, 其子解脫苦,\\
聞如來說法, 其苦得解脫。\\
世人隨愛欲, 為眾苦所迫,\\
如來為說法, 令破壞生死。\\
我今欲聞法, 汝等當默然,\\
時富那婆藪, 鬼女欝多羅。\\
悉受其母語, 默然而靜聽,\\
語母言善哉, 我亦樂聞法。\\
此正覺世尊, 於摩竭勝山,\\
為諸眾生類, 演說勝-[5]-苦法。\\
說苦及苦因, 苦滅滅苦道,\\
從此四聖諦, 安隱趣涅槃。\\
母今但善聽, 世尊所說法。」\\
@[0363a15]@時,富那婆藪鬼母即說偈言:
「奇哉智慧子, 善能隨我心,\\
汝富那婆藪, 善歎佛導師。\\
汝富那婆藪, 及汝-[6]-欝多羅,\\
當生隨喜心, 我已見聖諦。」\\
@[0363a20]@時,富那婆藪鬼母說偈是-[7]-時,鬼子男女隨喜默然。
====[校勘]====
[1]「富那婆藪」,巴利本作 Punabbasu。
[2]「藪」,宋、元、明三本作「藪及」。
[3]「汝」,聖本作「婆」。
[4]「欝多羅」,巴利本作 Uttarika。
[5]「勝」,大正藏原為「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勝」。
[6]「汝」,聖本作「女」。
[7]「偈是」,大正藏原為「是偈」,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偈是」。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BZa15.24}
* {ref>S10.07}
====[讀經拾得]====
本經說明,宣說佛法時,周遭的鬼道眾生若聽聞正法,瞭解其中的內容,並身體力行,能夠幫助它們解脫於鬼道。
=====(一三二三)@@[0363a22]@@=====
@[0363a22]@如是我聞:
@[0363a22]@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與諸大眾至摩尼遮羅鬼住處夜宿。
@[0363a24]@爾時,摩尼遮羅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0363a24]@時,有一女人,持香花[[鬘]]-[]-飾、飲食,至彼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彼女人遙見世尊在摩尼遮羅鬼神住處坐,見已,作是念:「我今現見-[1]-摩尼遮羅鬼神。」即說偈言:
「善哉摩尼遮, 住摩伽陀國,\\
摩伽陀國人, 所求悉如願。\\
云何於此世, 常得安樂住?\\
後世復云何, 而得生天樂?」\\
@[0363b04]@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莫放逸慢恣, [[用摩尼鬼為]]-[]-,\\
若自修所作, 能得生天樂。」\\
@[0363b07]@時,彼女人作是念:「此非摩尼遮羅鬼,是沙門瞿曇。」如是知已,即以香花飾鬘-[2]-供養世尊,稽首禮足,退坐一面。而說偈言:
「何道趣安樂? 當修何等行,\\
此世常安隱, 後世生天樂?」\\
@[0363b12]@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布施善調心, 樂執護諸根,\\
正見修賢行, 親近於沙門。\\
以正命自活, 他世生天樂,\\
何用[[三十三]]-[]-, 諸天之苦網。\\
但當一其心, 斷除於愛欲,\\
我當說離垢, [[甘露法]]善聽。」\\
@[0363b19]@時,彼女人聞世尊說法,示、教、照、喜。如佛常法,謂布施、持戒、生天之福,欲味欲患煩惱,清淨、出要、遠離、功德福利,次第演說清淨佛法。譬如鮮淨白[[㲲]]-[3]-,易染其色。時,彼女人亦復如是。即於坐上,於四聖諦得平等觀苦、集、滅、道。
@[0363b24]@時,彼女人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於他,於正法、律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合掌白佛:「已度,世尊!已度,善逝!我從今日,盡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僧。」
@[0363b28]@時,彼女人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去。
====[校勘]====
[1] 聖本無「見」字。
[2]「飾鬘」,大正藏原為「鬘飾」,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飾鬘」。
[3]「㲲」,聖本作「疊」。[*]
====[註解]====
[一] 鬘:(植物)末利之譯語。又瓔珞也。
[二] 用摩尼鬼為:祈求摩尼鬼何用。
[三] 三十三:三十三天,欲界六天的第二天,位於須彌山頂上,中央為帝釋天,四方各有八天,合稱三十三天。又稱為「忉利天」。
====[對應經典]====
* {ref>BZa15.25}
====[讀經拾得]====
本經中,一女人持香花、飲食供養鬼神,祈求現世安樂﹑來世生天享福。
世尊說明,求人不如求己,若要現世安樂﹑來世生天享福,具體的作法為布施、調心、守護六根門、正見、行善業、親近善知識,如此能夠現世安樂﹑來世生天享福。
若進一步斷除貪愛染著,則能夠究竟解脫於煩惱。
=====(一三二四)@@[0363b29]@@=====
@[0363b29]@如是我聞:
@[0363b29]@一時,佛在摩竭提國人間遊行,到針毛鬼住處夜宿。爾時,針毛鬼會諸鬼神,集在一處。
@[0363c02]@時,有炎鬼-[1]--[2]-見世尊在針毛鬼住處夜宿。見已,往詣針毛鬼所,語針毛鬼言:「聚落主!汝今大得善利,今如來、應、等正覺於汝室宿。」
@[0363c05]@針毛鬼言:「今當試看,為是如來、為非?」
@[0363c06]@時,針毛鬼與諸鬼神集會已,還歸自舍,束身衝-[3]-佛。爾時,世尊却身避之。如是再三,束身衝佛,佛亦再三却身避之-[4]-。
@[0363c09]@爾時,針毛鬼言:「沙門怖耶?」
@[0363c09]@佛言:「聚落主!我不怖也,但汝觸惡。」
@[0363c10]@針毛鬼言:「今有所問,當為我說,能令我喜者善,不能令我喜者,當壞汝心,裂汝胸,令汝熱血從其面出,捉汝兩手擲著-[5]-恒水彼岸。」
@[0363c13]@佛告針毛鬼:「聚落主!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能壞如來、應、等正覺心者,能裂其胸者,能令熱血從面出者,執其兩臂擲著恒水彼岸者。汝今但問,當為汝說。令汝歡喜。」
@[0363c18]@時,針毛鬼說偈問佛:
「一切貪恚心, 以何為其因,\\
不樂身毛豎, 是自何緣生-[6]-?\\
意念諸覺想, 為從何所起,\\
猶如新生兒, 依倚於乳母。」\\
@[0363c23]@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愛生自身長, 如尼拘律樹,\\
展轉相拘引, 如藤-[7]-綿叢林,\\
若知彼所因, 當令鬼覺悟,\\
度生死海流, 不復重增有。」\\
@[0363c28]@爾時,針毛鬼聞世尊說偈,心得歡喜,向佛悔過,受持三歸。
@[0363c29]@佛說此經已,針毛鬼聞佛所說,歡喜奉行-[8]-。
====[校勘]====
[1]「炎鬼」,宋本作「炙鬼」。
[2]「炎鬼」,巴利本作 Khara-yakka。
[3]「衝」,宋、元、明、聖四本作「鐘」。[*]
[4] 聖本無「之」字。
[5] 大正藏無「著」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6]「是自何緣生」,大正藏原為「恐怖從何起」,宋、元、明三本作「是自何緣生」,聖本無此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自何緣生」。
[7]「藤」,大正藏原為「籐」,宋、元、明作「藤」,聖本作「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藤」。
[8] 聖本在「行」字之後有光明皇后願文。
====[註解]====
[一]
[二]
[三]
====[對應經典]====
* {ref>Za49.21}
* {ref>BZa15.16}
* {ref>BZa15.26}
* {ref>S10.03}
====[讀經拾得]====
呼應第一三一四經。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