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四======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導讀:世間正見]=====

佛法中的「正見」有「世間正見」,及「出世間正見」。

出世間正見就如前三卷所解說的像是「四聖諦」等聖人所見,能讓人徹底解脫、沒有煩惱執著、離苦得樂,解脫輪迴。

世間正見則是處世要用的,雖然不能讓人完全沒有煩惱執著,但也能讓人離苦得樂,往生善處。

《中阿含經》有整理世間正見的內容,如下表所列:
^ 正見 ^ 解說 |
| 有施 | 布施是善的 |
| 有齋 | 供養是善的 |
| 有咒說 | 咒願(祝福)是善的 |
| 有善惡行 | 有善行、有惡行 |
| 有善惡業報 | 有善業報、有惡業報 |
| 有此世彼世 | 有輪迴 |
| 有父有母 | 有父母(要孝順) |
| 有眾生受生世間 | 有眾生輪迴受生(非斷滅見) |
| 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 | 有辦法證得涅槃 |
\\
有世間正見,才能夠少犯惡業,業障減輕,而作為出世間正見修習的基礎。

在解脫之前,我們仍無法出離善業惡業,因此必須去惡向善,縱使還不能解脫,也要往生善處,而不要招致惡報。

《雜阿含經》「婆羅門相應」的內容依次為現今版本的第四十二卷第1151~1163經、第四卷全卷、和第四十四卷第1178~1187經,當中記錄佛陀和婆羅門(貴族或知識分子)的互動和說法,本卷即記載了佛陀和婆羅門們關於世間正見的討論。


=====(八八)@@[0022b20]@@=====

@[0022b20]@如是我聞:

@[0022b20]@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2b21]@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多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却坐一面|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常[[如法]]-[一]-行乞,持用供養父母,令得樂-[1]-離苦。世尊!我作如是,為多福[[不]]?」

@[0022b25]@佛告欝多羅:「實有多福。[[所以者何]]?若有如法乞求,供養父母,令其安樂,除苦惱者,實有大福。」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如法-[2]-於父母,  恭敬修供養,\\
 [[現世名稱流]]-[二]-,  命終生天上。」\\

@[0022c01]@佛說此經已,年少欝多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1] 「樂」,宋、元、明三本作「安樂」。

[2] 「法」,大正藏原為「汝」,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法」。

====[註解]====

[一] 如法:依照正法。

[二] 現世名稱流:在今生有好的名聲流傳。

====[對應經典]====

  * {ref>BZa05.05}
  * {ref>S07.02.09}

====[讀經拾得]====

=====(八九)@@[0022c03]@@=====

@[0022c03]@如是我聞:

@[0022c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2c04]@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優波迦,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諸婆羅門常稱歎[[邪盛]]-[一]-大會,[[沙門]]瞿曇亦復稱歎邪盛大會不?」

@[0022c07]@佛告優波迦:「我不一向稱歎,或有邪盛大會可稱歎,或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

@[0022c09]@優波迦白佛:「何等邪盛大會可稱歎?何等邪盛大會不可稱歎?」

@[0022c11]@佛告優波迦:「若邪盛大會[[繫群少特牛]]-[二]-、水[[特]]-[三]-、水[[牸]]-[四]-,及諸羊[[犢]]-[五]-、小小眾生,悉皆傷殺,逼迫[[苦切]]-[六]-;[[僕使作人]]-[七]-,鞭笞[[恐怛]]-[八]-,悲泣號呼;不喜不樂,[[眾苦作役]]-[九]-。如是等邪盛大會,我不稱歎,以造大難故。若復大會不繫縛群牛,乃至不令眾生辛苦作役者,如是邪盛大會,我所稱歎,以不造大難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馬-[1]-祀等大會,  造諸大難事,\\
 如是等邪盛,  [[大仙]]-[十]-不稱歎。\\
 繫縛諸眾生,  殺害微細蟲,\\
 是非為正會,  大仙不[[隨順]]。\\
 若不害眾生,  造作眾難者,\\
 是等名-[2]-正會,  大仙隨稱歎。\\
 惠施修供養,  為[[應法]]-[十一]-邪盛,\\
 施者清淨心,  [[梵行]]-[十二]-良[[福田]]-[十三]-。\\
 如是大會者,  是則羅漢會,\\
 是會得大果,  諸天皆歡喜。\\
 自行恭敬請,  自手而施與,\\
 彼我悉清淨,  是施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  信心應解脫,\\
 無罪樂世間,  智者往生彼。」\\

@[0023a04]@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1] 「馬」,元、明二本作「祠」。

[2] 「等名」,宋、元、明三本作「名等」。

====[註解]====

[一] 邪盛:祭祀。

[二] 繫群少特牛:繋縛成群年幼的公牛。 

[三] 特:公牛。

[四] 牸:母牛。

[五] 犢:小牛。

[六] 苦切:殘害。

[七] 僕使作人:僕人、工人。「作人」指作勞動工作的人。

[八] 恐怛:驚恐畏懼。「怛」指畏懼。

[九] 眾苦作役:做種種辛苦的差事。

[十] 大仙:此處指佛陀,譬喻佛陀是超凡的仙人中最尊貴的。

[十一] 應法:與法相應。也就是「如法」。

[十二] 梵行:清淨的修行。此處指清淨的修行人。

[十三] 福田: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養應當供養的修行人能獲得福報,如同農夫在田中播種,往後則能收成。

====[對應經典]====

  * {ref>BZa05.06}
  * {ref>A04.039}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

[[研討:古印度殺生的邪盛大會至今仍然存在]]

[[研討:「若邪盛大會」這一段的斷句]]

=====(九〇)@@[0023a06]@@=====

@[0023a06]@如是我聞:

@[0023a0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廣說]]如上。差別者,謂隨說異偈言:

「[[無為無諸難]]-[一]-,  邪盛時清淨,\\
 如法隨順行,  攝護諸梵行。\\
 馨香歸世界,  超過諸[[凡鄙]]-[二]-,\\
 佛於邪盛善,  稱歎此邪盛。\\
 惠施修供養,  邪盛隨所應,\\
 淨信平等施,  梵行良福田。\\
 彼作如是施,  是施[[羅漢田]]-[三]-,\\
 如是廣大施,  諸天所稱歎。\\
 自行恭敬請,  自手而供養,\\
 等攝自他故,  邪盛得大果。\\
 慧者如是施,  淨信[[心解脫]],\\
 於無罪世界,  智者往生彼。」\\

@[0023a20]@佛說此經已,優波迦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作禮而去。

====[註解]====

[一] 無為無諸難:無各種使眾生受苦難的行為。 

[二] 凡鄙:平庸、鄙陋(的人或事)。

[三] 羅漢田:即福田。因為阿羅漢是眾生應當供養的修行人,也就是福田。

====[對應經典]====

  * {ref>BZa05.07}
  * {ref>A04.040}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3。


====[讀經拾得]====


=====(九一)@@[0023a22]@@=====

@[0023a22]@如是我聞:

@[0023a2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3a23]@時,有年少婆羅門名欝闍迦,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一]-在家當行幾法,得[[現法]]-[二]-安及現法樂?」

@[0023a25]@-{在家四法得現法安樂}-佛告婆羅門:「-<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現法安、現法樂。何等為四?謂[[方便]]-[三]-具足、守-[1]-護具足、[[善知識]]-[四]-具足、[[正命]]具足。>-

@[0023a28]@「-{方便具足}--<何等為方便具足?謂[[善男子]]種種[[工巧業處]]-[五]-以自營生,謂種田、商賈,或以王事,或以[[書疏算畫]]-[六]-。於[[彼彼]]-[七]-工巧業處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

@[0023b02]@「-{守護具足}--<何等為守護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穀,[[方便所得]]-[八]-,[[自手執作]]-[九]-,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王、賊、水、火[[劫]]-[十]-奪漂沒令-[2]-失,不善守護者亡-[3]-失,[[不愛念者輒取]]-[十一]-,及諸災患所壞,是名善男子善-[4]-守護。>-

@[0023b07]@「-{善知識具足}--<何等為善知識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十二]-、[[不放逸]]、不虛妄、不[[凶險]]-[十三]-;如是[[知識]]能善安慰,未生憂苦能令不生,已生憂苦能令開覺,未生喜樂能令速生,已生喜樂護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識具足。>-

@[0023b11]@「-{正命具足}--<云何為正命具足?謂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掌護]]-[十四]-,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執秤-[5]-者,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無有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優曇鉢果-[6]-,無有種子,愚癡貪-[7]-欲,不顧其後]]-[十五]-。或有善男子財物豐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癡人如餓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8]-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如是,婆羅門!-<四法成就,現法安、現法樂。>-」

@[0023b22]@婆羅門白佛言:「世尊!在家之人有幾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

@[0023b24]@-{在家四法得後世安樂}-佛告婆羅門:「-<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後世安、後世樂。何等為四?謂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

@[0023b26]@「-{信具足}-何等為信具足?-<謂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諸天、[[魔]]、[[梵]]及餘世人同法所壞,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0023b29]@「-{戒具足}-何等戒具足?-<謂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0023c01]@「-{施具足}-云何施具足?-<謂善男子離[[慳垢-[9]-]]-[十六]-心,在於居家,行[[解脫施]]-[十七]-,常[[自手與]]-[十八]-,[[樂修行捨]]-[]-,[[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0023c04]@「-{慧具足}-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聖諦[[如實知]],集-[10]-、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後世安、後世樂。>-」

@[0023c07]@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方便建諸業,  積集能守護,\\
 知識善男子,  正命以自活。\\
 淨信戒具足,  惠施離慳垢[*],\\
 淨除於迷-[11]-道,  得後世安樂。\\
 若處於居家,  成就於八法,\\
 [[審諦尊]]-[]-所說,  [[等正覺]]所知。\\
 現法得[[安隱]],  現法喜樂住,\\
 後世喜樂住。」

@[0023c16]@佛說此經已,欝闍迦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1] 「守」,宋本作「謂守」。

[2] 「令」,宋、元、明三本作「不令」。

[3] 「亡」,明本作「忘」。

[4] 「善」,宋、元、明三本作「不善」。

[5] 「秤」,宋、元、明三本作「稱」。

[6] 「果」,宋、元、明三本作「華」。

[7] 「貪」,宋、元、明三本作「食」。

[8] 「能」,明本作「皆」。

[9] 「垢」,宋、元、明三本作「妬」。[*]

[10] 「集」,大正藏原為「習」,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集」。[*]

[11] 「迷」,大正藏原為「速」,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迷」。

====[註解]====

[一] 俗人:在家人。 

[二] 現法:這一生。

[三] 方便:努力;可達成目標的方法。

[四] 善知識:字面的意思是「好的朋友」,在佛教中特指能幫助眾生捨惡修善的人。

[五] 工巧業處:技能、行業。

[六] 書疏算畫:書寫、注疏、算術、繪畫。

[七] 彼彼:那些。 

[八] 方便所得:努力而得到的(錢財穀物等)。

[九] 自手執作:親自動手執掌作事。 

[十] 劫:災難。

[十一] 不愛念者輒取:不喜歡的人總是拿走。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不生惡子」,南傳經文作「惹人厭的繼承人」。

[十二] 落度:墮落不節制;行為狂放,不受拘束。

[十三] 凶險:凶狠奸險。 

[十四] 周圓掌護:掌握得很周到。

{{ :agama:ficus_rocemosa_fruit_cut_open.jpg?320|}}

[十五] 人皆名為優曇鉢果,無有種子,愚癡貪欲,不顧其後:人們都說這像是聚果榕的果子,種子被挖掉而無後了;(亂花錢的人)在愚痴和貪欲下,不管以後如何。「優曇鉢」即聚果榕,為桑科榕屬落葉大喬木,果實如同無花果般為隱花果,因此人們認為它不開花而結果,印度古代以優曇鉢開出花朵(基因突變)引申為極為稀有的意思。聚果榕由榕小蜂授粉,果實內常有許多榕小蜂,因此採收時通常先剖開,刮乾淨種子(以及其中的榕小蜂)後曝曬製作成乾。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則有說者言:『此善男子食財如優曇鉢果之食。』」

[] 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不殺人畜、不偷竊、沒有不正當的性關係、不說謊、不喝酒,合稱為「五戒」,是在家人修學佛法要受持的基本戒律。

[十六] 慳垢:「慳」是吝嗇,「垢」是污穢。吝嗇是一種心中的污穢,因此稱作慳垢。

[十七] 解脫施:沒有執著的施捨。

[十八] 自手與:親手施與。

[] 樂修行捨:樂於修行施捨;以布施鍛鍊自己能歡喜地捨離、放下。

[] 等心行施:以平等的心而施捨。例如不計較誰施捨較多而嫉妒、誰施捨較少而鄙視、施捨誰較有功德而大小眼。

[] 審諦尊:明白道理的尊者,指佛陀。

====[對應經典]====

  * {ref>BZa05.08}
  * {ref>A08.054}
  * {ref>A08.055}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教導在家眾,如何在現世、未來世,都能安樂:

  *在家四法得現法安樂:
    - 方便具足:努力工作。
    - 守護具足:保護財產。
    - 善知識具足:親近善友。
    - 正命具足:量入為出。

  *在家四法得後世安樂:
    - 信具足:淨信三寶。
    - 戒具足:持守五戒。
    - 施具足:清淨布施。
    - 慧具足:解脫智慧。

關於「正命具足」一段所說的「等入等出」,有的同學會質疑那是不是就不儲蓄了?其實不是的,這段是指量入為出、量力而為,避免花的錢比賺的多(出多入少),或是吝嗇、捨不得花錢(入多出少)。佛陀在其餘經中有更詳細的說明,例如在《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3經、《中阿含經》〈善生經〉、《長阿含經》〈善生經〉中,都有列舉在家人可將收入做飲食維生、置產營生、投資求利、儲蓄備用的配置。

====[進階辨正]====

  *[[研討:《雜阿含經》第91經的優曇鉢果]]

=====(九二)@@[0023c18]@@=====

@[0023c18]@如是我聞:

@[0023c18]@一時,佛在[[拘薩羅]]-[一]-[[人間遊行]]-[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3c19]@爾時,舍衛國有[[憍慢]]-[三]-婆羅門[[止住]]-[四]-,父母[[種姓]]-[五]-俱淨,無瑕點-[1]-能說者,七世相承悉皆清淨;為婆羅門師,言論通達,諸論記典悉了萬名,解法優劣,分別-[2]-諸字,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3]-,句句[[記說]]-[六]-,容貌端正。或生志高、[[族姓志高]]-[七]-、容色志高、聰明志高、財富志高,不敬父母、諸尊、師長。聞沙門瞿曇在[[拘薩羅國]]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作是念:「我當往彼沙門瞿曇所,若有所說,我當共論;無所說者,[[默然]]而還。」

@[0023c28]@時,憍慢婆羅門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手執金瓶,往見世尊。至於園門,下車步進。

@[0024a02]@爾時,世尊與諸大眾[[圍遶]]-[八]-說法,不時顧念憍慢婆羅門。

@[0024a03]@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不顧念我,且當還去。」

@[0024a05]@爾時,世尊知憍慢婆羅門心念,而說偈言:

「憍慢既來此,  不善更增[[慢]]-[九]-,\\
 [[向以義故來,  應轉增其義]]-[十]-。」\\

@[0024a09]@時,憍慢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已知我心。」欲修敬禮。

@[0024a10]@爾時,世尊告憍慢婆羅門:「止!止!不須作禮,心淨已足。」

@[0024a11]@時,諸大眾咸各高聲唱言:「奇哉!世尊!大德大力。今此憍慢婆羅門恃生憍慢、族姓憍慢、容色憍慢、聰明憍慢、財富憍慢,不敬父母、諸尊、師長,今於沙門瞿曇所謙卑下下,欲接足禮。」

@[0024a15]@時,憍慢婆羅門於大眾前唱令靜默,而說偈言:

「云何不起慢?  云何起恭敬?\\
 云何善[[慰喻]]-[4]--[十一]-?  云何善供養?」\\

@[0024a2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父母及長兄,  [[和尚]]-[5]--[十二]-諸師長,\\
 及諸尊重者,  所不應生慢。\\
 應當善恭敬,  謙下而問訊,\\
 盡心而奉事,  兼設諸供養。\\
 離貪恚癡心,  [[漏盡]][[阿羅漢]],\\
 正智善解脫,  伏諸憍慢心。\\
 於此賢聖等,  [[合掌]]稽首禮。」\\

@[0024a28]@爾時,世尊為憍慢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十三]-。如佛世尊[[次第]]-[十四]-說法,說布施、持戒、生天功德,[[愛欲味患、煩惱]]-[十五]-,[[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十六]-……如是廣說,如白淨衣無諸黑惡,速受染色。憍慢婆羅門即-[6]-於座上解[[四聖諦]]-[十七]-——苦、集[*]、滅、道,得[[無間等]]-[十八]-。

@[0024b04]@時,憍慢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十九]-,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衣服,為佛作禮,合掌白佛:「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二十]-不?」

@[0024b08]@佛告憍慢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

@[0024b09]@彼即出家,獨靜-[7]-思惟;所以善男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校勘]====

[1] 「瑕點」,宋、元、明三本作「偷盜」。

[2] 「別」,大正藏原為「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別」。

[3] 大正藏無「字悉知萬事久遠本末因緣」十一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4] 「喻」,大正藏原為「諭」,宋版則為「豫」,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喻」。

[5] 「尚」,宋、元二本作「上」。

[6] 「即」,大正藏原為「則」,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即」。

[7] 「靜」,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註解]====

[一]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二] 人間遊行:遊歷各個地方,隨緣度化。也稱作「遊行人間」、「遊行」、「行腳」。

[三] 憍慢:婆羅門名。「憍慢」即驕傲、傲慢。

[四] 止住:居住。

[五] 種姓:家世;血統;階級。

[六] 記說:記憶不忘而解說。

[七] 族姓志高:自恃血統高貴。「志高」即趾高氣揚。

[八] 圍遶:圍繞。

[九] 慢:傲慢。

[十] 向以義故來,應轉增其義:你是因為義理(或利益)而來的,應該要進而增大它。

[十一] 慰喻:慰勞開導。

[十二] 和尚:弟子對師父的尊稱,為音譯,又譯為「和上」,義譯為「親教師」。

[十三] 示、教、照、喜:佛陀教化眾生的四種方式,又稱為「示、教、利、喜」,即開示(示)、教導(教)、鼓勵(利)、使歡喜(喜)。

[十四] 次第:照次序的。

[十五] 愛欲味患、煩惱:愛欲讓人起貪著的禍患和煩惱。

[十六] 清淨、出要、遠離,諸清淨分:清淨、出離、遠離等等清淨的說法。其中「清淨」、「出要」、「遠離」並列是以同義字重複以使語意更加充實的用法,「諸清淨分」指「各種清淨的部分(說法)」。 

[十七] 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即「苦、集、滅、道」。「苦」是說明生命是苦迫的,「集」是說明苦的起因,「滅」是說明苦的止息,「道」是說明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

[十八] 無間等:洞察。沒有任何間隔、差距地以智慧觀察。又譯作「現觀」。

[十九] 見法、得法、知法、入法:看見(理解)了正法、證得了正法、了知了正法、悟入了正法。形容證初果者對正法體悟的情境。

[二十] 受具足: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

====[對應經典]====

  * {ref>BZa13.09}
  * {ref>S07.02.05}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

====[讀經拾得]====

====[進階辨正]====

  *[[研討:《雜阿含經》第92經為什麼要強調尊敬父母兄長]]

=====(九三)@@[0024b13]@@=====

@[0024b13]@如是我聞:

@[0024b13]@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4b14]@時,有長身-[1]-婆羅門,作如是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特、牸、水牛及諸羊犢、種種小蟲悉皆繫縛,辦諸飲食、廣行布施,種種[[外道]]從諸國國皆悉來集邪盛會所。

@[0024b18]@時,長身婆羅門聞沙門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作是念:「我今辦邪盛大會,所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虫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來至會所。我今當往沙門瞿曇所問邪盛法,莫令我作邪盛大會,[[分數]]-[]-中有所短少。」作是念已,乘白馬車,諸年少婆羅門前後導從,持金柄傘蓋,執金澡瓶,出舍衛城,詣世尊所,恭敬[[承事]]-[]-。至精舍門,下車步進,至於佛前,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欲作邪盛大會,以七百特牛行列繫柱,乃至小小諸蟲皆悉繫縛。為邪盛大會故,種種異道從諸國國皆悉來至邪盛會所。又聞瞿曇從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我今故來請問瞿曇邪盛大會法諸物分數,莫令我所作邪盛大會諸分數之中有所短少。」

@[0024c07]@佛告婆羅門:「或有一邪盛大會主行施作福而生於罪,為三刀劍之所刻削,得不善果報。何等三?謂身刀劍、口刀劍、意刀劍。

@[0024c10]@「何等為意刀劍生諸苦報?如一會主造作大會,作是思惟:『我作邪盛大會,當殺爾所少壯特牛,爾所水特、水牸,爾所羊犢及種種諸蟲。』是名意刀劍生諸苦報。如是施主雖念作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0024c15]@「云何為口刀劍生諸苦報?有一會主造作大會,作如是教:『我今作邪盛大會,汝等當殺爾所少壯特牛,乃至殺害爾所微細蟲。』是名口刀劍生諸苦報,大會主雖作是布施、供養,實生於罪。

@[0024c19]@「云何為身刀劍生諸苦報?謂有一大會主造作大會,自手傷殺爾所特牛,乃至殺害種種細蟲,是名身刀劍生諸苦報。彼大會主雖作是念種種布施、種種供養,實生於罪。

@[0024c23]@「然婆羅門當勤供養三火,隨時恭敬,禮拜奉事,施其安樂。何等為三?一者根本,二者居家,三者福田。

@[0024c26]@「何者為根本火-[2]-?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養父母,令得安樂,是名根本火。何故名為根本?若善男子從彼而生,所謂父母,故名根本。善男子以崇本故,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以安樂。

@[0025a02]@「何等為居家火?善男子隨時育養-[3]-,施以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苦,如法所得,供給妻子、宗親、眷屬、僕使、傭客,隨時給與,恭敬施安,是名家火。何故名家-[4]-?其善男子處於居家,樂則同樂,苦則同苦,在所為作皆相順從,故名為家-[5]-。是故善男子隨時供給,施與安樂。

@[0025a09]@「何等名田火?善男子隨時恭敬,尊重供養,施其安樂?謂善男子方便得財,手足勤勞,如法所得,奉事供養諸沙門、婆羅門,善能調伏貪、恚、癡者,如是等沙門、婆羅門,建立福田,崇向增進,樂分樂報,未來生天,是名田火。何故名田?為世福田,謂為[[應供]]-[]-,是故名田。是善男子隨時恭敬,奉事供養,施其安樂。」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根本及居家,  應供福田火,\\
 是火增供養,  充足安隱樂。\\
 無罪樂世間,  慧者往生彼,\\
 如法財復會,  供養所應養。\\
 供養應養故,  生天得名稱。\\

@[0025a23]@「然,婆羅門!今善男子先-[6]-所供養三火應斷令滅。何等為三?謂貪欲火、[[瞋恚]]火、愚癡火。所以者何?若貪火不斷不滅者,自害害他,自他俱害,現法得罪,後世得罪,現法後世得罪,緣彼而生[[心法]]憂苦,恚火、癡火亦復如是。婆羅門!若善男子事積[[薪]]-[]-火,隨時辛苦,隨時然,隨時滅火因緣受苦。」

@[0025a29]@爾時,長身婆羅門[[默然而住]]-[]-。

@[0025b01]@時,有婆羅門子名欝多羅,於會中坐。

@[0025b02]@長身婆羅門[[須臾]]-[]-默然,思惟已,告欝多羅:「汝能往至邪盛會所,放彼繫柱特牛及諸眾生受繫縛者,悉皆-[7]-放[[不]]?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意自在,山澤曠野,食不斷草,飲淨流水,四方風中受諸快樂。」』」

@[0025b07]@欝多羅白言:「隨大師教。」即往彼邪盛會所放諸眾生,而告之言:「長身婆羅門語汝:『隨其所樂,山澤曠野,飲水食草,四風自適。』」

@[0025b10]@爾時,世尊知欝多羅。知已,為長身婆羅門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如律,世尊說法先後,說戒、說施及生天功德,愛欲味患,出要、清淨、煩惱清淨,開示顯現-[8]-。譬如鮮淨白[[㲲]]-[]-易受染色,長身婆羅門亦復如是。即於座上見[[四真諦]]-[]-,得無間等。

@[0025b15]@時,長身婆羅門見法、得法、知法、入法,度諸疑惑,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得無所畏。即從座起,整-[9]-衣服,[[偏袒右肩]],合掌白佛:「已度,世尊!我從今日盡其壽命,歸佛、歸法、歸[[比丘|比丘僧]],為[[優婆塞]],證知我。唯-[10]-願世尊與諸大眾受我飯食。」爾時,世尊默然而許。

@[0025b21]@時,長身婆羅門知佛受請已,為佛作禮,右繞三[[匝]]-[]-而去。長身婆羅門還邪盛處,作-[11]-諸供辦淨美好者,布置床座,遣使請佛,白言:「時到,惟聖知時。」

@[0025b25]@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大眾圍繞,往到長身婆羅門會所,大眾前坐。

@[0025b27]@時,長身婆羅門知世尊坐定已,手自供養種種飲食。食已,[[澡漱]]-[]-洗鉢畢,別敷[[卑床]]-[]-,於大眾前端坐聽法。

@[0025b29]@爾時,世尊為長身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已,從座起而去。

====[校勘]====

[1] 「長身」,巴利本作 Uggatasarīra。

[2] 「火」,宋本作「內」。

[3] 「養」,宋、元、明三本作「善」。

[4] 「家」,宋、元、明三本作「家火」。

[5] 「家」,宋、元、明三本作「我」。

[6] 「先」,宋、元、明三本作「善」。

[7] 「皆」,宋、元、明三本作「開」。

[8] 「顯現」,大正藏原為「現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顯現」。

[9] 「整」,宋本作「正」。

[10]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11] 「作」,大正藏原為「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作」。

====[註解]====

[] 分數:部分、數量。 

[] 承事:聽從、侍奉。

[] 應供:應該接受供養。

[] 薪:柴草。 

[] 默然而住:不發一語,保持沈默。

[] 須臾:片刻;短時間。

[]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 四真諦:即「四聖諦」,苦、集、滅、道。

[] 匝:環繞一圈稱為一匝。 

[] 澡漱:洗手、漱口。

[] 卑床:矮的座位。 

====[對應經典]====

  * {ref>BZa13.10}
  * {ref>A07.047}

====[讀經拾得]====

長生婆羅門準備殺生進行祭祀大會,佛陀告訴他殺生這些身、口、意的惡業反而會有惡報。婆羅門教有事火(投供物入火中祭天)的修法,佛陀也因勢利導以「火」為喻,告訴長生婆羅門應該要供養父母、家庭、修行人這三把火。同時還要滅了貪、瞋、癡三把火。

長身婆羅門領悟到殺生是錯的,而放生時,希望他們:「隨意自在,山澤曠野,食不斷草,飲淨流水,四方風中,受諸快樂。」不是為了自己而放生,而是為了讓他們解脫繫縛、生活快樂而放生。

====[進階辨正]====

[[研討:放生]]

=====(九四)@@[0025c02]@@=====

@[0025c02]@如是我聞:

@[0025c02]@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5c03]@時,有年少婆羅門名僧迦羅,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不善男子云何可知?」

@[0025c05]@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

@[0025c06]@婆羅門復問:「善男子云何可知?」

@[0025c07]@佛告婆羅門:「譬猶如月。」

@[0025c07]@婆羅門白佛:「云何不善男子如月?」

@[0025c08]@佛告婆羅門:「如月黑分,光明亦失,色亦失,所係亦失,日夜消減-[1]-,乃至不現。如是,有人於如來所,得信寂-[2]-心,受持淨戒,善學[[多聞]],損己布施,[[正見]]真實。於如來所淨信、持戒、惠施、多聞、正見真實-[3]-已,然後退失,於戒、聞、施、正見悉皆忘失,日夜消減[*],乃至須臾,一切忘失。

@[0025c14]@「復次,婆羅門!若善男子不[[習近]]-[一]-善知識,[[不數聞法]]-[二]-,不[[正思惟]],身行惡行,口行惡行,意行惡行。行惡因緣故,身壞命終,墮[[惡趣]]-[三]-[[泥梨-[4]-]]-[四]-中。如是,婆羅門!不善男子其譬如月。」

@[0025c18]@婆羅門白佛:「云何善男子其譬如月?」

@[0025c19]@佛告婆羅門:「譬如明月淨分光明,色澤日夜增明,乃至月滿,一切圓淨。如是,善男子於如來[[法、律]]-[五]-得淨信心,乃至正見真淨增明,戒增、施增、聞增、慧增,日夜增長;復於餘時親近善知識,聞說正法,內正思惟,行身善行,行口善行,行意善行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化生天上。婆羅門!是故善男子譬如月。」

@[0025c27]@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譬如月無垢,  周行於虛空,\\
 一切諸-[5]-星中,  其光最盛明。\\
 淨信亦如是,  戒聞離慳施,\\
 於諸慳世間,  其施特明顯。」\\

@[0026a03]@佛說此經已,僧迦羅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而去。

====[校勘]====

[1]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2] 「寂」,大正藏原為「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寂」。

[3] 「實」,大正藏原為「直」,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實」。

[4] 「梨」,宋、元、明三本作「犁」。

[5] 「諸」,大正藏原為「小」,宋版則為「示」,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諸」。

====[註解]====

[一] 習近:親近。

[二] 不數聞法:不常聽聞佛法。

[三] 惡趣:壞的往生處,即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

[四] 泥梨:「地獄」的音譯。

[五] 法、律:佛法、戒律。

====[對應經典]====

  *參考 {ref>Zho148}
  * {ref>BZa13.11}
  * [[agama1:增壹阿含經安般品第十七#八|《增壹阿含經》卷八〈安般品17〉第8經]]。


====[讀經拾得]====

=====(九五)@@[0026a05]@@=====

@[0026a05]@如是我聞:

@[0026a05]@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6a06]@時,有[[生聞]]-[一]-婆羅門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聞瞿曇說言:『唯應施我,不應施餘人;施我得大果,非施餘人而得大果。應施我弟子,不應施餘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云何,瞿曇!作是語者,為實說耶?非為謗毀瞿曇乎?為[[如說說]]-[二]-、[[如法說]]-[三]-耶-[1]-?[[法次法說]]-[四]-,不為餘人以同法來訶責耶?」

@[0026a14]@佛告婆羅門:「彼如是說者,謗毀我耳。非如說說、如法說、法次法說,不致他人來以同法呵責。所以者何?我不如是說:『應施於我,不應施餘;施我得大果報,非施餘人得大果報。應施我弟子,施我弟子得大果報,非施餘弟子得大果報。』然,婆羅門!我作如是說-[2]-者,作二種障:[[障施者施、障受者利]]-[五]-。婆羅門乃至[[士夫]],以洗器餘食著於淨地,令彼處眾生即得利樂,我說斯等亦入福門,況復施人?婆羅門!然我復說:『施持戒者得果報,不同犯戒。』」

@[0026a25]@生聞婆羅門白佛言:「如是,瞿曇!我亦如是說,施持戒者得大果報,非施犯戒。」

@[0026a26]@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若黑若有白,  若赤若有色,\\
 [[梨-[3]-雜]]-[六]-及金色,  純黃及鴿色,\\
 如是等牸牛,  生-[4]-犢姝好者,\\
 丁壯力具足,  調善行捷疾,\\
 但使堪運重,  不問本生色,\\
 人亦復如是,  各隨彼彼生,\\
 [[剎利]]-[七]-婆羅門,  [[毘舍]]-[八]-[[首陀羅]]-[九]-,\\
 [[旃陀羅]]-[十]-下賤,  所生悉不同,\\
 但使持淨戒,  離重擔煩惱,\\
 [[純一]]修梵行,  漏盡阿羅漢,\\
 於-[5]-世間[[善逝]],  施彼得大果,\\
 愚者無智慧,  未甞聞正法,\\
 施彼無大果,  不近善友故,\\
 若習善知識,  如來及[[聲聞]],\\
 清淨信善逝,  根生堅固力,\\
 所往-[6]-之[[善趣]]-[十一]-,  及生[[大姓]]家,\\
 究竟[[般涅槃]]-[7]-,  大仙如是說。」\\

@[0026b16]@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1] 「耶」,宋、元、明三本作「非」。

[2] 「說」,宋、元、明三本作「語」。

[3] 「梨」,大正藏原為「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梨」。

[4] 「生」,大正藏原為「牛」,今依據高麗藏改作「生」。

[5] 「於」,宋本作「施」。

[6] 「往」,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往」。

[7] 「槃」,大正藏原為「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槃」。

====[註解]====

[一] 生聞: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

[二] 如說說:如實際上所說的而說。

[三] 如法說:契合正法而說。

[四] 法次法說:依著一個法、下一個法(次法)合於順序的說;指所說是正確的。

[五] 障施者施、障受者利:障礙施主的布施,障礙受施者的利益。

[六] 梨雜:斑駁雜色。

[七] 剎利: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王族及武士階級,掌管政治及軍事。又譯為「剎帝利」。

[八] 毘舍: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中產階級,從事農牧工商。又譯為「鞞舍」、「居士種」。

[九] 首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奴隸階級,為工人、農奴。又譯為「工師種」。

[十] 旃陀羅: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四姓之下的賤民階級,最被輕視,以屠殺為業。

[十一] 善趣:好的往生處,即天、人等善道。

====[對應經典]====

  * {ref>BZa13.12}
  * {ref>A03.058}
  * {ref>A05.179}
  * 大正藏第101經《雜阿含經》第1經 。
  * 《吐魯番出土梵文寫本》 SHT 95-96。


====[讀經拾得]====

佛陀並沒有說施佛教才能得福,但有說施持戒的人得福較多。

在《中阿含經》卷四十七〈心品3〉第180經瞿曇彌經 (CBETA, T01, no. 26, p. 722, a19-c21),佛陀則有進一步說明「七施眾」(供養聖眾得大福)、「十四私施」(供養聖人得大福,尤其是解脫者)、及「三淨施」(施者或受者是清淨的,因此布施清淨),有興趣深究的同學可參照該經。

=====(九六)@@[0026b18]@@=====

@[0026b18]@如是我聞:

@[0026b18]@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6b19]@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有[[異婆羅門]]-[一]-,[[年耆根熟]]-[二]-,執杖持鉢,家家乞食。

@[0026b21]@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汝今云何年耆根熟,拄-[1]-杖持鉢,家家乞食?」婆羅門白佛:「瞿曇!我家中所有財物悉付其子,為子娶妻,然後捨家,是故拄[*]杖持鉢,家家乞食。」

@[0026b25]@佛告婆羅門:「汝能於我所受誦一偈,還歸於眾中,為兒說耶?」

@[0026b26]@婆羅門白佛:「能受,瞿曇!」

@[0026b27]@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生子心歡喜,  為子聚財物,\\
 亦為娉其妻,  而自捨出家。\\
 邊鄙田舍兒,  違負於其父-[2]-,\\
 人形[[羅剎]]-[三]-心,  棄捨於尊老,\\
 老馬無復用,  則奪其[[䵃]]-[3]--[四]-麥,\\
 兒少而父老,  家家行乞食,\\
 曲杖-[4]-為最勝,  非子為-[5]-恩愛,\\
 為我防惡牛,  危-[6]-險地得安,\\
 能却兇暴狗,  扶-[7]-我闇處行,\\
 避深坑空井,  草木棘刺-[8]-林,\\
 憑杖威力故,  峙立不墮落。」\\

@[0026c10]@時,婆羅門從世尊受斯偈已,還歸婆羅門大眾中為子而說。先白大眾:「聽我所說。」然後誦偈……如上廣說。其子愧怖,即抱其父-[9]-,還將入家,摩身洗浴,覆以青衣被,立為家主。

@[0026c14]@時,婆羅門作是念:「我今得勝族姓,是沙門瞿曇恩。我經所說:『為師者如師供養,為和尚-[10]-者如和尚[*]供養。』我今所得,皆沙門瞿曇力,即是我師,我今當以上妙好衣以奉瞿曇。」

@[0026c18]@時,婆羅門持上妙衣,至世尊所,面前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我今居家成就,是瞿曇力。我經記說:『為師者以師供養,為和尚[*]者以和尚[*]供養。』今日瞿曇即為我師,願受此衣,[[哀愍故]]。」

@[0026c22]@世尊即受,為哀愍故。

@[0026c23]@爾時,世尊為婆羅門說種種法,示、教、照、喜。

@[0026c24]@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1] 「拄」,大正藏原為「柱」,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拄」。[*]

[2] 「其父」,宋、元、明三本作「父母」。

[3] 「䵃」,宋、元、明三本作「𪍿」。

[4] 「杖」,宋本作「秘」。

[5] 「為」,宋、元、明三本作「離」。

[6] 「危」,大正藏原為「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危」。

[7] 「扶」,宋本作「抉」。

[8] 「刺」,大正藏原為「剌」,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刺」。

[9] 「父」,大正藏原為「文」,今依據宋、元、明、麗四本改作「父」。

[10] 「尚」,宋、元二本作「上」。[*]

====[註解]====

[一] 異婆羅門: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婆羅門。

[二] 年耆根熟:年老、感官老化。

[三] 羅剎:惡鬼的總名。

[四] 䵃:大麥。 

====[對應經典]====

  * {ref>BZa13.13}
  * {ref>S07.02.04}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4。

====[讀經拾得]====

本經中的婆羅門溺愛兒子,給他所有的財物、娶妻成家後,自己離家靠乞食維生,兒子卻沒想到要照顧年事已高的父親。經中「曲杖為最勝……峙立不墮落」一段,是描述這位老婆羅門可以依賴拐杖,暗指他的兒子連拐杖都不如。兒子聽了,趕快把父親接回家了。

本經的對應經典中,則都描述是兒子娶妻時把財物拿走、趕走父親,較本經所述更為不孝。偈誦的意義則與本經相同,結局也一樣。

在印度婆羅門教的種姓制度下,婆羅門五十歲後要將家業交給兒子,自己離家修行苦行,乞食維生。這個家庭也算是照著習俗做,但這位老婆羅門卻不見得適合修行,只是受苦,他兒子也不關心父親。佛陀則不受限於婆羅門教習俗,將他們導向「應孝順父母」的世間正見上,點醒了老婆羅門的兒子。

=====(九七)@@[0026c26]@@=====

@[0026c26]@如是我聞:

@[0026c26]@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6c27]@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

@[0026c28]@時,有異婆羅門年耆根熟,[[攝]]-[一]-杖持鉢,家家乞食。彼婆羅門遙見世尊而作是念:「沙門瞿曇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亦攝杖持鉢,家家乞食,我與瞿曇俱是比丘。」

@[0027a03]@爾時,世尊說偈答曰-[1]-:

「所謂比丘者,  非但以乞食,\\
 受持在家法,  是何名比丘。\\
 於功德過惡,  俱離修正行,\\
 其心無所畏,  是則名比丘。」\\

@[0027a08]@佛說是經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1] 「曰」,宋、元、明三本作「言」。

====[註解]====

[一] 攝:提起;牽提。

====[對應經典]====

  * {ref>BZa13.14}
  * {ref>S07.02.10}

====[讀經拾得]====

=====(九八)@@[0027a10]@@=====

@[0027a10]@如是我聞:

@[0027a10]@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至一那羅-[1]-聚落,住一那羅林中。

@[0027a11]@爾時,世尊著衣持鉢,入一那-[2]-羅聚落乞食,而作是念:「今日太-[3]-早,今且可過[[耕田婆羅豆婆遮-[4]-婆羅門]]-[一]-作飲食處。」

@[0027a14]@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五百具[[犁]]-[二]-耕田,為作飲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遙見世尊,白言:「瞿曇!我今-[5]-耕田下種,以供飲食,沙門瞿曇亦應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0027a18]@佛告婆羅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0027a19]@婆羅門白佛:「我都不見沙門瞿曇若犁、若[[軛]]-[三]-、若[[鞅]]-[四]-、若[[縻]]-[6]--[五]-、若[[鑱]]-[六]-、若[[鞭]]-[七]-,而今瞿曇說言:『我亦耕田下種,以供飲食。』」

@[0027a21]@爾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即說偈言:

「自說耕田者,  而不見其耕,\\
 為我說耕田,  令我知耕法。」\\

@[0027a2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信心為種子,  苦行為時雨,\\
 智慧為犁-[7]-軛,  慚愧心為[[轅]]-[八]-,\\
 [[正念]]自守護,  是則善御者。\\
 包-[8]-藏身口業,  如-[9]-食處內藏,\\
 真實為真-[10]-乘,  樂住無懈怠-[11]-,\\
 精進無-[12]-廢-[13]-荒,  安隱而速進。\\
 直往不[[轉還]]-[九]-,  得到無憂處。\\
 如是耕田者,  逮得甘露果;\\
 如是耕田者,  不還受諸有。」\\

@[0027b06]@-{佛陀不因說法而受食}-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善耕田!瞿曇!極善耕田!瞿曇!」於是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聞世尊說偈,心轉增信,以滿鉢香美飲食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以因說偈得故。即說偈言:

「-<不因說法故,  受彼食而食-[14]-。>-」\\

@[0027b12]@如是廣說,[[如前為火-[15]-與婆羅門廣說]]-[十]-。

@[0027b12]@時,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白佛言:「瞿曇!今以此食安著何處?」

@[0027b14]@佛告婆羅門:「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婆羅門!汝持此食著無虫水中,及少生草地。」

@[0027b17]@時,婆羅門即持此食著無虫水中,水即煙起涌沸,啾啾作聲。如熱鐵-[16]-丸投於冷水,啾啾作聲。如是彼食投著無虫水中,煙起涌沸,啾啾作聲。

@[0027b20]@時-[17]-,婆羅門作是念:「沙門瞿曇實為奇特!大德大力,乃令飲食[[神變]]-[十一]-如是。」

@[0027b22]@時,彼婆羅門見食[[瑞應]]-[十二]-,信心轉增,白佛言:「瞿曇!我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不?」

@[0027b24]@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中出家、受具足,得比丘分。」彼即出家已,獨靜思惟;所以[[族姓子]]-[十三]-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校勘]====

[1] 「一那羅」,巴利本作 Ekanālā。

[2] 「那」,大正藏原為「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那」。

[3] 「太」,大正藏原為「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太」。

[4] 「耕田婆羅豆婆遮」,巴利本作 Kasibhāradvāja。

[5] 「今」,明本作「見」。

[6] 「縻」,宋、元、明三本作「繫」。

[7] 「犁」,大正藏原為「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犁」。

[8] 「包」,宋、元、明三本作「保」。

[9] 「如」,大正藏原為「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如」。

[10] 「真」,宋本作「直」,元、明二本作「其」。

[11] 「無懈怠」,大正藏原為「為懈息」,今依據宋本改作「無懈怠」。

[12] 「無」,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無」。

[13] 「廢」,宋本作「癡」。

[14] 宋、元、明三本在「食」字後有「但為利益他,說法不受食。」十字。

[15] 「火」,宋本作「大」。

[16] 大正藏無「鐵」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17] 宋、元、明三本無「時」字。

====[註解]====

[一] 耕田婆羅豆婆遮婆羅門:以耕田維生、種姓是豆婆遮的婆羅門。《別譯雜阿含經》譯為「耕作婆羅門名豆羅闍」。

[二] 犁:耕田時用牛拉的翻土器具。 

[三] 軛:在車衡兩端扼住牛、馬等頸背上的曲木。 

[四] 鞅:套在牛、馬頸上的皮帶。 

[五] 縻:牽引牛的繩子。讀音同「迷」。

[六] 鑱:犁地掘土的一種鐵器。讀音同「禪」。

[七] 鞭:驅策牛、馬用的鞭子。 

[八] 轅: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左右各一。 

[九] 轉還:輪迴。

[十] 如前為火與婆羅門廣說:如同《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57經中佛陀為火與婆羅門所做的開示。

[十一] 神變:神奇的變化。

[十二] 瑞應:吉祥的應驗。

[十三] 族姓子:原義為婆羅門大族的子弟,引申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譯為「善男子」。

====[對應經典]====

  * {ref>BZa13.15}
  * {ref>S07.02.01}
  * 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蛇品1〉第4經耕作婆羅墮若經\\


====[讀經拾得]====

《雜阿含經》中有幾則記載,佛陀若因說偈而得到原本不信佛的人的供養,則不接受這個供養,以表示佛陀不是為了求取供養而說偈的。

而見到食瑞應相(食著無蟲水後煙起涌沸)的婆羅門們,各人反應不同:有些直接生起信心,要求出家;也有些嚇到,趕緊回去拜拜收驚。

從這一經中我們也可以瞭解佛陀接受供養的原則:不以說法來換取供養。

不過,這個原則並不是說法之後就不能接受供養;佛陀也曾在說法之後,默然接受食物供養。例如《雜阿含經》第1030經記載:有一次給孤獨長者生病,佛陀前去探病,並且為長者說三受及四不壞淨等法。說法後,長者請佛陀留下來接受食物供養,佛陀默然接受長者的邀請。

若細心去體會,會發現這兩者情況大不相同:在第1030經中,給孤獨長者平時就信仰佛法並供養三寶;而在本經中情況是,邀請者原本不信佛法,也不想供養三寶。但在佛陀說法之後,才相信佛法而發心供養。由這兩個情況的差異,可以體會在什麼情況下接受供養是「因偈得食」。

另外,在《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99經中,則記載了佛陀「因偈得食,則不受」的原則:\\
「先無惠施情, 說法而後與,\\
 如斯之飲食, 不應為受取。\\
 常法封如是, 故我不應食,\\
 所以不受者, 為說法偈故。」(CBETA, T02, no. 100, p. 409, a25-28)\\

相關記載可參考本經、本卷第102經、卷四十二第1157經、卷四十四第1184經,以及《別譯雜阿含經》卷五第99經。

=====(九九)@@[0027b29]@@=====

@[0027b29]@如是我聞:

@[0027b29]@一時,佛住[[王舍城]]。

@[0027b29]@時,有尊者名曰淨天-[1]-,在[[鞞提訶]]-[一]-國人間遊行,至[[彌絺羅城]]-[二]-[[菴羅]]園中。時,尊者淨天晨朝著衣持鉢,入彌絺羅城乞食。[[次第乞食]]-[]-,[[到自本家]]-[]-。時,淨天母年老,在中堂持食[[祀火]]-[三]-,求生[[梵天]]-[四]-,不覺尊者淨天在門外立。

@[0027c05]@時,[[毘沙門天王]]-[五]-於尊者淨天所極生敬信。時,毘沙門天王,諸[[夜叉]]-[六]-導從,乘虛而行,見尊者淨天在門外立。又見其母手擎飲食,在中堂上供養祀火,不見其子在外門立。見已,從空中下,至淨天母前,而說偈言:

「此[[婆羅門尼]]-[七]-,  梵天極遼遠,\\
 為求彼生故,  於此祠祀火。\\
 此非梵天道,  何為徒祀此?\\
 汝婆羅門尼,  淨天住門外,\\
 垢穢永無餘,  是則[[天中天]]-[八]-,\\
 蕭然[[無所有]],  獨一不兼資,\\
 為乞食入舍,  所應供養者,\\
 淨天善修身,  人天良福田。\\
 遠離一切惡,  不為染所染,\\
 德同於梵天,  形在人間住,\\
 不著一切法,  如彼[[淳熟龍]]-[九]-,\\
 比丘正念住,  其心善解脫,\\
 應奉以[[初揣-[2]-]]-[十]-,  是則上福田。\\
 應以正-[3]-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預建立[[洲]]-[十一]-,  令未來安樂。\\
 汝觀此牟尼,  已渡-[4]-苦海流,\\
 是故當信心,  及時速施與,\\
 當預建立洲,  令未來安樂,\\
 毘沙門天王,  開發彼令捨。」\\

@[0028a01]@時,尊者淨天即為其母種種說法,示、教、照、喜已,[[復道]]-[十二]-而去。

====[校勘]====

[1] 「淨天」,巴利本作 Brahmadeva。

[2] 「揣」,大正藏原為「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揣」。

[3] 「正」,宋、元、明三本作「淨」。

[4] 「渡」,宋、元、明三本作「度」。[*]

====[註解]====

[一] 鞞提訶:古代印度國名,位於當時的中印度北部,當今印度北部,與北方離車族等共八個國家同盟為十六大國之一的「跋祇」共和國。另譯為「鞞陀提」。

[二] 彌絺羅城:鞞提訶國的首都。又譯為「彌梯羅城」、「彌薩羅城」。

[] 次第乞食:依著次序一家一家地托缽乞求食物。又譯為「次第行乞」、「次行乞食」。

[] 到自本家:到了自己出家前的俗家。

[三] 祀火:投穀物、酥油等供物入火中祭祀供養,以圖升天,是印度古代外道修法之一。

[四] 梵天:婆羅門教認為的造物主。佛教中則認為梵天為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五] 毘沙門天王:佛教的護法天神,是四天王天中,北方毘沙門天的天王。此天率領夜叉、羅剎等二神眾守護道場、聽聞佛法,因此又稱為「多聞天王」。

[六] 夜叉:義譯為「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類或守護正法的鬼類,行動極為迅速。

[七] 婆羅門尼:婆羅門階級的女性。此處指在家的女性修行人。

[八] 天中天:人崇敬天,而天又崇敬聖人,因此尊稱佛或聖人為天中天。

[九] 淳熟龍:指受過調教,溫馴成熟的龍。

[十] 初揣:最先享用的食物。「揣」是握、抓的意思,而古印度用手抓食物吃,因此也稱為揣。

[十一] 洲:水上的陸塊,引申為「依靠」的意思。

[十二] 復道:照原先來的道路回去。 

====[對應經典]====

  * {ref>BZa13.16}
  * {ref>S06.01.03}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26。


====[讀經拾得]====

=====(一〇〇)@@[0028a03]@@=====

@[0028a03]@如是我聞:

@[0028a03]@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28a04]@時,有異婆羅門來詣佛所,面前問訊,相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佛者,云何為佛?[[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一]-」時,婆羅門即說偈言:

「佛者是世間,  超渡[*]之勝名,\\
 為是父母制,  名之為佛耶?」\\

@[0028a10]@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佛見過去世,  如是見未來,\\
 亦見現在世,  一切行起滅。\\
 明智所了知,  所應修已修,\\
 應斷悉已斷,  是故名為佛。\\
 歷[[劫]]-[二]-求選擇,  純苦無暫樂,\\
 生者悉磨滅,  遠離息塵垢,\\
 [[拔諸使刺本]]-[三]-,  等覺故名佛。」\\

@[0028a18]@佛說偈已,彼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去。

====[註解]====

[一] 為是父母制名?為是婆羅門制名?:是父母為你取名為佛?還是婆羅門為你取名為佛?

[二] 劫:時間單位,代表極長的時間。

[三] 拔諸使刺本:拔除一切煩惱利刺的根本。「使」指結使、煩惱。 

====[對應經典]====

  * {ref>BZa13.17}

====[讀經拾得]====

=====[導讀:天龍八部]=====

「天龍八部」是指人類以外的八種守護佛法的眾生: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略為介紹如下:

1. 天:受善報而生於天界的眾生。天界可分為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三大類。其中和人間一樣在欲界的欲界天有四天王天、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agama:heaven.jpg?775x256|天。出自(日) 土佐秀信『增補諸宗佛像圖彙』第二冊,京都:文彫堂,明治19年(1886)出版。}}

2. 龍:形狀似蛇、能呼風喚雨的眾生,有福報但由於瞋或癡而墮龍身。其中最高級的為龍王,分為法行龍王(善龍)及非法行龍王(惡龍)兩類。法行龍王能讓天下風調雨順,非法行龍王則會造成疾疫及水災。

{{:agama:dragonetc.jpg?900x256|龍等。出自(日) 土佐秀信『增補諸宗佛像圖彙』第二冊,京都:文彫堂,明治19年(1886)出版。}}

3. 夜叉:義譯疾行鬼,是住在地上或空中,以威勢惱害人類或守護正法的鬼類,行動極為迅速,有地行(在地面奔馳)、虛空(在天空飛行)及宮觀飛行(有宮殿娛樂)等三種。《雜阿含經》卷四十九第1319經即有記載佛陀及弟子們經過夜叉住處,受其招待而夜宿。

4. 乾闥婆:義譯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嗅覺敏感的修行者有時聞到一陣不知來處的檀香味,即可能是有乾闥婆經過。

5. 阿修羅:喜愛戰鬥的眾生,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阿修羅有許多種,散布於天道、鬼道、畜道等各處,因此佛經中有時說眾生分為「五道」即是指將「六道」中的「阿修羅道」併入其餘各道中。阿修羅道愛喝酒卻沒有酒,男性三頭六臂,女性則極為豔麗,因此阿修羅常與天界戰鬥以搶酒,天界若戰勝則贏得美女。帝釋天的第一天后是舍脂阿修羅女,極為美豔,《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06經即記載帝釋天的名號之一叫舍脂鉢低(舍脂的老公)。

6. 迦樓羅:義譯金翅鳥,以吃龍維生。體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萬里,但是人類肉眼見不到,相傳因此有些外道將金翅鳥認為是有翅膀的天使。

7. 緊那羅:義譯歌神,是頭上長角的人形天眾,其男性馬頭人身,很會唱歌,女性則是很漂亮的人形,很會跳舞。緊那羅的音樂極為動聽,聽的人會情不禁的起舞、修行人也暫時沒有了神通。緊那羅與乾闥婆都常在諸天的法會奏樂,而也有許多緊那羅女嫁給乾闥婆。

8. 摩睺羅伽:義譯大蟒神,蛇頭人身。瞋心重、善諂媚。相傳一心想求神通的學者若得其加持,容易神通精進但瞋心變重,若無法容許異己,則離正道日遠。其禮佛方式如同蛇類的腹行。

八部眾定期在人間巡查,和人類接近的機會較多,其中守護佛法的則為護法神,否則可為惡鬼神。在佛寺常可見到四大天王塑像的腳下各踏著兩個鬼眾,也是被降伏而順從的部眾。

====[進階辨正]====

[[http://buddhaspace.org/gem.php/fpath=gem/brd/BudaHelp/C/F119IDHC&num=1|研討:業報迷蹤]]

=====(一〇一)@@[0028a20]@@=====

@[0028a20]@如是我聞:

@[0028a20]@一時,佛在拘薩羅人間遊行,有從-[1]-迦帝-[2]-聚落、墮鳩羅-[3]--[4]-聚落二村中間,一樹下坐,[[入晝-[5]-正受]]-[一]-。

@[0028a22]@時,有[[豆磨-[6]-種姓婆羅門]]-[二]-隨彼道行,尋佛後來,見佛脚跡[[千輻輪相]]-[三]-,[[印文]]-[四]-顯現,[[齊輻圓輞]]-[五]-,眾好滿足。見已,作是念:「我未曾見人間有如是足跡,今當隨跡以求其人。」即尋脚跡至於佛所,見-[7]-世尊坐一樹下,入晝[*]正受,嚴容絕世,[[諸根]]澄靜,其心寂定,[[第一調伏]]-[六]-,[[止]]-[8]--[]-[[觀]]-[]-成就,光相巍巍,猶若金山。見已,白言:「為是天耶?」

@[0028b01]@佛告婆羅門:「我非天也。」

@[0028b01]@「為[[龍]]-[七]-、夜叉、[[乾闥婆]]-[八]-、[[阿修羅]]-[九]-、[[迦樓羅]]-[十]-、[[緊那羅]]-[十一]-、[[摩睺羅伽]]-[十二]-、人、非人等?」

@[0028b03]@佛告婆羅門:「我非龍乃至人、非人也。」 

@[0028b04]@婆羅門白佛:「若言非天、非龍,乃至非人、非非人,為是何等?」

@[0028b05]@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天龍乾闥婆,  緊那羅夜叉,\\
 [[無善阿修羅]]-[]-,  諸摩睺羅伽,\\
 人與非人等,  悉由煩惱生,\\
 如是煩惱漏,  一切我已捨,\\
 已破已磨滅,  如[[芬-[9]-陀利]]-[]-生,\\
 雖生於水中,  而未曾著水,\\
 我雖生世間,  不為世間著,\\
 歷劫常選擇,  純苦無暫樂,\\
 一切[[有為]]行,  悉皆生滅故,\\
 離垢不傾動,  已拔諸劍刺,\\
 究竟生死際-[10]-,  故名為佛陀。」\\

@[0028b17]@佛說此經已,豆摩種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路而去。

====[校勘]====

[1] 「從」,永樂北藏作「徙」。

[2] 「有從迦帝」,巴利本作 Ukkaṭṭha。

[3] 「墮鳩羅」,永樂北藏作「隨鳩羅」,大正藏校勘有「墮鳩羅=隨鳩羅」,但未註明版本。

[4] 「墮鳩羅」,巴利本作 Setavya。

[5] 「晝」,大正藏原為「盡」,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晝」。[*]

[6] 「豆磨」,巴利本作 Doṇa。

[7] 大正藏在「見」字之前有一「來」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8] 「止」,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止」。

[9] 「芬」,宋、元、明三本作「分」。

[10] 「際」,大正藏原為「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際」。

====[註解]====

[一] 入晝正受:在白天入定。「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

[二] 豆磨種姓婆羅門:族姓是「豆磨」的一位婆羅門。

[三] 千輻輪相:腳掌有許多分明的紋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輻」是車輪中連接軸心和圓外框的直木。

[四] 印文:印紋,指千輻輪相的腳紋。 

[五] 齊輻圓輞:腳掌紋路整齊而圓整。「輞」是車輪的圓外框。 

[六] 第一調伏:具備最好的身口意的訓練。

[] 止:心專注於一處(或一境)而不散亂。音譯為「奢摩他」、「三昧」、「三摩地」。

[] 觀:洞察。音譯為「毘婆舍那」。

[七] 龍:形狀似蛇、能呼風喚雨的眾生,有福報但由於瞋或癡而墮龍身。

[八] 乾闥婆:義譯香神,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又譯為「乾沓和」、「揵沓和」。

[九] 阿修羅:喜愛戰鬥的眾生,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而生為阿修羅。又譯為「阿須倫」。

[十] 迦樓羅:義譯金翅鳥,以吃地龍(鱷魚之類)維生。體型很大,展翅有三百多萬里。又譯為「迦留羅」。

[十一] 緊那羅:義譯歌神,是頭上長角的人形天眾。又譯為「甄陀羅」。

[十二] 摩睺羅伽:義譯大蟒神,蛇頭人身。瞋心重、善諂媚。又譯為「摩休勒」。

[] 無善阿修羅:即阿修羅,「無善」是因偈子的字數須要而擺入的形容詞。阿修羅偶爾也譯為「無善神」。

[] 芬陀利:白蓮花。 

====[對應經典]====

  * {ref>BZa13.18}
  * [[agama1: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三|《增壹阿含經》卷三十一〈力品38〉第3經]]。
  * {ref>A04.036}
  * 大英博物館佉盧文殘卷犍陀羅語似《增一阿含經》的經典12、14。

====[讀經拾得]====

=====(一〇二)@@[0028b19]@@=====

@[0028b19]@如是我聞:

@[0028b19]@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0028b20]@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鉢,入王舍城乞食。次第乞食,至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舍。

@[0028b22]@時,婆羅門手執木杓,盛諸飲食,供養[[火具]]-[一]-,住於門邊,遙見佛來。見已,白佛作是言:「住!住![[領群特]]-[1]--[二]-,慎勿近我門!」

@[0028b24]@佛告婆羅門:「汝知領群特、領群特法耶?」

@[0028b25]@婆羅門言:「我不知領群特,亦不知領群特法,沙門瞿曇知領群特及領群特法不?」

@[0028b27]@佛言:「我善知是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0028b28]@是時,婆羅門即放[[事火]]-[]-具,疾敷床座,請佛令坐,白言:「瞿曇!為我說領群特及領群特法。」

@[0028c01]@佛即就座為說偈言:

「瞋恚心懷恨,  隱覆諸過惡,\\
 犯戒起惡見,  虛偽不真實,\\
 如是等士夫,  當知領群特。\\
 憋-[2]-暴貪悋惜,  惡欲慳諂偽,\\
 無慚無愧心,  當知領群特。\\
 [[一生二生者]]-[三]-,  一切皆殺害,\\
 無有慈愍心,  是為領群特。\\
 若殺縛椎-[3]-打,  聚落及城邑,\\
 無道以切責,  當知領群特。\\
 住止及行路,  為眾之導首,\\
 苦切諸群下,  恐怛-[4]-相[[迫愶]]-[四]-,\\
 取利以供己,  當知領群特。\\
 聚落及空地,  有主無主物,\\
 掠護-[5]-為己有,  當知領群特。\\
 自棄薄其妻,  又不入婬舍,\\
 侵陵他所愛,  當知領群特。\\
 內外諸親屬,  同心善知識,\\
 侵掠彼所受-[6]-,  當知領群特。\\
 妄語欺誑人,  詐取無證財,\\
 他索而不還,  當知領群特。\\
 為己亦為他,  舉責及財與-[7]-,\\
 或復順他語,  妄語為他證,\\
 如是妄語者,  當知領群特。\\
 作惡不善業,  無有人知者,\\
 隱諱覆藏惡,  當知領群特。\\
 若人問其義,  而答以非義,\\
 [[顛倒]]欺誑人,  當知領群特。\\
 實空無所有,  而輕毀智者,\\
 愚癡為利故,  當知領群特。\\
 高慢自稱舉,  毀壞於他人,\\
 是極卑鄙慢,  當知領群特。\\
 自造諸過惡,  移過誣他人,\\
 妄語謗清白,  當知領群特。\\
 前受他利養,  他若-[8]-來詣己,\\
 無有敬報心,  當知領群特。\\
 沙門婆羅門,  如法來乞求,\\
 呵責而不與,  當知領群特。\\
 若父母年老,  少壯氣已謝,\\
 不勤加奉養,  當知領群特。\\
 [[父母諸尊長,  兄弟親眷屬]]-[五]-,\\
 [[實非阿羅漢,  自顯羅漢德,\\
 世間之大賊]]-[六]-,  當知領群特。\\
 初上-[9]-種姓生,  習婆羅門典,\\
 而於其中間,  習行諸惡業,\\
 不以勝生故,  障呵責[[惡道]],\\
 現法受呵責,  後世墮惡道,\\
 生[[旃陀羅]]家,  世稱[[須陀夷]]-[七]-,\\
 名聞遍天下,  旃陀羅所無,\\
 婆羅門剎利,  大姓所供養,\\
 乘於淨天道,  平等正直-[10]-住,\\
 不以生處障,  令不生梵天,\\
 現法善名譽-[11]-,  後世生善趣,\\
 二生汝當知,  如我所顯示,\\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為領群特,  業為婆羅門。」\\

@[0029a29]@婆羅門白佛言:

「如是大精進,  如是[[大牟尼]]-[八]-,\\
 不以所生故,  名為領群特。\\
 不以所生故,  名為婆羅門,\\
 業故領群特,  業故婆羅門。」\\

@[0029b05]@時,事火婆羅豆婆遮-[12]-婆羅門轉得信心,以滿鉢好食奉上世尊。世尊不受,以說偈得故,偈如上說。

@[0029b07]@時,事火婆羅豆婆遮婆羅門見食瑞應已,增其信心,白佛言:「世尊!我今可得於-[13]-正法、律出家、受具足不?」

@[0029b09]@佛告婆羅門:「汝今可得於正法、律出家、受具足戒-[14]-。」即得出家,獨靜思惟,如前說,乃至得阿羅漢,心善解脫。

@[0029b12]@時,婆羅豆婆遮婆羅門得阿羅漢,心善解脫,自覺喜樂,即-[15]-說偈言:

「非道求清淨,  供養祠祀火,\\
 不識清淨道,  猶如生盲者。\\
 今已得安樂,  出家受具足,\\
 逮得於[[三明]]-[九]-,  佛所教已作。\\
 先婆羅門難,  今為婆羅門,\\
 沐浴離塵垢,  度諸天彼岸。」\\

====[校勘]====

[1] 「領群特」,巴利本作 Vasalaka。

[2] 「憋」,宋、元、明三本作「弊」。

[3] 「椎」,宋、元二本作「搥」,明本作「槌」。

[4] 「怛」,宋、元、明三本作「恒」。

[5] 「護」,宋、元、明三本作「詆」。

[6] 「受」,元、明二本作「愛」。

[7] 「財與」,宋、元、明三本作「與責」。

[8] 「若」,大正藏原為「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9] 「初上」,宋、元二本作「和上」,明本作「和尚」。

[10] 「直」,宋、元、明三本作「真」。

[11] 「譽」,宋本作「舉」。

[12] 「事火婆羅豆婆遮」,巴利本作 Aggikabhāradvāja。

[13] 「於」,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於」。

[14] 宋、元、明三本無「戒」字。

[15] 「即」,宋、元、明三本作「而」。

====[註解]====

[一] 火具:引火生火的器具。

[二] 領群特:領群的特牛(公牛)。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旃陀羅」(賤民),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賤民」。

[] 事火:祭祀供養火天。這類外道認為火是諸天之口,因此投供物入火中以供養。

[三] 一生二生者:胎生和卵生的眾生。

[四] 迫愶:脅迫;以威勢相逼迫。「愶」通「脅」。

[五] 父母諸尊長,兄弟親眷屬:這邊疑有闕漏,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為「父母兄弟及姊妹,罵詈惡口無遜弟」,指對親屬的惡口。

[六] 實非阿羅漢,自顯羅漢德,世間之大賊:其實不是解脫的聖人,卻大妄語自稱是解脫的聖人,這是欺世盜名的大賊。

[七] 須陀夷:比丘名,七歲時和佛問答流利,因此佛陀破例允許他未滿二十歲即受具足戒。出身旃陀羅(賤民)種姓。又譯為「須陀延」、「蘇陀夷」。

[八] 大牟尼:寂靜的聖者,指佛陀。「牟尼」是「寂靜」的意思。 

[九] 三明: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盡明(漏盡神通)。

====[對應經典]====

  * {ref>BZa13.19}
  * 南傳《小部尼柯耶.經集》〈蛇品1〉第7經賤民經\\

====[進階辨正]====

[[什麼是「領群特」]]

[[什麼是「一生二生」]]

======雜阿含經卷第四======

@[0029b22]@此經此卷,國、宋二本文義全同,皆有十九經,總二十五紙。丹本有十五經,若依宋藏式-[1]-寫之,可成二十七紙。又其文義與國、宋二本全別,未知去取。今撿國、宋本經,則下流函中,此經第四十二卷耳。宋藏錯將彼卷重刊于此,為初四卷,國亦仍之者,錯也。故令去彼,取此丹本經焉-[2]-。

====[校勘]====

[1] 「式」,大正藏原為「或」,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式」。

[2] 宋、元、明三本無「此經……經焉」一百零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