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導讀:阿育王傳優波掘多因緣]===== 優波掘多尊者生於佛陀涅槃後約一百年後,即卷二十三中教導阿育王以正法治化,並帶他參訪佛教聖地的優波崛多尊者。 第640經的內容相當於《阿育王傳》〈優波毱多因緣10〉的一部分,這段講的是優波掘多尊者涅槃之後很久的事了,包含佛教傳播的記錄及預示。 =====(六四〇)@@[0177b15]@@===== @[0177b15]@爾時,[[世尊]]告尊者[[阿難]]:「此[[摩偷羅]]國,將來世當有商人子,名曰掘多,掘多有子,名[[優波掘多]]-[]-,我滅度後百歲,當作佛事,於教授師中最為第一。阿難!汝遙見彼青色叢林不?」 @[0177b19]@阿難白佛:「唯然,已見,世尊!」 @[0177b19]@「阿難!是處名為[[優留曼荼|優留曼茶]]山,[[如來]]滅後百歲,此山當有那吒跋置迦[[阿蘭若]]處,此處[[隨順寂默]]-[]-最為第一。」 @[0177b22]@爾時,世尊作是念:「-{佛陀將佛法付囑人、天共同流傳}--<我若以教法付囑人者,恐我教法不得久住;若付囑天者,恐我教法亦不得久住,世間人民則無有受法者。我今當以正法付囑人、天,諸天、世人共攝受法者,我之教法則千歲不動>-。」爾時,世尊[[起世俗心]]-[]-。 @[0177b27]@時,[[天帝釋]]-[]-及[[四大天王]]-[]-知佛心念,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0177b29]@爾時,世尊告天帝釋及四大天王:「如來不久當於[[無餘涅槃]]-[]-而[[般涅槃]],我般涅槃後,汝等當護持正法。」 @[0177c02]@爾時世尊復告東方天王:「汝當於東方護持正法。」次告南方、西方、北方天王:「汝當於北方護持正法。過千歲後,我教法滅時,當有非法出於世間,[[十善]]-[]-悉壞。閻浮提中,惡風暴起,[[水雨不時]]-[]-,世多飢饉,雨則災雹,江河消減-[1]-,華果不成,人無光澤,[[蟲村鬼村]]-[]-悉皆磨滅,飲食失味,珍寶沈沒,人民服食[[麁澁]]-[]-草木。 @[0177c09]@「時,有釋迦王、耶槃那王、鉢羅婆王、兜沙羅王,眾多眷屬。如來頂骨、佛牙、佛鉢安置東方。西方有王,名鉢羅婆,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北方有王,名耶槃那,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南方有王,名釋迦,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東方有王,名兜沙羅,百千眷屬,破壞塔寺,殺害比丘。四方盡亂,諸比丘來集[[中國]]-[]-。 @[0177c17]@「時,[[拘睒彌]]國有王,名摩因陀羅西那,其王生子,手似血塗,身似甲冑,有大勇力。其生之日,五百大臣生五百子,皆類王子,血手冑身。 @[0177c20]@「時,拘睒彌國,一日雨血。拘睒彌王見此惡相,即大恐怖,請問相師。相師白王:『王今生子,當王閻浮提,多殺害人。』生子七日,字曰難當,年漸長大。時,四惡王從四方來殺人民,摩因陀羅西那王聞則恐怖。 @[0177c25]@「時,有天神告言:『大王且立難當為王,足能降伏彼四惡王。』時,摩因陀羅西那王受天神教,即捨位與子,以髻中明珠冠其子首,集諸大臣,香水灌頂。召五百大臣同日生子,身被甲冑,從王出征,與四惡王大眾戰;勝,殺害都盡,王[[閻浮提]],治在拘睒彌-[2]-國。」 @[0178a03]@爾時,世尊告四大天王:「巴連弗國,於彼國當有婆羅門,名曰阿耆尼達多,通達[[比-[3]-陀經論]]-[]-,彼婆羅門當納妻。-{奇特的孩子影響懷胎的母親}-後-[4]-時,[[中陰眾生]]-[]-當來與其作子,入母胎中時,彼母欲與人論議。彼婆羅門即問諸相師,相師答云:『是胎中眾生當了達一切論,故令母生如是論議之心,欲將人論議。』如是[[日月滿足]]-[]-,出生母胎,以為童子,了達一切經論,恒以經論教授五百婆羅門子,及餘諸論教授餘人,以[[醫方]]-[]-教醫方者,如是有眾多弟子。有眾多弟子故,名曰弟子。次當從父母求出家學道,乃至父母[[聽]]-[]-其出家,彼即於我法中出家學道,通達三藏,善能說法,辯才巧妙,言語談說,攝多眷屬。」 @[0178a17]@又復,世尊告四大天王:「即此巴連弗邑國中,當有大商主,名曰須陀那,中陰眾生來入母胎。彼眾生入母胎時,令母質直柔和,無諸邪想,諸根寂靜。 @[0178a20]@「時,彼商主即問相師,相師答曰:『胎中眾生極為良善,故令母如是,乃至諸根寂靜。』至月滿足,便生童子,名曰修羅他。年紀漸長,乃至啟白父母,求出家學道。父母即聽,於我法中出家學道,勤行精進,修習道業,便得漏盡,證[[阿羅漢]]果。然寡聞、少欲、知足及少知,舊居在山藪林間,山名揵陀摩羅。 @[0178a27]@「時,彼聖人恒來為難當王說法。彼父王當[[無常]]-[]-,無常之日,難當見父過世,兩手抱父屍,悲號啼哭,憂惱傷心。時,彼三藏將多眷屬來詣王所,為王說法,王聞法已,憂惱即止,於佛法中生大敬信,而發聲唱言:『自今以後,我施諸比丘無恐畏,適意為樂。』而問比丘:『前四惡王毀滅佛法有幾年歲?』諸比丘答云:『經十二年。』王心念口言,作師子吼:『我當十二年中,當供養[[五眾]]-[]-,乃至辦諸[[供具]]-[]-。』即便[[行施]]-[]-,行施之日,天當降香澤之雨,遍閻浮提,一切實種皆得增長。諸方人眾皆持供養,來詣拘睒彌國,供養眾僧。 @[0178b10]@-{大得供養卻使比丘墮落}-「時,諸比丘大得供養。諸比丘輩食人[[信施]]-[]-,而不讀誦經書,不[[薩闍]]-[]-為人受經。[[戲論]]-[]-過日,眠臥終夜,貪著利養,好自[[嚴飾]]-[]-,身著[[妙服]]-[]-,離諸出要、寂靜、出家、[[三菩提]]-[]-樂。[[形類比丘,離沙門功德]]-[]-,是法中之大賊,助作末世壞正法幢,建惡魔幢,滅正法炬,然煩惱火,壞正法鼓,毀正法輪,消正法海,壞正法山,破正法城,拔正法樹,毀禪定智慧,斷[[戒瓔珞]]-[]-,污染正道。 @[0178b18]@-{法滅時諸天及優婆塞是最後防線}-「時,彼天、龍、鬼神、夜叉、乾闥婆等,於諸比丘所生惡意,[[毀[[呰]]-[5]-]]-[]-諸比丘,厭惡、遠離,不復相親,異口同音:『嗚-[6]-呼!如是惡比丘,不應於如來法中。』而說偈言: 「『非吉行惡行,  行諸邪見法,\\   此諸愚癡人,  打壞正法山,\\   行諸惡戒法,  棄諸如法行,\\   捨諸勝妙法,  拔除今佛法,\\   不信不調伏,  樂行諸惡行,\\   諂偽誑世間,  打破牟尼法,\\   毀形習諸惡,  兇暴及千行,\\   依法誑世人,  忿恨自貢高,\\   貪著求名利,  無惡業不備,\\   如佛所說法,  [[法沒有是相]]-[]-,\\   今者悉已見,  智者所輕賤,\\   此法今出已,  牟尼正法海,\\   不久當枯竭,  正法今少在,\\   惡人復來滅,  毀壞我正法。』\\ @[0178c08]@「時,彼諸天、龍、神等皆生不歡喜心,不復當護諸比丘,而同聲唱言:『佛法却後七日滅盡。』號咷悲泣,共相謂言:『至比丘說戒日,共相鬪諍,如來正法於中而滅。』如是諸天悲惱啼泣。 @[0178c12]@「時,拘睒彌城中有五百[[優婆塞]],聞諸天之言,共詣諸比丘眾中,諫諸比丘鬪諍,而說偈言: 「『嗚呼苦劇歲,  愍念群生生,\\   其法今便滅,  釋師子王法,\\   惡輪壞法輪,  [[如是盡金剛]]-[]-,\\   乃能不即壞,  安隱時已滅,\\   危險法已起,  明智人已過,\\   今見如是相,  當知不復久,\\   牟尼法斷滅,  世間無復明,\\   離垢寂滅口,  牟尼日今沒,\\   世人失[[伏藏]]-[]-,  善惡無差別,\\   善惡無差已,  誰能得正覺,\\   法燈今在世,  及時行諸善,\\   無量諸福田,  此法今當滅,\\   是故我等輩,  知財不堅牢,\\   及時取堅實。』 @[0178c29]@「至十五日說戒時,法當沒,爾-[7]-日五百優婆塞,一日之中,造五百佛塔。時,諸優婆塞各有餘務,不復來往眾僧眾中。 @[0179a02]@「爾時,住揵陀摩羅山修羅他-[8]-阿羅漢觀閻浮提:『今日何處有眾僧說戒?』見有拘睒彌國如來弟子說戒為[[布薩]],即詣拘睒彌。 @[0179a05]@-{極少比丘學戒律}-「時,彼僧眾乃有百千人,中唯有一阿羅漢,名曰修羅他[*]。又復有一三藏,名曰弟子,此是如來最後大眾集。爾時,[[維那]]-[]-[[行舍-[9]-羅籌]]-[]-,白三藏上座言:『眾僧已集,有百千人,今為說[[波羅提木叉]]。』時,彼上座答言:『閻浮提如來弟子皆來集此,數有百千。如是眾中,我為上首,了達三藏,尚不學戒律,況復餘者而有所學。今當為誰而說戒律?』而說偈言: 「『今是十五日,  夜靜月清明,\\   如是諸比丘,  今集聽說戒,\\   一切閻浮提,  僧眾-[10]-最後集,\\   我是眾中上,  不學戒律法,\\   況復餘僧眾,  而有所學習,\\   何能牟尼法,  釋迦師子王,\\   彼戒誰有持,  是人乃能說。』\\ @[0179a21]@「爾時,彼阿羅漢修羅他-[11]-立上座前,合掌白上座言:『上座!但說波羅提木叉,如佛在世時,[[舍利弗]]、[[目犍連|目揵連]]等大比丘眾所學法,我今已悉學。如來雖滅度,於今已千歲,彼所制律儀,我悉已備足。』而說偈言: 「『上座聽我語-[12]-, 我名修羅他,\\   漏盡阿羅漢,  僧中師子吼。\\   牟尼真弟子,  信佛諸鬼神,\\   聞彼聖所說,  悲哀泣流淚。\\   低頭念法滅,  從今去已後,\\   無有說法者,  [[毘尼]]-[]-[[別解脫]]-[]-。\\   不復在於世,  法橋今已壞,\\   法水不復流,  法海已枯竭。\\   法山已崩頹,  法會從今絕,\\   法幢不復見,  法足不復行。\\   律儀戒永沒,  法燈不復照,\\   法輪不復轉,  閉塞[[甘露門]]-[]-。\\   法師不在世,  善人說妙道,\\   眾生不識善,  不異於野獸。\\ @[0179b11]@「爾時,佛母摩訶[[摩耶夫人]]天上來下,詣諸眾僧所,號咷啼泣:『嗚呼!苦哉!是我之子經歷[[阿僧祇劫]]-[]-,修諸苦行,不顧勞體,積德成佛,今者忽然消滅。』而說偈言: 「『我是佛親母,  我子積苦行,\\   經歷無數劫,  究竟成真道。\\   悲泣不自勝,  念-[13]-法忽磨滅,\\   嗚呼智慧人,  爾今何所在。\\   持法捨諍訟,  從佛口所生,\\   諸王無上尊,  真實佛弟子。\\   [[頭陀]]-[]-修妙行,  宿止林藪間,\\   如是真佛子,  今為何所在。\\   今者於世間,  無有諸威德,\\   曠野山林間,  諸神寂無言。\\   施戒愍群生,  信戒自莊嚴,\\   忍辱質直行,  觀察諸善惡。\\   如是諸勝法,  今忽都已盡。』\\ @[0179b28]@-{實修比丘和說法比丘的弟子們殺害對方上座}-「爾時,彼上座弟子作是念言:『彼修羅他[*]比丘自言:「如來所制戒律,我悉備持。」』爾時,上座有弟-[14]-子,名曰安伽陀,起[[不忍]]-[]-之心,極生忿恨。從座起,罵辱彼聖:『汝是下座比丘,愚癡無智,而毀辱我和尚-[15]-。』即持利刀,殺彼聖人,而說偈言: 「『我名安伽陀,  [[失沙]]-[]-之弟子,\\   利劍殺汝身,  自謂我有德。』\\ @[0179c07]@「爾時,有一鬼名曰大提木佉,作是念言:『世間唯有此一阿羅漢,而為惡比丘弟子所害。』執持金剛利杵,杵頭火然,以此打破彼頭,即便命終,而說偈言: 「『我是惡鬼神,  名大提木佉,\\   以此金剛杵,  破汝頭七分。』\\ @[0179c13]@「爾時,阿羅漢弟子見彼弟子殺害其師,忿恨不忍,即殺三藏。爾時,諸天、世人悲哀啼泣:『嗚呼,苦哉!如來正法今便都盡。』尋即此大地六種震動,無量眾生號咷啼泣,極為愁惱:『嗚呼!今日正法不復現世。』作是語已,各各離散。 @[0179c18]@「爾時,拘睒彌國五百優婆塞聞已,往詣寺中,舉手拍頭,高聲大哭:『嗚呼!如來愍念世間,濟諸群生,無有巨細,誰當為我說法義?今者,人、天解脫不復可得,眾生今日猶在闇瞑-[16]-,無有引導,長習諸惡,以此為歡,如諸野獸;不聞牟尼妙法,身壞命終,墮在[[三塗]]-[]-。譬如流星,世人從今已後,無復念慧、寂靜、[[三昧]]-[]-、[[十力]]-[]-妙法。』 @[0179c25]@「爾時,拘睒彌王聞諸比丘殺真人阿羅漢及三藏法師,心生悲惱,惋慨而坐。爾時,諸邪見輩諍競打破塔廟,及害比丘,從是佛法索然頓滅。」 @[0179c29]@爾時,世尊語釋提桓因:「四大天王!諸天、世人於我滅度之後,法盡之相,如上所說。是故汝等,今者不可不以勤力加於精進,護持正法,久令在世。」 @[0180a03]@爾時,諸天、世人聞佛所說,各各悲顏,以手揮淚,頂禮佛足,各自退去。 ====[校勘]==== [1]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減」。 [2] 大正藏在「彌」字之後有一「鞞」字,今依據明本刪去。 [3] 「比」,元、明二本作「毗」。 [4] 「後」,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後」。 [5] 「呰」,大正藏原為「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呰」。 [6] 「嗚」,大正藏原為「鳴」,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嗚」。 [7] 「爾」,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爾」。 [8] 「他」,明本作「陀」。[*] [9]「舍」,大正藏原為「沙」,今依據前後文改作「舍」。 [10] 「僧眾」,大正藏原為「眾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僧眾」。 [11] 「他」,宋、元、明三本作「陀」。[*] [12] 「語」,大正藏原為「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語」。 [13] 「念」,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14]「有弟」,大正藏原為「弟有」,今依據前後文改作「有弟」。 [15] 「尚」,大正藏原為「上」,今依據明本改作「尚」。 [16] 「瞑」,宋、元、明三本作「暝」。 ====[註解]==== [] 優波掘多:比丘名,是阿難尊者弟子商那和修尊者的弟子,後來成為阿育王的國師。又譯為「優波崛多」。 [] 隨順寂默:依從寂靜,指環境清幽,有利於修定。 [] 起世俗心:使得世俗眾生能知佛心之所念。較低層次的眾生一般不知較高層次的眾生的心念,例如人通常不知天的心念、欲界天人通常不知色界天人的心念、天人通常不知佛無漏、出世的心念。但較高層次的眾生可以選擇降低其心念層次,讓較低層次的眾生可以得知,因此佛起世俗心時天人可知其心念。 [] 天帝釋:欲界六天當中,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 [] 四大天王:欲界六天當中,四天王天的四位天王,各守護一方的天下,包括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又譯為「四天王」。 [] 無餘涅槃:完全斷絕煩惱、生死,指解脫者的去世。 [] 十善:不犯殺生、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等十惡。 [] 水雨不時:風雨不調;發生乾旱或是水災之類的天災。 [] 蟲村鬼村:指山林草木。鬼類及畜牲依止於草木而生存,因此稱山林草木為「鬼神村」。 [] 麁澁:即「粗澀」。 [] 中國:文化的中心,指佛陀遊行教化的地區,印度恆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國(首都王舍城)、拘薩羅國(首都舍衛城)為中心的區域。 [] 比陀經論:婆羅門教所傳的經典,又譯為「吠陀」、「闈陀經典」。 [] 中陰眾生:介於死後與再生中間暫時狀態的眾生。 [] 日月滿足:懷胎足月。 [] 醫方:醫術。 []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 [] 無常:在這裡特指過世。 [] 五眾:五種出家的修行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 [] 供具:供養給三寶的物品,例如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等。 [] 行施:布施。 [] 信施:基於信心的布施;信徒的布施。 [] 薩闍:為音譯,義譯是「誦」。 [] 戲論:違反真理或不能增進善法的言論。 [] 嚴飾:裝飾、打扮。 [] 妙服:形式華麗布料貴重的衣服。 [] 三菩提:為音譯,義譯為「正覺」,另譯作「三佛」,指真正的覺悟。 [] 形類比丘,離沙門功德:只有外在的形相是比丘,而沒有一切比丘應有的戒德清淨梵行。 [] 戒瓔珞:瓔珞是以玉編綴的飾品,此處比喻以戒莊嚴身體。 [] 毀呰:毀謗;非議。 [] 法沒有是相:佛法滅沒時有這樣的現象。 [] 如是盡金剛:像這樣滅了如金剛般能破煩惱的佛法。 [] 伏藏:埋於地裡的寶藏,常用來譬喻人心中的寶藏。 [] 維那:寺院中掌管各種庶務和雜事的人。又譯為「知事」。 [] 行舍羅籌:分發計算人數用的細棒,以作投票計票或統計接受供餐的僧眾數目等用途。又譯為「行籌」、「受籌」。「籌」是以竹、木、銅、鐵等材料作成的細棒,多用於計算人數或是表決,音譯為「舍羅」。 [] 毘尼:為音譯,義譯作「律藏」,是佛所說戒律的結集。 [] 別解脫:「戒律」的别名,音譯為「波羅提木叉」。 [] 甘露門: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甘露」是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所以稱佛法為「甘露門」。 [] 阿僧祇劫:極久遠的時間。其中「阿僧祇」是一極大的數字,「劫」是一極長的時間單位。 [] 頭陀:捨棄對衣服、飲食、住處的貪著,以修練身心、去除塵垢煩惱的苦行法。 [] 不忍:不能忍受。 [] 失沙:「弟子」的音譯,這位三藏法師的名字是「弟子」。 [] 三塗: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其中「塗」通「途」,即道路。 [] 三昧:心專注於一境而不散亂。又譯為「三摩地」、「三摩提」,義譯為「等持」。 [] 十力:只有佛才具足的十種智力。參見[[agama: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六#六八四|卷二十六第684經]]。 ====[對應經典]====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2n0383_002#1013b21|《摩訶摩耶經》卷二]]。 * 參考 [[http://tripitaka.cbeta.org/T13n0397_056#0374c28|《大方等大集經》卷五十六〈法滅盡品20〉]]。 * 參考 {ref>Tn2028} * 參考 {ref>Tn2029} * 參考[[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2_006#0126a21|《阿育王傳》卷六〈優波毱多因緣〉]]。 ====[讀經拾得]==== *本經記載佛陀將佛法同時付囑於人、天共同流傳。 *本經預示法滅時的歷史。法滅前有國王大布施供養比丘,許多比丘卻因貪著利養而墮落,於是佛法滅於比丘,優婆塞及諸天則是最後防線。 *「從今去已後,無有說法者,毘尼別解脫,不復在於世」,即使記載著經、律的經本與戒本還留存於世上,但如果沒有了說正法與行淨戒的人,那麼正法、律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參考《摩訶摩耶經》卷二對本經提到法滅事件的描述:「千五百歲,俱睒彌國有三藏比丘善說法要,徒眾五百;又一羅漢比丘善持戒行,徒眾五百。[……]即以利刀殺彼三藏。天龍八部莫不憂惱,惡魔波旬及外道眾踊躍歡喜,競破塔寺、殺害比丘。一切經藏皆悉流移至鳩尸那竭國,阿耨達龍王悉持入海,於是佛法而滅盡也。」(CBETA, T12, no. 383, p. 1013, c19-p. 1014, a3) 本經所說的「法滅」可能發生在佛滅後約一千年至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並不是指佛法全滅,而是指一個時期的終結。至於事件的詳情除了本經所載外已不可考,因為印度傳統上沒有編纂史書的習慣,現代對印度歷史的瞭解及考據,多為經由宗教典籍的描述以及中國僧人在西域的見聞所拼湊而成,《阿育王傳》也是學術界用以推估印度歷史的重要依據。 *諸行無常,佛教的發展也不例外。西元五世紀末起白匈奴(嚈噠)等國入侵北印度,毀壞塔寺、殺害眾僧,在七世紀玄奘法師西行時佛教已殘破不堪,玄奘法師曾遇到的戒日王統一中印度三十年,他是印度教徒但也重視佛法,因此佛教曾短暫恢復興盛,至八世紀印度教商羯羅破佛,印度的佛教終為印度教所取代。在印度之外,錫蘭的南傳佛教自七世紀起也曾多次被滅,西藏的藏傳佛教經歷西元 840 至 842 年的朗達瑪滅佛,中國的漢傳佛教有西元 842 至 845 年的會昌法難等佛教流傳的斷層。之後各國的正統佛教修法,都是由高僧大德們根據三藏經典研習佛法並實修出心得,而再次開展各法門,繼續佛法的流布,也可見深入經藏的重要性。 =====[導讀:阿育王傳半阿摩勒果因緣]===== 第641經的內容相當於《阿育王傳》〈半菴羅果因緣5〉,講述阿育王命終前的行誼,至其後代滅亡的歷史。 =====(六四一)@@[0180a06]@@===== @[0180a06]@阿育王施半[[阿摩勒]]-[]-果因緣經 @[0180a07]@[[阿育王]]於如來法中得大敬信。時,王問諸比丘言:「誰於如來法中行大布施?」 @[0180a08]@諸比丘白王言:「[[給孤獨長者]]最行大施。」 @[0180a09]@王復問曰:「彼施幾許寶物?」 @[0180a10]@比丘答曰:「以億千金。」 @[0180a10]@王聞已。如是思惟:「彼長者尚能捨億千金,我今為王,何緣復以億千金施?當以億百千金施。」 @[0180a13]@時,王起八萬四千佛塔,於彼一一-[1]-塔中復施百千金,復作五歲大會,會有三百千比丘,用三百億金供養於彼僧眾中。第一分是阿羅漢,第二分是[[學人]]-[]-,第三分是真實凡夫。除私庫藏,此閻浮提夫人、婇女、太子、大臣施與聖僧,四十億金[[還復贖取]]-[]-。如是[[計挍]]-[]-,用九十六億千金,乃至王得重病時,王自知命欲終盡。 @[0180a20]@時,有大臣名羅陀崛多-[2]-。時,王宿命是施佛土時同伴小兒。時,彼大臣羅陀崛多見王重病,命垂欲盡,稽首以偈問曰-[3]-: 「顏貌常鮮澤,  百千婇女遶,\\  譬如諸蓮華,  蜜蜂當聚集,\\  今覩聖王顏,  無有諸鮮澤。」\\ @[0180a27]@王即以偈答: 「我今無所憂,  失財及王位,\\  此身及餘親,  及諸種種寶,\\  我今所愁者,  不復覩賢聖,\\  四事以供養,  我今唯念此,\\  顏色有變異,  心意無所寧。\\ @[0180b04]@「又復,我常所願,欲以滿億百千金作功德,今願不得滿足,便[[就後世]]-[]-時,計挍前後所施金銀珍寶,唯減四億未滿。」王即辦諸珍寶,送與[[鷄雀精舍|鷄雀-[4]-寺]]中。 @[0180b07]@[[法益之子,名三波提]]-[5]--[]-,為太子。諸臣等啟太子言:「大王將終不久,今以此珍寶送與寺舍中,今庫藏財寶已竭,諸王法以物為尊,太子今宜斷之,勿使大王用盡也。」時,太子即[[勅]]典藏者,勿復出與大王用之。 @[0180b12]@時,大王自知索諸物不復能得,所食金器送與寺中。時,太子令斷金器,給以銀器,王食已,復送與寺中。又斷銀器,給以銅器,王亦以此送與寺中。又斷銅器,給以瓦器。 @[0180b16]@時,大王手中有半阿摩勒-[6]-果,悲淚告諸大臣:「今誰為地主?」 @[0180b17]@時,諸臣啟白大王:「王為地主。」 @[0180b18]@時,王即說偈答曰: 「汝等護我心,  何假虛妄語,\\  我今坐王位,  不復得自在。\\  阿摩勒半果,  今在於我手,\\  此即是我有-[7]-,  於是得自由。\\  嗚呼尊富貴,  可厭可棄捨,\\  先領閻浮提,  今一旦貧至。\\  如恒河-[8]-[[駛流]]-[]-,  一逝而不返-[9]-,\\  富貴亦復然,  逝者不復還。」\\ @[0180b27]@又復,如佛偈所說: 「凡盛必有衰,  以衰為究竟,\\  如來神口說,  真實無有異,\\  先時所教令,  速疾無有礙-[10]-,\\  今有所求索,  無復從我教,\\  如風礙[*]於山,  如水礙[*]於岸,\\  我今所教令,  於今已永絕,\\  將從無量眾,  擊鼓吹貝螺,\\  常作諸伎樂,  受諸五欲樂,\\  婇女數百眾,  日夜自娛樂,\\  今者都永盡,  如樹無花實,\\  顏貌轉枯盡,  色力亦復然,\\  如花轉萎悴,  我今亦復爾。」\\ @[0180c11]@時,阿育王呼侍者言:「汝今憶我恩養,汝持此半阿摩勒果送鷄雀寺中,作我意,禮拜諸比丘僧足,白言:『阿育王問訊諸大聖眾,我是阿育王,領此閻浮提,閻浮提是我所有,今者頓盡,無有財寶布施眾僧,於一切財而不得自在。今唯此半阿摩勒果,我得自由,此是最後布施[[檀波-[11]-羅蜜]]-[]-,[[哀愍]]我故,納受此施,令我得供養僧福。』而說偈言: 「半阿摩勒果,  是我之所有,\\  於我得自在,  今捨於大眾。\\  緣心在於聖,  更無濟我者,\\  憐愍於我故,  納受阿摩勒。\\  為我食此施,  因是福無量,\\  世世受妙樂,  用之無有盡。」\\ @[0180c25]@時,彼使者受王勅已,即持此半阿摩勒果,至鷄雀寺中,至上座前,五體著地作禮,長跪合掌,向上座而說偈曰: 「領於閻浮提,  一繖擊-[12]-一鼓,\\  遊行無所礙,  如日照於世,\\  業行報已至,  在世不復久,\\  無有王威德,  如日雲所翳,\\  號曰阿育王,  稽首禮僧足,\\  送此布施物,  謂半阿摩勒,\\  願求來世福,  哀愍彼王故,\\  聖眾愍彼故,  受是半果施。」\\ @[0181a07]@時,彼上座告諸大眾:「誰聞是語而不厭世間?我等聞是事,不可不生[[厭離]]-[]-,如佛經所說。見他衰事,應生厭離,若有識類眾生者,聞是事豈得不捨世間?」而說偈曰: 「人王世中最,  阿育孔雀姓,\\  閻浮提自在,  阿摩勒為主,\\  太子及諸臣,  共奪大王施,\\  送半阿摩勒,  降伏[[恡]]-[13]--[]-財者,\\  使彼生厭心,  愚夫不識施,\\  因果受妙樂,  示送半摩勒。」\\ @[0181a17]@時,彼上座作是念言:「云何令此半阿摩勒,一切眾僧得其分食?」即教令研磨,著石榴羹中,行已,眾僧一切皆得周遍。 @[0181a19]@時,王復問傍臣曰:「誰是閻浮提王?」 @[0181a20]@臣啟王言:「大王是也。」 @[0181a21]@時,王從臥起而坐,顧望四方,合掌作禮,念諸佛德,心念口言:「我今復以此閻浮提施與三寶,隨意用之。」而說偈曰: 「今此閻浮提,  多有珍寶飾,\\  施與良福田,  果報自然得,\\  以此施功德,  不求天帝釋,\\  梵王及人主,  世界諸妙樂,\\  如是等果報,  我悉不用受,\\  -{迴向成佛道}--<以是施功德,  疾得成佛道,>-\\  -<為世所尊-[14]-仰,  成得一切智,>-\\  -<世間作善友,  導師最第一。>-」\\ @[0181b03]@時,王以此語盡書紙上,而[[封緘]]-[]-之,以齒印印之。作如是事畢,便即[[就盡]]-[]-。 @[0181b05]@爾時,太子及諸臣、宮人、婇女、國界人民,興種種供養葬送,如王之法而[[闍維]]-[]-之。 @[0181b07]@爾時,諸臣欲立太子紹王位,中有一大臣,名曰阿[少/兔]-[15]-羅-[16]-陀,語諸臣曰:「不得立太子為王。所以者何?大王阿育在時,本誓願滿十萬億金作諸功德,唯減四億,不滿十萬,以是故,今捨閻浮提施與三寶,欲令滿足。今是大地屬於三寶,云何而立為王?」 @[0181b13]@時,諸臣聞已,即送四億諸金,送與寺中,即便立法益之子為王,名三波提。次復太子,名毘梨訶波低-[17]-,為紹王位,毘梨訶波低太子,名曰毘梨訶西那-[18]-,次紹王位。毘梨訶西那太子,名曰沸沙須摩-[19]-,次紹王位。沸沙須摩太子,名曰沸沙蜜多羅-[20]-,次紹王位。 @[0181b18]@時,沸沙蜜多羅問諸臣曰:「我當作何等事,令我名德久存於世?」 @[0181b20]@時,賢善諸臣信樂三寶者,啟王言:「阿育大王是王之前種姓,彼王在世,造立八萬四千如來塔,復興種種供養,此之名德,相傳至今。王欲求此名者,當造立八萬四千塔,及諸供養。」 @[0181b24]@王言:「大王阿育有大威德,能辦此事,我不能作,更思餘事。」 @[0181b26]@中有惡臣,不信[[向者]]-[]-,啟王言:「世間二種法傳世不滅,一者作善,二者作惡。大王阿育作諸善行,王今當行惡行,打壞八萬四千塔。」 @[0181b29]@時,王用[[侫臣]]-[]-語,即興四兵眾,往詣寺舍,壞諸塔寺。王先往鷄雀寺中,寺門前有石師子,即作師子吼。王聞之即大驚怖,非生獸之類,而能吼鳴,還入城中。如是再三,欲壞彼寺。 @[0181c05]@時,王呼諸比丘來,問諸比丘:「使我壞塔為善?壞僧房為善?」 @[0181c06]@比丘答曰:「二不應行。王其欲壞者,寧壞僧房,勿壞佛塔。」 @[0181c07]@時,王殺害比丘,及壞塔寺。如是漸漸至婆伽羅國,又復唱令:「若有人能得沙門釋子頭來者,賞之千金。」 @[0181c10]@爾時,彼國中有一阿羅漢,化作眾多比丘頭,與諸百姓,令送至於王所,令王-[21]-庫藏財寶竭盡。時,彼王聞阿羅漢作如是事,倍復瞋恚,欲殺彼阿羅漢。 @[0181c13]@-{滅盡定三昧力能不受刀傷}-時,彼羅漢入[[滅盡正受]],王作無量方便,殺彼聖人,終不能得。入滅盡三昧力故,不傷其體。如是漸進至佛塔門邊。 @[0181c16]@-{善人惡人各有神護}-彼所塔中,有一鬼神,止住其中,守護佛塔,名曰牙齒。彼鬼神作是念:「我是佛弟子,受持禁戒,不殺害眾生,我今不能殺害於王。」又復作念:「有一神名曰為蟲,行諸惡行,兇暴勇健,求索我女,我不與之;今者為護正法故,當嫁與彼,令其守護佛法。」即呼彼神語言:「我今嫁女與汝,然共立約誓,汝要當降伏此王,勿使興諸惡行,壞滅正法。」 @[0181c24]@時,王所有一大鬼神,名曰烏茶,威德具足,由-[22]-彼神故-[23]-不奈王何。時,牙齒神作方便,今日王威-[24]-勢自然由此鬼神,我今誘誑共作親厚。如是與彼神作知識,極作知識已,即將此神至於南方大海中。 @[0181c29]@時彼蟲神[[排攩大山,推迮-[25]-王上]]-[]-,及四兵眾,無不死盡。眾人唱言:「快哉!快哉!」是世人相傳,名為快哉。彼王終亡,孔雀苗裔於此永終,是故世間富樂[[不足]]-[]-為貪。阿育大王有智之人,覺世無常,身命難保,[[五家財物]]-[]-亦如幻化。覺了彼法,勤行精進,作諸功德,乃至臨終,係心三寶,念念不絕,無所悋惜,唯願盡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校勘]==== [1] 「一一」,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一一」。 [2] 「羅陀崛多」,巴利本作 Rādhagupta。 [3] 「曰」,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4] 「雞雀」,巴利本作 Kurkuṭa。 [5] 「三波提」,巴利本作 Sampadī。 [6] 「阿摩勒」,巴利本作 Amalaka。 [7] 「有」,大正藏原為「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 [8] 「河」,宋本作「何」。 [9]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10]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礙」。[*] [11]「波」,大正藏原為「婆」,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波」。 [12] 「擊」,大正藏原為「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擊」。 [13] 「恡」,大正藏原為「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恡」。 [14] 「尊」,宋、元、明三本作「遵」。 [15]「少/兔」,大正藏原為「少/免」,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少/兔」。 [16] 「羅」,明本作「樓」。 [17] 「毘梨訶波低」,巴利本作 Vṛhaspati。 [18] 「毘梨訶西那」,巴利本作 Vṛhasena。 [19] 「沸沙須摩」,巴利本作 Puṣyadharman(沸沙達摩)。 [20] 「沸沙蜜多羅」,巴利本作 Puṣyamitra。 [21] 宋、元、明三本無「王」字。 [22] 「由」,大正藏原為「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由」。 [23] 大正藏無「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24] 「威」,宋、元、明三本作「滅」。 [25] 「推迮」,元、明二本作「磓笮」。 ====[註解]==== {{ :agama:餘甘子.jpg?320|餘甘子,照片由grace提供}} [] 阿摩勒:是音譯,即「[[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4%98%E7%94%98%E5%AD%90|餘甘子]]」,蒴果呈核果狀,圓球形,直徑約1.5公分,可以生食,味酸、微澀苦而甘香,食用先苦後甘,口中尚餘甘味,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又譯為「菴羅摩羅」、「菴摩羅」、「訶梨勒」。 [] 學人:佛弟子中尚未證阿羅漢的聖者,還有法須修學,因此稱為「學人」或「有學」。 [] 還復贖取:還付錢贖回(夫人、婇女、太子、大臣等阿育王施給僧團的眷屬)。 [] 計挍:即「計較」。 [] 就後世:即將往生。 [] 法益之子,名三波提:阿育王兒子拘那羅(義譯為「法益」)的兒子,名叫三波提。他是阿育王的孫子。 [] 駛流:湍急的水流。 [] 檀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修行布施到彼岸,例如清淨布施、離相布施而能到涅槃的彼岸。其中「檀」是音譯,義譯作「布施」;「波羅蜜」是音譯,義譯作「到彼岸」,單譯為「度」。 [] 厭離:捨棄。 [] 恡:「吝」的異體字。 [] 封緘:封信。 [] 就盡:過世。 [] 闍維:為音譯,即火葬。又譯為「荼毘」。 [] 向者:剛才(賢善諸臣所說的話)。 [] 侫臣:奸臣。 [] 排攩大山,推迮王上:將山岳推倒,推壓到國王身上。「攩」同「擋」,「迮」讀音同「則」,逼迫的意思。 [] 不足:不值得。 [] 五家財富:隨時會換人擁有的財富。五家指王、賊、水、火、惡子,這五者都可能奪走財富,因此說財富是五家的。 ====[對應經典]====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2_003#0110b11|《阿育王傳》卷三〈半菴羅果因緣〉]]。 * [[http://tripitaka.cbeta.org/T50n2043_005#0147c14|《阿育王經》卷五〈半菴摩勒施僧因緣品5〉]]。 * //Divyāvadāna//, p.429-434。 ====[讀經拾得]==== *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是轉輪王,至死護持佛法。但是他的一位後裔則是大惡王,奸臣並跟他說要留名百世的話,可以「遺臭萬年」比較容易。因此太子登基後毀滅佛法、破佛塔寺,只為成為千古名人。實際上,後世只記載阿育王的後裔一敗塗地,在本經外這位惡王早被人遺忘。 *大惡王基於過去的福報而有大鬼神守護(或許也受到阿育王廣植福田的庇蔭),不易橫死,但守護的鬼神一旦疏忽,橫死的機率就會增加,終於被其他鬼神所害。 ====[進階辨正]==== [[http://buddhaspace.org/new/medicinebuddha.php|研討:藥師如來法門漫談(護持神眾的原理)]]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