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uyang: 2025/10/3 在814經文中: 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有一[解說] “Tasmātiha, bhikkhave, bhikkhu cepi ākaṅkheyya– ‘neva me kāyo kilameyya na cakkhūni, anupādāya ca me āsavehi cittaṃ vimucceyyā’ti, ayameva ānāpānassatisamādhi sādhukaṃ manasi kātabbo. s.54.8 諸比丘!故比丘若欲:身、眼不疲倦,無取而由諸漏心解脫者,應對此入出息念定善自作意。[Bodhi] 當以別的業處為所緣,身與眼會疲倦。『如以四大為所緣,身體會感覺到不舒服。當以遍處為所緣,眼會疲倦』 其中談及...『如以四大為所緣,身體會感覺到不舒服。當以遍處為所緣,眼會疲倦』 是這樣嗎? ---- David Chiou: 這個議題蠻有趣的。 就經文本身來看,能確定的是修安那般那對身體有益、眼睛也不需向外一直看,自然身不疲倦,眼亦不患。 至於南傳論中的進一步解讀,這句『如以四大為所緣,身體會感覺到不舒服。當以遍處為所緣,眼會疲倦』,我想可能是依南傳某些方便來解讀的,是舉例之用,但不需要看得太嚴肅。 「當以遍處為所緣,眼會疲倦」,依《清淨道論》修十遍處的方法,以白遍處來說,可以拿一張白餅,然後盯著那白餅,一直盯、一直盯、朝夕盯,盯到整個腦海只剩白的印象(想),用這整片白的印象來修白遍處。每當忘了這印象,或是印象不清楚了,就要再盯白餅,從頭開始,盯到建立起整片白的印象。 這樣一直盯,可能眼睛暫時有點累,而修安那般那不需要用眼睛,自然眼睛不會累。 但這種修法只是《清淨道論》的方便,其他論中修十遍處各有不同的方法,經中並沒有說修十遍處要用眼睛常常去盯某物,例如漢傳很多論中都是提出觀想的方法,不需要耗眼睛一直盯。 因此在南傳系統來看,這是種合理的解讀,但不見得代表所有情況,在其他部派或方法來說也可作單純的事實陳述,不見得要用這例子。 至於「以四大為所緣,身體會感覺到不舒服」,或許也有適用的狀況,例如古代故事中有位禪師以水大為所緣修定,小和尚到了禪師房中只見到一灘水,就退了出來,但不小心有個小東西掉到水裡去。那灘水是禪師入定後觀想,身形不穩而暫時化為水,結果出定後所化的水恢復為身體,身體中卻卡了一個小東西,而痛得半死。後來好像是有人指導他再次入定後,叫小和尚去把小東西取出來,才治癒了。 這故事我忘了出自哪裡,而且應該是有誇飾的成份,但可作為以四大為所緣但出意外時讓身體不舒服的例子,只是這畢竟只是意外,經文上則完全沒有說修四界會造成身體不適,反而是講說修定修得好則身體會喜樂。因此只是意外,而不是通則,或許符合某些方法/方便的狀況,但不需要太過嚴肅看待,原經文本身可以只是單純地因為修安那般那對身體有益、眼睛也不會向外一直看,自然身不疲倦,眼亦不患。 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不同角度的見解可以再探討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