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st: 《雜阿含經》卷三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七#一〇二九|第1029經]]的偈子: 「智慧多聞者,  非不覺諸受,\\  若於苦樂受,  分別諦明了。\\  **當知堅固事,  凡夫有昇降,**\\  於樂不染著,  於苦不傾動。\\  知受不受生,  依於貪恚覺,\\  斷除斯等已,  其心善解脫。\\  繫念緣妙境,  正向待終期,\\  若比丘精勤,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慧者能覺知,\\  了知諸受已,  現法盡諸漏。\\  依慧而命終,  涅槃不墮數。」\\ 其中「當知堅固事,凡夫有昇降」是什麼意思? ---- David Chiou: > 其中「當知堅固事,凡夫有昇降」是什麼意思? 相當的南傳經文沒有這個偈子,「堅固事」也不是專有名詞。個人列出三種可能的解讀: -要知道修行人的心能不動,和凡夫是有差別的。「昇降」是前後高低次第、差別的意思。 -要知道一般人縱使修得堅固的定境,定境終究還是會進會退。參見同卷第1024經所說的三昧有退失,智慧不退失:「若沙門、婆羅門三昧堅固,三昧平等,若不得入彼三昧,不應作念:『我於三昧退減』」。 -凡夫所執著(堅固)的「受」,背後是有「觸」等因緣而生,也就會因緣而滅。 1. 的解讀是參考《雜阿含經》卷十七[[agama:雜阿含經卷第十七#四七〇|第470經]](箭喻經)的這個偈子,顯然和本經的偈子類似: 「多聞於苦樂,  非不受覺知,\\  **彼於凡夫人,  其實大有聞。**\\  樂受不放逸,  苦觸不增憂,\\  苦樂二俱捨,  不順亦不違。\\  比丘勤方便,  正智不傾動,\\  於此一切受,  黠慧能了知。\\  了知諸受故,  現法盡諸漏,\\  身死不墮數,  永處般涅槃。」\\ 這個偈子在南傳版本 SN 36.6 作: 「有慧者及多聞者不感受,苦及樂受,\\  **而對善巧的明智者與一般人,這是大差別。**\\  對悟法者、多聞者,對此世與他世(來世)的觀者,\\  想要的諸法不使心攪亂,不想要的不來到敵意。\\  他的順適又或排斥,已破壞已滅沒不存在,\\  以及知道離塵無愁的足跡(境界)後,已到達有的彼岸者正確地知道。 但「堅固事」是指什麼,經中並沒有固定的定義,基於本經的脈絡,我以「心的不動」來解,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六[[agama:雜阿含經卷第三十六#九九三|第993經]]的這個偈子:「其心自在轉,堅固不傾動,智慧大德力,難伏魔能伏,斷除無明結,是故稽首禮。」 2. 的解讀是基於修定會有樂受,但如果修定失敗則會有苦受,因此將修定結合三受來分析,搭配第1024經的內容,個人覺得是一種合理的脈絡。 第1029經是《雜阿含經》「病相應」的最後一經,因此這偈子義理上可能是總結第1029經,也可能是總結「病相應」的經文,在「病相應」中比較對應這偈子的可能為第1024經所說的這個概念,因此個人認為以上的解較為合理。 但這個解的缺陷在於第1024經記載的是阿濕波誓尊者,他早證阿羅漢了,不是凡夫,但本偈中提到「凡夫」二字。) 3. 的解讀是對應到第1029經相當的南傳經文SN 36.8,有分析到「受」背後是「觸」,看破其因緣而能捨離貪瞋癡。 另外也有人將「堅固」解為「精進不懈」,或是「四不壞淨」,但在本經的脈絡來看可能比較難銜接。 第一種解讀支持的證據相對多,而且沒有明顯的缺點,因此註解採用第一種解讀。 如果有人發現更為合理的解說,還請不吝告知,謝謝!